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 創業小聚

Meet 創業小聚

Meet 創業小聚是由《數位時代》自 2011 年起開始推動,透過跨平台的專業媒體以及交流月會、企業或投資媒合、國際參訪、創業競賽 Neo Star Demo Show、新創展會 Meet Taipei 創新創業嘉年華等活動所打造的創新創業社群網絡,也是一個最具傳播影響力與商業價值,國際級的新創機會交流平台,致力於促成資訊、資金、資源、人才、以及國際連結能夠廣泛交流與精準媒合。

專欄文章

19篇)
  • 成為住家旁餐廳、咖啡廳的「投資人」!美國新創 Homegrown 如何讓社區生意更好做?

    成為住家旁餐廳、咖啡廳的「投資人」!美國新創 Homegrown 如何讓社區生意更好做?

    創業小聚/文:羅思涵
    《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疫情後全球迎來創業潮,截至 2023 年 11 月全球已增加約 160 萬間新創,為 2005 年以來歷史新高。
    這些新創都在哪?並不都在新創蓬勃發展的矽谷,例如亞特蘭大市(Atlanta)因低廉的生活成本及富含科技人才,成為建立企業的新選擇,根據統計,2020 年到 2023 年亞特蘭大州的新創數量比往年增加 75%。
    金融新創 Homegrown 就是其中之一。Homegrown 共同創辦人 Michael Davis 感嘆沿海地區的高租金成本,因此回到家鄉推出類債券投資形式的融資媒合平台服務,為同樣尋求資金的當地新創、中小企業提供不同的融資管道。

    沿海地區的高房價成創業夢發展的絆腳石

    近年科技創業重心逐漸轉移矽谷實際上是有跡可循的,考慮到沿海地區科技重鎮擁有的高生活水平,包含高房價、高物價等,創業家尋求新的創業地點。
    以亞特蘭大市為例,除了當地政府因盼促進企業發展,而鼓勵企業創新中心及新創加速器的開設外,市區內也擁有多間理工學院,包含與麻省理工學院及加州理工學院並稱美國三大理工學院的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成為新創尋找科技人才的夢想地。再加上隨著企業遷入伴隨而來的大量就業機會,讓亞特蘭大市成為美國內部人口遷移的首選。
    而 Michael Davis 的職業生涯大多都待在如紐約及西雅圖的商業策略及科技新創公司工作,然而和他身旁近 30 位朋友一樣,沿海地區的昂貴房地產限制了他們的創業夢,而決心起身離開。

    Homegrown 提新融資方式,讓新創可快速得到資金而無須犧牲所有權

    有感於矽谷灣區高消費的生活模式,以及目睹過家中的小企業發展興衰,Michael Davis 認為如地方咖啡廳、餐廳等在地小公司創業的生存,可能不比科技創業來得簡單,擴展企業規模所須承擔的高風險成本是眾多中小企業的痛,甚至一不小心就可能賠掉全部積蓄,因此 Michael Davis 希望能透過 Homegrown 的創立,解決地方企業常出現的資金問題。
    Homegrown 於 2023 年 7 月創立,主打為社區商家建立連結投資客的募資平台,當地商家透過官網進行募資申請後,Homegrown 會協助媒合通過團隊審核的當地企業家、投資人進行投資,並根據申請店家的年收入提供不同程度的資金協助。
    不同於擴張資金常見的股權投資,Homegrown 選擇以類債券的方式進行管理,進而避免做決策時受到過多股東施壓的狀況,讓透過Homegrown平台尋求投資的團隊,能在不犧牲經營所有權及個人物做擔保的前提下,得到一筆可以立即使用的資金。對提供資金協助的當地企業家而言,則無需等待多年才能看到投資成效,每月皆可收到新創團隊一定比例收入做為回饋加速投資變現。
    不同於一般的融資平台,新創 Homegrown 主打連結當地社群,在媒合評估中將投資人與地方企業間的距離納入媒合條件,並鼓勵投資人親自造訪提供金援的社區企業,希望此讓投資人看見金援所帶來的改變,並促進社區企業發展的氛圍。

