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生活部落格
「低碳生活部落格」是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所編輯,內容除了提供讀者生活上可行的減碳方案之外,也累積了多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第一手資料,以及整理國際最新減碳趨勢報告。盡力做到深入淺出,兼具深度及廣度,希望成為台灣的低碳環境智庫之一,為氣候變遷議題貢獻一份心力。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www.delta-foundation.org.tw/
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blog
低碳生活部落格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eltaElectronicsFund/
專欄文章
(89篇)
綠色反彈風暴再起:川普回歸後,帶來的 ESG 寒冬
低碳生活部落格/趙偉婷
2025 年才剛開始,美國的綠色反彈(Greenlash)又再次成為國際關注焦點。1 月初美國銀行、花旗集團、摩根士丹利、富國銀行以及高盛等六大銀行紛紛宣布退出「淨零銀行聯盟」(NZBA),緊接而來 1 月底川普上任後,立即下令退出《巴黎協定》,引起軒然大波,讓國際氣候治理蒙上陰影。
從綠色反彈到反ESG運動
其實這一股反 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浪潮從2022年便開始在美國醞釀。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曾在推特發文大力抨擊:「 ESG 就是場騙局!」(ESG is a scam) ,主因是不滿特斯拉被標普 500 ESG 指數剔除,而油氣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卻名列榜上。爾後,質疑 ESG 的聲音逐漸蔓延。(同場加映:永續不再是門好生意?企業陷入綠色沉默(greenhushing))
去(2024)年美國共和黨政策反對 ESG 投資,德州總檢察長帶頭聯合 10 個州指控貝萊德、先鋒集團和道富集團三大資產管理巨頭,利用 ESG 倡議控制能源產量與價格,訴訟策略攻防下,三家公司因而退出 NZBA 與氣候行動 100+ 等氣候組織。
反 ESG 浪潮越演越烈,據統計,在所有 ESG 提案中,美國反 ESG 提案比例已從 2020 年的 6%,上升到 2024 年上半年的 29%。
觀察美國這波綠色反彈,不難發現跟金融、投資業息息相關。到底永續發展概念是如何進入投資決策的,又為什麼會興起這波退潮呢?
ESG 的早期萌芽
ESG 治理在千禧年前都還處於道德規範與理念階段。1960 至 1970 年代 ESG、社會責任投資(SRI)等概念開始萌芽(註一),後更發展出企業社會責任 (CSR)(註二)等治理模式。 1987 年,聯合國《布倫特蘭報告》定義了「永續發展」,ESG 成為未來評估企業責任和永續投資的政策基礎與架構。在這些根基上,金融與投資機構開始摸索對永續投資的評估方式。
2000 年後,ESG漸漸走向制度化,發展更明確的指導方針。2004 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發布,其後世界銀行提出的《誰在乎誰就贏》(Who Cares Wins)報告首次提出 ESG 一詞 。2006 年《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 (PRI)呼籲機構投資者將 ESG 表現納入決策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 PRI 簽署者不斷成長,ESG 慢慢從道德投資理念演變為核心業務和財務策略。接著,全球報告倡議組織 (GRI)和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 (SASB) 等組織也紛紛引入了 ESG 揭露架構。
隨著《巴黎協定》簽訂,承諾減少全球碳排放, ESG 氣候策略更加擴大。先進國家的大公司紛紛將永續、碳中和目標、多元化和治理政策融入營運方針。根據 Impact Engine 調查,2024 年 ESG 投資市場經歷了顯著增長,管理資產 (AUM) 估計在 30 兆至 40 兆美元之間, 2030 年更有望達到 50 兆美元。
反對者憂意識形態掛帥 難逃漂綠陰影
