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n Erik Steenslid(挪威海產推廣協會東南亞總監)
聯合國預測,到 2050 年以前,全球人口將上看 100 億,食物產量必須增加 70%,世人才能避免糧荒。但要如何以安全、有效、永續的方式大幅提升食物產量?
答案就在海洋裡。在 2018 年 6 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份研究指出,只要人類將一小部分肉類攝取替換成海產,就能大幅減少使用土地,以更環保永續的方式生產蛋白質食物。
多吃魚可舒緩生態體系的壓力 減少飼料耕地面積
魚類和其他水產,均能以極高效率將飼料轉換為人類可攝取的生質能。舉例而言,若要產生一磅的生質能,牛隻需攝取 7 至 30 餘磅的飼料,而大多數養殖魚類只需 1 至 2 磅。也就是說,食用魚類可以大幅減少種植飼料所需的耕地,並紓緩自然生態體系的壓力。然而,雖然海洋佔地球表面積超過 2/3,且水產養殖是全球成長最快的食物生產系統,但水產目前僅佔全球食物供給不到 5%,這項數據必須大幅提升,才能達到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
亞洲水產市場具潛力 台灣也佔一席之地
這並不是空談,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期表示,亞洲的海洋水產養殖富有潛力,可望成為食物供應「樞紐」,但必須提高漁獲供給量,方能滿足未來需求。所幸,東南亞市場具備絕佳條件,適合發展大規模的養殖漁業。
台灣氣候多樣、科技進步、育種技術先進,水產養殖業穩步成長,是全球主要的石斑魚及吳郭魚供應國。2013、2014 年,台灣對中國大陸的石斑魚出口量連續兩年達 1 萬 4 千噸,總值各達新台幣 36.4 億和 47 億元。
台灣及當地各國的供給量尚有成長空間,目前由挪威等主要出口國填補缺口。全球每年人均海產攝取量超過 20 公斤,而台灣也相去不遠。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食用的海產約有半數來自養殖漁業。
我們持續朝正確方向前進,未來 10 年,水產養殖規模預計成長 39%,除了成長快速以外,這個領域的生質能產量,其實也超越了捕撈漁業和肉牛養殖業。但重要的是,追求水產養殖成長的同時,不能犧牲環境和海洋生態,而這正是挪威經驗值得學習之處。即使在注重保育的政策下,挪威 2017 年仍出口了 260 萬噸海產,相當於每天產出 3600 萬份餐點,其中水產養殖佔總量 72%。
挪威漁業產值可觀 為全球最大的鮭魚養殖國
而傳播知識和最佳實務,則是達成目標的有效方法;在這方面,挪威擁有值得借鏡的豐富經驗。挪威的經濟模式十分獨特,自古以海洋立國,數世紀以來,魚類及海產就是該國主要的生計來源。現今,挪威是全球第二大海產出口國,向市場供應許多高品質的海產。
挪威不僅是高產量的出口國,更是現代水產養殖的先驅;過去 50 年來相關產業的發展極為可觀,例如養殖魚類約佔該國海產出口總值 2/3,光在 2017 年高達 80 億美元,成果豐碩可見一斑。挪威也是全球最大的鮭魚養殖國。
挪威的水產養殖業奠基於永續發展、動物福祉、食物安全等根本原則,加上舉世公認最嚴格的管理體系,堪稱其他國家(如亞洲及台灣等地)新興養殖漁業的絕佳典範。挪威的知識技術與經營理念值得台灣等市場仿效學習,為世界海洋生態體系與未來的食品安全做出正面貢獻。
挪威以身作則 以自然為本達成食物永續與環境關懷雙效
挪威成立「永續海洋經濟高級委員會」(High-Level Panel on Building a Sustainable Ocean Economy),由總理親自主持,扮演領導全球的角色,朝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邁進。此高級委員會由數個沿海國家(包括開發中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長組成,目前正研擬一份報告,宣導海洋經濟對永續發展的重要性;也會與聯合國密切合作,參與其他國際倡議計畫。
挪威採行嚴格的資源管理方法,在滿足經濟與社會需求的同時,也妥善保護珍貴的自然資源,成功實踐了食物永續和環境關懷的雙重承諾。唯有持續運用先進科技、追求永續的水產養殖經營模式,才能滿足全球人口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同時保護周遭環境不受破壞。
核稿編輯:林玉婷
參考資料
東南亞:大規模養殖漁業的完美地點
「社企流」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共同製作的《碳棄世代》專題重磅登場!一同來看看你我如何於生活中執行創新的減碳解方,迎向不需嘆氣的未來。
>>> 5 分鐘帶你認識《碳棄世代》
>>>《碳棄世代》完整專題這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