    P2P 借貸的興起,協助新創 Homegrown 實現希望改變社會新創的願景

    隨著社會上不信任銀行的自由主義者的增加,再加上普遍社區意識的提升,新創進行融資時, P2P 借貸(peer-to-peer lending)成為新選項。
    P2P 借貸又稱為社會借貸,指的是投資客與新創企業點對點相互借貸關係,如同線上購物平台 eBay 成為買家及賣家的中間人,Homegrown 的 P2P 平台則淡化了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的角色,成為投資者及企業間的橋樑。
    根據顧問公司 IMARC 的統計,2023 年 P2P 市場估值高達 1881億 美元(約新台幣 5 兆元),看好 P2P 市場的發展性,更預估未來 2024 年至 2032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會成長超過 2 成。
    而 Homegrown 團隊看中 P2P 借貸能讓小公司保有所有權,並減少他們與債權人協調、討論時間成本的優點,Michael Davis 表示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減輕當地企業營運時的營運壓力,並實現團隊協助當地企業發展的願景。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 Meet 創業小聚,原文標題:成為住家旁餐廳、咖啡廳的「投資人」?新創 Homegrown 要讓社區生意更好做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
    閱讀文章
  • Uber 不只送餐還能幫回收?看美國新創 Ridwell 如何顛覆回收體驗

    Uber 不只送餐還能幫回收?看美國新創 Ridwell 如何顛覆回收體驗

    Meet 創業小聚/文:溫于萱
    在台灣丟回收,總得配合回收車的時間,一旦錯過了,就只能等待下次。所以時不時地,家裡可能會堆滿了來不及回收的垃圾。
    有沒有一種服務是能配合民眾的時間,並且如同麥當勞訂餐一樣,事先預訂你所要的回收組合及回收時間,就有人可以到府幫你收回收了呢?
    美國新創 Ridwell 可能會是你的救星。

    與 Uber、Lyft 合作,推出回收物運送服務

    Ridwell 採訂閱制,根據使用者所需回收的品項多寡,繳交每月 10 至 14 美元的訂閱費用,並且將回收物裝在 Ridwell 提供的回收箱裡,每兩週與 Ridwell 簽約的 Uber 或 Lyft 司機,就會來收取回收。司機在收回收後,會將它們送到 Ridwell 存放資源回收物的地方,進行分類,待分類後,才會送到回收廠。
    這樣看來 Ridwell 和一般的回收業者或許並無不同,但特別的是 Ridwell 顛覆了回收的體驗。
    以往請人收回收,總得和回收公司配合回收的時間,並且耗費心力和回收公司,說明自己要回收的塑膠、紙箱還是大型家具、方便收回收的時間,溝通成本很高。但 Ridwell 讓使用者把自己方便的時間、要回收的類別直接填寫在平台上,系統就會自動媒合 Uber 及 Lyft 的司機前來收取回收節省了使用者與回收公司溝通的成本。

    由非營利組織發跡的公司

    在發展出商業模式之前,Ridwell 的前身其實是個非營利組織:Owen's List。
    年僅 7 歲的 Owen 在回收時,發現許多民眾深受西雅圖嚴苛的回收法規所苦。西雅圖法規規定,若民眾未能正確進行回收,且在政府予以一次警告後,仍無改善者,將需繳交 50 美元的罰款。
    不過即便是在嚴苛的法律之下,一般垃圾中發現可回收垃圾的比例仍然將近 10%,原因在於西雅圖嚴苛的回收規定。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穀物袋和薯片袋同樣都是食品包裝,但因為前者只有塑膠薄膜的材質,所以可回收,後者則混合到其他材質,所以不可回收。然而一般民眾,其實很難分辨哪種包裝是否混合到其他材質,導致他們也不知道要怎麼回收。(同場加映:讓垃圾丟對丟好!他們用 3 招提升回收正確率
    於是 Owen 和他的爸爸 Metzger 創立了非營利組織 Owen's list,蒐集鄰居回收的需求,並幫忙處理各種垃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Owen's List 的客戶增長到 4 千多人。
    隨著 Owen's List 的發展,現行的組織已無法支應龐大的回收需求,因此 Metzger 決定聯合好友 Aliya Marder、David Dawson 和 Justin Gough 還有他 7 歲的兒子 Owen,於 2019 年共同創立 Ridwell,並且外包運送服務給 Lyft、Uber 司機,以支應龐大的回收訂閱制服務。
    Ridwell 回收訂閱制服務上線 3 年,除了做回收外,他們還要做公益。
    Ridwell 在收回收物時,會另外向顧客徵求家中多餘的,或是可重複使用的物品,以捐贈給非營利組織。比如說外賣食品中的一次性餐具、筷子和調味包,捐贈給食物銀行;閒置的兒童圖書、未使用的尿布,捐贈給福利院。
    目前 Ridwell 已在太平洋西北部的 40 多個城市開展服務,並且累積超過 3 萬 5 千名會員。據官網資料所示,他們已經成功減少了 500 萬噸的垃圾。
    全文轉載自 Meet 創業小聚,原文標題:Uber 司機幫你收回收! 新創 Ridwell 用「訂閱制」扭轉回收業,前創辦人竟只有 7 歲?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實踐淨零碳排目標——台灣留美博士帶回技術,將二氧化碳變成可利用資源

