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InterfacePhoto Credit: Interface
社企流/蔡業中、金靖恩
「很多人認為經濟(economy)與生態(ecology)是相對的,事實上在英文裡它們共享了字源。」
負責領導Interface公司永續發展事務的Geanne van Arkel,用雙贏共生,而非矛盾拉扯,來形容經濟與環保之間的關係。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方塊地毯(carpet tile)製造商,Interface全球員工總數超過3,000人,銷售網絡遍及100多個國家,2015年的銷售額更高達10億美元。但它聞名的產業領導地位,不僅奠基於商業表現,也來自其在1994年提出的「零使命」宣言(Mission Zero)—Interface矢志在2020年以前,完全消弭公司對環境的任何負面影響。
在1994年環保意識尚未發展、企業的標準頂多只是「配合法令」的年代,這項使命宣言可說前所未聞,也帶領公司走向一條充滿未知的道路—沒有前例可循、沒有教戰手冊,於是他們從自家產品的生命週期報告開始,評估自己對環境的影響。

買進100%的原料,就該有100%的產出

根據產品生命週期評估,Interface發現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只有9%是由製造過程所導致,卻有高達68%是由原物料在開採、純化等過程中所造成,而在原物料的環境影響中,又有一半是紗線所導致。因此Interface鎖定原料作為重點改善項目,一方面努力研發能減少使用紗線的技術,一方面也依據是否採用再生材料製造紗線,來挑選供應商。
然而,他們追求的不僅僅是「採用再生原料」,更強調產品資源的內部循環。Geanne談起Interface所追求的循環精神時,用語相當精準:
「買進100%的原料,就該有100%的產出,不該有部分消失不見。」
為了確保紗線來源能夠自給自足,不再仰賴石化原料的開採,Interface推動了ReEntry 計畫。他們建立起回收舊地毯的「逆物流」機制,目前已回收了超過1.3億公斤的地毯,並依舊地毯的分層結構進行處理,再次投入新地毯的利用。
他們發現,光是美國一年丟棄的地毯就高達20億公斤,若Interface想降低對原生石化原料的依賴,這些廢棄地毯是相當關鍵的資源。因此除了回收自己的產品,Interface也與夥伴組織合作,全面擴大地毯回收的管道,更進一步與原料供應商合作,提供這些舊地毯的纖維,讓供應商能使用再生原料製造紗線,使地毯資源不斷循環。
除了回收舊地毯外,Interface也用多元的材料來源,取代原生的石化原料,例如漁網的尼龍纖維、汽車擋風玻璃的中間膜、與蓖麻製成的生質原料等。
以往漁業的慣常做法是每兩年替換一次漁網,每年有高達64萬噸的漁網被棄置海中,容易困住海洋生物,嚴重威脅海洋生態。
Interface注意到漁網和地毯一樣都由尼龍6(Type 6 Nylon)製成,因此他們從2012年起在菲律賓推動Net-Works計畫,回收當地的廢棄漁網作為地毯紗線的原料,同時也為當地人民創造了額外收入。目前他們回收的漁網足以繞地球兩圈,並在當地設立「社區銀行」,為超過400個家庭提供財務上的協助。
然而,「零使命」想在2020年前完全達陣,包括Geanne在內的全體員工都明白,這不是個簡單的挑戰。
Interface在不少層面固然取得亮麗成就,例如減少了92%的溫室氣體、節省87%的用水量等,他們位於荷蘭Scherpenzeel的工廠甚至達到零廢棄,且完全採用可再生能源。但Geanne也坦言,自1994年開始推動「零使命」後,Interface目前採用的地毯原料,只有約50%來自再生與生質原料,未來仍有努力的空間。

