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脆弱被陪伴起來,才有辦法去承接別人」韌性城市講座社會場全記錄
社企流推出年度線上專題「打造韌性城市」,並同時舉辦系列實體活動,在系列活動中,我們將從社會、經濟、環境三個面向探討韌性城市的要素、分享國內外案例及發展趨勢,提供讀者更多交流的機會。第二場活動為:【社會場】「城市裡的社會兼容網」,邀請到夢想騎士計畫主任楊仁銘與芒草心慈善協會理事長曾文勤,一同探討如何強化社會網絡,網住社會中每一份子。
文:郭潔鈴

一個社會的韌性,與個人的韌性有關

長年陪伴失親與經濟弱勢青年的夢想騎士計畫主任楊仁銘認為,擁有足夠的韌性,就代表有足的能力和彈性去面對外在的困難,而夢想騎士渴望實現的目標,就是引導青年以自己的力量,長出更多生命的韌性。
楊仁銘以自身故事分享,自己 20 出頭甫加入夢想騎士時,人生還處在迷惘的狀態,不知道往哪裡去,卻在被好好陪伴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當方向確立,克服難關的力量也自然而生。
20 歲仍感到迷惘的青年,絕非僅有楊仁銘一人。他參與教育部諮詢會議時得知,台灣的男性與女性相比,女性面對迷惘的未來時,較願意自己去探索、去找尋,而男性相對動力較少,比例約 7:3 左右。
他進一步分析,當生活太過安逸時,會不斷把困難的選擇往後推,推到不能再推為止,這時再去面對是很辛苦的,而青年迷惘造成的社會問題,更是整個社會需花很多成本去承擔的一件事。
因此夢想騎士希望在問題發生前,透過短期的體驗教育與長期陪伴,帶領青年去挑戰、跨過困難,進而發現自己的天賦,找到人生目標。「年輕的生命就像小獅子、小老虎,沒有用力奔跑過,怎麼知道自己的力量。」
(夢想騎士計畫主任楊仁銘。來源:社企流)
(夢想騎士計畫主任楊仁銘。來源:社企流)
舉例來說,夢想騎士其中一次的「出走課程」,一行 16 人花 3 天從台北到花蓮,當中所有吃住、交通皆不能使用金錢,也不能使用公共設施,更不能乞討,而是以和陌生人交換勞動的方式獲取資源,像是以打掃店面換取一頓午餐。(同場加映:時間銀行串起社會中的每份力量,讓「舉手之勞」成為另類的存款
「我們想要帶大家思考,如果沒有了錢,你還剩下什麼價值?」楊仁銘表示,「金錢是替代貨幣,替代了情感、勞力、知識等價值,當我們不用錢,就必須拿這些價值去跟人交換;也在這個過程中讓青年知道,原來我有很多價值可以跟人互動。」
夢想騎士認為,失親會造成 3 大困境:資源弱勢、社會價值低與代間複製,因此他們以 13 至 25 歲的失親青年做為關懷的目標對象。
以夢想騎士創辦人雷娜為例,她 14 歲遭雙親遺棄,從小到大想辦法自己生活,她假造身分證、接過各種打工,而跟雷娜在同間安置機構的少女,大部分皆很快就回到同樣的循環:早婚、生子、孩子又得自己長大。幸運的是,雷娜跳脫了此種惡性循環,關鍵在於她曾被心理師好好陪伴過。「內心的脆弱被陪伴起來,才有辦法去承接別人。」楊仁銘補充。
另一位曾參與夢想騎士出走計畫的青年啟俊,在西藏時因脾氣衝與楊仁銘發生爭執,甚至把人打了一頓後逃跑,後來楊仁銘仍追上啟俊,陪他走了 8 公里的山路,這樣的陪伴使啟俊感動,隔天把頭剃了,誓言自己要重新再來過,之後更開始學習與父親相處,慢慢接受曾因販毒坐牢的父親。
「我們嘗試承接這些受傷的年輕生命,並陪伴他們,讓他們知道,儘管你有所缺乏,嘴巴那麼衝、這麼驕傲逞強、還全身刺青,可是你說的話有人聽,你是值得被愛的。這種感動就有機會去改變他與家人的關係,以及與陌生人的互動。」
最後,楊仁銘表示:「我認為兼容是很浪漫的詞彙,從一個人學習到我不只是一個人,我要跟旁邊的人有所連結;從孤單到不孤單;從只看見自己的困境,到發現別人也在面對同樣的困境,於是一起往前邁進。」
「一個城市的韌性,其實也跟個人韌性有關。」楊仁銘表示。夢想騎士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信任、陪伴、集體行動與參與等價值,建立起一張安全網,網住迷惘的年輕人,讓他們有重新從谷底反彈、面對未來衝擊的能力。