    實踐淨零碳排目標——台灣留美博士帶回技術,將二氧化碳變成可利用資源

    創業小聚/文:黃楓婷
    2023 年最火紅的關鍵字,除了 AI 人工智慧外,當屬淨零碳排(Net Zero),尤其是行政院宣示了台灣 2050 淨零目標,規劃在 2030 年前砸下新台幣 9000 億元的預算,協助台灣企業走向淨零轉型。其中將編列新台幣 415 億元預算發展低碳及負碳技術,力求在 2030 年利用碳捕捉、碳利用及封存技術, 將台灣的碳排放減少 176-460 萬噸。(同場加映:當總統宣示 2050 台灣要達淨零目標——究竟何謂「淨零」?組織如何採取行動?
    然而對於排碳大戶的製造業者而言,減碳已是當務之急。不用等到 2030 年,從明(2024)年開始,由環保署改制的環境部將針對排碳量 25 萬噸以上的企業開徵碳費。首當其衝的是近 500 家業者,占台灣 8 成以上的碳排量,讓碳捕捉利用技術成了今年的當紅炸子雞。
    2022 年在高雄成立的新創公司科淨能源,便站在市場需求的風口浪尖下出世。
    創辦人是從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史丹佛學成歸國的博士林依蓉,2016 年台大化學系畢業,前往美國以碳轉化為題目,作了 5 年的博後研究,順利取得美國專利及商品化相關技術後,回到自己的家鄉高雄,眼見市場起飛於是決意創立公司,希望將所學貢獻給家鄉。

    帶著一身技術從矽谷歸國,疫情間創業是天時地利人和

    林依蓉說起創業的動機,緣於矽谷創業風氣興盛。2016 年隻身前往加州理工大學與史丹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在這期間,指導教授將創業的種子埋進林依蓉的 DNA 中,積極鼓勵學子們將研究成果商品化,並且引進許多創業的資源及人脈連結。另一方面,林依蓉的父親也是創業家,因此對她而言,創業之路自然而然是職涯的選項。
    雖然美國市場可能更具發展潛力,但是由於疫情阻撓、簽證到期等因素,林依蓉只好帶著一身技術回到台灣。回鄉半年期間,林依蓉一邊在家裡幫忙,一邊壓抑著自己蠢蠢欲動的創業夢,「我還是想要做自己最熱愛的事!」林依蓉笑著說。
    疫情期間適逢 ESG 話題興起,林依蓉想起自己的家鄉高雄是重工業之都,眾多排碳大戶像是石化、鋼鐵、水泥業林立,而且高雄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學校培育了眾多科技人才多,此時創業,天時、地利、人和具足,因此成立了科淨能源。

    只要加水,二氧化碳轉化成 4 大可再利用資源

    科淨能源的核心技術是二氧化碳電解反應,是碳轉換的一種技術。用白話文來說,透過電解方式將二氧化碳轉換成一氧化碳、乙烯、乙醇、氫氣等其他有經濟價值的產物。
    林依蓉解釋,常見的熱化學反應法二氧化碳反應多是處在需要加溫加壓和貴金屬觸媒參與反應,,成本較高,但是科淨能源目前發展的條件相對溫和,常溫便可進行反應,最驚人的是甚至最小只需要一個錢包大小的機器就可以完成。
    科淨能源的減碳設備可以是僅僅約一台空氣清淨機的大小,便能處理數公斤/每天的碳排放,因應客戶的排放量規模,更可以模組化擴增到貨櫃大小,將好幾個貨櫃大小的設備組合起來,每天可以處理上噸的二氧化碳。
    能有如此突破性技術的關鍵,在於科淨能源擺脫學界著重在觸媒開發的思維,力求商業化與規模化,嘗試了多種不同實驗條件下維持二氧化碳電解能夠穩定反應的情境,將努力重點放在維持效率上,這也成為科淨能源的競爭護城河。
    科淨能源的技術能做得到的不只是減碳,林依蓉說,客戶投資設備自然希望不只是減碳,更希望可以從中創造最大價值,因此轉換出的一氧化碳、氫氣、乙烯及乙醇亦可以成為客戶的獲利來源:其中一氧化碳加上氫氣可合成多碳燃料供飛機使用;乙烯則是重要的塑化原料,如橡膠、塑膠的製造原料;乙醇則可製成化工原料乙二醇。客戶透過科淨的技術、設備,除了可以達到負碳排外,還可以將 4 大副產品回收再利用,創造綠色經濟再循環。

