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黃思敏Photo Credit:黃思敏
環境資訊中心/文:黃思敏 台灣面臨 50 年來最嚴重乾旱,在烈日缺水、風砂掩蓋的金門,挑戰更為艱鉅。多年來,當地難以克服海岸造林困境,耗費大量人力、資源種下的樹苗存活率僅約一成。但今年的植樹節,金門林務所對於 1 月展開的大規模海岸造林工作,具有前所未有的信心。
在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輔導及企業資金挹注下,金門林務所使用「水寶盆」擴大於海岸植樹,預計種下 2 萬 4200 棵樹木;還有 12 位民眾自願提供私有土地,在社區種下 1225 棵樹,盼這些「風頭樹」能發揮防風定砂的功能。

氣候變遷加上風吹砂,金門造林固砂刻不容緩

長年以來,金門海岸因缺乏植被、林木防風固砂,在強勁的東北季風吹拂下形成嚴重的「風吹砂」,在地居民長期忍受空品不佳、「吃飯配砂」的困擾;此外,水資源一向匱乏的離島地區,更是經不起砂塵淤積、破壞蓄水湖庫的風險。
金門去年起歷經 50 年來最嚴重乾旱,金門氣象站 2004 至 2020 年間雨量平均為 1043.4 毫米,但去年降雨量僅有 476.5 毫米,是歷年平均值的一半。
(金湖水庫位於海邊,風砂太大常漫延到產業道路上,需定期清運。來源:黃思敏)
(金湖水庫位於海邊,風砂太大常漫延到產業道路上,需定期清運。來源:黃思敏
金門縣林務所所長鐘立偉表示,金門開發得很早,明代之後因煮鹽及戰亂開始大量伐木,而近代海岸林消失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金門全島自 2006 年起為期 7 年的排除地雷作業,一併移除了多達 307 公頃的防風林,使大片金門海岸呈現裸露狀態。

連強勢外來種都難存活 林務所靠「水寶盆」大幅拉升造林苗存活率

鐘立偉表示,1951 年起政府才開始大量造林,而林務所近幾年來為了重新復育海岸線費盡心思。「辛苦架設的防風網經強烈的東北季風吹拂後就全部壞掉,風砂把種下的樹苗與地被壓死,就連銀合歡這種強勢外來種不易存活。」鐘立偉苦笑,林務所團隊每年不斷重複地做一樣的事,然而不少海岸造林地的樹苗的存活率卻始終不到一成。
林務所去年 5 月首度在歐厝、嚨口 2 處海岸造林地使用由慈心基金會與仁舟社會企業共同研發的種樹利器「水寶盆」,種下 300 棵樹苗,半年後存活率竟高達 7 成。
水寶盆的外觀有如元寶,可儲存約 15 公升的水,由回收紙做成的盆體將在 3 年內陸續自然分解,於此之前將替樹苗防曬、檔風與保濕。

「水寶盆」裝再生水,為樹苗克服惡劣環境,也成生物解渴綠洲

至今慈心已使用水寶盆在台灣 13 個縣市、共 253 公頃的沿海地區種下超過 52 萬棵樹,今年 1 月起更與金門縣林務所公私協力,首度使用水寶盆促成大規模離島造林,至 3 月時造林面積已達 9 公頃、1 萬 9 千棵樹,預計 4 月雨季開始前,共將在 12 公頃的海岸造林地,種下 2 萬 4200 棵樹木。
「竟然因為一個小小的盆子,讓這塊土地不再是一片造林失敗的區域。」林務所造林課課長李振綱指出,使用水寶盆後大幅減少樹苗的澆灌水量與照顧人力,「以前一週要澆水兩次,有水寶盆後一個月澆一次就好。」
(水寶盆可蓄水、防止水分蒸發,持續透過導水繩把水份傳輸到植物的根部。來源:黃思敏)
(水寶盆可蓄水、防止水分蒸發,持續透過導水繩把水份傳輸到植物的根部。來源:黃思敏
鐘立偉解釋,過去用水車澆灌樹木的方式相對耗水又沒有效率,「多數的水在還沒進到根系前就蒸發掉了。」可蓄水、防止水分蒸發的水寶盆,將持續透過導水繩精準、不浪費地把水份傳輸到植物的根部。此外,在金門經歷大旱,民生、農業水資源都不夠用的當下,林務所目前使用自來水廠的再生水為造林供水。
在極端酷旱下,水寶盆除了照顧樹苗,也成了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微棲地」。李振綱表示,由於金門實在缺水太久,造林地周遭的動物、昆蟲都會來利用水寶盆,現場可見老鼠咬破水寶盆的痕跡,「從生態的觀點看這反而是好事,更多動物進來後,將促進的生態功能。」
為了防止鼠害發生,林務所也規劃於造林地設置棲架,邀請猛禽進駐。

