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文:張沛垚、蘇瑋璇
「食物」對譚君妍(Adelaide Lala Tam)而言,總能燃起不滅的熱情。她來自香港,就讀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時,一度因志趣不合、加上荷蘭食物太不合胃口而差點輟學。此時該校恰好創辦首屆「食物與非食物系(Food Non Food Department)」,她因為對食物的愛,決定報考,踏上「食物設計師」這條全新道路。
究竟,什麼是「食物設計」?食物除了吃之外,還有什麼用途呢?你一定好奇「設計」食物的人到底在做什麼。
這個新興領域涉獵廣泛:從植物、動物、人與食物的關係,食物對人體的影響,都是食物設計師關注的議題。設計師們可從食物本身入手,透過形體設計,改造處理食材的工具或將食物再製成新物件,刷新人們的就餐體驗;也可以在創作時融入食物元素,設計出「非食物」作品,連結食物與自然、社會、文化,帶給人新的思考衝擊和啟發。
譚君妍專注於食物設計的社會意義,靈感來源於她對家鄉那一碗牛雜湯粉的想念。
在荷蘭,無論是超市或戶外市集,都買不到牛內臟,她想:「這些『消失』的動物內臟到底都去了哪裡?」 5 年來她一步步探索牛這種經濟動物,呈現在批量生產的工業食品流程中,種種消費者看不見的現實。
設計靈感,源於家鄉的味道
2018 年,譚君妍以畢業設計作品「0.9 克黃銅」,獲得了該年度荷蘭未來食物設計獎的評審團大獎和觀眾獎。
她設計了一台販賣機,只要投入 5 分歐元(約 1.66 台幣),就能買到一枚成本等值的迴紋針,但在迴紋針「匡噹」掉出販賣機前,你必須先看一段影片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原來,每一枚看似普通的迴紋針,原料都是屠宰場裡廢棄的氣槍彈殼,用來射進牛的頭部致其腦死,讓牛被肢解時不會掙扎。這麼輕巧而廉價的黃銅迴紋針,都代表一隻牛生命的逝去。
譚君妍說,迴紋針和擺在超市貨架上包裝精緻的牛肉一樣,讓人很難聯想到它們的原材料究竟來自哪裡。但當她參觀屠宰場,親眼目睹牛被殺死的瞬間,她震懾住了。譚君妍回憶,按體型算,牛是人類的好幾倍,但屠宰那瞬間景象,牛的眼神飽含恐懼、掙扎,身體顫抖,在手握氣槍的人類面前,顯得渺小無助。人彷彿站在權力頂端,毫不費力主宰生命的去留。從那一刻起,她決定用「設計」找一種方式,讓更多的人體會這種恐懼與震撼。
西方 vs. 東方:重新思考畜牧業中的「人道主義」
在校最後一年,譚君妍心想:「何不我自己來養一隻牛?」當她終於在二手交易網看上一隻小牛,學校老師卻給興致正濃的她潑了一盆冷水,因為空間及飼養問題而打了退堂鼓。
譚君妍轉而去恩荷芬一間有機農場實習。在農場裡,她慢慢學會了如何照顧一隻牛的生活,也目睹荷蘭酪農業的現實。
為了提高母牛產乳量,人們透過人工授精讓母牛重複懷孕;公牛交配對象都是假的母牛,性交只為提供精子;小牛被戴上荊棘狀鼻環,吃奶時會刺痛母牛乳房,被母牛踢開,牛奶都留給人類。
牛的「身體素質」被精確地「數據化管理」,這份成績單決定它們未來的命運。農夫們以高能量飼料提升產奶量,乳品公司會頒獎嘉勉飼養產奶量超過 10 萬升的奶牛飼主。此外,透過基因篩選性別,確保新生小牛 99% 是母牛,公牛只被用來育種和「賣肉」。在人為掌控下,奶牛這種物種正一步步達到最符合人類理想的完美狀態。
譚君妍以諷喻手法,設計了 3 座獎盃,分別是「最佳受孕獎(Always Fertile)」、「最佳生女獎(Always Female)」和「最佳產乳獎(Always Increasing)」,反映當下畜牧業發展的畸形樣貌。
在高度集約化、效益極大化的生產流程中,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離。現代社會發達、理性的另一面,在傳統部落裡,人與動物又是怎麼樣的關係?
