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眼底城事Photo Credit: 眼底城事
文:特公盟主要成員 Chiao 在所有重新設計城市的討論中,有多少人是從這個簡單的有利觀點思考? 城市中的汙染、暴力和快速的交通,無疑地使兒童成為弱勢。因此,當城市佬成為媽爸之後,就會移居郊區,成為城市重新設計時不考慮兒童的典型原因。然而,兒童對一個城市的健康與否,提供了最佳的線索。正如波哥大市長安立奎.佩納洛薩 (Bogota’s pioneering mayor Enrique Penalosa)所說:
「兒童是指標性的生命物種。如果我們能成功為兒童建造一座城市,這就是對所有人而言都成功的城市。」
要如何讓城市更安全,最好的方式就是問孩子們,因為他們對城市大部分的地方都很熟悉。在印度的Humara Bachpan計畫招募了來自23個城市、約35,000名兒童,幫助他們重新設計社區。由兒童來指出那些地方是危險的,這些意見非常有用,例如:在兒童容易被攻擊的路段,設置更好的街道照明,或在容易溺水的河道旁裝設欄杆。現在政府當局在做事之前會諮詢兒童,而這樣的方式運作得很好。
巴布內斯瓦爾(Bhubaneswar)這個古老的東方城市,贏得了該國(印度)智能城市競賽,致勝的秘訣,就是在建設之前讓兒童審視貧民窟重建計畫:有大約60個孩子,花了4個月的時間,與計劃者談論他們如何使用這個空間。
(用孩子的眼光重新設計城市。來源:眼底城事)
(用孩子的眼光重新設計城市。來源:眼底城事
為推敲有關Humara Bachpan改建經驗的精華,這個計畫開發了一個應用程式,來追蹤兒童一週間的移動軌跡,然後意外發現了有關孩子如何感覺他們自己與空間關係的問題。全世界的政府和企業很興奮地掌握這些資訊所產生的改變,儘管他們稱這個原理為「大數據」,而非「大量資訊」。能更確切地指出問題,城市規劃者就能更有效地運用資源來解決問題所在。利馬(祕魯首都)也引入稱為Sumbi的計畫,計畫內容是要求爸媽繪製他們所使用的所有社會服務項目,再與城市政府合作,用更合宜的方式分配這些項目。 巴西的14個城市正在使用的兒童安全指標,就是一個詳細的計劃版本。我們不能忘記,這個計劃的起因,是由於在巴西每天有28個成人和兒童死亡;而每年有六萬人在巴西被謀殺,其中大多數是年輕人。因此,家長、教師和社會工作者使用這款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向兒童詢問他們覺得受到威脅的地點和方式,然後將他們的答案在城市地圖中標示出來。 舉例來說,在勒西腓(巴西第五大城市,也是巴西東北部最大城市,人口150萬人,它是伯南布哥首府,位於大西洋沿岸)他們發現在某些街道女孩比男孩更感到安全,或者說在某些特定的地方,某些特定年齡的孩子會承受更高的危險。這些採納孩子觀點的計畫,也踏出了以3歲兒童的角度來檢視整個城市健康的第一步。伯納德‧凡‧利爾(Bernard van Leer)基金會所主持的一個名為「95公分(三歲兒童的平均身高)的國際計畫,問市長、城市規劃者和建築師的一個問題:
「如果你能從95公分的高度看城市,你會做出什麼樣不同的改變呢?」      
從兒童身上得到資訊所產生的改變,可以是非常簡單的。例如,在奧斯(挪威的首都)的微小改變,是在特定的十字路口砍掉灌木叢,因為它們會妨礙兒童的視線。這結果是由城市設計的智慧型手機遊戲得到的,兒童在此遊戲中扮演秘密特工,在上學的路上辨識出危險的地方。最終,市政府使兒童在上學的路上更安全;而實質上,幾乎所有人都因為這樣的改變而改善了健康,也減少了交通量。 當然,兒童在城市裡所遭遇的危險,並不只有來自城市規劃而已。我們都知道,兒童是暴力的受害者。例如,在麥德林(Medellin,哥倫比亞的城市),兒童上學最大的威脅不是交通,而是幫派。在當地所要做的,就是組織大型警護團,引導兒童通過社區到學校門口。成千上萬的人參加這些「喜悅之路」,播放音樂和歌唱,讓兒童知道,什麼時候能從家裡出來。
(一些城市開始使用兒童安全指標。來源:眼底城事)
(一些城市開始使用兒童安全指標。來源:眼底城事
我可以列出其他一百個計劃,證明這些從兒童觀點出發的計畫,能保護兒童免於暴力的威脅,無論是幫派、霸凌、走私販賣者,還是他們自己的父母。但是,隨著我們對城市問題的理解和處理的方法越來越複雜,最大的收穫可能不是來自於發明新的計畫,而是每個城市可以複製其他已花了幾十年發展出來的計畫。
我們可以在舊金山有一個 Humara Bachpan 嗎?我們可以在墨西哥城重現奧斯陸(挪威的首都)學校路徑的應用程式嗎?我們能在倫敦、柏林及東京,要求媽爸繪製他們所使用的社會服務嗎?這些世界上最大的援助組織認為我們可以做到。其中十個援助組織(包括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銀行)共同汲取數十年的經驗及分析──從盧薩卡(Lusaca,非洲東南部內陸國尚比亞的首都)的諮詢計畫,到克羅埃西亞(Croatia)的遊戲場計畫經驗轉換成終結兒童暴力的總體規劃。
在幾十個國家實施該計畫的全球關係夥伴負責人蘇珊比塞爾(Susan Bissell)說:「已經有許多現成累積的智慧,不需要重新去發明,但這些他山之石必須經過轉換。我們嘗試連結那些已經知道要怎麼做的人,這會是整件事情的核心:如何具體運作。」 當然,你不可以只是複製和貼上,而是要考慮整個計畫過程,例如,治癒暴力(Cure Violence)這個計畫。它將暴力視為疾病,當有暴力發生,發送「中斷者」調解潛在的致命危險和防止報復。在芝加哥,這個計畫已經拯救了幾十人,甚至幾百人的生命。
同樣地,這個計畫在華雷斯城(Ciudad Juárez墨西哥奇瓦瓦州的一座城市)、聖佩德羅蘇拉(San Pedro Sula,是洪都拉斯的第二大城市)、奈洛比(Nairobi,是東非國家肯亞的首都)、及開普敦(Cape Town,南非人口排名第二大城市)也運作地很成功。也許,我們的城市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不同。 全文轉載自眼底城事,原文標題:進步城市規劃的最佳指標 — 兒童權益福祉大數據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Chiao,演員和客串的英文老師,目前正是自以為畢生最拿手的角色:全職二寶媽,和搏感情的陪產員,堅信人生就是要有很多的「自以為」的信念才會活得開心。

文章標籤

  • 眼底城事

    眼底城事

    【 眼底城事】由一群對城市空間與生活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熱愛城市生活,關心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透過共同書寫的方式,從城市規劃專業走進真實社會中。網站;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