    台灣碳價初期便宜、減碳設備推廣不易

    目前公司商業模式走 2 大模式:一為碳中和技術授權;二為設備販售。然而受限於台灣碳價初期定價仍低,2022 年成立的科淨能源在拓展業務上遇上了瓶頸了,林依蓉大嘆,「台灣的碳價太便宜了!」相較於國外每噸 300 美元起跳,台灣目前碳價尚未明朗,因此公司產品不免陷入被碳價限縮產品定價的困境,她坦言,若是碳處理成本超過每噸新台幣 300 元,未來可能客戶寧可繳碳費,投資減碳相關設備的意願會大幅降低。
    另一方面,目前公司組成以研發團隊為重,重在技術開發之外,也正在積極了解客戶需求,與客戶進行對話。然而要找到熟悉碳排大戶或是相關產業背景的業務難尋,目前正積極尋覓業務人才加入協助拓展客戶,像是石化業、鋼鐵、水泥業等直接碳排二氧化碳濃度高的企業,都適用科淨能源的機器。
    雖然有以上瓶頸尚待克服,然而看好全球及台灣政策推動淨零轉型及循環經濟發展,碳中和技術前景商機可期,科淨目前正積極將產品送樣客戶測試,也積極行銷拓展讓公司被市場看見。
    全文轉載自創業小聚,原文標題:帶著一身技術從矽谷歸國,史丹佛博士創辦科淨能源把二氧化碳變黃金
    閱讀文章
  • 廢棄物太多怎麼辦?隆順綠科技利用大數據,把廢棄物變成低碳再生燃料

    廢棄物太多怎麼辦?隆順綠科技利用大數據,把廢棄物變成低碳再生燃料

    創業小聚/文:張鈺鈴
    「我們開發的燃料棒比煤炭的碳排放減少 4 成,產生的熱能還一樣多。」隆順綠能科技共同創辦人陳俊宇分享,他們去年已經用舊衣纖維、廢棄塑膠等廢棄物,製造了 3 萬噸可代替煤炭燃燒發電的 SRF(固體再生燃料),不僅解決廢棄物處理問題,也為企業提供了環保的能源材料。
    SRF 的概念就是將廢棄物再利用,從混雜著多種物質的廢棄物中分類出可燃燒的紙、塑膠或纖維,並均質混合,打造出比煤炭更穩定、更低碳排的燃燒替代物。從碩、博士班就開始研究 SRF 技術的陳俊宇,即使畢業後成為了大學教授,內心仍一直懷抱著把論文中 SRF 技術落地的理想,不過這條創業路上仍是困難重重。

    SRF 不容易,從製造技術到上下游關係都是挑戰

    雖然 SRF 在概念上很簡單,不過不同廢棄物之間組成的比例會影響燃燒效率,如何將廢棄物壓縮成穩固而不會鬆散的棒狀也有其門檻,這些普遍是 SRF 廠商最大的挑戰。隆順綠能科技財務長曾皇霖表示,台灣業者往往只鎖定特定一種廢棄料,例如塑膠、純木材去製作固體再生燃料,能處理的廢棄物較少,因此無法真正解決廢棄物過多的問題。
    另一方面,廢棄物處理屬於特許行業,從哪裡回收廢棄物、廢棄物處理的許可申請、SRF 產品販售給誰,這些上中下游的產業鏈問題,也是新進企業必須克服的挑戰。
    陳俊宇表示,根據環保署 2021 年統計,台灣目前高達7成的垃圾都來自各種產品生產時產出的廢棄物,因此讓這些廢棄物有更好的回收、再利用方式是迫在眉睫的。不過台灣在處理事業廢棄物上的有 2 大問題:
    1. 對於上游原物料供應商來說,製造時產生的廢棄物如果要送去焚化燒毀的成本極高,更經常面臨焚化爐數量少、不夠燒的問題。
    2. 對造紙廠等需要自產能源、有可焚燒鍋爐的廠商來說,就得因為上述焚化爐不夠的因素,必須承接政府委託的代燒任務。但這些沒有良好處理的廢棄物因為多樣、不均質,燃燒產生的能源不僅不穩定,還容易出現難聞的氣味和毒素。
    面對技術上的挑戰和市場端的困難,隆順綠能科技靠著團隊本身的技術背景和創業經驗一一克服。(同場加映:G7 高峰會各國領袖針對永續談什麼?3 大重點帶你一次看!

