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革命新農法,讓你僅用10%的種子就獲得1.5倍的收成!
編譯:葉靜
印度目前有近半的孩童慢性營養不良,然而近期當地一項農業技術的改良可望協助生產更多的糧食。此項稻米栽培法為「稻作強化栽培體系(SRI)」,能夠提升稻米的產量。透過SRI的栽培技術,別於傳統栽作,農人種下更少的秧苗,並灌溉較少的水,藉此減少稻苗競逐養分、水及陽光,讓稻秧的根系成長更加健康。
透過此栽培法,全球農人播種量減少8到9成,卻能成功提升2到5成甚或更多的稻米產量;藉此也節省了一半的灌溉用水量。Duddeda Sugunavva,一位來自印度安得拉邦瓦朗加爾縣的農人,最初僅運用此法在她兩英畝農地的十分之一區域內,因為她說:「這完全違背我過去數十年來所使用的方法」。然而自從發現那個小小的區塊竟然能夠收成6大袋70公斤重的稻米一而不是以往的4袋之後,她開始將此法運用於全部的農地;使用SRI栽培法Sugunavva每英畝可以省下4,000盧比的費用。
儘管此栽培法近年來才在印度普及,但其並非一個全新概念。SRI是由一位法裔耶穌會神父於1980年代在馬達加斯加島發展而成;當時協助了當地農民增加產量,並減少該國對於稻米進口的依賴。早期SRI栽培法並未被重視,然現今全球估計約有4到5百萬左右的農民使用此種技術,而中國、印尼、斯里蘭卡、柬埔寨、越南及印度等國政府也大力推廣。
印度的比哈爾邦在2013年透過SRI顯著提升稻米產量後,預計 2014年將投入5千萬費用於農民教育推廣。但在政府大力支持SRI施行的同時,全球8億7千萬的飢民仍有4分之一是來自印度,因此印度仍需持續運用傳統方式對抗貧困,例如糧食補貼。為減緩慢性飢餓及貧困問題,印度政府於去年8月通過了《國家糧食安全法案》,提供印度12億人口中近7成的人民稻米、小麥及小米補貼;政府每年提撥40億元資金,將補貼的穀物分配至全國將近50萬個販售補貼糧食或其他非食品商品的「平價商店(Fair Price Shop)」。
為促使法案有效運作,印度當時需說服世界貿易組織(WTO)改變全球糧食津貼的限制,以使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能擁有彈性,以高於市場水平的價格,和貧困農民收購糧食以達到糧食儲備。歷經一連串艱辛的談判後,去年12月世界貿易組織通過一項協定,允許印度此類型國家能夠以補貼的價格販售主要糧食予貧民。此項協議讓印度能夠順利執行其糧食安全計畫。
然而,糧食安全法案的批評者認為,此舉可能會傷害世界其他地區的貧困農民,因為糧食補貼規定不允許國內政策改變國際市場上的糧食價格,意味著印度境外的農人需要和受到大幅津貼補助的穀物競爭,生計恐受到威脅。 另外,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糧食安全專家表示糧食的分配也可能受到貪腐影響,若有中間商從中干預,則多數的津貼糧食可能會被違法銷售,而非經由原先計畫的公平價格商店。
SRI看來能夠作為印度糧食生產一個長遠、對環境友善且具成本效益的方案。每一個農作區增長三成的產量,十足能夠為印度的小農帶來更多力量,並減緩貧困。 然而,問題猶存:這樣的技術是否足以超越傳統的援助方式,並餵飽貧困的人民?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