隨著 ESG 持續擴大,來自投資者以及環保團體的質疑也接踵而來。反對者認為,ESG 措施為了促進特定的政治或社會議程,將意識形態置於財務回報之上,可能會導致投資決策出現偏見、投資表現不佳,使投資者遭受財務損失。
另外,過度強調 ESG 可能導致投資偏向符合特定標準的公司,從而扭曲市場機制,使某些行業估值過高。舉例而言,符合特定 ESG 標準的公司通常易受到青睞,投資人可能會無意中誇大這些公司的價值,從而在「綠色」或「永續」產業中製造泡沫。相反,從 ESG 角度來看不太有利的產業可能會被低估,無論其經濟重要性或永續創新潛力如何。
根據《The Time》報導, SCM Direct 的首席投資官米勒(Alan Miller)分析了 21 支英國主動管理型綠色基金,發現過去 5 年間的年均表現比英國整體股票市場低 3.8%,導致約 16 億英鎊的資金缺口。如果將這些表現不佳的資金比例,套用到投資「負責任」投資基金的 1020 億英鎊中,則總缺口將達到 216 億英鎊。
加上,ESG 長久以來都被環保團體抨擊有「漂綠」(Green washing)擔憂,認為某些公司誇大其 ESG 主張,但沒有採取實際行動,只是藉由綠色包裝來塑造企業形象。
多制度並行、缺乏標準化 投資人難問責
另一項普遍問題是目前的 ESG 制度缺乏標準化指標,不同評級機構(MSCI、S&P、Sustainalytics)可使用不一致的評估方法。雖然這讓公司在選擇揭露標準上有相當大的彈性,但也導致報告存在異質性,使投資者難以準確評估和比較不同的 ESG 績效,從而造成透明度和問責性問題。
為此,歐盟 2020 年推出了《歐盟永續分類法》(EU Taxonomy)和《永續金融揭露法規》(SFDR),引入了更嚴格的 ESG 報告審計制度,明訂標準條件,使利害關係人能藉由提高透明度識別永續風險。但是目前全球仍未有統一制度。
隨著川普上台,美國反ESG的運動與綠色倒退似乎沒有停歇的跡象。企業與投資機構如何在這 ESG 逆風飛行,為 2025 年環境治理一大挑戰。
註一:ESG 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 1960 至 1970 年代,道德投資與社會責任投資(SRI)的出現,主要行動是將菸草、武器和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等產業排除在投資組合之外。
註二:80 年代至 90 年代,企業社會責任 (CSR)漸漸受到關注,企業開始將 CSR 融入其營運中,強調慈善事業、社區參與和道德治理。
參考資料
- The States’ War on ESG(The Daily Economy)
- US Players Exit Climate Alliances Amid Anti-ESG Pressure(Energy Intelligence)
- Anti-ESG legislation seen facing uphill struggle to become law(Thomson Reulters)
- 永續工作者2024要小心的三股「反ESG」力量(CSR@天下)
地方的故事,不只一種模樣,隨著人們的夢想與行動悄悄地發生改變。點進專題,細細閱讀他們的充滿感動的故事。 >> 閱讀專題

未來商業的必修課,頂尖商學院培養具備「綠色技能」的永續人才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王怡棻
每年 2 月的 ClimateCap 峰會,儼然已成為許多 MBA 學生熱衷參加的盛會。偌大的演講廳裡,密密麻麻坐著來自哈佛、耶魯、杜克大學等知名學府超過 400 位的 MBA,專注聆聽台上講者分享企業永續、環境政策、能源轉型等各種氣候議題。
過去,企管與環境像兩個涇渭分明的學科領域,學習內容迥異。近年全球各產業都必須應對氣候議題,愈來愈多頂尖商學院增加了相關課程、證書,甚至開設 MBA 與環境碩士的雙學位課程。
「商學院談論氣候變遷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以前只有一小群有熱情的MBA在談論這主題,現在卻得到高層的大力支持,」《Trellis》指出,像是巴黎高等商學院(HEC Paris)、劍橋大學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等八所歐洲頂尖商學院聯合成立了氣候領導商學院(BS4CL.org)聯盟。
美國知名商學院也不落人後。史丹佛商學院與 2022 年新成立的永續發展學院共同提供 MBA/環境資源碩士聯合學位;耶魯管理學院設立 MBA/MEM(環境管理碩士)聯合學位;哈佛商學院開設了「商業與氣候變遷」密集選修課;MIT 史隆管理學院也讓 MBA 學生能透過選修課獲得永續發展證書。
綠色技能人才供不應求
