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社企流
界線,常是銳利無情的。
比方一條和平西路便劃開台北兩邊,東側林立著中央政府、明星學校、豪宅大廈,西側則充斥老舊公寓、鐵皮補釘、頂樓加蓋,當地里長笑稱是「前凸後翹上頂」。
早在 1963 年,位於道路西側的南機場公寓,抽水馬桶、地下電纜、迴旋樓梯一應俱全,原本是最先進的集合住宅。然而 1980 年代後,東側快速發展,房價跟著飛漲,最後只剩南機場 8 坪、 10 坪、 12 坪的小套房,容得下城市邊緣之人。
當地忠勤里共 3000 多戶,其中有 190 個低收入戶、 1195 位老年人口、 66 戶獨居長者、 536 戶身障人士、 400 位外籍配偶,遠高於台北市平均數。里內的忠義國小,更有 7 成來自高風險家庭。
6 歲即入住南機場的方荷生看盡興衰,決定擔任里長扶弱,每天都要煮上 150 份餐點供應老人小孩,但經費根本不敷使用。他眼珠子一轉,望見界線另一端被遺忘的食物。
扶助弱勢,打造老老小小的樂活園地
從最初,方荷生就扯動著一切界線。堅信弱勢不該落在線外, 2002 年他開始為獨居長者送餐, 2005 年起為學童課後輔導,又提供健康養生、衛生醫療、圖書借閱、社區巡守等服務。
隨著服務日多,越需一處廣闊空間,他說服國防部出租一處雜草叢生的將軍舊宅,再募款義賣湊足 600 萬,終於把 200 坪大的「鬼屋」變回人間。
2011 年,「樂活園地」開張,除了供長輩活動外,還為青少年課輔。另外,看準吃是基本需求,方荷生再設置「幸福廚房」,以便「送、供、共」餐。
對獨居、失能、低與中低收入戶的臥床長者,直接送餐到家;走得動的,就自行過來領取廚房的供餐,週一到週五,每日兩餐,一天收取 20 元。
至於兒孫上班,白天獨處的有眷長輩,則一同到樂活園地共餐。 8 人一桌、 4 菜 1 湯,還有桌長招呼同伴,晚餐則回歸家庭。
照顧不分地域,隔壁南門里、永昌里各有 20 餘位長輩過來共餐,加起來就有 120 張口,連同課輔班的青少年,幸福廚房一天便得備上 150 份餐點。
食材捉襟見肘下,方荷生硬著頭皮向鄰近的家樂福桂林店索取不合市場規格的醜蔬果,所幸店家慷慨相贈撞傷的高麗菜、歪曲的小黃瓜、斷裂的青椒等。不夠的,再到中央市場、環南市場爭取格外品或賣不完的食材,菜販紛紛說:「里長,你如果不嫌棄,我每個禮拜都送過來。」
人助自助,上銀行提領食物
方荷生除了照顧口腹外,也看顧健康。有一天他帶著宮廟捐助的油、米上門訪視獨居長者,發現上回贈送的米都長蟲了,這才知道有些老人吃不了那麼多,反而比較需要奶粉、營養品或尿布。
不忍浪費,方荷生把米帶回來,洗著曬著突然浮現一個念頭:「為什麼不讓需要的人,自己來挑需要的東西?」於是他決定再開一家「存提食物」的銀行。
多番斡旋,方荷生說服國有財產署出借一幢廢棄郵局,再籌措 180 萬大改造。2013 年,「幸福食物銀行」開幕,陳列各方捐助的乾貨食品與生活用品,符合低收入、中低收入戶、急難救助等條件者可加入會員,每月獲贈 500 點,用以兌換物資。
這裡的定價是外邊的1/2到1/5,例如奶粉市價 800 元,這裡只要 200 點,尿布 400元,這裡 100 點,換算起來,500 點相當於 1500 到 2000 元。但不是每項產品都在 500 點以內,像棉被需要800點,不足的可以用勞務來換。
「來當志工,送餐、義賣、居家服務、社區巡守、管理圖書、整理物資都行,一小時就有20點。」方荷生指出:「在南機場,弱勢不只有被服務的份,既可以伸手跟里長要,也可以伸手幫助別人,這樣更有尊嚴。」
