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志凱
6 月 19 日(編按:2017 年),盛夏還沒開始,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氣溫已經高達攝氏 48 度。由於熱脹冷縮、空氣過於稀薄,飛機無法安全起飛,導致了 40 多班機被迫取消。
10 天之後,伊朗西南的城市阿瓦士(Ahvaz)創下了 53.7 度的高溫,幾乎破了地球近年來的高溫紀錄。
就在同一時間,熱浪席捲西班牙和葡萄牙,引起森林大火,造成 64 人死亡,上千人被迫撤離家園。
這一連串罕見的全球酷熱氣候,對比於 6 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佈退出全球 195 個國家在 2015 底共同簽訂的巴黎氣候協議時,在座各方政要群起鼓掌慶賀,不禁讓人錯以為身在另一個星球。
氣候變遷這個議題有點像嘮叨的媽媽,老是指責成年的兒子愛抽菸。兒子若是體諒老媽愛之深責之切,乾脆戒了菸,省了老媽囉嗦,自己也心安。偏偏兒子身強力壯,抽了幾十年菸也不過偶爾咳個嗽,就這無傷大雅的小嗜好老媽卻不斷碎碎念,實在令人聽了心煩。
這幾十年來,憂心地球氣候變遷的人士和地球上的居民,有點像老媽和抽菸的兒子,雙方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美國退出 G20 之後
不過氣候變遷的議題,究竟不比抽菸單純。抽菸屬於個人行為,除了二手菸之外,自做自受,抽或戒,都是個人的抉擇。氣候變遷卻影響到每個地球人的生活,空氣土地水樣樣不離,甲做乙受,一人做眾人受,長遠的理念和眼前的利益糾纏難理。這個議題地球人討論了 60 年,到現在還無法形成共識。
剛在德國漢堡開完的 G20 會議,在氣候協議上獨缺美國,成為 G19。川普舉世側目的特立獨行,卻受到美國保守派智庫 Heritage Foundation 的稱讚,認為他履行競選諾言,是最有擔當、敢向世界說不的美國總統。
因此氣候變遷已經成為一種類宗教(pseudo religion),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因為議題太抽象遙遠,因果太錯綜複雜,一般人無從判斷,信或不信只好憑直覺,少有理性分析。以下從 10 個角度來探討何以氣候變遷這樣一個攸關人類存亡的問題,60 年來依然莫衷一是,難以形成全球遵奉的公共政策。
人類真的有能力減緩氣候變遷嗎?
1. 氣候是一個複雜系統,雖然多年來全球眾多科學家窮畢生智力,建立各種理論甚至複雜的模擬模型,總是不能周全,讓懷疑論者有機可乘,其中還有許多素有名望的科學家。提出各種質疑。例如 MIT 知名學者 Richard Lindzen,便在今年(編按:2017 年) 2 月聯合了 300 位「科學家」共同署名,建議川普總統退出巴黎協定。這些氣候變遷的否定者大致抱持以下幾個論點:
● 地球溫度不像人體保持恆溫,歷史上向來高低交替,週而復始。300 年前,地球才經過「小冰河」時期。雖然當今地球氣溫不斷升高,其實不過是從低點往上回升的正常現象,過了某一高點,自然會回降。
● 雖然大氣層裡二氧化碳濃度呈現增加趨勢,但這是地球溫度增加的果,而不是造成溫度增加的因。
● 真正造成地球溫度增加的原因是太陽,而不是人類,因此透過改變人類生活方式以扭轉氣候變遷的人為努力必然徒勞無功。
這樣的說法,你能說不對嗎?能夠拿出證據來反駁嗎?
2. 減緩氣候變遷一則需要減少碳排放,一則要增加能源使用效率。以人均碳排放而言,先進國家的居民,特別是美國,是落後國家居民排放量的 10 倍以上。即使這些先進國家擁有許多環保意識的先驅,但要每一個人犧牲既有的生活品質,少洗熱水澡,晚上不開冷氣,走路不開車,卻是極度困難。更難的是:環保可有個人絕對標準?一個人要不浪費到什麼程度,才算夠環保,夠愛護地球?
難怪有人悲觀地提出一個 30-3 定律:即使 30% 的國民裡具有 XX 意識(XX 可以是環保、有機食品、或極簡生活),真正能付諸行動的只有 3%。
能解決氣候議題的鑰匙可能還沒出現
3. 增加能源使用效率唯有靠創新,但在潔淨科技領域裡的創新普遍面臨 3 個弔詭。一是需要長期資源的投入,失敗的風險大,即使有些進展,仍然需要政府政策貼補,才能有效競爭,這跟許多人崇尚的市場機制相衝突。其次是如果創新成功,必將引起一波汰舊換新的生產消費週期,當舊裝置未屆齡卻被迫退伍,本身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最後則是創新發明通常會觸發原本不存在的新應用,結果增加的能源使用量比節省的還多。
改善氣候變遷絕對要靠創新,但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真能達成使命嗎?
4. 眾多創新技術的選項裡沒有最佳,只有取捨。例如核電最潔淨,但終極安全令人憂慮;風力或太陽能發電既潔淨又安全,但土地利用效率差,成本又高,而且發電量不穩定;水力發電具有多項優點,但對生態衝擊最大,在先進國家被生態保育人士視為政治不正確,早已不再成為選項。最近美國開發出裂解技術(fracking),開採出大量的頁岩天然氣(shale gas),卻有造成地層劇烈變動的隱憂。
因此各種能源都是兩利難以取其重,兩害又不知如何取其輕。守護家園的願景固然動人,難以兩全的現實卻很冷酷。
5.現代公民多數人都禮讚環保、減碳、潔淨科技,但世界各國民生或工業電力、水資源的價格都在政府嚴格管控之下。如果企業依成本反映價格,造成物價上漲,民怨四起,現代政府難以抵擋群眾的壓力。當價格無法反映成本,政府只好補貼,經費哪裡來?不是搬動其他預算項目,就是增加稅收。
潔淨能源、低價格、高稅負,大多數人的選擇會是什麼?
