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flyingvPhoto Credit: flyingv
文:Kenzo
廚餘是我們天天都會接觸到的東西,它總是會給人髒、臭的印象。
若把台灣每天廚餘量以廚餘桶的高度堆疊起來,相當於40座台北101的高度,但全國廚餘回收率卻只有41%,更為棘手的是,若將廚餘與垃圾一同焚燒,最後都會成為空氣中的污染,焚化爐所排出戴奧辛持續污染我們的家園,並造成造成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
由清大奈米工程與微系統博士生許又仁所創辦的「元沛農坊」,以微生物技術將廚餘及農業廢棄物轉為具有森林泥土香的有機堆肥,讓農田的泥土可以得到活化,也能因為有機質的注入提高水土保持特性,幫助農田有更佳的氣候應變能力。

台北的農產品好難吃,這讓我開始思考農業問題

滔滔不絕地談起農業技術、科技農業的許又仁,是個不折不扣的南投農村子弟,他認為,身為一個農村子弟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無論吃菜、吃水果都是吃「高檔貨」,在離家後感受特別強烈。
他自從碩士班來台北之後,發現市面上賣的農產品比自己在家鄉吃到的還要難吃,才驚覺自己小時候從家裡荔枝樹上拔荔枝來吃,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新鮮荔枝是什麼味道,因為從荔枝採下來那一刻味道就開始質變了。
這樣的經歷,讓他更體悟到維持食物風味的難處和農人的辛苦,因為社會對於食物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有時反而顯得對農人的體諒不夠,為什麼呢?
他舉了一個例子,以前政府有一段時間都在農村提倡施用化學肥料,因為當時堆肥技術不好,農民自己堆的結果是有很多寄生蟲,所以政府才鼓勵用品質較穩定、較好控制的化學肥料,但後來社會又對於化肥污名化,讓大部分不務農的大眾對農業產生誤解。
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把自己所學的技術導入農業,補足其不足,因此他從生物物理、生物感測器的學識背景出發,決定投入農業領域的創新創業,他說:「我相信自己在做對的事情,因為做這件事的時候,回饋土地的感覺很強,會覺得在為國家、社會做事,而接觸自然的過程也會讓人得到很好的療癒。」

這年頭不缺人在無塵室裡頭

許又仁強調,農業並非二流產業,比如美國是一個科技創新國的同時,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農業輸出國,「難道農業不需要先進科技嗎?太需要了!」
許又仁直言,台灣一直沒有運用技術去促進農業發展,反而一直把心力放到半導體產業時,那農業當然也不可能跟其他國家競爭,像紐西蘭的奇異果能做到全世界都知道,竟是從以前台灣野地都找得到的「獼猴桃」改量出來的品種,能說台灣沒有發展農業的潛力嗎?
許又仁接著說道:「台灣很多產業也很有潛力跟希望,我們應該追求永續、均衡的產業發展,除了讓人才多元發展之外也可以引進更多國際資源進來,而不是到最後貢獻給國庫的只有這些半導體產業,好像沒有半導體產業台灣就要亡國一樣。」
他坦言,這個年代已經不缺人在無塵室裡頭,反而欠缺人才將自己領域的先進技術引導到其他領域、甚至改變這個領域,「所以我們不是以傳統農業在看農業這件事,是把它當成未來的明星產業、永續產業在看!」

食物出自土地,最後也要回到土地被利用

近幾年農業一方面老齡化問題非常嚴重,二方面是食品安全特別受到社會重視,許又仁指出,雖然農業是一個很舊的領域,可是卻也是充滿創新機會的地方,「一個產業的創新會經過不同產業之間互相驅動,在大家開始重視食品安全的問題後,農業就被驅動了。」
他接著沈重表示,目前台灣是屬於浩劫式的農業,農藥、化肥不斷地施用在土地上,所產出的農業廢棄物也無法有效地處理,像最近雲林開始燒稻草,這對環境是很大的危害。
他提到:「其實幾十年前在我年紀還小的時候,政府就已經宣導不要燒稻草,但到現在還在燒稻草,為何問題沒有根本的被解決,就代表了台灣目前處理農業廢棄物的系統是失靈的,代表現在的處理模式沒有辦法把這些東西再用回土地裡面去,所以才需要一直燒稻草,然後再用化肥和農藥去填補土地,這當然是一個很大的產業結構問題。」
因此,他對農業的想像是讓農業變成一個很大的「載體」,這個載體能夠消化從土地產出的食物廚餘及農業廢棄物,然後再用回土地並種出優良的食材出來,「所有東西都會回到他出生的地方重新被利用,食物出自土地,最後也要回到土地被利用。」
(農業與食物循環。來源:關鍵評論網)
(農業與食物循環。來源:關鍵評論網
許又仁說,目前台灣垃圾的超載量超乎大家的想像,但政府沒有那麼多的消化場域來處理,會認真堆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如何把這些垃圾在對社會衝擊最小的情況下處理掉,他認為一定需要有人出來做這件事。
因此,他就「四處點火」,說服清大的同學和好友一起努力,「他們上了賊船就要跟我走」許又仁笑了笑,接著說道:「於是我們便成立了台灣第一個以綠色永續農業為志業的社會企業,我們要成為這方面的第一名。」