讓馴化外來種先改善環境,目標種下更多原生種

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表示,金門海岸造林地乾旱、風砂嚴重,是她目前遇過最困難的造林任務之一。她表示整體、長遠的目標是希望能在種下當地原生種,但前提是必須先使用較耐逆境、對本地無侵略性的已馴化外來種,如木麻黃、檉柳與白千層等,「讓他們先擋風、改善淹水環境。」
李振綱強調,種樹可以把土留下來、改善海岸倒退的問題,「現在可能只能種木麻黃,但隨著有機物持續累積、改變土質,10 年後就可以種更多種類的樹。」他表示,改善海岸環境後,內陸一定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民眾生活或農業品質都將提升。
以其中一塊海岸造林地「歐厝」為例,程禮怡說明,同一個水寶盆中,於迎風面的一側種下木麻黃,再於後側種下原生種黃槿。她解釋,木麻黃可以往上生長替黃槿擋風,黃槿則是橫向生長覆蓋整片土地,形成複層林,「木麻黃的壽命有限、會功成身退,但是黃僅會生生不息,越長越高大,並且可以自然更新。」

只靠水寶盆不夠  防風堆砂籬提升地形  改善海岸倒退

然而程禮怡擔憂,金門有些地區風砂太大,單單使用水寶盆不足以完成造林。因此她建議林務所嘗試使用防風圍籬,「金門地區因為竹材取得不易,只能以塑膠的(防風網)做成的防風圍籬為主,但是較容易被風吹倒,就需要金門林務所常常維護了。」
(金門縣林務所植樹團隊於歐厝植樹區持續造林。來源:金門縣林務所)
(金門縣林務所植樹團隊於歐厝植樹區持續造林。來源:金門縣林務所
此外,她觀察到氣候變遷使海岸線快速退縮,「傳統的消坡塊恐怕難保地形。」她建議可參考桃園草漯地區,林務局透過「堆砂籬」抬升海岸地形的工法,「透過1米高的圍籬把風帶來的砂攔下來,堆滿了再向上做1層,層層向上,累積 5 至 10 年,當地被植物漸漸覆蓋砂丘,就代表地形穩定了,此時再種植樹木,就能把砂土牢牢固著,同時也使海岸地區地形抬升。」
「造林不只是林務所的事!」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今年植樹節突破以往僅在公有地造林的模式,首度有 12 位民眾自願提供私有土地,動員 400 人協力於斗門社區 1.2 公頃種下 1225 棵樹,盼這些「風頭樹」發揮防風定砂功能,改善鄰里生活品質。 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標題:用更少的水種活更多樹木 「水寶盆」助金門克服海岸造林逆境

每個在地行動,都能為永續發展盡一份力。社企流最新專題《社區永續家》,帶你看台灣各地的社造者,如何接軌國際、實踐永續目標!>>>看專題

文章標籤

  • 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保好點子,創新綠經濟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是一個為環境大小事發聲的獨立媒體,不隸屬任何黨派、企業或個人​。我們相信提供真實而全面的資訊、創新且富建設性的行動方案,人們必能運用天賦的理性,展現其具體作為。我們用文字、聲音、影像…等各種媒材和媒介,為環境發聲,只為喚起更多關懷,凝聚更多力量,共同為我們下一代留住這片美麗的風景,與安身立命的家園。網址:http://e-inf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