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通過新的CSR法案後,明星企業如何與社會企業共存共榮?
編譯:李茂誠
編按:作者Nelson Vinod Moses目前是Social story的編輯,對科技及創新方法如何為印度的社會問題提供答案,有高度的熱情,過去曾在Yahoo、Times of India、Business Standard、Businessworld.等多家媒體公司內擔任過業務、創新跟社群管理經理。
在2013年八月,印度總統批准了新的公司營運法案,其中在新法案的第七項議程裡提到,只要企業淨值在237億台幣以上,或是淨利在2.37億台幣以上的企業,每年必須提列2%的獲利來從事社會公益活動,根據安永聯合會計事務所保守估計,這項法案將導致每年將有8560億台幣,會直接或間接地花費在印度的公益活動上,並且影響到全印度三千多家公司。
在印度的財務部長P Chidambaram的公開聲明中表示,贊助學術機構裡面的創新育成中心,也算是執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方式,那除了育成中心之外,還有什麼途徑讓印度企業可以協助新興社會企業呢?以下有五個合作方法讓這些大企業家們用來協助這些社會企業加速發展。

1. 認領、照顧並成為社會企業發展中的導師

想像一下在印度的跨國商業與科技顧問公司Indosys Technologies能夠與社會企業家育成機構 Action for India合作,或是製藥大廠Dr. Reddys Labs 能夠認養在班加羅爾製造天然殺蟲劑的Barrix Agro Sciences,分享他們的專利跟化學知識,這些大公司經年累月的產品知識,可協助社會企業減少犯錯的次數、加速產品發展週期,而社會企業也可藉由大公司品牌提高自身形象。
印度的社會企業也許都創立不久,但他們都非常渴望加速企業成長,在這些大企業的羽翼下,他們能夠完整學習企業營運的所有環節,包括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規劃行銷及市場策略,這些都是左右企業成敗的因素。

2. 培育更多的社會起業家

社會起業家(Social Intrapreneurs)是指一群同時在企業界工作,並且同時運用企業核心能力來發展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的工作者,而這些社會問題通常都發展不出能夠獲利的商業模式,所以遲遲沒有解決。
印度出現社會起業家已經不是新聞了,S.Sivakumar是ITC農業部門的執行長,ITC是印度的一個跨產業集團,提供資訊科技、農產品進出口、消費性產品等服務,S.Sivakumar創立了名為e-Choupal的物流運輸系統,這個運輸系統能夠將農民生產的農產品,直接從產地送到市場販賣,消除中間賺取大額差價的掮客,改善農民遭受剝削的狀況。
Vijay Sharma則是在印度的聯合利華負責社會企業專案Shakti,協助女性創業家,這個專案已經在全印度十五個邦裡面,造福了超過四萬五千個女性創業家,連帶影響了三百萬個家庭的生計,Deepa Fasal在企業應用軟體公司Intuit內工作,創立了一個免費的農夫簡訊服務,讓農夫們可以即時得知農產品報價等市場訊息。 在企業中,提供員工執行社會企業專案的機會可以協助公司留下優秀的員工,這些員工通常渴望實現自我,並尋找能對社會做出貢獻的機會,此外,發展更多永續經營的專案,對企業本身的形象也相當有幫助。

3. 提供社會企業所需的專業人才

社會企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缺乏專業人才,因此Teach for India (TFI)一方面努力讓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與教授協助缺乏教師資源的印度學校,另一方面也提供兩年的獎學金資助家境貧窮的學生,並等他們畢業後,再運用這些人才擔任這些學校教師,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而一般企業想要創造社會影響力,卻無法直接執行,便可以藉由從企業內提供人才的方式來協助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需要業務、行銷、財務、法律、供應鏈等各種專業領域的人才,而員工也可將在社會企業中學習到的專業技能運用在原本的工作崗位上。

4. 合併和收購社會企業

印度的社會企業其實才剛萌芽,尚未出現許多收購及上市案例,但併購企業的事情在全球不斷的發生,像是冰淇淋公司Ben & Jerry’就在2000年時被聯合利華收購,L’oreal也在2006年買下Body shop。然而社會企業在被收購時應該要仔細思考,被收購之後,是否能夠維持當初解決社會問題的初衷?原本的目標會不會因為被收購之後而需要跟母公司妥協?
社會企業創投基金如聰明人基金、Network and Lok基金,在衡量投資標的物時,也會考量出場獲利的時機,雖然投資標的物是社會企業,獲利能力沒有一般企業來的高,但仍然必須提供投資報酬給創投內的合夥人,所以對創投基金來說,投資標的物被大企業併購,是個投資了結獲利的好時機,能大幅增加投資者的投資意願,而被併購的豐厚報酬,也能鼓勵創業家開創自己的事業。

5.投資、培育、最後讓社會企業獨立營運

在上面提到了許多大企業裡的社會企業專案,像是ITC的e-choupal,Intuit的 Fasal 還有聯合利華的Shakti,在強大的母公司支持下,都有許多令人讚賞的發展,但是這些公司必須要思考,如果這些專案被分割出來成為獨立的企業,他們是否能發展得更快速,規模更大?
這個問題,可以來觀察韓國社會企業發展的狀況,韓國是社會企業發展的先驅之一,韓國的企業從2007年就開始有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案,許多南韓企業長期來都肩負從內部創立社會企業的任務。
南韓第三大集團SK集團,總部位於韓國首爾,擁有92家子公司和關聯企業,將旗下的MRO Korea分割出來成為一家獨立公司,MRO Korea是原本是SK的子公司兼供應商,負責提供辦公室耗材,日前被分割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企業,重新命名為Happynarae Co.,提供工作機會給南韓社會的弱勢族群,包含單親媽媽或是殘障人士等,搖身一變成為南韓最大的社會企業。
當然還有許多協助社會企業的方法,包括技術轉移、分享專利權等,像英國的葛蘭素藥廠就免費提供超過一萬三千多劑的瘧疾藥物給熱帶國家的居民,同時也建立了與社會企業合作的新方式,例如分享藥物的專利資料庫,來治療那些在已開發國家已經消失的熱帶疾病,並在西班牙投資八百萬美金成立實驗室,專門發展開發中國家疾病的新藥物。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