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部落格/文:戴雅婷
隨著房價高漲,租屋成為越來越多台灣人的居住型態,但住宅供給不足、租屋黑市與低居住品質風險,也是目前租屋族正面臨的居住困境。難道沒有任何可能改善市場現況的解方嗎?或許可以參考已在瑞士蘇黎世市執行多年的「合作社住宅」模式。
什麼是合作社住宅?為何能低價開發?
目前蘇黎世市共有 4 萬 2000 套公寓,由 141 個合作社組織管理。
若是一般營利性的住宅,通常會以建商成本效益為優先考量,建築品質與公共空間可能為達建築戶數最大化而犠牲;不過,非商業化的合作社住宅,不僅可以更貼近住戶需求來建設,管委會及所有住戶也可以共同規劃和維護所需的公共空間。(同場加映:房子是用來居住、而不是持有的地產:德國「合作住宅」10 大特色盤點)
土地價格凍漲! 用低於市場租金 1/3 的金額租房
合作社住宅的最大特色是購買土地時,價格就凍漲了,這意味著合作社住房的租金上漲速度會比市價租金慢得多,如果一個合作社擁有某個住宅已幾十年,即使經過多次翻新,也可以提供低於市場租金 1/3 的價格出租。由政府規劃的這項租金成本制度,會在計算建設與營運成本後,估算出民眾所需負擔的租金,無需政府額外補貼,也不允許有營利的出租住宅,卻能以遠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大大減少租客負擔。
因為合作社住宅租金比市價低,都市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合作社也幾乎沒有空房,這與私人營利性的建案成了對比。筆者在去年(2023)搬進一棟新完工的出租公寓,該建案為某汽車集團的商業投資,今年在銀行升息及通膨影響下,公寓管理公司在今年調漲了 8% 左右的房租,目前建築內仍有閒置空間未承租出去。
打破零互動的鄰里關係 享受「共同生活」
除了提供比市價更低的租金,「共同生活」理念也是合作社的住房模式特色之一。隨著都市化發展,大都市裡戶數漸多,大多住宅都有分化、與鄰居不熟識、互不來往等情形,為了打破這樣的疏離感,合作社住宅從空間設計,優先打造能讓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公共空間。
此外,有些人可能為了長輩或朋友偶爾來訪,而買或租了坪數較大的公寓,但這些空間大多時候處於閒置狀態,必須額外負擔一個空間的成本。考量到這些問題,有些合作社住宅甚至設有提供日租的「共用客房」,供家人、朋友短暫來訪時使用,也讓空間使用更有彈性。(同場加映:開啟台灣居住文化新革命!10 戶家庭率先共居林口社會住宅,實踐共耕共食的理想生活)
市民公投:將非營利性住房比率提高到整體數量的 1/3
住宅去商品化這一政治共識,解釋了為何蘇黎世市的住宅總數中,有 18% 是由合作社所持有。若計入社會住宅,蘇黎世市總共有 25% 的公寓為非營利性住房。2011 年,蘇黎世更通過公投 [2],市民要求市政府在 2050 年將這個比例提高到住宅總數的 1/3。
市政府透過一系列監管、財務、規範等工具,來保障和促進住宅基本權利的公共利益。合作社住宅除了提供較低收入、中等收入家庭可以負擔的安居空間,也顯示了便宜的租金並不代表必須犠牲居住品質,更建立了一種居住文化,讓住房不僅是住所,也可成為一個促進凝聚與包容的社區。
注釋
[1] 蘇黎世邦(Kanton Zürich)內共有 12 個區域,蘇黎世市(Stadt Zürich)為其中之一,也是邦內最大城市。
[2] 這項公投是蘇黎世市的市民所提出,並非包括所有蘇黎世邦內的區域。
參考資料
- Social-Ecological Cooperative Housing (De Gruyter academic publishing)
- 不只是「居住」: 一起來認識「住宅公用合作社」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