為了體驗傳統屠宰方式,譚君妍前往印度尼西亞原始村落。
在這個仍以占星卜算耕種節氣的「世外桃源」裡,羊不只是財產,更像是家庭一分子。牧民認真為羊洗澡,孩童與羊群一起長大、玩耍,知道羊愛吃哪種草,特地跑去摘採餵養,人們養育動物從出生到長大,最終宰牲時,有一定的儀式及時辰,為羊誦經祈福,羊在平靜地死去,化為滋養人體的食物。這些人或許從未呼籲動物權益,卻憑著對生命、自然的連結,用一種與西方世界完全不同的方式,傳達對動物生命的尊重及敬意。
素食主義與動物價值
譚君妍常被問,她呈現畜牧業的真實,訴求與素食主義者有什麼不同?她說,她的做法是忠實表現食物產製過程,讓消費者思考並選擇「怎麼吃」;而素食主義者的行動倡議,常以血腥殺戮的畫面嚇阻人們「不要吃」。
這常讓譚君妍聯想起小時候,為了宣導交通安全,課堂播放車禍影片,鮮血淋漓,嚇壞了她,噩夢連連。這段童年經驗讓她相信,真正的反思不是被嚇出來的,她只是以設計為媒介,填補現代畜牧產業鍊中這段被隱蔽的工序,找尋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聯,透明、非血腥,不批判也不預設立場。至於看了她的作品,要不要吃素,選擇權交回每個人手中。
譚君妍認為,比「選擇吃素」更重要的,是找到選擇與行動之間的平衡。曾多次與素食者一起吃飯,最終餐桌上的肉類不得不被倒掉,還是浪費了。若動物已被做成食物端上餐桌,選擇不吃也無法挽回它們逝去的生命。這樣的堅持是否依然符合素食者們的初衷?譚君妍並非抱持改變當下畜牧業發展方向的野心,而是盡己所能,讓更多的牛「死得其所」。
Romie 18 : 食物設計的現在和未來
在有機農場工作時,譚君妍「結識」了一頭名為 Romie 18 的母牛,決定參與牠一生,做為食物設計的樣本。
2019 年,譚君妍舉辦兩場展覽,用展廳擺放出 Romie 18 一生中用過的各種物件,也在現場以 Romie 18 的視角與參觀者們對話,穿插一場「相親秀」,邀請現場觀眾與一位神秘約會對象配對,問題包括:「你的父母在你很小的時候就分開了嗎?」、「你有超過 3 個小孩嗎?」、「你有帶耳環嗎?」、「你有室友嗎?」種種問題都是圍繞 Romie18 的生命故事,答案與 Romie 18 最速配的幸運兒獲得一張「燭光晚餐」入場券。而約會對象,Romie 18,則成為盤中的食物供他品嚐。
很多參與者直到謎底揭曉時,才發現相親主角不是人,而是一頭最終會被端上餐桌的母牛,震驚與反思情緒交雜。譚君妍用擬人化的方式,巧妙建立了大眾與牛之間的情感聯結,原來牛跟人相同,可能從小父母離異、曾經生兒育女、有自己的興趣嗜好和社交圈,用同理心思考自身與食物之間的關係。
為了經歷一頭牛從養殖到屠宰再到銷售和烹飪的全部過程,譚君妍的下一個作品是「如何消費 Romie 18」。今年 5 月底,Romie 18 將被屠宰,譚君妍正在探索如何把 Romie 18 的牛皮、牛骨以及身體各部位,設計成作品,紀念牠的一生。
5 年來,譚君妍通過設計作品、展覽,將牛的一生重新帶入消費者的視野中,也許多人告訴她,她的設計影響了自己對食物的態度,甚至有觀眾隨身將那枚黃銅迴紋針帶在身上,成為一枚小小的護身符,時時反思自己對待自然與動物的態度,這讓譚君妍意外又感動。
她說,哪怕現在只影響到一小部分人,努力都是值得的。未來,她期待關注更多的經濟動物,繼續以食物設計師的視角,透過「設計手法」創造「飲食革命」,持續掀起消費者對畜牧產業的認知與抉擇,關注動物從生產端到消費端應有的價值。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