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新聞/記者魏宜綸、江欣晏(2017 年 7 月 19 日)
光是在亞洲,每年免洗筷的使用量就相當驚人,並且數量持續高升,森林被大量砍伐造成全球生態環境惡化,而免洗筷上殘留的化學物質,也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糠賜寶團隊為了避免台灣的林木遭濫砍,投入製作以廢棄稻殼為主要原料的環保筷。(編按:經查證後得知,台灣免洗筷多由中國大陸、越南、印尼等地進口。)
化廢為寶 減輕地球負擔
過去曾是台商的糠賜寶總經理謝文堂,在 5 年前因為看到媒體不斷批露竹筷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意識到生態平衡不斷地被破壞、台灣人使用的免洗筷數量居高不下,加上他的一位台商朋友過去在做印刷紙業,因為砍了太多樹深深感到不安,因此他們一群同為台商的夥伴們,下定決心要生產一種無毒的筷子來取代一次性的竹筷,「要回到台灣這塊土地,為人民做點事。」
「如果再生產一種產品,事實上也是加重地球的負擔。」東吳社會系畢業的謝文堂認為這與糠賜寶團隊的初衷背道而馳,所以他們開始尋找要以何種材料為主體,來搭載這種筷子的生產,謝文堂說,當時他想到台灣是以種稻聞名,而且在稻殼的研製上已經有超過 20 年的時間,只是因為技術問題,所以沒辦法妥善、快速、大量地利用,因此他決定嘗試以稻殼為原料,4 年前開始投入研發。
亞洲人的主食是稻米,而「粗糠」是碾米後剩餘下來的稻殼,通常被當成飼料、拿去鋪設機場或直接以廢棄物處理,糠賜寶團隊認為燃燒這些稻米殘留物會嚴重破壞環境,因此大量收購這些稻殼,將其磨碎後加工壓製成稻殼筷。
研發過程艱辛 稻殼品質層層把關
謝文堂說,因為糠賜寶團隊的理念很前衛,所以一開始有很多供應商及廠商大力支持配合,但是因為稻殼本身沒有黏性,研發過程花了很多心血,一次一次的挫敗是家常便飯,機器損壞甚至已經達危險等級的爆裂,因此後來廠商一一退出。
即使如此,他們也沒有放棄,「稻殼是農業廢棄物,把農業廢棄物再度利用、活化起來,不增加碳的排放。」就是這樣的理念,糠賜寶團隊終於在 3 年前成功研發出可以規模化生產的環保穀筷。
謝文堂說,上游供應商有契作稻田,因此糠賜寶團隊會固定向他們收購稻殼。
他也說台灣在稻穀檢驗上相當嚴格,每半年抽測一次,檢驗農藥殘留量,加上這些稻穀會交公糧,儲存超過 12 個半衰期才開始碾米製程,而台灣使用的農藥大概 6 個半衰期會結束並自然降解揮發掉,所以被當作稻穀筷原料的稻殼不會有農藥殘留。
此外,一般免洗筷因為容易受潮發霉,所以製作時都會添加大量化學藥劑;而糠賜寳的環保穀筷因為原料是稻殼,稻殼本身具備天然的抗菌成分阿魏酸,有抑菌功能,所以完全不需加入化學藥品防止變質,提供消費者一個較安心的選擇。
循環經濟 期盼消費者共盡心力
「我們生產東西不是直接廢棄掉,而是應該被重複地循換再利用。現在政府推的循環經濟,我個人蠻支持,對於我們的產品來講,本身就是一個循環經濟。」
謝文堂表示,糠賜寶的環保穀筷原料取自於過去被視作農業廢棄物的「粗糠」,拿來製作筷子不僅能賦予稻殼全新的意義價值,也能在無形之中支持台灣許多堅持天然農法的小農,讓他們不必再費心處理稻殼,又能額外增加一份收入,最重要的是,使用過的稻殼筷清洗乾淨後又能重複使用,促成了循環經濟。
台灣的外食族越來越多,便當店提供的一次性餐具不論對環境或對人體都會造成嚴重的傷害。高雄良食餐廳的老闆馮鈺庭表示,「稻穀筷是環保的,插在土裡可以分解,作法也非常公開透明,不會讓我們覺得吃到來路不明的東西。」
他說即便知道稻穀筷成本高,是一般竹筷的 5 到 7 倍,但是沒有用漂白水、硫磺浸泡,成分很單純,客人才能吃得安心。
「最好的狀況當然是大家都能自行攜帶餐具,但是這種穀物筷子的製造可以達到稻殼再利用的效果,確實是便當店業者能考慮替代免洗筷的方案。」顧客莊小姐認為,成分天然、沒有化學殘留的穀物筷子,是一向新趨勢,她表示,希望之後能看到更多店家跟進,減少免洗筷的使用量。
謝文堂說:「消費者能去採用、使用環保類型的商品,很顯然也是付出自己一點小小的心力。」對他來說,環保的概念相當廣泛,他堅持走環保 4R(減少使用、重複使用、循環使用、回收再用)的道路,繼續找尋可以開發的天然材料,也希望消費者能共盡心力,在生活中落實減碳措施,珍惜有限的資源、保護森林。
《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由初衷到藍圖,由理想到行動,盤點台灣社企發展的篳路藍縷。不唱夢想成真的高調,也不高舉社企是唯一解方,而是真實地告訴每位逐夢/築夢者,每次創業都危險。這10堂課緊追台灣社企發展脈絡、掌握國際社企大勢,廣納資訊與個案,且深得其情,才能精煉出這10顆社企功力大補丸。讓前人走過的腳印,都成為後繼者前行的引路地圖。→ 點此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