Photo Credit: 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Photo Credit: 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萬華區車水馬龍的中華路二段上,有座「中華門」,往裡走,是老舊的南機場二期整建住宅(簡稱整宅,註一),南天宮前廣大的廟埕映入眼簾,過去的南機場市場,就位於廟宇樓下。隨時代變遷,當年市場中菜販的吆喝聲、攤位上擺滿雞鴨魚肉的榮景已不復見,老社區地下室漸成黯淡廢墟。
2016 年,昏暗的地下室燈光重亮,掛上「中華路二段 334 號 B1」門牌,一群年輕人共營的「南機拌飯」正式開張。在這處大城市的小角落裡,他們不自詡「社造師」,而是開辦勞動合作社,推廣共享、互助工作及生活,讓守望的溫暖流回都市鄰里之間。
文:社企流

「不存在」的地址、實在的連結

「這是我們自己做的門牌,」南機拌飯成員們指著「334 號 B1」門牌說:「沒有這個地址,所以我們就自己做了一個。」
基地裡,溫暖的燈光、用具齊全的廚房,時有社員相聚開會、來串門子的小孩跑進跑出、樓上整建住宅內居民下樓共餐、附近鄰人前來學料理,甚至教料理……如今一晃眼就是兩年,南機拌飯已然成了當地居民的「秘密基地」。
這個秘密基地的誕生故事,要從 2016 年初開始說起。
當時,基地負責人李仲庭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恰好正在尋覓能一同工作、辦活動,以擴大自身影響力的基地,他們接下都更處的「老舊街區活化專案」,進駐舊市場的空間,取名為「南機拌飯」。
同時,環境社企「綠點點點點」與關注無家者議題的「人生百味」也一同進駐,大家互相幫助、共享空間。人生百味定期在社內廚房舉辦「石頭湯計畫」;綠點點點點則開設手工皂等課程。
(南機拌飯自製的「334 號 B1」門牌。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南機拌飯自製的「334 號 B1」門牌。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隨著南機拌飯空間逐漸完善,「夢想城鄉營造協會」與「起家工作室」也紛紛進駐,成為南機拌飯的一份子。同年 8、9 月,李仲庭與進駐夥伴們開始討論成立「地下社造合作社」的想法,年底正式送出申請。
如今,「地下社造合作社」的成員們一同接案工作、同時透過各種突發奇想的活動吸引不少居民前來一探究竟,久而久之,原本如廢墟般的地下室,搖身變為二期整宅裡的小小服務處,成為居民喜愛現身交流、閒話家常甚至殺時間的所在。
然而,進駐初期,團隊一方面想釐清複雜的居民結構,一方面被專案進度追著跑,難免感到壓力,糾結在許多統計細節上,「比如辦活動吸引到多少居民?我們嚴謹登記人數,還做二分法,紀錄他們來自幾期整宅?哪些是二期、還是三期?」
然而,這些將居民「資料化」的做法,久而久之顯得相當多餘。「哪有分什麼住這裡、住那裡的,樓上廟埕坐著聊天聊 10 年的,他也不住這裡啊。」李仲庭憶起團隊萌芽時對社區營造的生疏:「但他就是這個社區的一份子,你跟他聊什麼,很多事他都知道。」
走出基地、離開會議桌,成員們拜訪里長及總幹事、和附近大叔大嬸攀談、廟埕上開伙共餐、送餐關懷、帶附近居民的小孩玩,甚至透過無心插柳的活動,認識更多社區住戶……這些「接地氣」的日常,成了南機拌飯與居民建立連結的方法。
由於原本負責鄰里事務的「社區發展協會」,成員大多較為年長,經費也有限,多了這群年輕新血進駐社區,他們既樂見也感念,積極與地下社造合作社合作,雙方相互交流,持續關注居民生活動態,而原本在二期廣場前跑上跑下的小孩們,也因為基地的燈火亮起,有了更安全的娛樂環境。