向大自然學設計:「仿生」美學

Geanne表示,循環的概念並非獨創,因為大自然原本就是如此運作。對於Interface而言,「仿生」(biomimicry)的設計,是觸發商業應用的重要途徑。
例如他們用來固定方塊地毯的TacTiles膠片,就是Interface與生物學家討論過後,模仿壁虎腳上細毛的分子間作用力,讓地毯底布產生吸附力的創新產品。這項技術能避免使用膠水,免於逸散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而用TacTiles所固定的方塊地毯不會水平移動,如此在移動沙發或椅子時,地毯就不會跟著位移,仍可垂直移動,以便於清理或更新。
仿生不僅讓產品更實用,也有助於精進設計美學。
「大自然會怎麼設計地毯?」Interface特地將設計師送到樹林裡,觀察地面的樣貌、溪中的石子,以及秋天的落葉等。
他們發現在自然環境中,就算撿起一片落葉,再隨意地丟下,也完全不會影響地面的樣貌,這種大自然隨機的美感,啟發了Interface的Entropy系列在共享的色調裡,隨機設計方塊地毯的樣式。
Interface稱之為「有組織的混沌設計」(organized chaos),讓產品即使在細微處各有不同,集合起來卻依然和諧有致,翻轉了每件成品都一模一樣的典型工業觀念。
在這樣的設計下,連地毯的更新也能因著Entropy而更便利方便。
傳統使用單一設計的方塊地毯,在經過數年慢慢變舊後,若只替換其中某幾個方塊,一看便與周遭的舊地毯有差異,但使用隨機設計的方塊地毯,則不會有這個問題。顧客可以任意改變方塊排列的順序和方向,整體的設計感依然如常,這不僅節省了鋪設地毯的時間成本,比起過往單片的大地毯髒了就須整個換掉,Entropy更節省了90%的浪費。
 
因此,Geanne相信仿生具備巨大的優勢與潛力:
「仿生科技其實更沒有技術上的問題,因為模仿的對象,已被大自然用好幾億年的時間驗證過了,地球上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物種,人類還有很多可以學。」
Interface對於應用仿生的野心不僅止於產品設計,更希望將工廠變森林(Factory as a Forest),讓工廠不再是污染的代名詞,而能夠像森林一般淨化空氣與水源、封存碳、滯洪、使土壤更肥沃。這種全新的工廠設計觀,已從過往「減少工廠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思維,轉變為「增進加工廠造就的正向改變」,目前。Interface已在澳洲新南威爾斯地區展開試點計畫。

邁向循環經濟,從制度改革開始

Interface認為,單靠一間公司帶頭示範,尚不足以帶動線性經濟轉型成循環經濟;如果產業界能提升產品資訊的透明度,讓消費者選購商品時,甚至可將產品生命週期納入考量,也許更能促使廠商全面轉型。Geanne也表示,政策的走向形塑了產業的結構,若能改革稅制的話,效果將會更很明顯。
依人課稅是慣常的稅制設計,但若改為依公司所使用的「原物料」課稅,將可直接降低勞動成本,帶動就業,並刺激企業提升原物料的使用效率。為了減少稅額,企業會更有動機鼓勵消費者參與回收,使用替代性材料,並以更聰明的方式設計產品,例如使它們模組化、適應性高、可被重複使用等。 Geanne期待有更多人投入循環經濟,以加深和加廣影響力,而像Interface這類自許能領導綠色價值的企業,也很歡迎年輕世代的加入。
不過在訪談的最後,Geanne分享了更具挑戰性的觀點:
「年輕人常想說進入永續的公司工作,但進入不那麼永續的公司,用商業語言帶入永續的新觀點,也未嘗不是樁好事。」
核稿編輯:金靖恩(社企流)、循環台灣基金會 策展夥伴:循環台灣基金會
(本文為社企流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之專題文章,歡迎分享文章網址,禁止全文轉載至其他介面)

循環經濟 X 社會設計 兩大創新關鍵議題一次滿足:從搖籃到搖籃,如何讓線性進化到循環經濟;從設計到社計,用設計思考解決社會問題。 這個夏天,從7/6到8/17,社企聚落串聯世界設計之都、歐萊德、布花園、佳龍科技、REnatoLab、以立國際服務、SolutionaMakers...各方團隊 用講座、工作坊實作形式,讓你一次掌握兩大創新議題! 報名請點此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