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曙。旅粉絲專頁Photo Credit:曙。旅粉絲專頁
倡議家/文:洪郁真
台灣最東邊的漁村在哪裡?不在宜蘭也不在花東,而是在新北市貢寮。這裡有座被海洋包圍的漁村馬崗,美麗的人文風景讓「曙。旅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吳函恩就此愛上,決定落腳與地方團隊夥伴透過導覽,空間經營、海女培訓班與社區共餐等方式,向大眾傳遞馬崗的海洋文化,也建立社區居民的自信與土地認同。

認識家鄉的初心 在極東漁村種下社區永續的種子

從小在東北角海岸長大的吳函恩,因為喜愛旅遊而接觸導覽員培訓,過程中發現如果要做好導覽員的角色,除了導覽技巧、田調能力外,最關鍵的還是自身與在地的連結情感。因此吳函恩決定回頭探索自己的家鄉。
因緣際會下,她來到小時候常騎腳踏車經過,如今面臨村落迫遷爭議的馬崗漁村。這片充滿礁岩的海域有著豐富的潮間生態,居民為了生活下海採石花菜、螺類等海物,發展出海男海女採集技藝,也為了適應海邊的強風與大浪,蓋起石頭屋和堅固的防浪牆,與海洋相處的獨特生活智慧讓吳函恩印象深刻,也決定要更了解這片土地:「台灣是個海島,但我們對台灣的海洋文化卻好像不太熟悉。」
適逢 2020 年觀光產業受新冠疫情衝擊,吳函恩順勢從飯店業辭職,成為在地協會的導覽志工,更深度參與社區事務。這段期間,她發現遊客來馬崗需要休憩停留的空間,以及幫助他們深度認識在地文化的資訊站,不然往往只能短暫停留、吃完海產就走。無法與社區更進一步互動。
於是在地方夥伴「馬崗街 27 號咖啡館」與「石在工作隊」的協助下,吳函恩進駐馬崗記憶生活館並正式成立「曙。旅文化工作室」,結合飲食休憩、空間經營、海女產物代銷與導覽行程服務,希望將永續旅遊的模式引入民風傳樸的馬崗漁村,讓更多人深度認識在地文化與海洋生態。

從居民需求出發,發展海女培訓班

吳函恩與地方團隊夥伴在規劃活動時,會積極和居民產生連結,讓他們有機會參與,也避免「搶資源」的誤解。例如紀錄海女採集的過程,是為了文化保存,也幫助海女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潛在的消費大眾,開拓新的銷售管道;吳函恩也會將導覽行程中的餐飲需求委任給在地居民,請他們準備特色的石花凍或港口料理。除了將實質經濟收入回饋給在地居民,也讓遊客有機會與社區產生更多情感連結,居民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逐漸產生自信與認同感。
吳函恩分享,這些觀念都是從志工時期,地方協會的前輩們就耳提面命,地方創生要從居民的需求出發。例如馬崗海女培訓班的誕生,就是一位海女大姐前往韓國濟州島,看見當地將海女文化發展成觀光特色,還設立專門的海女學校。於是把這個念頭帶回馬崗,與在地青年團隊合作發展海女導覽員培訓計畫,讓海女們有機會向大眾訴說自己的生命經驗,而後更成立小海女培訓班,讓現任海女將採集知識傳承給願意學習的下一代,傳承台灣東北角特色的海洋文化。
(吳函恩與夥伴們持續關注海岸環境議題,思考在如何復興與保存馬崗的特色文化。曙。旅粉絲專頁)
(吳函恩與夥伴們持續關注海岸環境議題,思考在如何復興與保存馬崗的特色文化。曙。旅粉絲專頁

看見在地價值,找出永續發展的平衡

因為疫情,國人無法出國的需求轉為探索在地祕境,馬崗很幸運搭上這股觀光熱潮。吳函恩觀察到近兩、三年來,隨著越來越多民眾造訪馬崗,參加海女導覽或探訪石頭屋後,居民逐漸產生「原來自己的日常其實是他人的不尋常」的感受,對自己的家鄉產生更多認同感與未來想像。
例如原本不理解導覽目的,覺得公開對陌生人講話很彆扭害羞的居民,主動向在地團隊詢問「我也可以參加海女導覽培訓嗎?」,又是或原本覺得石頭屋這麼老舊為何需要保存的居民,面對大眾從台灣各處前來,詢問石頭屋的故事後,開始對自己從小住到大的建築產生自信,也希望保存這些當地特色。
今年,曙。旅與地方協會夥伴更以飲食文化為主題,動員社區居民一起舉辦「春宴」、「尾牙宴」等共餐計畫,由居民準備特色海味料理,邀請更多人認識馬崗的傳統飲食文化,「當我們有機會幫社區辦活動,也讓社區居民有機會分享他們對社區變化的想法,對在地團隊來說也是很正面的鼓勵。」吳函恩開心的說。
地方創生的過程中,商業需求與地方保育如何平衡是一個重要課題。吳函恩強調,地方團隊都有共識,要讓馬崗得以永續經營,而非一個疫情過後就泡沫化的觀光景點。隨著馬崗漁村的觀光人流變多,在地商家也增加的同時,吳函恩與夥伴們持續關注海岸環境是否有受到衝擊,未來期盼邀請回鄉幫忙家務的在地青年參與社區事務,一起思考在如何復興與保存馬崗的特色文化,也為這片海洋做些什麼。
全文轉載至倡議家,原文標題:石頭屋聚落、海女培訓班!極東青年在馬崗傳承獨特海洋文化

文章標籤

  •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倡議+》 一人加一點,世界好一點

    世界從不缺看見問題的人,而是少了動手提出解方的人。作為媒體,《倡議家》不只點出永續社會遇到的問題,更要攜手企業、社創夥伴、意見領袖,打造「倡議聯盟」,提出倡議,並且落地行動,共同解決問題。 承擔社會責任,不是企業的事,也非政府之責。人人「+1」行動一點點,從《倡議家》到「倡議家們」,就能快轉台灣,讓社會變好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