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文:梁元齡
隨著消費者對美妝、食品的要求提高,純淨生活風潮在全球各地發酵。不少企業在政府並未強制之下,自主列出了「非必要成分清單」,以和顧客更透明、直接地溝通它們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在許多地區,市面上甚至出現了「潔淨標章」的認證機構,促使越來越多企業朝向少添加、無添加的製造理念邁進。
願景工程報導,我國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廖啟成曾預估,台灣的純淨食品占比,成長率將在近年翻倍、甚至可能達 3 倍成長。他更直言,「純淨」並非僅是趨勢,而是業界必經之路。
在加拿大、歐盟等地,法規皆有明令禁止美妝中的添加物,共計超過 1300 種有安全疑慮的原料;在美國,食藥監管局(FDA)則僅禁用 11 種原料;台灣法規禁用成分有 341 種,仍遠不及歐盟,且對部分具疑慮的添加物採取「最低容許量」的做法。(同場加映:從體內到體外的純淨革命:顧客端驅動、企業端回應,美妝保養用品也要「純淨」)
在純淨生活專欄前幾篇文章中,提到許多品牌、組織的純淨作為,以及市場中勢不可擋的純淨趨勢。或許你會好奇,究竟政府雖未強制、但純淨品牌卻致力避開的物質有哪些?他們又究竟為什麼要避開這些物質呢?
如何展開純淨購物行動?先認識 3 大應該避免的添加物
企業年齡破百的食農創新企業 Van Drunen Farms ,其品保經理 Kerry Sikorski 歸納 3 大應避免的添加物——合成、過度加工、人工。這項分類提供給希望投入純淨產品的廠商,作為產品出廠的自我檢核基準,鼓勵他們在生產過程中避免使用。
這 3 大項目的內涵彼此都有重疊、相互關聯的部分,但明確地辨認其中細微的差異,將有助於生產端提高旗下產品的品質。社企流借用這個概念架構,提供給有意開始「純淨購物」的消費者,作為產品的選購指南。
1. 合成添加物
「合成」(synthetic)指的是任何非天然、由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通常,合成物會模仿某種大自然中存在的物質,並在實驗室中被製造出來。它們大多價格低廉、使用起來相當方便。
許多常見的食用色素都屬於合成物。舉例來說,糖果、軟性飲料中很常見的藍色一號、二號,就在挪威、芬蘭和法國等地遭禁。
2. 過度加工添加物
「加工」(processed)指的是將產品的組成結構複雜化,或是使用更多不必要的原料。加工的反義即是簡單、全食或全天然。以芒果乾為例,翻開某些產品包裝可見上面標示著難以辨識的成分,該成分可能是為增添芒果乾的香氣或口感。
具備純淨思維者,則會盡量去減少原料被加工的程度。比如乾燥蔬果,就只是將蔬菜和水果脫水,這樣簡單的處理方式,可以確保原本食物中的營養被保留下來,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 whole foods(全食、全天然食品)。
3. 人工添加物
「人工」(artificial)強調的是物質的假造。舉例而言,有家廠商要製作櫻桃口味的產品,他們可能會將蘋果汁、梨子汁和其他成分混在一起,製造出櫻桃的味道。這些混合的原料有可能是天然果汁,也有可能是合成物,但不論天然與否,它們最終卻會製造出不屬於自己最原本的「口味」。
奉行純淨精神者,最看重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們所購買的產品,必須確確實實地標示出製作成分或名稱中的物質。如果包裝上寫著櫻桃口味,那麼消費者便希望確定製造過程中確實有使用到櫻桃這種水果。
國內外純淨保養品牌清單比對!認識 7 大常見的「非必要」成分
理解了純淨商品在無添加物質上的大概架構以後,下一步是確切認識可能具有安全疑慮的物質。攤開眾多企業的「非必要成分清單」,各家品牌所列出的非必要成分皆有差異。
我們挑選幾家代表性企業的自主提列的清單——全球領導美妝通路 Sephora 的 「Clean at Sephora」、Beautycounter 的 「The Never List™」、目標百貨(Target) 的「Target Clean」、以及國內純淨保養先驅綠藤生機的「非必要成分清單」,對照他們明列避免使用的成分,認識這些在個人護理用品上,最常見被避開的 7 種成分:
1. 防腐劑
拿起身旁的乳液,瓶身上可能會寫著「butylparaben、ethylparaben、isobutylparaben,、methylparaben」 等,這些物質所指的就是防腐劑。你或許想不到,防腐劑在護膚產品中其實很常見,因為能讓商品在架上多放幾年。防腐劑不僅能夠抗菌,也能延長產品的壽命,對企業而言是個得力助手,對消費者而言卻不見得那麼安全。