把每一個人當作『人』來看待,建立更包容的社會

關懷社會中另一群失去家園者的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理事長曾文勤,稱無家者為「被留下來的人」,她將無家者形成的原因分為兩大因素:結構因素與個人因素。
結構因素包括可負擔住屋短缺、福利供給不足、就業機會少等外部因素;個人因素則包括經濟弱勢、身心疾病、人際關係斷裂等原因。
上述因素中,曾文勤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人際關係斷裂,因為「當一個人碰到困難,再加上沒有人可以求助,就會直接到街頭流浪了。」例如美國曾調查在青少年之中,若本身性取向為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那麼成為無家者的比例會比異性戀青少年高出 3 至 4 倍之多,因為他們較可能被邊緣化,或家庭關係破裂,因此遇上困難時求助無門。
於是芒草心為了幫助無家者重拾穩定生活,加強社會韌性,便從經濟與社會連結著手,啟動「自立支援網路」與「OPEN DOORS」兩大計畫。(同場加映:阿姆斯特丹把監獄改造成繽紛的難民文創中心,讓難民不再「生存以上,生活未滿」
(芒草心慈善協會理事長曾文勤。來源:社企流)
(芒草心慈善協會理事長曾文勤。來源:社企流)
「自立支援網路」中,芒草心提供無家者住所,共有 2 個駐點,總計 20 張床位。曾文勤規劃無家者住所時特意減少收容人數,降低人際紛爭發生的機率;更採取「低度管理」策略,不如其他庇護所有門禁或簽到限制,並邀請留宿者一同制定生活公約。由於生活品質提高,再加上社工固定陪伴,使在自立支援中心住滿 6 個月的住民中有 8 成能夠穩定就業。
不僅如此,芒草心的創會理事長發現無家者以中高年齡的藍領勞工為主,因為年紀大了而失去工作機會,因此想為他們重新組成工班,「修繕別人的房子,也同時修繕了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OPEN DOORS」旨在撕掉無家者身上無數的標籤,透過社會溝通,讓原本隔著一扇門的不同群體打開心扉、有所互動。因此芒草心舉辦如流浪生活體驗營、街遊 Hidden Taipei、真人圖書館等活動,使民眾實際體驗無家者的生活、看見無家者眼中的臺北、並親耳聆聽無家者的真實人生故事。芒草心統計在街遊體驗後,有 8 成體驗者對無家者改觀,並認同他們需要經濟上與人際上的支持。
最後,曾文勤以《漢娜鄂蘭——思想的行動》紀錄片中提出的一句話,解釋為何社會的包容性非常重要。紀錄片中說道:「將人全都視為多餘的體制,在現在仍在。現在持續有許多人被貶為多餘,因為我們持續以功利的觀點看世界,而非將它看成人類共享的世界。」
「當我們用錢或生產力去衡量一個人,就會有一群人被劃分成不值得存在的群體,」曾文勤補充說明,「我們都是人,就算他不聰明,他也該有好好生活下去的權利。」
因此曾文勤認為,韌性城市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把「網子修補起來」,「把每一個人當作『人』來看待,不讓任何人掉下去。」芒草心透過撕掉邊緣群體的標籤,促進人們的溝通與理解,期盼未來能建立更兼容、有韌性的社會。
(活動結束後,社企流、講者與參與者合影。來源:社企流)
(活動結束後,社企流、講者與參與者合影。來源:社企流)
核稿編輯:金靖恩
社企流推出年度專題「打造韌性城市」與精華懶人包,並同時舉辦系列活動講座,從社會、經濟、環境三大層面分享國內外韌性案例及發展趨勢,邀請大家一起來幫城市做體檢,讓我們的城市更韌性! → 手刀報名去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