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新聞/林毓芳,劉思岑
隨著大量的東南亞外籍移工進入台灣社會,勞動問題層出不窮,再加上台灣人普遍對些外籍移工的不了解導致他們被隔離在我們的社會之外。1095 文史工作室每個月所舉辦的移民工私房料理以及移工人生桌遊都讓移工能夠親自推廣自己的文化,也讓台灣人能感受到身為移工的生活百態,透過這些行動期許台灣的勞動環境能夠變得更有同理心。
德國留學 同理心促成契機
1095 名稱的由來代表著每一位外籍移工在過去法規的規範下,每 3 年必須返回家鄉一次,這 3 年時間的總和就是 1095 個日子。創辦人官安妮,研究所就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文化資產研究,剛好當時自己的指導老師是研究台灣老工廠保存議題,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到勞工議題。
在研究所二年級時,官安妮到德國 Detmold 戶外博物館實習,這是一個以保留各個民族的歷史建築為主題的博物館,展現了荷蘭、土耳其及俄羅斯等移民族群的居住環境。她看到了德國身為一個多元移民社會的強大包容力,但同時她也反思台灣社會同時也是一個多元移民社會,為何我們就沒有同等的包容力呢?她說:「在德國,我的經驗是只要你有能力在那裡工作,你都可以得到相對等的尊重。」
回國後官安妮嘗試在台中這個區域尋找一個像是 Detmold 博物館的平台,希望可以在那裡工作,無奈遍尋不著。她發現台灣並沒有一個平台可以讓這些外籍移工分享生活、交流資訊,或是讓台灣人認識他們。
由於自身的經驗,讓她體認到無論再怎麼想融入當地,都還是需要有來自同個故鄉的人支持,或是網絡。她說;「因為這是很無形的一種慰藉,可能我實習那個時候時間短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移工來台灣工作要花上 3 到 12 年的時間,假設他沒有這個網絡,他根本支持不下去。」
因此官安妮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進行田野調查,以朋友的身分認識移工,記錄下他們的生命故事。在 2015 年辦了展覽「1095,台中移工故事展」,將自己透過訪談得到的移工人生故事展出,並在 2016 年正式成立 1095 這個平台,自此開始密集投入推廣移工文化與勞動權益的工作中。
調整定位 與移工攜手合作
1095 成立之初辦了非常多大大小小的活動,從給移工的中文課到給台灣人的東南亞語言課程,還有像是行動圖書館,帶著東南亞的書籍到處去跟移工做交流,或是講座等等。但是官安妮很快便發現,他們做的事都是以「幫」這個角度在做,然而移工自己本身也可以做很多事,移工並不是弱勢,他們就像被一面水泥牆擋在自身與可用的資源間。
官安妮說:「我一直不太喜歡用『幫』這件事情,移工不是真正的弱勢,真正的弱勢他是屬於很多社會資源都擷取不到的人,但是其實移工是可以拿得到的,只是管道不夠透明以致於他無法去拿。」所以他們開始修正方向,盡量每一個活動都可以和移工一起籌備、舉辦。
2017 年開始的移民工私房料理就是第一個雙方攜手合作的活動,以異國美食為宣傳號召,吸引許多對美食有興趣的饕客,再由移工親手下廚。享用美食的同時也宣傳東南亞文化以及一些勞工議題,達到台灣人與移工的雙向交流。移工不再是單方面受幫助而是親身參與宣傳自己的人生故事,在這個模式下逐漸獲得移工的認同與信任。
曾參與過移民工私房料理的東南亞研究者李婉瑄表示,她很喜歡 1095 這個平台跟移工的互動關係,她說:「1095 跟移工的互動很好、很熱絡,彼此都把對方當作朋友,不會覺得他們有移工或是組織的差異。」
但是除了這個,與移工一同舉辦活動也遇到了執行上的困難,最主要的就是與移工聯絡時間上的問題。例如使用網路或是電話以及假日見面來聯繫,這些都是比較不固定的,他們常常花很多時間在與移工們接洽,有些時候在情緒上會感到疲憊。雖然如此,官安妮表示在感到心累時又會接收到移工們給予的一些反饋,「儘管到現在還沒辦法很穩定,但我們還是盡量每一個工作出發點都盡量是移工們真正的需求。」
