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賢慈
Travel like locals.
出國旅遊時,除了名勝古蹟必看之外,我們越來越渴望玩得像當地人。可能是矯情地上網搜尋「在地小吃」、「特色早餐」,或是研究當地的特殊祭典、音樂祭、活動,只為了能夠在旅遊的異地上,感受到在地的生命力。
此時另一群人,觀察到亞洲地區在高速的現代化與國家發展建設下,老建築被夷為平地, 文化地景逐漸消失。取代而之的是,越來越多直奔天際的高樓大廈,以及全球大型連鎖店的進駐,使得每個城市的地貌趨向一致,而其中的文化傳統、故事、認同也慢慢消失。
iDiscover 做什麼?
「iDiscover」 本著對於城市文史與地景的熱愛,從 2010 年荷蘭城市規劃師 Ester van Steekelenburg 駐香港的業餘專案,到至今成為社會企業,並且推出第三代的旅遊導覽 app 與實體地圖,甚至會舉辦期間限定的大地遊戲、開發桌遊或是出版導覽書。
app 裡面多達 50 條旅遊路線,近至香港、澳門,一路延伸東南亞國協的馬來西亞(檳城)、印尼(爪哇、峇里島)、菲律賓(馬尼拉)、緬甸(仰光)、泰國(曼谷、清邁),以及南亞的斯里蘭卡(科倫坡、加勒)。
透過貼近在地視角的選物路線(iSee、iDrink、iEat、iShop、iSurprise),讓旅客不僅是走馬看花的遊客,更能以參與者之姿,傾聽在地故事、支持當地產業,激起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意識。
「在地長出來」的旅遊路線
「當在地認同已經快被高速發展的都市叢林吞沒時」,共同創辦人 Paul Schuttenbelt 表示 iDiscover 旅遊路線,是關於挖掘城市的活力與精神 ,而這些是由在地生活的人們與社區共同經營創造。
因此 iDiscover 團隊在開發當地特色景點時,不是自嗨地覺得哪裡很有趣好玩,或是參考 Trip Advisor 的評分推薦,而是傾向於引導者(faciliator)的角色,帶動社區一同盤點社區資源。
透過採訪、焦點訪談、工作坊等方式,將年輕人帶回來,與社區並肩探索、深入了解當地,找出社區人們喜歡的美食、覺得重要的地方、訴說在地故事,收斂成路線規劃,交付當地設計師創作,繪製出富含社區特色的地圖,以及將在地景點圖片、訪談故事與路線記錄在 app 當中。
並且在過程中,凝聚社區的共識與願景,並且 iDiscover 協同社區,與在地 NGO、大學機構與學生、設計師社群等合作,串連社區與不同部門的組織網絡,進而在地培力,促進社區自發性的發展。
iDiscover 方法論與實際執行 6 步驟
文化盤點(Cultural mapping)
iDiscover 團隊以社區為主體進行文化盤點(Community-led Cultural Mapping),了解社區的發展現況、優劣勢、資源分佈與願景,除了開發旅遊路線之外,也能作為社區規劃的前置作業,進一步利用文化資產實踐社會與經濟利益。
參與式規劃(Participatory approach)
在 iDiscover 旅遊路線的地區,有些地方政府可能沒有預算或是相對應的能力,在推動都市發展建設前,能先進行在地文化盤點。因此,作為引導者的 iDiscover,協同社區,進行文化資產盤點。
一方面作為社區營造、在地品牌的根基,另一方面透過 iDiscover 的 app 和地圖,有機會遊說都市規劃者、地產開發商、政策制定者當地文資的重要性,達到由下而上(bottom-up)的都市規劃 。
保存即將逝去的文化 (Where heritage is most at risk)
最終,這些面臨文化資產保存與仕紳化危機的城市,有機會藉由 iDiscover 的旅遊路線,吸引遊客深度旅遊,並且在地消費、活化社區經濟,並且對於政府施壓,使其重視當地重要的文化資產;同時,iDiscover 對於當地路線的全球旅遊推廣與線下活動,能夠賦權社區,讓生活在社區中的人們能夠為自己所處的地方驕傲、開始掌握話語權、展開行動。
iDiscover 旅遊導覽 app 能夠帶領不同世代、不同語言的旅客來一場沈浸式的旅遊體驗之餘,當這些旅客因為用力地感受並了解當地,而願意在地消費、支持地方產業時,便得以推動社區經濟。
從旅遊導覽 app 到文化資產保存之路
iDiscover 旅遊導覽 app 能夠帶領不同世代、不同語言的旅客來一場沈浸式的旅遊體驗之餘,當這些旅客因為用力地感受並了解當地,而願意在地消費、支持地方產業時,便得以推動社區經濟。
許多亞洲人到數千英里的歐洲旅行,體驗當地鵝卵石鋪成的街道和歷史悠久的市鎮。但弔詭的是,似乎認為自己的文化沒有多大的價值。
「你不能責怪人們沒看見身處環境中的價值」,創辦人 Ester 分享在緬甸仰光推動歷史建築保存時,他們時常受到來自擁護城市現代化的精英人士阻礙。所幸這些年來在 iDiscover 的引導下,合作社區有較為完整的資源盤點,重拾那些被遺忘、卻重要的人事物。
藉由旅遊 app 的推廣,讓社區得以了解,原來外地人也一樣感受到其中的活力,並且深深喜歡,一方面讓在地人為自己的社區感到驕傲,這將有助於社區的永續發展;另一方面也能夠改變政府的開發計畫,多著重於保存在地文化建築與資產。
下一步:文化保存的遍地開花
在一切還來得及之前⋯⋯
將過往實體引導者的訓練方式,以及豐富社區溝通實戰經驗等,彙整成線上工具包,輸出方法論,當交付社區組織或是教師,帶領學生和社區以社區為教學實驗場域,繼續推進文化保存的行動,並且在亞洲、甚至全球遍地開花。
除了教師或是社區工作者自行操作外,也可以聘請他們來當講師或是開設收費工作坊,也算是為 iDiscover 開拓新的商業模式。
阿慈小分享
關於旅遊導覽 app 推廣
這是我在講座中問到「iDiscover 要如何推廣給外國遊客?」的照片,特別是我在曼谷一個月裡,因為沒有人脈或是管道,而無法融入當地社群與瞭解新知的受挫。
這目前也是 iDiscover 遇到的困難,因為遊客的移動性,無法鎖定特定地區、語言、族群推廣,現階段僅能藉由旅遊網紅(influencer)、各國政府(觀光局為主)、民間組織或是航空、旅遊業者來推廣。
當下就想到蔡英文政府的 「來去總統府住一晚」 ,以國外旅遊網紅在他們既有的受眾中,推廣台灣的策略,真的好聰明。
台灣的文資保存
聽到 iDiscover 從 app、地圖到社區發展與文資保存的概念真的很興奮,因此在會後很興奮地跑去問 Director Stephenie,不知道台灣有沒有機會放入 iDiscover 的地圖中。
本文為讀者投稿,呈現作者觀點,不代表社企流立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