MBA 教育擁抱環境永續,與市場需求密不可分。根據領英(LinkedIn)的《2024 全球綠色技能報告》(Global Green Skills Gap 2024),2023 到 2024 年全球對綠色人才的需求增加了 11.6%,是供給成長(5.6%)的兩倍。擁有綠色技能的求職者獲聘可能性比整體高出 54.6%,在美國與愛爾蘭,這數字更高達 80%。
所謂「綠色人才」是擁有應對氣候變遷相關技能,或擔任永續相關職務的專業人士。以往提到「綠色工作」,會馬上聯想到電動車、太陽能、潔淨能源技術等產業。不過,現今幾乎各行各業都需要具備環境意識的人才。比方說,財務長與會計師要懂得如何衡量公司的 ESG 行動,投資者要將氣候風險納入分析,行銷團隊要知道如何吸引有環保意識的消費者。
華頓商學院提供ESG主修大受歡迎
在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MBA 學生可以「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為主修。「華頓商學院推出這項專業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ESG 計畫副院長海尼斯(Witold Henisz)表示,ESG 選修在短短一年已然躍升為商學院 20 個主修中,第六受歡迎的主修。
課堂中會教導學生氣候轉型中的風險與機會,以及 ESG 如何影響企業財務。換言之,就是「教導學生識別 ESG 因素在何時、何地會對企業的盈虧產生影響,」海尼斯對《Inside climate news》表示,該校 80% 的 MBA 學生從事顧問與金融業,他們愈來愈需要考量氣溫升高、氣候政策等為企業帶來的風險。
學生除了要學習傳統的金融與行銷等商管知識,也要研究水治理、碳補償與溫室氣體排放等主題。
氣候議題不缺席 柏克萊設立 MBA/MCS 雙學位課程
西岸名校柏克萊大學哈斯商學院也在 2024 年聯合自然資源學院,推出 MBA/氣候解決方案碩士(MCS)雙學位課程。
「未來的商業領袖需要接受關於商業與氣候變遷的深度培訓,以利跨學科工作與執行競爭策略,」柏克萊大學哈斯商學院院長哈里森(Ann Harrison)表示,聯合學位提供廣泛的技能,讓畢業生能在建立低碳永續未來上扮演領頭羊。
柏克萊的 MBA/MCS 雙學位課程長達兩年半,學生會在第一年完成 MBA 的核心課程,包括金融、領導、行銷、數據分析等。之後就會開始接受氣候與環境方面的培訓,如學習碳會計、環境經濟學、能源政策、生命週期分析等知識。與傳統商學院學生一樣,MBA/MCS 雙學位學生也有兩次暑期實習機會。
「無論進入哪個行業,每個 MBA 學生都會在職業生涯中遇到氣候適應與減緩的課題。他們需要了解推動此進程的因素以及有哪些選擇。」哈佛商學院教授托菲爾(Mike Toffel)對《Poets&Quants》表示
參考資料
- Business Schools Training for Climate Economy(Inside Climate News)
- Climate Change Jobs: How Business Schools Can Fill the Gap(Poets & Quants)
- Berkeley Haas Launches Joint MBA Climate Solutions Degree(Business Because)
- ClimateCAP, MBA Summit

氣候謀殺?12 個環保新詞揭開氣候危機黑暗面!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王振益
2024 年是史上最熱的一年,氣候危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近年來,社會對環境與氣候議題的關注日益提升,許多新詞彙也隨之誕生,成為新話題。以下,介紹近年 12 個歐美環境新詞:
Solastalgia:鄉痛
這個新詞描述了氣候變遷所引起的情感或生存苦難。該詞由拉丁語 sōlācium(撫慰)和希臘語詞根 -algia(疼痛)組合而成。它也讓人想起nostalgia(鄉愁)一詞,暗示對過去、「再也回不去」的一種心情。
根據《英語島雜誌》,哲學家阿爾布雷希特(Glenn Albrecht)在澳洲的Newcastle大學任教時發明了這個字。這個字被用來形容因環境(鄰近你家)改變而引起的憂傷,你是否曾經因為周圍的自然環境改變(往壞的方向)而感到憂傷?那就是「Solastalgia」。
Alert fatigue:警報疲勞
頻繁的極端天氣預警正令人們麻木。這個詞源自醫學領域,現在也可以描述成對氣候變遷警報麻木的動態。從 20 世紀末以來,科學家頻繁提出預警,然而面對不斷湧現的高溫、洪水和空氣品質警告,人們已開始忽視這些訊息,這反映了在資訊氾濫下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也凸顯了氣候危機傳播的挑戰。
