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Jenny Yeh
2019 年 5 月 17 日,台灣同性婚姻專法三讀通過,在 5 月 24 日成為亞洲第一個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成為許多人難忘的一天。那天,立法院外人潮洶湧,彼此擁抱、親吻、落淚,伴隨著飄揚的彩虹旗,成了台灣性別平權推動歷史上最動人的畫面。
但在歡呼及慶祝的時刻,站在第一線的倡議者們早已意識到,同婚專法的通過並非性別平權的終點,而是開啟更多、更深入性別議題討論的大門。原本以推動婚姻平權為目標的「婚姻平權大平台」為了監督專法的落實,以及在社會各角落深化性別平權價值,在同婚專法通過隔年 5 月,正式轉型為「台灣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
「同婚通過時是一個專法,與民法定義的婚姻仍有落差,如共同收養、人工生殖與跨國同婚等未竟之事。除此之外,我們也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不一樣的領域,其實還是有不公平的待遇。」彩虹平權大平台協會副執行長林忠毅表示,平台將從單一法案的推動,擴展至研究調查、職場共融、國際串聯、公眾對話與政治友善 5 大面向,以更全面、更系統性的多元性別權益倡議。
讓選票成為改變的可能,PrideWatch 聚集彩虹選民
除了透過研究調查、大眾倡議外,能影響整體環境改變最直接的方式是「政治」。在民主社會活絡的台灣,每兩年就會有一次大型選舉,從總統大選、立法委員,到地方性的「九合一」大選等,這些選舉往往是社會大眾高度關注的焦點。在這樣的選舉文化下,候選人有著五花八門的方式與選民溝通,從掃街拜票、造勢晚會,到社群媒體傳播等,訊息從四方鋪天蓋地而來。
但對於關心性別議題的選民來說,要如何從眾多候選人中識別出誰是真正的「性別友善」的最佳盟友?在繁雜的候選人政見、過往的言行紀錄散落四處,這些資訊的不對等,都讓選民的選擇變得困難。
於是,有了「PrideWatch 彩虹選民投票指南」網站的誕生。林忠毅笑稱:「PrideWatch 有點像是讓選民們抄答案的工具。」將這些複雜、零散的資訊系統化,讓不論是具有多元性別身分,或關注性別議題的公民,都可以了解議題、監督候選人,在投票前有一個清晰、可靠的參考依據。除此之外,PrideWatch 希望透過這些性別議題關注者手中的「選票」力量,讓政治人物正視性別議題的重要性,促使更多友善性別政策的推動。

預期解方行不通,回到數據基礎的第一步
如何讓大眾認為「選票」也是參與議題、促成改變的重要方式呢?彩虹平權大平台認為,作為推動性別平權路上重要的一環是,要說服政治人物,乃至於整個社會都能認識「性別平權是值得關注的議題」。為了實踐這項行動的可能,背後需要強而有力的「影響力」作為支撐。而 PrideWatch 網站,正是積累這些影響力的重要來源之一,這個「影響力」的展現則是需要有足夠龐大的公民數量與清晰的數據佐證。
因此,彩虹平權大平台團隊希望能藉由在網站中埋入追蹤碼,透過蒐集使用者在網站上的行為,藉此優化推薦內容或個人化網頁,讓整體的使用情境更好同時,吸引更多人來使用 PrideWatch 網站。抱持著這樣的期待,他們參與了數位發展部推動的「數據賦能 公益創新」專案。
但實際加入專案後,林忠毅這才發現:「我們原先對於數據的想像可能有些落差。」埋入追蹤碼牽涉到個資及隱私的法律問題。這時,協助彩虹平權大平台專案推進的教練謝昆霖為團隊指出,相較於網站體驗優化,更重要的是「增加彩虹選民的數量」,才是讓 PrideWatch 影響力擴大的關鍵。
專案目標也從原先的「改善網站體驗」轉變為「透過全通路行銷,擴大彩虹選民人數」,開啟用數據創造影響力的新篇章。

數據賦能的意義,訓練團隊的邏輯思考肌肉
對於彩虹平權大平台來說,在「數據賦能 公益創新」專案中,最重要的收穫並非某個特定工具,而是系統化思維的建立。他們將「行銷漏斗」的思維,融入每一個專案的規劃與執行中,將其從理論化為實踐。
林忠毅分享,團隊學會將「彩虹選民的加入」視為旅程的起點,而非結束。他們在遊行、擺攤等實體活動中,發放酷卡並同時進行口頭解說,並設置兩種不同的 UTM 參數進行流量追蹤。這不僅能精準比較不同管道的轉換率,更讓每一次的活動都不再是單次性的曝光,而是環環相扣、持續累積影響力的過程。
而這樣的系統化思維,為團隊帶來了顯著的成果——在 2024 年總統大選前,創造了十幾萬的網站流量、更成功轉換 200-300 位新的註冊數,這些數據成為了說服政治人物,證明彩虹選民具備影響力的堅實後盾。更重要的是,團隊學會了如何有意識地設計每一個接觸點,將單次的活動參與者轉化為長期的議題支持者,讓每一次的努力都能成為下一場倡議的動力。
透過數據賦能,彩虹平權大平台不僅走出了法案通過後的挑戰,更找到了一條全新的道路,用更科學、更系統化的方式,持續為台灣的性別平權努力。
專案的意料之外,跳脫同溫層的轉譯練習
林忠毅回憶,謝昆霖為團隊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提供更實際、可執行的建議。「他提供突破同溫層的新視角,帶我們跳脫既有的思維框架,點出推動議題時的行銷策略與盲點。」林忠毅分享,教練雖然是行銷領域的專家,對於性別議題沒有太多研究,但深刻地讓團隊意識到與「議題圈」以外的人進行溝通需要轉換語彙,用對方的視角轉譯議題的價值。

除了策略思維上的收獲外,最令林忠毅印象深刻的還有與其他組織的交流經驗。「在工作坊裡,我們有機會和其他組織互動,那種『相互取暖』的感覺蠻好的。每個組織推動的議題不盡相同,但大家都希望能透過新的工具或形式。更有效地讓大眾看見自己所關心的社會議題。」這樣的共感,在無形中形成一個社群網絡。林忠毅坦言,即使專案結束後,組織間未必會主動聯繫,但在其他場合偶然重逢時,那份「我們都還在路上努力」的熟悉感與默契,反而成為了這趟旅程中最珍貴的記憶。
回顧整趟專案旅程,林忠毅分享自身體悟,並給予未來有志參與專案者誠心的建議,「不要害怕帶著問題來!」林忠毅提及,「做社會議題的我們,就是解決問題的人。」即使問題初期還很粗淺或不夠全面也無妨,那份對「解決問題」的熱情與直覺,就是參與專案最好的入場券。
同時,要抱持開放的心態,「當我們一直在同一個圈圈裡,看到同一個議題時,很容易產生盲點。」他鼓勵大家,要樂於接受新的視角與建議,因為跳脫同溫層,才能看見不一樣的可能。此時或許會發現「最初設定的問題,未必是真正的癥結點。」林忠毅坦言,當發現原本想解決的問題並非核心時,雖然可能會有一絲失望,但這正是成長的開始。他用自己的經驗作證:「當我們最終做出一套真正能解決問題的系統方法時,那份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數位發展部
(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