堆肥並不稀奇,但我們的做法相當科技

雖然要做堆肥或永續農業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過去很多地方都曾推動這樣的概念,但許又仁認為在推展模式上貧弱,所以是時候需要改變模式,於是他與團隊夥伴就開始提倡食物跟農業之間要做出「搖籃到搖籃」的模型,藉此落實全循環利用的永續農法。
於是他們將農業廢棄物及廚餘拿來堆肥。而堆肥本身的好處在於,透過正確的發酵製程會產生非常多的益生菌,這用在農地上可以幫助土壤、植栽成長,更重要的意義還包括對社會的環保貢獻,馬上就把廢棄物焚燒產生空污這個問題解決。
許又仁坦言:「堆肥並不稀奇,但它可以透過新技術發揮更多作用,對農民來講,要讓他們用很簡單,就是有效果,所以我們在新竹香園紀念教養院和彰化二林的慈恩庇護農場建立示範場域,要讓看到農耕成果,又認同自己的事業裡面要有社會貢獻的人加入我們。」
談起將廚餘及農業廢棄物變成「無臭有機堆肥」這個外人看似神奇的過程,許又仁笑說其實過程很簡單,首先是要收集足夠的廚餘和廢棄物,然後要控制裡面的成分。
「堆肥主要的生力軍是微生物,微生物跟人一樣也有喜歡的食物,有些喜歡吃肉、有些喜歡吃菜,所以要讓堆肥的成份有肉有菜。於是我們調配好適合的配方,然後堆積成一個蓄熱高度,微生物就會開始作用並繁衍其中,利用的過程就會開始分解這些資材,做出我們想要的肥料來。」
提到自家技術,許又仁相當自豪,他認為,堆肥的學問就在於管理跟系統整合,這個產業的知識管理沒有輸給半導體產業在看材料科學(material science),其實是一件相當科技的事情。
但他接著感嘆:「台灣人眼中的科技只看得到半導體,沒看到其他產業的應用端。其實很多產業都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可是現在產業說創新都忽略掉生活當中有很多細節可以用科技來改善。」

解決社會問題,做最前鋒的示範

許又仁說,他常被問到「堆肥不是大家都在堆嗎?」「做這個會不會賺錢?」等質疑,「但我認為他們都問錯問題了」,許又仁強調,不一樣的核心思想做下去就是不一樣,根據他的計算,台灣堆肥場域如果運作的好,大概一兩百座可以吃下台灣全部的垃圾,但很多堆肥場都缺乏運作效率,沒有一個企業或事業體是有心要解決這個社會問題,「這才是我們今天要問的重點」。
許又仁說,當你把問題鎖定在一個定點時,就永遠有創新要做,永遠有改進的可能性,但在社會上環保與農業還是相對弱勢的議題,當有人希望解決系統性問題時,在初始階段仍然很難找到資源。
所以許又仁與他的夥伴認為應該要將計畫設定為具有公益的價值跟特性,也許能夠向公眾尋求支持,「我們運氣很好,在flyingV上募到一百萬,加上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一百萬,我們的啟動金夠了,就開始運用這些資源來改變堆肥場與台灣農業,這就是我們正在努力的事情!」
對於團隊下一步,除了持續結合弱勢議題,協助非營利組織(NPO)永續經營外,許又仁希望能推廣再生能源的利用。
他們現在正在與社會企業「一人一千瓦」合作,於新竹的香園紀念教養院建立太陽能設備,讓做堆肥的農業設施可以產生能源,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價值,並持續基於資源的永續化去思考農業的未來,做最前鋒的示範。

許又仁大事紀

  • 2014年4月 創立仕穠團隊
  • 2014年5月 出口茶品至德國
  • 2014年10月加入清華大學竹蜻蜓綠市集
  • 2015年1月成立元沛農坊團隊,接受臨海農場劉力學老師堆肥指導
  • 2015年5月 有機農業雜誌 青芽兒 報導
  • 2015年5月 第一屆清華創新競賽 冠軍
  • 2015年7月 啟動FlyingV群眾募資計畫
  • 2015年12月 勞動部勞動發展署桃竹苗分署社會創新競賽代表隊 積分冠軍
  • 2015年12月 勞動部勞動發展署社會創創新競賽 全國十強
  • 2015年12月 FlyingV群眾募資案正式上線
  • 2016年3月 FlyingV群眾募資案募資突破百萬募資成功
  • 2016年5月 Keep Walking Fund 夢想資助計畫 得主
  • 2016年7月 成立台灣第一個以永續農業為志業的社會企業- 元沛農坊-沃畝股份有限公司

全文轉載自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原文標題為:【未來大人物】用科技和廚餘打造永續的有機農業 ,清大博士生許又仁:這年頭不缺人在無塵室裡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