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付費體驗取代參訪社企吧!
過去,當我的工作重心還放在NGO的時候,似乎組織間相互參訪、接待,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假如手上剛好有點計畫經費,便用講師費或者導覽費的名目略表心意,要是沒有預算,事先講清楚了,只要撥得出人力來,通常也都是義氣相挺。這麼漫長的歲月以來,好像沒有人提起過「接待成本」這種事。 2008年秋天,赴孟加拉參訪葛拉敏社會企業集團,事前對方先弄清楚我們的參訪目的及內容後,開出每人每日付費二十美元的收費標準,為時四整天的主題參訪,則有國際事務部的一位資深人員全程陪同。這樣的經驗,讓我對於社會企業與NGO的差異,在第一時間就很有感觸。我並不因此覺得社會企業很「現實」,此舉只是具體提醒了我們:凡事都有成本,問題在於,成本該由哪一方來承擔呢? 如果接待與參訪的雙方,某種程度旗鼓相當,或者在事前的評估中,後續會有極大的合作可能,那麼互相參訪、互相了解就成為一種必要;但如果,雙方的差距過大,短期看不出有合作的可能,並且參訪者學習取經的成分居多,作為一個被參訪者、接待者,面對絡繹不絕的參訪者,甚至需要有專人、設立專責的部門加以應對的話,那麼「使用者付費」就成了天經地義的事,甚至可以成為一項營收的來源。這時候,對使用者收費就不僅僅做到反映成本而已,還必須要抓出利潤額度,讓它成為一個業務項目,這時候,受理參訪這件事,不但再也不是工作人員額外的負擔,而是可以積極經營開發的項目。 這幾年不時會有對社企感興趣的朋友問我:若正好到香港,有哪些社企可推薦拜訪?在決定如何做推薦之前,我通常會先反問對方有多少人數?都是哪些背景?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 如果,只是一兩人的行程,也不是對社企已有相當的認知或接觸,能運用的時間很零碎、甚至只有晚上的話,我通常會建議他們就去當個社企消費者吧!就到社企經營的餐廳、特色商家、體驗場館去,從一個消費者的角度去體驗與感受這個社企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而不是直接就殺到創辦人面前去,央求創辦人一次又一次重述自己的心路歷程;假如該社企創辦人已經有著作,或有專欄文章,那麼買書來讀、上網爬文預做功課也是很好的選擇,未必一定要見到社企創辦人或者內部主管。假如是更有心想認識社企的人,我甚至就會鼓勵他們去參加一年一度的社企民間高峰會,或者是個別社企推出的主題工作坊,在這樣的場合,往往可以遇到許多社會企業家,比一一去拜訪,更為節省彼此的時間;後續若想要進一步拜訪,也不用假手他人,可以自己主動聯繫。 假如,香港的社企也像孟加拉的葛拉敏集團那樣,依據不同的參訪目的與內容,都有付費參訪的收費標準,那麼對於夾在中間的推薦人如我,就更加輕鬆愉快了,因為我只管盡可能做推薦,一切由參訪者自行決定與判斷,不需要我為雙方瞎操心。 我個人是傾向以具體的消費行動,來跟社會企業進行第一次接觸,換句話說,如果有某個號稱社會企業,卻沒有具體的產品或服務可以推出、供人購買的話,那麼,就暫且別接觸這個單位吧!我總是相信,社企產品自己發聲最為有力,而不是單靠社企從事者的舌燦蓮花。  

文章標籤

  • 素人社企實驗室

    素人社企實驗室

    自一九九二年進入NGO領域,短暫經歷過公部門,絕大部份時間以終身NGO工作者自許;二○○八年在孟加拉親見社會企業魅力,更願意把力氣放在社企的開展。二○一二~二○一五年間,從社區大學「熟齡者」切入社企,期以挖掘都會端消費者。二○一五年春天起,赴台東過著「半農半社企」的旅居生活。現任曦望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專事台東地區社企微創投)、茲摩達司社會企業有限公司執行長、財團法人根滿文教基金會執行顧問(專事台東地區社企人才挖掘及培力)。(專欄照片photo credit:Cegaw Lrakadrangilra 拍攝於達魯瑪克舊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