Supercommuter:超級通勤者
公司高階主管的長途通勤引發環境爭議,如星巴克執行長每年搭乘公務機往返,產生相當於 118 戶家庭年能源使用的碳排放。儘管遠距工作可將個人碳足跡減半,但許多企業仍強制員工返回辦公室,造成不必要的環境浪費。
Carbon cowboys:碳牛仔
碳牛仔指那些透過碳抵換計畫從他人土地獲利的企業。碳牛仔企業打著保護森林的旗號進行碳抵換專案,實則是一種商業投機行為,缺乏監管的碳市場,就像美國拓荒時代的西部地區一般。這些專案不僅未能有效減排,還常常犧牲當地社區利益,成為氣候行動中的虛假解決方案。
Climate homicide:氣候謀殺
隨著氣候變遷導致全球近 400 萬人死亡,法學界正探討將石油公司定罪的創新法律途徑。學者認為,企業長期明知化石燃料的致命風險卻不作為,可能構成系統性殺人罪,這一理論正引起法律界廣泛討論。
Anti-tourism:反旅遊
2024 年,南歐多地居民發起反旅遊抗議,反對過度旅遊將城鎮變成主題公園。他們認為政府過度迎合遊客,忽視當地居民利益,導致自然資源緊張。數據顯示,旅遊業碳排放佔全球 8%。抗議者並非要求終止旅遊,而是呼籲發展更永續、更節制的旅遊模式,重新找回城市的原始風貌。
Gretini:Greta 的年輕追隨者
源於 Greta Thunberg 名字的義大利語「Gretini」,指參與氣候運動的年輕支持者,字面意思是「小 Greta 們」。這個詞巧妙地與「cretini」(白痴)相似,常用作貶低性的政治修辭,反映了對青年氣候行動的輕蔑態度。
Klimakleber:將自己黏在機場跑道上的氣候倡議者
德國氣候倡議者將自己黏在機場跑道上抗議化石燃料,這個意為「氣候膠水」的德語新詞,反映了近年來激進氣候抗議的社會現象。這個詞在去年跟 ChatGPT 一起被收錄進德語權威詞典《Duden》中。
Hot droughts:熱乾旱
乾上加乾!當降雨減少、氣溫上升,極端高溫與乾旱事件同時出現,就會出現科學家所謂的熱乾旱現象。去年年初一份科學期刊研究顯示,美國西部的熱乾旱現象日益嚴重,對生態、農業及城市帶來衝擊。研究作者示警,「人為因素造成的熱乾旱現象才剛開始。」
Underconsumption core:消費不足風潮
別再秀新買的 Stanley 杯、lululemon 瑜伽褲和最新款 iPhone 了,擁有一條穿了 7 年還起毛球的舊瑜伽褲可能更酷。
因應社交媒體上充斥的消費主義,新世代網紅率先出擊。TikTok 上一則「『消費不足風潮』就是奢華的極簡主義」貼文已經獲得近 200 萬次觀看。一名設計師告訴《Vogue》,對他來說,消費不足風潮意味著拿出你已經擁有的,而不是購買任何社群媒體上吸引你的東西。
Deckelwahnsinn:瓶蓋瘋狂
2024 年歐盟推出環保新規,要求飲料瓶蓋必須與瓶身連接,意在減少塑膠污染。然而,這一看似環保的設計卻引發消費者不滿,德國社群媒體瘋傳嘲諷影片,戲謔地將其稱為「瓶蓋瘋狂」,反映了環保政策與使用者體驗間的矛盾。這個詞也被「德國語言協會」(GfdS)選為 2024 十大年度詞彙之一。
Snow loss cliff:雪水流失臨界點
高山「雪水庫」是重要的水源來源,北半球約有 20 億人仰賴其維生。然而,去年 1 月一項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指出,隨著冬季變暖,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可能逼近臨界點,如果冬季均溫低於零下 8℃,積雪層便得以留存;若冬季均溫高於零下 8℃,積雪層消融的速度便會快到難以想像,未來將陷入「無雪」的窘境。雖然北半球大部分積雪都在最北端,目前仍算安全,但氣候變遷下,已有數百萬人生活在這個「氣候懸崖」中。此外,美國西部等地區的積雪量可能因急劇減少,加劇本已飽受乾旱困擾地區的壓力。
參考資料
- 德國2024年度詞彙「紅綠燈熄滅」反映時代陣痛 (中央社)

號稱「最綠」的巴黎奧運成績單——減碳表現、環保效益一次看!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謝明珊、林郁宸
2024 年巴黎奧運及帕運為國人留下了許多精彩時刻,賽事落幕超過 3 個月後,奧組委於 12 月公布了「永續與承襲賽後報告」(Sustainability & Legacy post-Games report),一起來一探究竟。
3 件超乎預期的永續成果
早在籌備期間,巴黎奧運喊出碳足跡要比前兩屆奧運少一半的雄心,2012 年倫敦和 2016 年里約奧運的平均排放量為 35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減半則是 175 萬噸,2024 巴黎奧運最終有順利達標嗎?