    分析上萬種廢棄物化學元素,用大數據資料找到 SRF 最佳燃燒組成

    就技術面來說,陳俊宇在碩士與博士階段都在研究 SRF 技術,2017 年在一場能源相關研討會上遇見了有專業機械背景的陳佑任,兩人對 SRF 的創業想法一拍即合,陳俊宇毅然決然放棄教授身份,陸續找上在高科大讀博班時的同學葉芮欖、陳俊豪開啟了創業之路。
    「我們想讓廢棄物的燃燒做到 1 加 1 大於 2。」陳俊宇表示,隆順綠能科技希望改善當前台灣業者只能處理單一廢棄物的問題,因此他們將每批進場的廢棄物做化學分析,了解其中的氮、氫、硫、氧等元素組成,再根據共燃特性分成 9 大類,把適合一起燒的廢棄物歸類、破碎,最後進行均質化調料與壓縮,形成 SRF。
    經過多次技術試驗,隆順綠能科技已經能清楚掌握哪些元素結合一起燃燒釋放的能源最穩定、效果最好,曾皇霖分享,目前他們的數據庫中已經蒐集了上萬種廢棄物的元素資料分析,「我們的核心是以大數據基礎來製作 SRF 的。」
    隆順綠能科技的 SRF 已通過學研單位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的燃燒檢測,相比澳洲煤、印尼煤燃燒時產生的煤排少了 3、4 成。他們也是台灣第一家以製造固體再生燃料登記的合法工廠,第一座工廠設置在台南柳營區,每個月都有 100 到 200 家廠商將廢棄物運送到隆順綠科技能進行處理,光一個月就能生產 4000 噸的 SRF,他們今年更預計將 SRF 年度總產量提升到 7 萬噸。

    從推廣困難到客戶自動上門,隆順綠能用高品質 SRF 成功打下市場

    至於產業上下游的打通與商業模式的建立,則有賴於曾皇霖的創業經驗。
    陳俊宇、陳佑任、葉芮欖和陳俊豪等人商討創業規劃時發現,大家都是環境工程、機械背景的他們,對公司的創辦、營運缺乏經驗,陳俊宇因而邀請了前痞客邦創辦人、同時是自己親戚的曾皇霖加入團隊。(同場加映:鄭志凱致創業家:理想不足恃,執行力才是關鍵
    陳俊宇分享,在剛製造 SRF 時,他們就遇到找不到地方試燒的問題,因為 2017 年 SRF 在台灣還是很新穎的技術,因此有鍋爐的業者們多半不太願意嘗試從煤炭改燒 SRF,但「SRF 就是要不斷試燒才知道什麼樣的組成比例最好。」陳俊宇表示,出於商業上的考量,團隊因而調整策略,在初期轉往法規、環境相對鬆散的中國市場試燒,反覆調整 SRF 的燃料棒組成。
    2019 年,行政院環保署發布了《固體再生燃料製造技術指引與品質規範》,這項規範就像是開啟台灣投入 SRF 的觸發點,許多相關措施、法規應運而生。隆順綠能科技此時便抓緊時機回到台灣。
    陳俊宇坦言,要讓鍋爐業者認為這些 SRF 是「產品」、願意付費是困難的,因為對於鍋爐業者來說,以前幫忙處理多餘的垃圾政府還要補貼,但是隆順綠能科技的SRF則是提供鍋爐業者燃料商品,這個定位的改變,是鍋爐業者難以馬上釐清的。
    因此,他們在最初推動 SRF 時,都和鍋爐業者採取合作、互惠的方式免費提供。「我們讓業者先願意嘗試我們的 SRF,後來他們用了半年、一年,越來越對我們的燃料棒感到信任,因為燒出來的能量穩定,就開始和我們談付費了。」陳俊宇表示,在用了高品質的 SRF 認明自身的價值之後,「甚至有很多業者開始主動找上了我們。」

    隆順綠能二廠將於年底完工,預計一年為高雄生產 12 萬噸 SRF

    隆順綠能目前有 3 種商業模式,第一是與上游原物料廠商收取廢棄物處理費用,其次是將製作好的 SRF 販售給需要能源的鍋爐業者,造紙集團永豐餘就是他們的客戶之一,第三種則是技術解決方案的授權,曾皇霖分享,目前他們已經在和東南亞政府、日本 Toyota 等單位協商技術上的授權。
    今年,隆順綠能選定了高雄和發產業園區作為二廠基地,此基地已在 3 月初舉行動土典禮,預計今年底完工,隆順綠能分享,他們計畫在高雄和發二廠一年生產 12 萬噸 SRF,處理掉 12 萬噸廢棄物就等同於 240 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吸碳量。陳俊宇表示,他們日後也會繼續拓展工廠基地,持續推廣 SRF 的應用。
    全文轉載自創業小聚,原文標題:用大數據處理廢棄物,隆順綠能科技把 3 萬噸垃圾變成「低碳排新能源」
    當 ESG 成為企業顯學,企業倫理課如今是許多大學必修學分,更是進入職場的必備關鍵力。即刻閱讀專題,一起發揮社會影響力!
    閱讀文章
  • 讓舊衣壽命延長 100 年的秘密,雄材大智將二手衣變成環保戶外建材

