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蕓茗
社企流iDea Bank城鄉第二場活動於1月13號在社企流辦公室舉行,由「甘樂文創」的林峻丞分享自身的創業經驗,帶領著學員們思考,如何從點子到行動,讓小小的改變澆灌成茂盛的大樹。
「突然意識到,從來沒為自己腳下的土地做過什麼」
因為搶救阿公肥皂工廠的機緣,峻承回到了從小生長的三峽開始嘗試將舊有的肥皂工廠轉型,創立了「茶山房」手工肥皂品牌。但當回到了家鄉,才發現自己對於長大的土地是如此地不了解。
「當有朋友問我三峽哪裡好玩時,我竟然答不出來,甚至推薦了鄰鎮鶯歌。」峻丞笑道。而越熟悉三峽地區,峻承也發現三峽其實隱藏著許多社會問題,包括:新舊城區對立衝突、高吸毒人口與犯罪率等。
「我突然意識到,我從來沒為自己腳下的土地做過任何一件事。」
這讓峻丞興起了創立「甘樂文創」的想法,期待能透過實際付諸行動,復甦三峽的在地文化與經濟,改變腳下的這塊土地。
峻丞觀察到山區的學童,普遍來自貧困、單親、隔代教養或失親等弱勢家庭,缺乏家庭的庇護與關愛,於是開始了「絲瓜孩子的希望」成長陪伴計畫,從三峽山腳下的學校開始,一間一間地拜訪,希望能與弱勢家庭的學童合作。
但一間一間的尋找,卻是一次一次的被拒絕,直到爬上了海拔三百多公尺的深山中,峻承才找到願意合作的有木國小,帶著孩子們一起種絲瓜、賣菜瓜布。當這些孩子參與學校活動時,峻丞也會以絲瓜小隊的收入,補貼學生的生活支出。
如此一來,簡單的社會企業商業模式輪廓便成型了:一方面販售天然的菜瓜布,一方面讓孩子體驗在種植絲瓜的過程中,透過勞動付出而獲得的成就感,而販售的收入則作為孩子的圓夢基金,例如:單車環島夢想,從撰寫企畫書到規劃行程、提案贊助、訓練體能到完成環島的壯舉,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雙手達成夢想。
到了2010年時,峻丞更利用三峽當地的老房子改建,成立「甘樂文創」。但他並不想單純地讓房子成為一間咖啡廳、伴手禮店或旅社而已,而是希望這個空間能和當地社會有所互動,建立與社區的情感連結,最終能與三峽在地社區共同成長。
因此,他一方面在甘樂文創內設立文創空間,不時會邀請樂團、文創團體到此展演,並作為社區營造、育成的基地;另一方面則是發行《甘樂誌》,紀錄三峽在地的人物、藝術和傳統產業等文化。
而絲瓜小隊到第三屆時,也有了轉變。峻丞為了解決當地孩子們在下課後無處可去、四處遊蕩的問題,從2014年開始籌辦「小草書屋」,招募志工陪孩子們讀書,讓三峽的孩子在下課後仍有個溫暖的空間。
改變需要長期累積,穩定的資金不可或缺
然而,行動的過程並非一路順遂,峻丞一路上也面臨許多挑戰。除了一開始尋找合作學校的困境外,尋找文藝團體展演、甘樂誌的運作資金,都是一大難關,尤其是「小草書屋」的籌備和營運。
從老舊房子的改建、水電配置等,在在需要人力、物力的投入。建好後,維持書屋的水電、人事成本也需要資金來運作。一旦資金缺乏,書屋的營運就會被迫中止,如此將切斷與當地孩子的連結,破壞長久建立的關係。
為此,峻丞特地成立「三角湧文旅日興會社」,串連起在地的小旅行,規劃完整的行程,帶領遊客體驗三峽的地方信仰和傳統工藝。會社的收益則提撥一成到書屋的營運資金中,讓書屋的營運更加穩健。
從開始到現在,八年的耕耘,峻丞在這條社會創業的路上雖然走得辛苦,卻也堅持、篤定,從小小的改變開始持續發酵,最終長成茂盛的大樹。
核稿編輯:楊昌儒、金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