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辜樹仁
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美國加州舊金山附近一個名叫利佛摩(Livermore)的小鎮中,有個已成觀光景點的消防隊,因為它的車庫中懸掛著一個古董電燈泡。
40多年前的某一天,當地居民發現這個燈泡是早在1901年製造的,到今天仍然發著微弱的燈光。2001年,當地社區還特地辦了一場生日派對,慶祝那顆燈泡的百歲誕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百年前的科技水準,就有能力造出非常耐用的產品。
但20世紀初,燈泡開始成為大眾商品之後,當時燈泡製造商組織太陽神卡特爾卻將技術上已可做到2千4百小時的燈泡壽命,統一縮短到1千小時,為的是讓消費者不斷購買,製造商就可以大量生產、銷售,增加收入。
這個被稱為「燈泡陰謀論」背後,其實就是現行必須依賴消耗大量原物料、大量生產銷售,才能創造成長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蘋果2到3年就推出iPhone新機,吸引消費者頻繁換機,不斷增加銷售量,光去年就賣了2.3億支,就是今天線性經濟最典型的代表。
改變現在的買賣邏輯
若這種成長模式不變,不論是廠商或消費者,都不會有足夠動機減少生產、消費,再厲害的回收再利用,可能都趕不上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的速度。只有改變商業模式,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線性經濟的惡性循環。「以租代買」及「賣服務、不賣產品」的創新商業模式,因此開始在荷蘭和歐洲逐漸普及。
兩年前,一位荷蘭青年彼德斯(Marcel Peters)成立了一家新創企業邦德斯(Bundles),和德國精品家電品牌美諾(Miele)合作,新創「不賣洗衣機、賣洗衣時數」的服務模式。
邦德斯向消費者提供「洗衣解決方案」,附帶一台市價5萬8千元台幣的美諾高檔洗衣機和保養維修服務,每月根據洗衣次數,收取5百到1千元月費。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洗衣頻率,選擇不同月費方案,就像手機一樣。
邦德斯透過一個看起來像旅行用轉接插座、有聯網功能的「智慧插座」,將每台洗衣機和公司電腦系統串聯起來,隨時記錄每台洗衣機的洗衣次數,也幫消費者監看洗衣機狀況,可主動發現故障,提供上門維修服務。
「對消費者來說,每月付點小錢就有最高檔洗衣機可用,也可省去自己保養維修的麻煩,」彼德斯說,「洗衣機用舊了,我們就直接收回來,翻新再用,或是拆解回收零件。」
產品壞了?廠商免費修到好
「大家可以試想,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洗衣服』,不是那台洗衣機,所以不需要『擁有』它們,」歐洲循環經濟先驅、永續建築師勞爾(Thomas Rau)說,「我們不會為了去紐約而買一架飛機吧,只需要買張機票,也就航空公司提空的運輸服務,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商業模式,應用到其他消費性產品上。」
幾年前,荷蘭社會住宅營運組織Eigen Haard和德國家電大廠博世(Bosch)合作,設計一套租用冰箱的商業模式。
旗下社會住宅的房客和博世家電簽訂7年的冰箱租用合約,只需月付10歐元(約350台幣),就可使用市價1千歐元的博世冰箱。換句話說,消費者向博世買「冷藏服務」,博世保留冰箱所有權,合約期間負責所有維修服務。合約到期後,博世回收冰箱,可以再租出去。若太舊,就拆解回收原材料,拿去生產新冰箱。
廠商就會有商業動機,製造更堅固耐用的產品,也會更積極把舊產品回收到自己手上。因為在收取固定月費的商業模式下,產品愈堅固耐用、維修次數愈少,或是零組件回收再利用,都變成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最好方法。「也就是增加收入的方式變成『用最少產品,提供最多服務』,」勞爾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