答案是有的,2024 巴黎奧運和帕運的碳足跡總和為 159 萬噸,與 2012 年倫敦和 2016 年里約奧運相比,平均值減少了 54.6%。
不同於以往奧運,巴黎奧運從規劃階段就著手減排,根據賽後調查,這次有哪些成果和原本預期的差很大?
- 原本奧組委預測,營運賽事的碳足跡會佔整體排放約 1/3,但最終只佔了 18%。 報告稱,有一部分要歸功於再生能源,主辦方購買綠電、使用再生能源滿足了賽事 98.4% 的電力需求,並捨棄過去大型賽事常見的柴油發電機。同時,奧運提供的食物有高達 40% 為蔬食,也成功使工作人員和志工的餐飲碳足跡減半。
- 原本奧組委預估的交通碳排放佔比約 1/3,但最終卻占 53%。 全球觀眾蜂擁而至觀賽,意外成了最大的碳排來源。2024 巴黎奧運觀眾人數突破紀錄,最後售出 1210 萬張門票,比 2012 年倫敦奧運多出了 100 萬張。《金融時報》報導,來自美國的觀眾就貢獻了 17% 的碳排放。主辦方指出,平均一名長途航班旅客產生的碳排放量,就相當於 1000 名當地觀眾前往會場的排放量。
- 與 2012 倫敦奧運相比,2024 巴黎奧運賽事中一次性塑膠的使用數量減少了 52%,垃圾量則減少了 60%。
奧運和帕運賽事使用到的 600 萬件設備,在比賽結束後幾乎全數出租、再利用,其中有 90% 的體育器材等用品由合作夥伴與供應商回收再利用,其餘 10% 如床墊等用品則透過捐贈或轉售,找到了第二生命。
奧運拒稱「碳中和」賽事 1200 萬歐元的碳抵換 13 個計畫
儘管如此,主辦方拒絕聲稱 2024 巴黎奧運及帕運是「碳中和」的賽事。
巴黎奧運環境卓越總監格雷農(Georgina Grenon)告訴《美聯社》,「碳中和」的說法有誤導嫌疑,讓人誤以為賽事對環境沒有任何影響,但實際上,賽事仍製造了碳排放。她強調,巴黎奧運的重點是盡量減少排放,而不是依賴碳補償。對主辦方來說,誠實面對賽事的環境影響,積極採取減排措施,遠比聲稱「碳中和」更重要。
針對賽事難以避免的 159 萬噸碳排,主辦方預計斥資 1200 多萬歐元執行碳抵換。根據《美聯社》,總共 13 個碳抵換專案包含肯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等國的潔淨烹調計畫,以及協助越南興建光電、保護瓜地馬拉的森林等。
特別的是,巴黎奧運這次和法國體育部、巴黎奧運會、法國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CNOSF)及法國能源與環境管理署(ADEME)合作開發了一款免費工具「活動氣候教練」( Coach Climat évènements),可以協助估算舉辦賽事活動時所產生的碳足跡,並加以制定改善計畫。
截至去年 10 月,已有 1350 場活動透過 Climate Coach 響應承諾,每項活動的平均排放量減少了 21%。
「永續」奧運的未來挑戰
依照傳統巨型奧運模式,如票房銷量破紀錄、吸引大量全球觀眾來觀賽,奧運看似很難和永續沾上邊。
非營利組織碳市場觀察(Carbon Market Watch)的法克斯(Benja Faecks)對《金融時報》表示,旅遊排放將會是未來奧運的一大挑戰,建議以分散舉辦模式,讓賽事分布在多個大洲。
洛杉磯是 2028 年「無車奧運」的主辦地,挑戰恐怕更嚴峻,因為洛杉磯的電動交通基礎設施不及巴黎,也缺乏其他替代方案,無力滿足外地觀眾的交通需求。同樣的,2032 年布里斯本奧運會也有類似問題。
資料來源
準備好迎接 2025 超高齡社會了嗎?讓我們一起從個人、職場與社會準備度 3 大面向,探討現況問題與未來解方!>> 進入專題

消滅廢棄衣物山!90 天不買新衣服,你做得到嗎?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林韋翰
「廢棄衣物山」龐大到連太空都看得到
「新年穿新衣」象徵嶄新的開始與好兆頭。快時尚與網路購物盛行,人們也容易購買更多衣服,你每個月花多少治裝費?研究指出,或許是出於快時尚盛行,2000 年到 2014 年間全球人均衣服數量增加了60%,全球每年生產超過 1 千億件服裝,遠超過 80 億人口的需求。研究也發現,在高收入國家中,人們平均擁有 77 至 155 件衣物,但實際上有將近 8 成的衣服並不會時常穿著。
時尚產業每年消耗 215 兆公升的水資源、產生了 2% 到 8% 的碳排放,高於航空業的碳排,並且排放大量塑膠微粒到海洋中,占海洋塑膠污染總量的 9%。
除了環境衝擊外,富裕國家將大量舊衣運往迦納、智利等發展中國家,形成了大到連太空都能看見的「廢棄衣物山」,也反映了快時尚產業造成的社會不平等。
氣象主播也共襄盛舉,「無新衣挑戰」你做得到嗎?