沙發樓上撿、剩食隔壁來

不只與居民間建立連結,基地中處處皆可見「就地取材」、共享經濟的影子,少浪費、多互動,和萬華在地社群網絡建立穩定合作,達成資源循環。
如附近直興市場,每週四固定送剩食到基地,再分給 6、7 個團體,用於各自運營的方案中──不遠的西區少年中心、關懷精障者的向陽會所、隔壁里經營兒少據點的社工、南機拌飯每週五舉辦的共餐活動,以及本來就主打蒐集剩食的人生百味,也透過這項資源,延續共食活動。
除了共餐和剩食,基地也和附近有電機背景的年輕人合作,替民眾維修小家電;位於隔壁的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則具木工專業,常有住戶將家具拿下樓修繕,吸引不少「厝邊隔壁」甚至遠道而來的人,與基地結下緣分。
不只是給予,團隊同時也受居民幫助,長年定居的老住戶讓他們更了解社區生態,也會呼朋引伴、一傳十十傳百替他們推廣活動。動手相助同樣少不了,李仲庭指著屁股下充滿補釘的沙發說:「像這個,就是我們從樓上撿來的,本來有一堆破洞,是社區媽媽後來幫我們縫好的。」
(南機拌飯的共餐食材搜集櫃子。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南機拌飯的共餐食材搜集櫃子。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幫我顧個店」的互助邏輯

都市化下居住空間縮小,人跟人靠得更近,距離卻更遠,「自掃門前雪」成了人人習以為常的現象。李仲庭回憶:「有次我們自己辦活動,想跟社區發展協會借椅子,但因為不是和他們合作,很不好意思去麻煩別人。」
當時他躊躇再三,但轉念一想:「這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傳統社區大家不也都是互相幫忙嗎?賣雜貨的、賣粽子的、做理髮的一樓店家,不也都會跟隔壁說聲『我出去一下、幫我顧個店』嗎?」
對「社區營造」的理解及南機拌飯的經營本質,團隊花了 3 到 5 個月自我詰問、溝通討論,才漸漸摸索出定位,認同這裡其實不是個「被委託駐點、改善社區」的地方,更不扮演「社區規劃師」的角色,而是「社區裡的一份子」。
也因此,「有時對外談社區營造,或是南機拌飯做為社區的開放空間,我們會比較『互為主體』地去講這件事。」基地與住戶間的關係,不是一方被動接受服務,更像雙向交流,「作為鄰居,互相幫忙也是連結彼此的方式。」

我們沒有 TA 分析:一個彈性的實驗空間

基地活動五花八門,除上述共餐、勞務共享,也舉辦工作坊、小課程甚至小朋友的競賽,更是眾多講座、電影放映的地點,主題包山包海,從家務、勞權、環保到中國民主發展都有。
關於基地工作方向及議題的篩選,李仲庭說,南機拌飯更自詡為一個「實驗空間」,本於社員間的突發奇想或受託接案的主題,彈性形塑基地樣貌。
「沒有複雜的 TA 分析(註二),我們並不會特別去想:居民組成是怎樣、這個社區的需求是什麼,才決定去辦什麼活動。」他將這個過程描述得相當隨興:「社員各有耕耘的議題,有時純粹只是好玩,就去做。」
然而,李仲庭也表示,這不代表基地不會和居民發生關係,「相反地,我們在做的事,有許多面向都會和居民的生活產生連結。我們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本來就囊括許多元素,也會回饋社區的需求。」
居民的需求更像活動時的模式選擇,他舉例,有名社員熱衷於帶小朋友們活動,於是將工作坊設計與社區結合,帶孩子們認識社區,或是打掃鄰里、幫些小忙,累積點數兌換獎勵;又如先前萬華社區健康中心想在基地辦講座,前來洽談,成員便從社區居民的組成結構出發,和對方討論,決定出較適合的主題。
雖然刻意去「關懷」社區居民,並不是基地存在的最大宗旨,但成員們卻也相當了解社區,替社區營造打下基礎。
舉凡區內的弱勢住戶調查、促進社區公共管理、日常中建立信任跟對話,「或是找到這裡的年輕人、發現也有人願意關心社區,」李仲庭說,「這某程度也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
李仲庭謙虛地說,即便沒有南機拌飯,居民的生活仍會如常發生著。但空曠冷清的地下室角落,還是因為成員們的出現,注入新活力,陰暗沒落的舊市場變得好吃又好玩:樓上的年輕人無聊時可以下樓,有伴一起做飯、嘗試做甜點;孩子放學後也有了一個「天然補習班」,由大哥哥大姊姊們領著服務社區;步入晚年的高齡居民,也有人不時地關懷、陪伴和鼎力相助,社區間的溫情,透過共享互助一點點地被找回來。

