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蘇郁晴
剛進入 B 型企業「博仲法律事務所」擔任秘書時,陳鈴鈺尚未結婚,仍處於專注衝刺事業的階段。近 20 年後的今日,她已有一對分別為 7 歲與 4 歲的兒女,而她並沒有因此停下追逐理想的腳步。
工作期間,她不曾因為請產假或育嬰假而擔憂他人投射異樣、責難的眼光、更不曾害怕自己休假後難以返回職場;反之,事務所提供優於勞基法、且更加便利的育兒福利制度,讓她能夠將孩子帶到辦公室就近照顧,更不需為了育兒放棄自己想做的事。
根據台灣法規訂定,女性在生產前後可請 8 週的產假、男性可請 5 天的陪產假,夫妻雙方都可在子女滿 3 歲前請留職停薪的育嬰假。但對博仲來說,符合法規僅是基礎,早在 10 幾年前,博仲就已開始陸續收集員工們的建議,經過多番討論、調整後,最終將女性的產假延長至 12 週,男性的陪產假增加為 30 天。
「這些都是員工們自己提出的需求,我們看見需求、經過討論與調整後,擬定出新的制度,讓每個建議都能盡量被滿足。」博仲法律事務所共同合夥人譚璧德說,讓每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都能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需求是他最樂見的事。
然而,如此景象並非存在於台灣的每個職場中。
儘管台灣《性別工作平等法》已明定雇主應讓員工享有產假、彈性工時與家庭照顧假等權益,根據吾思傳媒發起的《2020 育兒大調查》卻指出,在台灣僅有不到 3 成的人感受到職場環境的支持,可知爸媽在請假時需要面對職場帶來的種種壓力,可能使他們喪失享有基本權利的機會。
勞動部《2018 年工作場所就業平等概況調查》亦顯示,女性受僱者曾因懷孕或生小孩在職場遭受不平等待遇情形中,「請假刁難」的比例最高,也因為整體社會氛圍與職場文化不友善,請假這件事常常成了員工的心理壓力。
欲改善上述情形,有賴企業及政府更貼近大眾需求、營造友善育兒的職場環境,讓人人享有工作與家庭平衡的權利。
作員工育兒的後盾!這間台灣企業致力提供優於法規的福利
要打造友善的職場環境,企業如何採取行動是一大關鍵。舉例而言,博仲法律事務所除了提供優於法規的產假外,更率先在僅有 60 位員工的規模下,打造了企業托育空間。(根據《性別平等法》第 23 條規定,達 100 人以上的企業需設置托育設施與措施。)
在這裡,不但設有小型育嬰空間外,員工還可邀請父母或保母一同來上班、協助照顧孩子;若是孩子已開始上幼稚園或國小,博仲也與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學生合作,由該系學生至公司陪伴小孩玩樂與學習。
陳鈴鈺更分享,能夠帶孩子來上班為她分擔許多的困擾與辛勞。「孩子平常與我同時間上下班,我們就能有一樣的生活作息,不需要晚上下班回家還要再配合小孩的作息。」陳鈴鈺說。「而且保母與小孩跟我一起上班,在我隨時能看見的地方,我也比較安心。」
獨特的育嬰福利制度在事務所推行已有 16 年,譚璧德觀察,自從開放員工攜帶小孩一同上班後,公司職員的流動率降低、且同事彼此間的感情更好了。
但與小孩共處於同個上班環境,是否會造成大家上班無法專注?關鍵在於,工作空間與休閒、育嬰空間的規劃。以博仲為例,休閒與育兒空間位於事務所最角落之處,離主要的辦公空間有一小段距離,雖然偶有小孩的嬉笑聲流入工作場域,但並不影響員工們的專注程度。
公共政策、社會創新有何施力點?看看他國怎麼做
若將眼光望向國際,可以看到全球生育率相對較高的北歐國家,透過「適度縮減或彈性工時」、「延長產假、陪產假及育嬰假」等方式促進大眾達到家庭與工作間的平衡。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訂定的標準,國家應立法提供女性勞工至少 14 週(約 3 個月)的產假。而據美國《母嬰健康期刊》(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的研究指出,產假的重要性在於,能有助於提升母親生產後的身體健康狀態與面對壓力的調適能力。
被喻為是幸福國度的丹麥,女性在懷孕前後可請領共 18 週(約 5 個月)的有薪懷孕假及產假,另一半則可請 2 週的陪產假;夫妻還能再分配 32 週(約 8 個月)的育嬰假,一方面促進家庭分工的落實,另一方面則讓雙方擁有更充裕的育兒時間。此外,丹麥的平均工時也較各國少,每人平均只需上班 7 小時,有助爸媽平衡工作與育兒時光。
以性別平等、育兒友善聞名的瑞典,職場父母則擁有請假的權利與彈性,能在孩子出生(或被領養)滿 8 歲前,享有 480 天(約 16 個月)的產假與育嬰假,更能拆成月、週、日、小時等單位,依據不同的家庭需求來做使用。此外,瑞典政府也提出一項特別的育兒福利,補助 8 成薪資給因孩子生病而請假返家的家長。
而在 2020 年初,芬蘭政府則宣布,將夫妻雙方的有薪育嬰假從 2-4 個月大幅延長為 7 個月。此外,在芬蘭職場,亦以彈性工時與遠端工作機制聞名,讓職場父母更能依自身需求靈活調度時間與空間,達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
除了各國積極推動法規、與企業聯手改善職場環境外,在日本,亦有民間單位提出創新解方,讓媽媽得以兼顧家庭與工作。自 2014 年成立的「媽媽廣場株式會社」,結合客服中心與托兒所, 一方面讓媽媽可以帶著小孩來上班、更能彈性地運用時間;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客服人員流動率高、招募不易的問題。
「少子女化是政府、家庭、企業及社會需共同面對的議題,大家能做的都不一樣,企業能做的是,當員工面對生兒育女的生命課題,我們能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讓他們上班更安心,如此,他們也能拿出更好的工作表現、提供更好的服務,這肯定是雙贏的。」譚璧德語帶堅定地表示。
核稿編輯:李沂霖
策展夥伴:永齡基金會
(此專題由社企流與永齡基金會共同企劃、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參考資料
歡迎光臨《明日戶政所》,透過讀懂議題資訊、搜尋政府資源、了解創新行動、參與投票 4 步驟,一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促進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
>>> 點此進入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