為了解決時尚產業造成的種種問題,長期關注時尚永續議題的非政府組織 Remake 發起「#無新衣挑戰」,這個挑戰要求參與者在 90 天內不購買任何新衣服,或者只能購買二手服裝,目前已經有超過 8400 人次響應。Remake 官網提到,當你成功完成這個挑戰,將可以減少 9 公斤的垃圾、省下 3900 公升的水資源和上千元的花費。
除了具體的成果外,官網中也提到這個挑戰的目的:「是讓人們停下來思考我們希望衣服的價值是什麼?並從中發覺自己在改變時尚產業中所能扮演的角色。」
《ABC News》首席氣象預報員齊(Ginger Zee)在 2022 年 6 月參加了無新衣挑戰,至今持續超過兩年。作為需要在鏡頭前保持專業形象的主播,齊每天都面臨著服裝選擇的壓力。
為了在不購買新衣的情況下維持多變的造型,他和其他同行建立起一個互助網絡,經常和同事交換衣物。有一次,他需要一件特定顏色的禮服參加婚禮,透過氣象預報員社群的幫助,短短 30 分鐘內就收到了 4 位同行的熱心提供。這些經驗讓他深刻體認到,多數人的衣櫃並不缺少衣服,反而已經擁有太多。
受到齊的啟發,《BBC》氣象預報員李(Sabrina Lee)也在 2024 年展開了他的無新衣挑戰。
身為年輕的氣象預報員,他坦承自己擁有約 200 件衣物,2023 年更在服裝上花費了 700 英鎊。接受挑戰後,他決定只購買二手衣物,並且只挑選經典、易於搭配的單色系單品,可以透過不同的組合重新搭配衣服,不用每次為了不同特殊場合就購買新衣服,如齊所說:「這場挑戰提醒了我們,世界上已經有足夠多的衣物,不必每次都追求全新。」
無新衣挑戰反思生活
Remake 的行銷長卡斯佩利奇(Katrina Caspelich)指出:「90 天正是培養新習慣所需的時間,透過這個挑戰,你能夠重新定義自己與時尚產業的關係。」有研究指出,購物帶來的快感往往是短暫的,過度消費和情緒低落有關。部分的參與者也從挑戰中發現,擺脫過度消費後不只省下可觀的金錢,更將生活的重心從消費轉向其他更重要的事物。有人選擇將節省下來的資金投資於優質的永續時尚品牌,有人則用於充實自己或回饋社會。
今年過年,不妨一起加入無新衣挑戰,透過衣物共享,和親友交換衣物;在二手商店或平台尋找優質服裝;或者學習縫紉技巧,延長衣物使用壽命發揮創意將舊衣改造成新造型,在延續傳統的同時也保護環境、讓時尚更永續!