    讓舊衣壽命延長 100 年的秘密,雄材大智將二手衣變成環保戶外建材

    創業小聚/文:張鈺鈴
    全球每年生產超過 1000 億件衣服中,只有 13% 的舊衣材料被回收、1% 會被再利用到新衣服的產製中。數據來自於 2017 年艾倫・麥克亞瑟基金發布《A-New-Textiles-Economy》的報告
    為什麼舊衣材料被回收、再使用的比率這麼低呢?雄材大智創辦人林正雄點出關鍵:太多衣服是用 2 種以上的布料「混紡」做成的,要分離混紡材質的技術複雜、成本也更高,成了回收業的痛點。(同場加映:舊衣的起死回生之旅——瑞士最大衣物回收商 Texaid,將布料再利用最大化
    「混紡的回收正是我們想解決的問題。」林正雄開始逆向思考:如果混紡很難分離,那就不要分離吧!非相關背景的林正雄化短處為長處,用跳脫主流思維的方式,研發了將棉質布料和塑料結合的技術,成功把舊衣服變成使用年限長 100 年的環保建材「衣纖木」,還獲得了歐德傢俱集團投資、並成為冬季奧運場地的建材提供商。

    因一則新聞萌生創業念頭,雄材大智創辦人逆向思考創業

    畢業後在中研院從事腦神經科學、癌症研究的林正雄,其實原本就對紡織業、環保議題深感興趣,不僅經常閱讀紡織布料、回收相關書籍,也在慈濟擔任了 15 年的環保志工,更曾經協助大愛感恩科技研發出給燒燙傷患者的高性能壓力衣。
    但真正讓林正雄萌生創業念頭的起點,是一則「台灣用回收寶特瓶製成世足賽球衣」的新聞。
    他分享,自己在看到這則新聞後心中產生了許多疑惑:「寶特瓶雖然變成了球衣,但是不是賽事結束後,還是得進到焚化爐燒毀?那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它們再一次、更多次被回收利用呢?」這些在心中萌芽的問號,成了他踏上創業之路的推力。
    林正雄發現,舊衣材料很難達成循環再利用,是因為製作衣服時常使用的混紡材質難以分離。他想,如果能把這些混紡舊衣和其他塑料融合,會不會反而能變成新的材料呢?有了初步想法之後,他開始買書自學,並積極找工廠測試產品。(同場加映:垃圾也能有第二春!八種廢棄物變黃金的方法

    先幫舊衣布料建立反射光波長「指紋庫」,加速產品開發

    開啟一人創業的林正雄,在起初到舊衣廠研究舊衣材質時,馬上就面臨到棘手的難題:每種混紡衣物的材質比例不同,面對成千上萬種布料,要怎麼快速辨識混紡材質進行分類?
    林正雄表示,以前辨識材質都要用火燒來觀察或用氣味辨識,可是這需要經驗累積才有辦法辨識,因此他率先開發了一款布料辨識系統,透過 8000 多塊布料以及 AI 學習技術,辨識各種混紡遇到光源時反射回來的波長型狀,為布料建立了精準的波長「指紋庫」。
    只要用辨識器一掃、短短幾秒的時間就能知道混紡中材質的組成比例,幫助他快速篩選、分類紡織品用途,也加速了產品開發。在經過多次舊衣布料與塑料造粒相融的試驗後,林正雄終於成功做出了理想中的材料,他將這款結構力強、適合代替木建材的材料稱作「衣纖木」。
    衣纖木不僅價格比原木建材便宜、耐高溫和雨淋,使用年限更長達 20 年、能回收重塑 5 次,等於能使用將近 100 年的時間。如今,林正雄把當初創業時心中的問號變成了驚嘆號,讓舊衣不只能再利用一個球賽賽季的時間,化身成建材,它能續命長達一個世紀。

