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Jenny Yeh
經過疲憊的一天,回想你今天的行程,也是在上班途中,順道走進巷口的便利商店買了一杯咖啡、中午則在超市熟時區快速挑選了午餐、下班後經過藥妝店補貨生活用品。根據市調公司分析指出,台灣平均每 1703 人就擁有一間零售便利商店。這些星羅棋布的零售通路,如同城市裡的微血管,深入每一個社區、接觸每一位居民。
過去,我們將這些通路視為單純的「商品販售點」或「物流節點」,但通路能做到僅限於此嗎?如果通路可以不再只是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場所,而是永續實踐的場域,透過每一次的消費,都可以變成實踐永續的步伐。
永續通路發展趨勢 4 大優勢
連鎖零售業者擁有廣大的門市網路,這些通路不只是銷售現場,更是與在地社區與消費者最直接互動的第一線。當零售通路開始思考永續策略時,藉由通路具備的 4 大優勢,自然成為推動永續行動的重要節點,更能把永續議題帶進人們的日常。
一、零售業者的「獨特定位」:消費者日常與社區的連結點
連鎖零售業者佔據獨特且有利的位置,能憑藉廣大的實體門市網絡,每日與數百萬消費者的直接互動,讓零售商不僅是商品的銷售點,更是社區生活的中心與資訊交流的樞紐。因著與社區的緊密關係,比起其他行業更有潛力成為社會變革的領頭羊,更有機會透過消費者的日常消費行為與社會議題、永續理念結合,轉化為具體、且可參與的實際行動。
二、資源的「匯聚者」:將便利性視為規模化影響力
藉由數量眾多的門市據點、物流網絡、客流觸點與品牌信任,是通路商天然的資源整合平台,能把零散的永續要素,例如在地品牌、回收素材、社創服務、節能技術)集中起來,提供一站式入口、標準化機制與擴張動力。
三、組織的「孵化器」:商業核心能力轉成賦權工具
實體門市可提供展售空間、快閃櫃位、導師輔導、物流協助、採購通道等支持,為社會創新組織降低創業門檻。透過試點機制與共同開發,讓初創者及社創組織,在低風險環境中驗證創新概念,並逐步成長,最終可能成為通路的長期合作夥伴。
四、議題的「放大器」:通路流量轉為社會溝通平台
此外,通路擁有龐大客流與曝光,是極具影響力的傳播平台。作為議題放大器,通路可將永續、社會正義、環保、社創價值觀融入店面、包裝、數位通路與會員互動中,進行議題教育與倡導。如在店內設置環境足跡展示、回收站、互動裝置,或者在會員系統/APP 推播社會議題、捐款選項、議題專區等,讓日常消費與議題連結。
打造永續通路的三大內涵
通路如何將抽象的永續理念具體化,打造一個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永續品牌通路?社企流認為,可從成為永續通路需具備的 3 大內涵來看:
- 提供解決方案:讓通路從「販售商品」到提供「永續生活」解決方案,開發回應社會與環境需求的新商品或服務,開拓新市場
- 推動社會包容:拓展新市場同時,設計回應少數族群需求的服務,讓顧客每次消費都成為創造經濟機會、展現多元價值、與促進社會認同的行動
- 實踐日常永續:通路作為永續創新試點空間,讓實踐永續方案能成為顧客進行消費時的基礎配備,而不是額外的選項
社會創新組織的關鍵角色和重要性
但通路如何具備永續通路的內涵?社會創新組織在其中扮演重要且關鍵的角色,是企業關注社會的高倍數望遠鏡,協助企業在望向未來的同時,能更清楚地看到社會最新脈動和未被滿足的需求。他們不僅是解決方案的提供者,更是企業在永續目標上追求成長的最佳夥伴。
一、社會問題的探測器
社會創新組織如同敏銳的雷達,比一般企業更早察覺到社會的變化與問題。舉例來說,美國非營利組織 Good360 曾做過統計,發現美國每年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新產品,未經使用就被直接丟棄;同時卻有數百萬家庭可能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負擔不起。作為美國大型家居建材零售商 The Home Depot 發現有許多次級品的建材、居家用品在賣不出去的情況下,最後只能丟進掩埋場,增加營運成本。
於是, Good360 與 The Home Depot 攜手合作推出「Framing Hope」計畫,將 The Home Depot 符合條件的「可用但不能再賣」商品,由 Good360 進行分類並媒合在地的小型非營利單位,用於修繕房屋、庇護所、社區空間等使用。既解決 The Home Depot 在營運成本上的負擔,同時也能透過 Good360 的協助,與在地社區共好。