準備好迎接 2025 超高齡社會了嗎?讓我們一起從個人、職場與社會準備度 3 大面向,探討現況問題與未來解方!>> 進入專題

通勤不搭車! 國外流行的「單車巴士」是什麼?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王怡棻
每到週五,就讀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威爾羅傑斯小學四年級的西斯(Seth Magnusson)就會特別勤快,一大早就把上學要用的文具、午餐、點心照著清單一樣樣準備好。背上書包、綁好鞋帶後,西斯不是去搭校車或讓爸媽開車送上學,而是興沖沖的躍上單車,加入超過 40 人的「單車巴士」(Bike bus)車隊,和其他學生一起浩浩蕩蕩的騎去學校。
「現在我們有兩條單車巴士的路線,兩條路線都有帶著時間表的志工,以確保孩子都能準時到校,」該校單車巴士召集人,也是西斯的母親米歇爾(Michelle Magnusson)表示,該計畫花了兩年時間準備,現在固定每週五的「單車巴士日」已有愈來愈多學生加入。
上學路上不孤單,讓永續交通方式更安全有趣
所謂「單車巴士」,指的是家長帶領一群孩子騎著單車,以類似校車的概念,依循特定的路線、站點與時間表抵達學校。通常單車巴士都是由學校家長發起並擔任志工,路線長度在 1 到 2
公里間。
這項自發性的活動,近年迅速風靡全球。根據《City Lab Barcelona》,過去 3 年全球有超過 470 個自行車巴士計畫,每週帶領 3 萬 2 千名兒童上學,包括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荷蘭等都有大量的單車巴士支持者。
「在氣候變遷與主動運輸(active transportation)成為主流的時刻,單車巴士在全球各地獲得了推動力」,《巴塞隆納城市實驗室》(City Lab Barcelona)指出,集體騎車不僅大幅增加安全性,也讓這種永續的交通方式更為有趣。
根據自行車倡議針對單車巴士的全球調查(A Global Survey of Bike Bus Initiatives),第一個正式的單車巴士活動源於 1998 年的比利時,而 2020 至 2021 年開始有顯著增加趨勢。第一個登上新聞頭條的是西班牙巴塞隆納,它成功引起了多個城市積極效法。
使用整條街道、警車開道護送,巴塞隆納 700 名學生組團騎車上學
巴塞隆納的單車巴士系統名為「Bicibús」,由 5 個家庭發起,獲得市議會支持後,在 2021 年 3 月正式啟動。至今 Bicibús 已經有 15 條路線,超過 700 位學生用組團騎車的模式通勤上學,規模驚人。
不同於須走單車專用道的單車,Bicibús 使用的是整條街道,而且還有警車開道護送。
以巴塞隆納擴建區(Eixample)為例,Bicibús行駛的Entença街原本是條每天有2萬輛汽車行駛的繁忙道路,單獨騎自行車十分危險。但在Bicibús計畫下,上學時段的道路完全保留給單車巴士。
從 8 點 30 分開始,家長志工就會帶領這個 100 多人的單車大隊,在 25 分鐘內將學童送至沿途的 3 所學校,週一到週五每天進行。
「單車巴士計畫鼓勵使用者養成更長期的永續交通習慣,」巴塞隆納自治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寒妮蘿絲(Jordi Honey-Roses)認為,參與 Bicibús 的孩子不僅可以擁有更好的騎車習慣,也能改變家人的交通方式。
波特蘭體育老師帶動美國單車巴士風潮
在美國,點起單車巴士這把火的,則是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體育教師巴爾托(Sam Balto)。自從他在 2022 年的地球日發起類似計畫後,在學生與家長熱情響應下,很快就發展成每週固定進行的活動。每週三都有超過 100 位學生,在巴爾托的帶領下一起騎車上學,堪稱是美國最大規模的單車巴士。
他將大批學生騎著單車駛過波特蘭街道的壯觀畫面,搭配流行音樂上傳到 TikTok,這些洋溢歡樂與活力的影片,立刻引起全美大眾的關注與討論,不僅瀏覽量突破百萬次,也鼓勵其他城市的家長效法,奧克拉荷馬州的米歇爾就是其中一員。
巴爾托更與國會議員合作通過了「單車巴士法案」,引發了真正的政治變革,帶來長遠的影響。
「在兒童永續交通模式不斷演進的當下,單車巴士已然成為變革的燈塔,連結社區與學校,同時促進活躍與環保的生活方式。」知名單車雜誌《Momentum》如此評述。
參考資料
- The Global Bike Bus Movement(City Lab Barcelona)
-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Bike Bus and Why Kids are Loving it(Momentum Magazine)
社區營造的行動讓「家」的概念從一棟公寓、一條街、一個城鎮,延伸到整個台灣,讓台灣的每個鄉鎮有著屬於自己的在地故事 >> 立即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