而防腐劑的種類很多,並非每種都會被純淨產品拒絕,以 Clean at Sephora 來說,其拒絕的成分是「parabens、formaldehyde-releasing agents、triclosan」等等。
2. 香料、香精
香精和香料並不一定有害人體,這當中會出現的問題是,通常產品上標註了「香精」一詞,消費者便不會特別去了解究竟「香精是哪些物質?」因為某些香精中含有過敏源,可能會引發皮膚病或擾亂賀爾蒙,對環境和人體造成疑慮。如 Sephora 就規定廠商必須說明清楚「究竟添加了哪些香精」;而 Beautycounter 及綠藤生機則直接把合成香精列為不使用的物質。
Target 雖未將香精列入 Target Clean 中,但其旗下的 Beauty Wellness Icons 標章制度中,也有一個特別強調「無香精」(No Added Fragrance)的專用標章。
3. SLS / SLES(界面活性劑)
你或許會在標示中看到 SLS 和 SLES 這兩種物質,他們都屬於起泡效率極佳的界面活性劑,被廣泛使用於沐浴乳、洗髮精、牙膏,甚至洗衣精裡都有。
因其脫脂力強,清潔過程中可能會造成皮膚乾燥、刺激,事實上,界面活性劑還是有比較溫和的選擇,只是使用起來,消費者主觀上會覺得「比較洗不乾淨」而已。此外,SLES 在製程中會產生「二噁烷」(1,4 dioxane),對環境負擔較大。綠藤生機、Beautycounter、Sephora 和 Target 都將 SLS 或 SLES 視為非必要成分。
4. BHA / BHT(合成抗氧化劑)
口紅和隔離霜中最常見到合成抗氧化劑。這些名為 BHA、BHT 的抗氧化劑,在食品中也可以找得到,作用與防腐劑很類似,是避免商品氧化、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
事實上,若在合理使用之下,BHA 與 BHT 對人體是安全無虞的;然而,現仍有該成分對於人體或環境是否產生負擔的研究持續進行中,而在歐盟,BHA 已被列為環境賀爾蒙。基於預防性原則,有些主張純淨者,便不會使用 BHA 與 BHT,如本文所列舉的 4 間純淨主張品牌,都有在其清單中清楚標示避免使用 BHA 或 BHT。
5. 三氯沙
三氯沙(Triclosan)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抗菌化學物質,屬合法原料,我們常常會接觸。舉凡牙膏、標榜「抗菌」的肥皂和除臭劑中都能找到三氯沙這種已知的內分泌干擾物。它不僅刺激皮膚,也有研究證實其對甲狀腺和賀爾蒙有害。Sephora 及 Beautycounter 都將其列為非必要成分清單中。
6. 化學性防曬劑
每一年,有 6 千至 1 萬 4 千噸的防曬乳,從人們身上溶進珊瑚礁水域裡,將致命的化學物質帶進已經相當脆弱的海底生態系。最常見的化學性防曬劑包含二苯甲酮(Oxybenzone)和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今年初都遭美國佛州立法嚴禁。
Sephora、Beautycounter 與 Target 都將二苯甲酮列為非必要成分,綠藤生機則比照佛州的作法,將兩者都列為不採用的成分。
7. 合成色素
如前面所提及,不僅食品會求色彩鮮豔吸睛添加色素,許多化妝品中也含有合成色素。
如紅色三號、紅色四十號等色素,過去不僅用於食物,如今也被使用到化妝品中,作為口紅、腮紅等的原料,後於 1990 年前後遭美國食藥署禁用。研究也已證實,紅色三號等色素會導致罹患甲狀腺癌,且造成染色體損害,嚴重者還可能干擾大腦的神經傳導。
在本文提及的非必要成分清單中,Beautycounter 及 Sephora 均將用來製作色素的「煤焦油染劑」列為非必要成分;綠藤生機則明確宣示不使用任何合成色素。
以上這些美妝、保養品添加物,目前在我們的日常用品中依然或多或少會見到。
對於倡議純淨生活的人而言,他們不只是要求「控制用量」、「酌量使用」,而是更進一步要求廠商完全不得添加這些物質,致力於追求天然、對人體和自然都無害的生活方式。而這樣的消費者訴求,正是促成企業主動提出「非必要成分清單」、投入純淨保養生產的關鍵驅動力。
核稿編輯:李沂霖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參考資料
想要讓家鄉變得更好,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來看《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 3 種角色切入,帶你一探社造心法,齊心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