    「布料是鋼筋、塑料是水泥」,讓衣纖木能耐高溫、雨淋、日曬

    不過,為什麼將不同材質相融,就能做出結構力強的衣纖木呢?
    林正雄說明,因為各種材質的化學鏈長短不同,分子鏈越長強度越強,因此,將布料與塑膠造粒兩種不同化學分子鏈連結起來,形成更長的分子鏈,就是讓衣纖木能有高強度結構力的關鍵,他說道:「布料就像鋼筋、塑料是水泥,這樣的結合讓衣纖木不容易斷裂、保有彈性。」這個長鏈製成技術也成了雄材大智的護城河。
    結構力強的衣纖木,通過「電鍋蒸 3 天 3 夜、高溫水浸泡 3 個月」的測試,沒有任何變形或膨脹,能解決市面上塑木建材因為摻雜木粉,容易吸水發霉、日曬斷裂的問題,它的耐衝擊強度更是一般建材標準值的 10 倍。不僅如此,它能透過熱熔、不同模具塑型和壓花,根據客戶需求做出各種花樣的木頭壓紋與大小,價格還比一般木材便宜又兼具環保。
    除了當成建材,衣纖木材質也能彈性應用、製作成其他商品,比如大型積木、環保傢俱等。另外,雄材大智也使用了回收的塑料寶特瓶再製作成 rPET(再生聚酯)新環保材料,推出像鈕扣、拉鍊等衣服配件,這些配件如果回收後也可以再變成製作衣纖木的材料,達成循環經濟。

    獲得 Order 歐德傢俱投資,以「建廠」為目標邁向專業化生產

    雄材大智目前以專案的方式收費,已有多個合作客戶,包含新竹市環保局,利用和民眾收取的舊衣做成衣纖木,改建成公共建設的環保圍籬;礁溪溫泉業者將回收浴衣做成泡湯用的小板凳;國內知名速食店回收員工舊制服製作店面建材,將全台 400 多家店部分建材都換成衣纖木等,未來將以技術授權的方式打國際市場。
    此外,它也獲得了 Order 歐德傢俱集團的投資,透過募資金購買了製程所需的機器設備並進行改良,讓衣纖木能做到更大規模的生產。
    雖然設備齊全,但目前雄材大智還沒有自己的工廠,「這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我們要設廠,走到更專業化的生產。」林正雄表示,國內許多大型家具廠雖然都對衣纖木躍躍欲試,但大廠多半只與有穩定產量輸出的工廠簽約合作,這是他們現階段發展的阻礙之一,也是他們最積極規畫的目標。
    未來,他們也會持續和更多企業、單位合作,並規劃將技術帶往國際市場,下一站以歐洲為目標,計畫將衣纖木以及循環經濟的理念推向更多地方。
    全文轉載自創業小聚,原文標題:讓舊衣服壽命延長 100 年,雄材大智的「二手衣鍊金術」獲歐德傢俱投資
    當 ESG 成為企業顯學,企業倫理課如今是許多大學必修學分,更是進入職場的必備關鍵力。即刻閱讀專題,一起發揮社會影響力!
    閱讀文章
  • 有話說出來,溝通無障礙——靠著「一顆氣球」與 AI 當聲障者的翻譯機

    有話說出來,溝通無障礙——靠著「一顆氣球」與 AI 當聲障者的翻譯機

    創業小聚/文:曾令懷
    「我們用了 60 具大體來實驗,就為了調整產品設計。」宇康生科技術長暨營運長張嘉原道出了一般創業家也完全不會有的驚人經歷。宇康生科專注於人體工程,透過產品 APrevent® VOIS,以物理的方式幫助聲帶功能不全的病患發出正常的說話聲。正是為了測試產品是否能讓適用於不同形狀的聲帶,才必須以大體來實驗。
    張嘉原本就是醫學工程背景,畢業後在加州工作 6 年,負責以物證與力學分析協助還原犯罪現場,「就好像影集《CSI 犯罪現場》裡面那樣。」張嘉原笑著說。至於張嘉原為為什麼從犯罪應用領域跨足到醫學新創,還得從他與另一位共同創辦人何冠旻的相遇說起。

    生門閉合不全的問題,促成醫師與工程師攜手創業

    何冠旻是一位耳鼻喉科醫師,因為 2013 年台灣與史丹佛醫學院合作的醫療器材人才培訓計畫而認識了張嘉原,當時兩人就聊到了「聲門閉合不全」這個病症。
    聲門閉合不全指的是聲帶單邊的聲門無法完全閉合,導致發聲困難、說話常有氣音,甚至容易將口水或食物誤吞咽至氣管內,通常中風、帕金森氏症患者、術後造成的神經損傷都可能引發這個狀況。
    市面上既有的療法有二:一是注射自體脂肪或玻尿酸,運用填充物的壓力讓聲帶閉合,然而自體脂肪或玻尿酸易被人體吸收,所以每半年就要回診間注射填充物;二是甲狀軟骨成型術,直接植入矽膠塊或是鈦金屬,不過為了符合每個人不同的聲帶形狀,都需要精細雕刻與客製化,成本極高,而且隨著人們老化、聲帶跟著萎縮後,就需要重新再做一次手術,「這個方法的再次手術率達到 30%。」張嘉原表示。
    換句話說,當前沒有一個低成本又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這正是宇康生科的目標。
    「當時何醫生跟我聊到這個困境的時候,我們只是以合作的方式研究,但我越做越有興趣,而且在矽谷耳濡目染下,我也很想有我自己的一個事業,所以主動提出用這個題目來創業。」張嘉原說。
    2014 年,宇康生科正式成立。