目前食物銀行約 300 位會員,其中 100 多位來自隔壁社區。為補充物資,他更在收銀檯旁擺放募集花車,呼籲家庭人口較少的消費者分享一件物品。
書屋花甲和食享冰箱,接續食物生命旅程
進出家樂福之間,方荷生目睹店員定期把麵包丟棄,於是寫了份企畫書給家樂福基金會,引得法國執行長飛過半個地球來詢問:「里長,你真的想做嗎?」他點點頭。
收下這份真摯眼神,法國總會撥款 240 萬砌起「書屋花甲」續食餐廳,取「食物未完待續」之意,提供格外品讓廚師料理。 2016 年 9 月 5 日開幕當天,書屋花甲推出「不完美生菜佐熟透水果沙拉」、「保庇回鍋肉炒高麗」、「夜貓子焗烤麵包」、「格外南瓜蔬菜濃湯」,給社區長者安心享用。
門口的「食享冰箱」,則蒐羅餐飲業者的熟食及包裝食品,免費供應民眾。例如一家手做麵包店平常大排長龍,老闆卻無奈表示:「我每天都要丟掉一大箱麵包,丟到都心慌了。」方荷生拍拍胸脯說:「通通交給我!」
梅姬颱風侵襲當日,方荷生接到一通電話:「我是吳寶春麵包店的經理,今天停班停課,可是麵包早就都做好了,你要不要?」方荷生立刻穿過狂風暴雨,抱回 10 幾箱麵包。
又如陸客銳減後,鳳梨酥嚴重滯銷,許多便被搶救到食享冰箱。一般民眾也可捐贈,曾有位媽媽帶著大披薩過來,直嚷:「我忘記披薩買大送大了,可是我家只有 3 口。」
如今冰箱以麵包為多,其他還有饅頭、包子、便當、餅乾、麵條等,一天至少 30 公斤。儘管海納百川,進冰箱前仍須把關,首先限定捐贈未吃過的食物,再由兩位專業廚師檢視,接著分成小包裝,貼上日期,最後才送進冰箱,隨任何人拿取。
方荷生說:「台灣已經分太多身分階級,分到大家關係都不好,所以這個冰箱不是救濟,是分享。」每天 4 點半,工作人員會將冰箱填滿,初期 10 分鐘內就被掃蕩一空,後來方荷生出面勸導一人只能拿 2 、 3 份,「吃完,明天還有!」之後便能供給約 200 人,一個半小時冰箱才會淨空。
廚師巧手,把多餘食材變無菜單料理
過去,幸福廚房主要仰賴家樂福的即期食品,但波動極大,「禮拜六、日生意好,都沒剩;禮拜一、二去拿又 10 箱。」靠著方荷生勤跑店家,如今來源、種類日益豐富,須自行採購的比例降至 1/3 。
熟食及食品業者也自告奮勇將無法上市的貨品贈與方荷生。曾有店家料理 400 隻雞並真空包裝後,因重量不合規格,全遭退貨,最後都上了幸福廚房的餐桌。同樣的,另一家秋刀魚驗貨時,因為每條都短少 3 公分, 20 箱通通被退回,方荷生也欣然接收。還有業者滴完雞精後,將殘肉剩骨捐給忠勤里,小孩子們拿來拌飯,一下便吃了 3 碗。
這些變異極大的食材進了廚房後,有賴廚師變出人間美味,「常有人想看廚房菜單,我都說我們是無菜單料理,因為根本寫不出菜單啊!」
考量食材有限,目前書屋花甲還未對外供應續食料理,僅有甜點、飲料。但分享的心意不變,只要其他食物銀行有需要,方荷生便送出千斤糧食,亦為多個社區盤點及引薦餐飲業者,期望共享冰箱如遍地開花,延展剩食生命。
打破界線的旅程還未結束,方荷生里長一做 18 年,只因居民相信,未來還有更多社會界線等著方荷生去打破。
核稿編輯:金靖恩
《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由初衷到藍圖,由理想到行動,盤點台灣社企發展的篳路藍縷。不唱夢想成真的高調,也不高舉社企是唯一解方,而是真實地告訴每位逐夢/築夢者,每次創業都危險。這10堂課緊追台灣社企發展脈絡、掌握國際社企大勢,廣納資訊與個案,且深得其情,才能精煉出這10顆社企功力大補丸。讓前人走過的腳印,都成為後繼者前行的引路地圖。→ 點此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