對外對內都共享,勞務入股創造更多價值

「共享互助」的概念不僅落實在基地和鄰里間,也是成員內部的運作精神。南機拌飯漸上軌道後,李仲庭和成員們決定成立「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地下社造),2016 年底申請立案,2017 年中正式獲有關單位批准通過。
台灣的勞動合作社並不多,因此大眾多較為陌生。既稱「勞動合作社」,顧名思義,就是用勞務付出來支持共營成本。
地下社造目前共有 13 名成員,分為「執行社員」和「一般社員」:曾為基地奉獻勞務,但並未執行「當前」受委專案者,為一般社員,有權參與每兩個月一度的社員大會,決定如財務分配等公共事務;參與目前執行工作的,則為執行社員,在全員一同決定專案提撥公款的額度後,有權使用剩餘的專案經費,做為執行成本,並與其餘執行社員議定個人報酬。
「只要參與過社區事務,就是入社,還是保有股份,可以參與意見交流和討論。」在勞動合作社的框架下,貢獻勞務就是運作動力來源,成員們個個身懷絕技、各有司所長、各自發揮,不僅擴大彼此合作效能,更創造出更多價值。這或許也是基地裡人才濟濟、能廣泛解決各種問題的緣由。
基地營運的財源,就是執行社員接案所得,提撥一定金額「上繳公庫」;另外,舉辦講座、租借場地雖然收費不高,也算小小補貼;而民眾前來參加共餐等基地共享活動,雖然基地提供「參考價」,但依然多按民眾的自由樂捐。
李仲庭指著牆上的活動須知說:「把參考價格寫在最下面,就是不想把我們提供的事物商品化。」其他如過去講座活動,也有不少次採用這個方式。
他表示,基地並不是要反商業活動,但更期望內部制度能深刻地體現「生活化」、「合作社」的核心價值,透過參與和實質關懷,串聯遠近人們的生活,創造鄰里中和諧的氣氛。「我們不想把一頓飯變成我煮飯、你來付錢吃飯,而是大家分擔、大家共享。」

成立勞動合作社,要共識也要「有緣」

目前勞動合作社型態的組織不算多,詢問李仲庭會給其他躍躍欲試的團隊哪些建議?他心有戚戚,:「不要急著立案合作社!應該先把許多事溝通清楚。」他提議,團隊可以先嘗試運作,將彼此想做的事情確立,財務架構、討論事項的分層等尤其重要。
另外,他也援引紐西蘭的合作社案例,建議撰寫社員手冊,精準記下共識機制。他更強調,社員們互相認同整體經營理念,也願意付出自己的心力,共同創造出一些成果,才是合作社能長久、達成影響力的關鍵。
從社區營造到社會經濟實踐,南機場二期地下室亮起的燈,不只重新點燃了社區間的溫情,也為共享互助的價值提供一盞光明。在漠然取代守望、利益總被量化的時代,南機拌飯團隊不期一夕成為革命家,但求默默耕耘,一點一滴,把無私和共好帶進社會的角落裡。
註一:整建住宅即「整宅」,指遷台後,政府為安置公共設施拆遷戶所建造的住宅,屋齡偏長、時有違章情形。
註二:目標受眾(Target Audience,TA):指傳播某項概念或活動時,鎖定為主要推廣對象的人口群體。
社企流粉絲浮起來!社企流社群大調查
社企流期望能了解粉絲們的需求和想法,協助我們進一步優化服務,並更精準地提供你有興趣的資訊內容!只要花 5 分鐘完成問卷,就有機會抽中 Honeybank 蜂蜜禮盒、茶籽堂小鹿旅行袋等社企好禮!填問卷去

文章標籤

  • 「小而美」的在地微光

    「小而美」的在地微光

    建立台灣社會經濟的根基,需要的不只是大型企業的 GDP 貢獻,更需要源自在地、小而美的地方力量。當思考災區如何重建、社區該怎麼營造、文化應如何保存時,兼具公益目的與永續發展的在地經濟方案,就像一盞又一盞小而美的微光,凝聚出耀眼的光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