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守傑提供Photo Credit:守傑提供
每天在電腦前忙碌的軟體工程師守傑,從小與「魚」相伴成長,啟發了「推廣台灣原生魚保育」的靈感。從熟悉的溪流池塘為起點,踏上了一場連結科技、藝術、生態的社創旅程,開闢守護台灣在地魚類的新道路。
文:Social AED 品牌策略組
兒時記憶中最深刻的熱愛,是否在你心中悄悄埋下議題行動的種子?每天在電腦前忙碌的軟體工程師守傑,從小與「魚」相伴成長,啟發了「推廣台灣原生魚保育」的靈感。從熟悉的溪流池塘為起點,踏上了一場連結科技、藝術、生態的社創旅程,開闢守護台灣在地魚類的新道路。

從成長中的記憶出發,重新認識「台灣魚」的獨特性

守傑來自埤塘密佈的桃園八德,捕捉魚蝦是他孩提時期最快樂的回憶之一,對水中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起心中對「台灣魚」的熱愛。認識到「火種行動計畫」後,守傑意識到自己還沒有真正為台灣魚想出解方,便毫不猶豫地投入這項冷門卻重要的生態議題。他相信,唯有先讓人們認識這些魚,才能進一步倡導,喚起更多人的關注。
隨著行動的展開,守傑發現陪伴自己成長的魚兒,其實大多都是「外來種」,真正土生土長台灣原生魚種(例如史尼氏小䰾),在成長過程中竟鮮少見過,大大打破一直以來的印象。為了重新深入認識台灣魚,守傑透過訪談專家、參與溪流協會課程、並向台大教授請教,一步步從台灣魚類的歷史脈絡與環境挑戰開始釐清。
時光倒回數十年以前,為了工業發展導致多處棲地水泥化,當時不成熟的「生態檢核」評估,加上粗暴的施工手法,對環境造成重大傷害,許多珍稀的原生動植物就這樣被掩埋在時間的洪荒。守傑深刻體會到台灣魚的危機,更加堅定實踐保育的決心。
(守傑深刻體會到台灣魚的危機,更加堅定實踐保育的決心。來源:守傑提供)
(守傑深刻體會到台灣魚的危機,更加堅定實踐保育的決心。來源:守傑提供)

跨域多軌並進的創新之旅, 點燃台灣魚類保育之火

在火種行動工作坊的引導、與夥伴之間交流討論後,守傑決定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讓大家先從「認識魚」開始,再慢慢拓展到保育與倡議。
受日本九州大學 3D 魚類建模啟發,並結合大英博物館的數位館藏理念,守傑以科技與藝術為橋樑,提出「3D 台灣魚圖鑑」的概念,以 3D 掃描技術製作數位立體模型,將魚類的外型與生態特徵以嶄新的方式呈現。守傑認為:「圖鑑資料大多是平面的,而 3D 模型能真實展現魚類的姿態與美麗,吸引越來越多人了解台灣原生魚種。」不僅顛覆大眾觀察學習魚類的方式,更可以成為重要的數位資產。
(守傑以科技與藝術為橋樑,提出「3D 台灣魚圖鑑」的概念。來源:守傑提供)
(守傑以科技與藝術為橋樑,提出「3D 台灣魚圖鑑」的概念。來源:守傑提供)
為了挖掘了魚與藝術、人文的深刻連結,守傑還拜訪以魚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張萬傳家族,從不同的文化視角理解魚與人的故事。張萬傳老師畫作中的上千隻魚,不僅描繪了魚的姿態,還記錄了他與父親、二二八事件、以及漁夫生活的交織故事,蘊含了對家族與生活的濃厚情感。這些經歷讓守傑發現魚類不只是生態資源,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也促成了後來與李梅樹博物館的聯繫,以其畫作《香魚》為議題帶來多樣人文面貌。

意想不到的可能性——外來魚帶來新視野

回顧 6 六個月的種種,雖然初期還有許多未知面貌,但隨著訪談與調查的累積,他對原生魚的了解更透徹,談起這些議題也越來越有自信。
守傑很肯定地說:「行動的快樂遠多於痛苦,每次都能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在探索台灣魚議題的路上,遇見了藝術家、學者及對保育有熱忱的居民……等不同背景的夥伴,在一次參與公司田溪「外來入侵種琵琶鼠移除」活動時,與釣友的互動過程中,了解外來種的「食用潛力」,讓他下定決心明年要吃遍各種外來魚,挑戰多元實踐方式。

一步一腳印,點燃台灣魚保育信念

「踏出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前面用走的,後面就能用跑的!」這份堅定的信念推動守傑朝著台灣魚議題持續前行。未來規劃擴大 3D 魚圖鑑,與公部門和民間資源連結,從基礎數據建立到推廣教育,形成完整的保育鏈結。希望藉由數位資產,成為台灣原生魚類文化資源的一部分,讓更多人參與生態保育。(同場加映:台灣阿魚粉絲專頁
「只要行動就是一個好的開始,會越來越有信心,找到自己的步伐。」守傑結合科技、生態、人文的火種行動,成為未來改變的起點,將這份熱情與執行力,如星火般點燃想關注台灣原生魚的夥伴。
(守傑希望藉由數位資產,成為台灣原生魚類文化資源的一部分,讓更多人參與生態保育。來源:守傑提供)
(守傑希望藉由數位資產,成為台灣原生魚類文化資源的一部分,讓更多人參與生態保育。來源:守傑提供)
童年歷程也許已模糊不清,但心底留下的溪流、草葉、動物,都能成為我們為社創議題前進的第一步。
本文為社企流與 Social AED 發起人林紹偉合作專欄,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準備好迎接 2025 超高齡社會了嗎?讓我們一起從個人、職場與社會準備度 3 大面向,探討現況問題與未來解方!>> 進入專題

文章標籤

  • 下班後,一起當個「社會設計師」

    下班後,一起當個「社會設計師」

    秉著人人皆可創造改變、參與社會設計之精神,林紹偉創立 Social AED 組織,透過打造在職人士下班後的交流場域、以及舉辦技能養成訓練等活動,匯聚人才與資源,盼能協助眾人成為「社會設計師」,讓下班後的人生更加充滿意義。此專欄將分享 Social AED 實踐社會設計之歷程、以及成為社會設計師所需之心法與新知。

    • 造訪 Social AED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ocialAED
    • 瀏覽 Social AED 組織介紹:https://pse.is/4jsa55
    • 聯繫 Social AED:socialaed201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