二、創新方案的實驗室
社會創新組織的規模通常較小,這讓他們能夠更靈活、更快速地進行實驗,為企業關注的永續議題進行概念驗證。在加拿大的案例裡,專注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的非營利組織 Ready, Willing & Able 看見零售業長期的人力缺口與高流動率,但那些大量具工作能力的自閉症者與智能障礙者,勞動力長期被市場低估;連鎖超市 METRO 則在近年來積極推動多元、公平與共融(DEI)策略。
基於這樣的問題洞察與企業的 DEI 需求,兩個組織在 2020 年正式展開合作,從魁北克的 8 家門市開始試點。METRO 提供穩定職位、依個人需求微調工作設計與工具,例如為員工設計步驟海報、標示食材與流程等; Ready, Willing & Able 則協助身心障礙者安排合適的工作、職前培訓、面試以及入職後的支持追蹤。METRO 朝更多元包容的職場文化前進,同時 Ready, Willing & Able 也達成提升目標族群就業率、協助企業填補人力與技能需求的目標。

三、社會影響力的橋樑
社會創新組織協助串連起企業的員工、消費者、投資者、在地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產生實質影響力。在澳洲一家連鎖超市 Coles 與提供創新健康、老年和失智症照護服務的 HammondCare 合作,在失智症照護村裡打造縮小版的「Village Store」,讓失智長者在安全環境中重新體驗購物、挑選與支付等日常行為,讓長輩透過真實購物體驗維持尊嚴與自主性。

打造永續通路的 3 大策略
社企流從過去長期與企業及社會創新組織合作的經驗中,整理出打造永續通路的 3 階段,從聚焦核心開始,逐步打造永續通路:
階段一:聚焦核心議題
尋找合作夥伴前,必須向內對焦策略,向外建立合作方向。
內部對焦:企業可需先釐清希望在何種社會或環境議題上發揮最大影響力,並與品牌核心價值、ESG 主軸與利害關係人期待保持一致,確保合作是品牌故事的有機延伸
外部盤點:透過建立「利害關係人與夥伴地圖」、定錨在地議題,以及系統性盤點相關社創組織,評估使命契合度、專案成效、規模能力與公信力等標準評估,鎖定可長期共創的夥伴。
階段二:拓展價值鏈結
將零售商最具競爭力的資源,例如人流、場域、物流、供應鏈、行銷渠道、數據等具有價值的資源,轉化為加速社創與在地力量的工具、協助議題或品牌曝光。以通路優勢賦能社會創新,達成雙贏。
以加拿大最大的連鎖零售商 Loblaw 與食物救援機構 Second Harvest 的合作為例,Loblaw 透過 Second Harvest 的 Food Rescue 平台把全國各地的門市與分銷中心,直接連線到鄰近的社區食物銀行、學校及非營利組織。此外,門市在系統上登錄可食用的過剩或即期品,鄰近夥伴即收到通知並到店提領,形成日常化、即時化的回收分配路徑。既減少廢棄與處理費用,也提升物流效率與門市作業順暢度;同時讓可食用的食物快速進到社區第一線,將「營運痛點」轉化為支持在地的穩定供給與品牌信任。

階段三:共創生態體系:深耕議題、打造地方支持系統
與當地社創組織、在地中小企業、社區等組織形成協作網絡,共同深耕議題、打造地方支持系統,可以透過以下的方式切入:
- 強化在地供應鏈:優先採購在地供應商與合作社,強化在地小型生產者,讓地方產業能量被看見並進入主流市場。
- 建構共享空間與資源:與社創組織共建回收站、循環市集、上架新服務/產品等, 讓通路空間成為社會創新的行動節點。
- 打造永續網絡與人才:與社創組織攜手發展在地的合作生態系、培養多元與永續專業人才,提升零售業對未來趨勢與社區需求的即時反應與持續影響力。
在英國的案例中,連鎖超市 Morrisons 透過 Field to Fork(從田間到貨架)垂直整合計畫,將更多在地生產者的產品引入超市系統,展示試吃、上架支持等方式,幫助在地小農或生產者打入主流零售通路,讓通路成為地方產業的一部分。

打造永續通路的效益
當通路變得更有永續時,不僅改善通路的營運方式,也逐步轉化為品牌影響力、市場機會與社區關係的正向循環。
一、加深品牌價值:透過與社會創新合作,讓通路從一個單純的商品銷售點,轉變為解決社會問題、推動正向變革的平台。
二、開拓新市場:面對社會快速變遷,如「超高齡」 與「移工人口常態化」通路率先布局,開拓未被滿足的市場商機。
三、解決營運痛點:透過創新的合作模式,通路可以將社會問題轉化為提升營運效率、降低風險的機會。
永續可以不是抽象的概念,當零售通路不再把永續視為額外任務,而藉由機制設計、與社會創新組織合作下,讓永續真正成為消費者生活的一部分。讓通路擁有機會重塑與社區、與顧客的關係,從每日人流與商品之間,累積成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參考資料
- Taiwan Retail Industry Size & Share Analysis - Growth Trends & Forecasts (2025 - 2030) (Mordor Intelligence)
- Waste-to-Hope: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Benefits of Product Philanthropy Partnership(Scientific Research)
- METRO – Hiring for a Diverse and Inclusive Workplace(READY WILLING & 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