誰才應該付出代價?
6. 人類天性對近在眼前的威脅往往心生恐慌,過度反應,對於長遠的威脅卻寧願視而不見,以拖待變;個人如此,群體社會更為明顯。結果群眾的普遍心態是:氣溫雖然變熱,日子還是能過,即使今天能採取什麼行動,明天也看不到效果,那又何必著急呢?
這便是英國學者安東尼.吉東斯(Anthony Giddens)提出的吉東斯弔詭(Giddens Paradox):氣候變遷的概念太抽象,改變太緩慢,一般人很難掌握,因此無法將概念轉換成具體行動;但等到具體的自然災難發生時,可能為時已晚,人力無可挽回。
7. 氣候變遷對各國威脅不同。氣溫上升,北方國家不免心中竊喜,酷寒的冬季轉為宜人的季節,房地產價值上升,經濟成長,居民多不至於反對。此外,先進國家或人口密集的城市雖然是氣候變遷的加害人,真正的受害者卻遠在世界各偏僻的角落,例如非洲、中東的沙漠,氣候本來嚴熱,氣溫持續上升,更不宜居住。許多大洋洲或加勒比海各小國,平均高度 10 公尺,當海平線升高一公尺,國土面積馬上減半。
當加害人與受害者兩無關連,加害人自然漫不經心。
8.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先例少,前人砍樹後人遭殃的先例多。今日的地球暖化,是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闖的禍,先是英國以生產為火車頭,二次大戰後美國以消費為驅動力,在毫無氣候變遷的認知下,先進國家經濟民生獲得大幅改善,代價卻由今天全體地球人來負擔。等到落後國家的人民生活水準急起直追時,特別是中國印度這些人口大國,先進國家卻開始提出碳交易這類估算環境成本的機制。
如果有一天全球徵收碳交易稅,這些先進國家是否應該為歷史補稅?
當氣候變遷碰上政治與國際
9. 民主政治的運作靠選舉,選舉的政見不外就業率、國民所得、經濟及社會正義,氣候變遷雖然也常放在檯面上,但經濟成長是短線政策,氣候變遷則是長線價值觀。問題是現代選舉越來越趨於短線操作,投票者追求有感,競選人便四處高舉胡蘿蔔。氣候變遷的議題一方面不討喜,一方面被既得利益者打壓,甚至被川普這樣的候選人反向操作,迎合否認氣候變遷的族群,結果居然逆勢當選。
民主國家如美國退出氣候變遷協議,集權政府如中國卻舉起氣候變遷大旗。在氣候變遷這個議題上,民主還是集權制度較為有效?
10. 貿易有國界,氣候問題無國界。國際間可以有各種雙邊、多邊的貿易協議、合作條約,發生爭議,有各種國際仲裁組織甚至國際法庭可以調解。然而氣候問題總是需要全球參與,共識雖有道德約束,卻沒有法律責任,1992 年全球簽訂了京都協議,美國政府從未正式追認,2015 年巴黎協定簽訂,歐巴馬總統參與簽了字,接任的川普總統卻可以不認帳。
這種反反覆覆,正反應了氣候變遷雖然是全球問題,卻因為缺乏全球治理機制,以致於氣候變遷從建立共同信念、形成政策、到付諸行動,層層都是關卡。
為第七代子孫著想
以上 10 道難題環環相扣,改善氣候變遷的努力只能一再延宕。也有人(巴菲特是其中之一)建議引用巴斯卡賭注(Pascal’s wager)的思辨,主張氣候變遷應當寧信其有,因為即使錯誤,損失不大,也不可相信其無,因為誤判的代價是無可挽回的災難。可有人認為這是機會主義者的投機心態,信念堅定的人應該有明確的抉擇。正如今日眾多的無神論者,不願接受巴斯卡賭注的算計佯裝成一位宗教信徒,氣候變遷的眾多否定者亦復如是。
美國的吸菸人口經過 50 年時間,從 43% 降到 19%,這段時間裡因吸菸致病而死亡的人口超過數千萬人。如今「抽菸有害」能成為當代共識,必須歸功早期的醫學研究、臨床統計分析,中期的健康教育、戒菸治療,直到最近幾年懲罰式的高香菸稅和香菸盒上令人心生恐怖的警示圖案 。
形成全球氣候共識是否需要 50 年?希望不必,漢堡 G20 高峰會議至少還有 19 個國家重申對巴黎協議的支持絕不退轉。其實美國之所以退出,主要還是出於商業利益,而中國取而代之,也是出於商業利益的考量。等到 3、5 年後美國看到中國逐漸在潔淨科技上後來居上,一如當年能源危機,日本省油小車大舉進入美國市場。當「美國優先」的口號不再動人,潔淨科技的商機湧現,否定氣候變遷者的音量必然降低。
美國東北部印地安易洛魁族人有一個大律法(great law):族人在討論公共事務時,應隨時將第七代後人的福祉放在心中。七代人,相當於 150 年。2167 年(編按:現為 2168 年),我們希望居住在什麼樣的地球?2017 年的今天(編按:現為 2018 年),我們該做什麼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