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Anthony TranPhoto Credit:Anthony Tran
近期,台灣 #MeToo 運動似乎沉寂了許多,但並未結束。此文盼能探討,為何在 #MeToo 運動中,出現質疑倖存者「為何現在才說」的聲音。而我們更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這群人,選擇站在加害者那邊?
女人迷/文:Ariel
在進入文章之前,想先告訴正在面對傷痛的倖存者們,近期的風波可能會喚起許多過去不好的回憶,若你因此感到不舒服、感到害怕,你可以不往下閱讀這篇文章。
隻字片語都有可能觸動創傷,在你還沒準備好前,先暫時遠離風暴,照顧好自己。我們都知道,面對這些傷痛你已經很努力了。
近期台灣性騷擾案件延燒,不論是政界、學界,包括藝術界、娛樂圈也有倖存者跳出來訴說受騷擾的經歷。
面對台灣 #MeToo 浪潮,許多人會質疑「為何現在才想到不舒服?」、「為何當時不說?」,也有人開始對層出不窮的性騷擾指控感到厭倦,直要倖存者「為什麼不提告就好?」、「拿證據出來」。
倖存者為什麼「無法說」、為什麼不提告,女人迷站上已有多篇文章討論,今天我想討論的是:為什麼有人選擇跟加害者站在一起?要倖存者「保護好自己」有什麼問題?(同場加映:終結她們當女生的那些鳥事!6 大面向實踐 SDG 5 性別平等

為什麼他們選擇站在加害者那邊?

觀察性騷擾案件下的留言討論,我統整出兩種支持加害者的言論:

一、不相信世界有這麼壞,認為事出必有因

在反對 Me Too 的聲浪中,有一部份人會試圖為加害者尋找「正當理由」,開始檢討倖存者的言行、當事人的精神狀態,甚至會將整起事件導向陰謀論,懷疑事件爆發的動機及時機。
會有這樣的行為,也許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正視現實、不相信有這麼多的性騷擾事件在發生。為解決心中的不平衡,他們會不斷「合理化」性騷擾行為,告訴自己:性騷擾不是社會問題,是個人問題。

二、與加害者身份重疊,覺得自己受到攻擊

第二種支持加害者的聲音,通常與加害者具備相同的性別或身份地位,面對倖存者的指控會認為「自己也成為攻擊對象」,因此產生防備心態。
女性主義的崛起,讓部分的人感受到相對被剝奪感。這群人不關心事件本身,只是想對所有的女性言論進行攻擊。
他們會率先攻擊倖存者「動不動就說性騷擾」、「我都不知道怎麼交朋友了」,藉此安慰自己:不是我不懂掌握身體界線,是他不懂什麼叫幽默。即使今天倖存者是男性,他們依舊會喊著「女性主義者站出來啊!」、「女權不說話了」,對於女性主義者長期支持男性倖存者的呼籲,視而不見。
而面對加害者的道歉,這些人也會選擇給予鼓勵,認為「有道歉就要肯定」。彷彿一句道歉,就能弭平倖存者多年來的傷痛。
不論是哪種反對的聲音,都忽視了性騷擾事件中最重要的一點:倖存者的樣貌是多元的,充斥性騷擾的日常,也會是你我的日常。
(倖存者的樣貌是多元的,充斥性騷擾的日常,也會是你我的日常。來源:來源:Tiago Bandeira on Unsplash)
(倖存者的樣貌是多元的,充斥性騷擾的日常,也會是你我的日常。來源:來源:Tiago Bandeira on Unsplash

當我們只要倖存者「保護好自己」

「保護好自己」是我從小聽到大,也最厭倦聽到的一句話。身為女性,我的父母總告誡我不要太晚回家,很危險;不要隨便對男生笑,很危險;要裝出不好親近的樣子,保護好自己。
即使設下層層防備,我還是在放學回家的火車上被成年男子搭訕、糾纏;在上學的途中被路人吹口哨;在下班後的捷運站遇到陌生男子要用幾萬元換我一晚的陪伴。
這是我身為女性的「日常」,也可能是任何性別認同、任何外貌,任何人的日常。
當我們持續要倖存者「保護自己」,卻忘了強調身體界線的重要性,只會讓更多加害者打著「無知」的理由,用「我不是有意」、「我沒有要傷害他」等藉口為自己開脫。
反而是受到傷害的倖存者,會因為這句「保護好自己」陷入自我質疑,懷疑這些傷害都是自己造成的,也讓他們更沒有勇氣說出來,更無法捍衛自己的權利。
與其空泛地要人「保護好自己」,不如讓加害者知道「請尊重每個人的自主權,任何的言語、玩笑,都是有界限的」。

我受到騷擾,同事卻笑了出來

我曾經在餐廳打工,也遇過不少言語、肢體的騷擾,而最讓我感到冒犯的一次,是有一群大學生在用餐離開後,在桌上留下一張畫有兩個男性生殖器的紙條。
我清楚知道這張紙條是留給負責該桌的我,但卻不知道為什麼一整天辛苦的工作,要換來一張歧視性的羞辱字條。第一時間,我做了所有倖存者都會做的事——檢視自己的所有行為,確保這個騷擾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
因為嚥不下心中怒火,我將事件分享給一位要好的同事,他卻在第一時間笑了出來。那時我體會到,原來這樣的遭遇、原來被性羞辱,在別人眼裡是「好笑的」。
我沒有多做反應,但當天沒有再跟那位同事說話,直到下班前,他主動向我道歉。

對不起,倖存者的遭遇不是玩笑

有學者指出,性騷擾逐漸走向「常態化」跟長期的「社會漠視」有關,而社會的漠視則起因於「玩笑」的包裝,當社會持續相信「這只是個玩笑」,便會逐漸對性騷擾事件無感,促使加害者變本加厲。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已經犯罪的加害者,但可以從日常提醒身邊的人,強化社會集體的性別意識。
後來,那位同事告訴我,經過反覆思考,他意識到這件事不能用玩笑帶過,這樣的行為是非常嚴重的羞辱及攻擊,他不應該隨意地把他人的遭遇當作玩笑對待。
從這個故事我們看見什麼?
性別意識是可以從日常生活學習、建立的,只要你願意同理周遭的所有人,學習換位思考,分辨「什麼事不能做」一點都不難。

面對性騷事件,我們可以這樣做

  1. 從日常生活強化性別意識
  2. 尊重身體自主權,檢視自己的日常言行
  3. 別再要倖存者保護好自己
掌握身體界線是所有人的課題,我們應該更積極地檢視日常中,那些以「玩笑」、「示好」包裝的侵犯行為,而不是將責任推給受到騷擾、傷害的那方。
不論是對周遭的友人或是自己,都該時時刻刻提醒:任何的「好意」都不該讓人感到不舒服,不論雙方關係有多親近,我們有義務守好彼此的身體界線。
全文轉載自女人迷,原文標題:台灣 #Metoo 為何有人選擇加害者那邊?別再要倖存者「保護好自己」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文章標籤

  • 女人迷

    女人迷

    最給妳和你力量的媒體社群,女人迷以獨特觀點和多元議題,促進性別意識的普及,豎立女性議題的討論風潮,並透過緊密串連的內容和聚會活動,給予每個人最有力量、充滿愛與希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