北中南高中成立工作坊 建立心理健康制度
未來,1095 將以自己設計的移工人生桌遊,到北中南各地的高中與當地的移工團體以及校內的老師成立工作坊,透過角色扮演,試著體會移工在台灣的人生和生活經歷。遊戲一開始,玩家便化身成外籍移工,來台灣之後的雇主與仲介都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透過「工作適應」、「發薪日」、「加班事件」、「同鄉聚會」這 4 關抽到不同的牌,每張牌都代表著移工在台灣的各種生活狀況,這些狀況不只影響到他們工作表現還有身心健康等狀況,同時也會算進遊戲的分數裡,依照分數最後離開台灣時會有不同的結局。有些最後甚至是已死亡收場。
官安妮說:「我其實很希望就是愈來多愈年輕人,盡量地去認識全球的狀況、東南亞的狀況,不要帶任何偏見的去認識。他們會帶著一個持平的、很正常的一個觀點去看他們。」
除此之外,他們發現當移工在相較不好的環境下工作與生活時,會產生一些比較負面的心理狀態,例如憂鬱症以及一些精神相關疾病。由於 1095 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立即改善整個大環境,所以他們轉而在這個體系下去幫助正需要協助的移工。
他們開始設計一些心理健康的課程,培育雙語關懷員。這些雙語關懷員大多是新住民,1095 協助他們去密集的上一些心理諮商課程,變成擁有相關專業的人士,就可以去輔助社工一起改善移工的心理健康。1095 希望可以把這個體制建立起來。
官安妮說:「類似的狀況我很擔心會帶回去母國,影響他們後半輩子的生活。如果因精神狀況不好或是精神疾病導致他們沒有辦法勝任工作,他們會產生後續很多問題,我覺得這都是一個社會的支持網絡有漏洞的一個原因。」
機緣推波助瀾 定位轉變促成永續發展
對於創辦至今的成果,官安妮表示不敢說都是他們的功勞,但是是一個很好的機緣,也遇到一些前輩或是年輕人一起慢慢凝聚成一個氛圍。「我覺得就台中來講的話,慢慢地如果大家講到移工這個議題啦,東南亞文化推廣,會聯想到我們,那有這樣子的一個發展,我就覺得還蠻開心的。」李婉瑄也表示,「組織一開始可能會比較偏向給予,扮演協助移民工的角色。但現在的 1095 已經轉變為與移民工一起,他們是朋友也是可以一起共事的夥伴,這是我覺得很好的狀態。」
關於 1095,李婉瑄表示,「對於社會,是我覺得最難最難的部分,要怎麼傳遞出去其實需要時間。透過一場場有話題性的行動來宣達他們的理念,吸引更多的大眾認識 1095 、認識移民工,而他們能有現在的社會影響力,也是醞釀了非常久。」1095 不管對待台灣人或移工用的心都是一樣平等的,雖然方法可能不一樣,但是宗旨都是希望台灣成為一個更好的勞動環境。
採訪側記
我們一直以來的確是以幫忙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移工組織,當聽到官安妮說不喜歡用幫忙這個角度因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弱勢時,讓我們都吃了一驚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想法真的一直都是這樣。我們認為不管是從那個國家來台灣工作的人,無論工作性質,他們都是平等的,都是移工。不會因為種族或是來自哪裡有任何差別,希望透過這些組織及台灣人的努力可以為台灣創造一個更和諧平等的社會,更健康的勞動環境。不只為了移工,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社企流」和「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共同製作的《社區自造家》專題登場!一起來看看英雄們如何翻轉社區、打造理想中的生活。
>> 通報!英雄大量出沒!
>>《社區自造家》完整專題
>> 社區自造地圖募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