    靠精密製造與設計,解決既有解決方案的 2 大問題

    上述兩種解決方案分別遇到了頻繁回診與客製化調整的問題,宇康生科的產品 APrevent® VOIS 的解決方法則是「膨脹自如的氣球」:將 APrevent® VOIS 夾在聲帶外層的骨頭上,並從調節閥注射空氣,內層的充氣氣球就會填滿聲門的縫隙,達到客製化的目的。萬一因為年齡增長而聲門有老化鬆弛現象,只要像打針般注射空氣即可,甚至無須醫師動手。
    「這聽起來很簡單,不過我們遇到的最大挑戰是『產品設計』。」張嘉原舉例,如何確保充氣的方向可以對聲門形成足夠的壓力並不容易,氣球前後的厚度比例也會影響充氣的品質,這也是為什麼創業初期要找來 60 具大體做實驗,「不過我不會怕啦,以前的工作經驗也是看這些東西。」張嘉原笑著說,宇康生科也已經為 APrevent® VOIS 的模型申請了專利。
    另一個考驗則是精密製造。張嘉原分析,台灣的電機電子和製造業雖然享譽盛名,不過較少有處理微小精密儀器製造的經驗,反倒是何冠旻先前學醫時待過的奧地利等東歐國家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宇康生科得以透過人脈製造出高品質的精密產品。
    APrevent® VOIS 已經在 2019 年 12 月拿到了歐盟 CE 認證,並以保險給付的方式在德國、奧地利、英國、芬蘭等國家使用, 目前植入超過 100 例,張嘉原表示成效都達到了 100%,「我們的下一個市場是進軍東南亞,因為東南亞多數國家採取 CE Mark 政策(有 CE 認證就可以在該國使用),美國 FDA 與台灣 TFDA 目前都還在臨床試驗中。」張嘉原補充。

    未雨綢繆準備 AI APP,下一步是幫助患者清楚發音

    儘管 APrevent® VOIS 才剛剛打入市場,宇康生科卻已經開始思考第二成長曲線。
    張嘉原解釋,在 APrevent® VOIS 申請 CE 的階段,宇康生科的投資人們就建議團隊思考下一步,儘管當時有所掙扎資金與資源分配的問題,不過為了讓團隊持續前進,仍開發了第二個產品線 AiSpeak——在 AI 火熱的 2023 年來看,當初這個決定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AiSpeak 是一款 AI 語音 APP,希望成為構音障礙(中風、帕金森氏症以及漸凍人等患者會有的狀況)的病患翻譯機。簡單來說,這些患者因為無法控制下顎、嘴唇、臉頰、喉頭等肌肉,難以清楚地說出字詞語句子,AiSpeak 的功能就是正確地翻譯。
    相較於聲門閉合不全,人類的聲帶構成是大同小異,構音障礙患者的發音標準有程度之別,宇康生科又如何訓練整套 AI?
    張嘉原說明,宇康生科同樣先以構音障礙患者的語音數據進行初步的模型訓練,首次測試準確率大概是 55%,關鍵則是「語言復健」的過程,「構音障礙患者每天都要做的語言復健(練習唸出句子),APP 裡的『語言練習室』功能就是利用他們唸出語的料收集個人數據,一週後準確率就可以達到 80%。」張嘉原說,正是這款AI模型讓宇康生科營下了 2022 年高通台灣創新競賽的第一名。
    AiSpeak 預計於今(2023)年 4 月推出,未來也會有月費的機制,不過在收費之前,張嘉原表示還是希望先繼續收集大數據,讓準確度可以提升到 90% 以上,「我想也是之前的工作給我的影響,以前辦案的壓力都很大啊,有可能就是因為我的一句話來判斷對錯與生死,所以我們是不能出任何差錯的,我覺得我現在創業也是用這種心情做好每一件事。」
    全文轉載自創業小聚,原文標題:醫師、犯罪現場鑑定師聯手創業,宇康生科靠「一顆氣球」與AI當聲障者的翻譯機

    2023 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徵件中,有機會獲得最高 50 萬獎金,即刻投件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