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勤行政費用是浪費還是投資?(下)
文:余孟勳(Simon)
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Stand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SSIR)在The Nonprofit Starvation Cycle裡提到,根據一份印地安那大學的研究(針對22000份國稅局報表,深入剖析1500個個案年收入達十萬美金的非營利組織)常見的後勤行政投資不足問題有:電腦系統無法運作、工作人員無法獲得其職務所需技能的教育訓練,還有聽來有點荒謬的,傢俱太老舊以致於沒人想清理老舊傢俱。而根據Bridgespan訪問100名非營利組織執行長,有56%卻說要繼續削減後勤行政支出。

非營利組織飢餓循環

這篇評論認為對後勤行政投資不足會造成惡性循環,也就是它標題指稱的「非營利組織飢餓循環」(Nonprofit Starvation Cycle)。第一步開始於捐款人對非營利組織的誤解,特別是經營非營利組織所需的成本;第二步則是非營利組織為滿足這樣的誤解而感到經營壓力;第三步非營利組織採取二個方式回應:後勤行政支出減少到不可思議的程度,以及在財務報表上低報支出。這樣的投資不足以及支出低報,坐實了捐款人的誤解並加以延續,於是非營利組織逐漸陷入飢餓窘境。
除了該文上述的因素,公益組織認為自己應該「非營利」而不願與捐款人溝通需要,或是對未來捐款充滿不安全感而持續壓低開支,像是吝於給予組織工作人員合理薪資而且更正當化「剝削」勞動力,造成與營利企業薪資差距過大,專業技能者不願投入或是過度依賴志工,並且降低工作人員技能升級的意願。更大範圍來看這個結構性的問題,投入此部門的人力持續不足或甚至下降,對社會長久發展絕非好事。
要阻止這樣的惡性循環,SSIR該文認為最有效也最關鍵在於第一步,也就是消除捐款人的迷思,這也是Charity Navigator等機構推動Overhead Myth運動的原因。Dan Pallotta在TED的演說「我們對慈善的思想是完全錯誤(The way we think about charity is dead wrong)」即明確有力地指出,太多非營利組織被讚賞如何少開支,而不是它們做了什麼。如果非營利組織是要解決問題,怎麼可能沒有後勤行政支出?

負責任的捐款

對捐款人而言,我們要負起捐款人的責任,透過透明度(transparency)、治理(governance)、領導(leadership)和成果(results)等多面向做捐款決策,不要再以做功德的心態餵養公益組織,或是以單一指標評價任何組織。

高效率的組織

對公益組織而言,NPQ的文章New Study: Low Nonprofit Overhead Does Not = Greater Efficiency指出,真正的問題不是低開支,而是需要高效率。
如果我們回到財務比率上來看投資報酬率output/input,要提高這個比率不只是單純提高output或降低input,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是output與input之間的相對關係,也就是效率。同樣支出1元,但可以獲得更好的成果,而不是把1元砍成0元,連成果也一起砍了。這個也是台灣公益組織可以思考的點,管理和流程上的效率提升,自然能帶來好的結果,而且通常沒有副作用,讓組織的責信更名副其實。
後勤行政支出定義與討論請參考「後勤行政費用是浪費還是投資?(上)」。
嘿,夢想家,只有熱血還不夠! 在追夢的旅程中,你需要懂的還很多。
創意、耐力、眼界、同理心…,社企流邀請八位築夢踏實的有志之士,告訴你那些比熱血更重要的事。
按此進活動網頁

文章標籤

  • 公益責信賽門說

    公益責信賽門說

    余孟勳(Simon),木柵大學畢業不熱衷賺錢的finance major,會計師事務所查帳員每年考績第一名卻離職跑去環島及志工。到鹿特丹唸MBA背包了十三國,學習從脈絡看人生。回台找了個不用加班的財務主管工作,跟老婆約會三次就結婚,二年生了二個可愛的女兒認真當宅爸。想要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改變世界,發起台灣公益責信協會,投入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及治理能力基礎建設。擅長思考說話寫字解決問題及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