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Mata TaiwanPhoto Credit: Mata Taiwan
文:食養人
微風徐徐的 10 月,由台大社工系陳怡伃老師以及台大城鄉所黃舒楣老師合開的課程「照護、住居與社區」,特地邀請到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以下稱協會)的執行總書記宋聖君(族名:Yunaw Sili),來課堂分享他在宜蘭寒溪村四個泰雅部落的照護經驗,希望能協助即將踏出教室、進入社區的同學們,開始思考一種融合當地文化脈絡與社會關係網絡的照護方案。

從婦女舞蹈班出發的部落關懷

「社區工作都是環環相扣的」,部落族人本身的需求其實也非常重要。
從事部落工作長達 10 年的宋聖君回憶道,自己最早是因為水源地主權抗爭行動才進入寒溪村,但「社區工作都是環環相扣的」,部落族人本身的需求其實也非常重要。除了產業與部落自治議題之外,寒溪村也面臨照護資源短缺的困境。工業化的浪潮衝擊原本以農作維生的部落,於是大部份的青壯年人口紛紛離開家鄉到都市打工,有時甚至一去,便是好幾個月。
最初注意到這個問題的正是協會的前理事長李淑敏。她從開設部落婦女舞蹈班開始,邀請老人家一起跳舞,強身健體;為了維持部落老人家的生活品質、尊嚴與文化信仰,更組織起舞蹈班中幾位身強體健的部落媽媽們(最早稱為「五人小組」,除了李淑敏之外,皆為 60 歲至 80 歲不等的長者),一起拜訪村中的四個部落,提供長者居家關懷或居家清掃的服務。
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執行總書記宋聖君分享在宜蘭寒溪的部落照護經驗
(圖片來源:Mata Taiwan

不只關心長者,也要關心他全家

家庭生計是老人家很重要的支持 —— 一旦經濟出了狀況,老人的照顧條件就很難穩定。
由於協會的居家關懷服務格外尊重既有的泰雅文化以及部落傳統,因此運作方式十分獨特。舉例而言,雖然協會最初設定的服務對象為長者,但部落媽媽們秉持族人「有需求就會盡量幫」的原則,遭逢意外或行動不便的身心障礙者都會納入拜訪範圍,有時甚至擴及被照顧者的其他家庭成員,比如幫長者的子女找工作。
宋聖君解釋道,之所以關切「整個家庭」的再生產狀態,而不僅關注個人,是因為協會認為家庭生計是老人家很重要的支持 —— 一旦經濟出了狀況,老人的照顧條件就很難穩定。
然而在私領域內,究竟應該由「誰」提供「什麼樣」的照顧服務,其實都牽扯到細微的人際網絡,像居家打掃這種比較深入的家庭服務,便很容易引起爭議。
一般而言,家庭環境的打掃工作被視為家中晚輩(特別是媳婦)的責任,如果長者的子女在家,協會卻去打掃,這些年輕人就很可能被貼上懶惰的負面標籤。但協會也擔心,若不伸手協助,在外工作的子女又得在疲累中從事形同第二班的照顧工作,身心其實相當消耗。
如今協會在提供服務前,往往會經過部落媽媽們的溝通與討論,另外也發展出幾項指標,試圖找出部落和各個家庭都能夠接受的照護方案。

初次見面被問:你是誰家孩子

以家族為基礎的人際網絡也可能夾帶世代的恩怨情仇……,可謂他們決定是否接受服務、接受到什麼程度的關鍵。
協會的居家關懷服務包含例行性的健康檢測(如量血壓)、發送愛心物資、資源轉介與按摩等,2014 年後亦開始送餐服務。但其中最重要的服務,莫過於與長者「聊天」。談話不但能夠滿足長者的情感需求,也是掌握老人家身心狀況的重要管道 —— 唯有好好花時間與老人家談天、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抱怨與叨絮,才可能真正理解他們的需要。
不過,老人家也不見得會對每一位到訪者打開心房。對於十分重視 Gaga(泰雅語,表示家族或血親制)(註 1)的寒溪老人來說,以家族為基礎的人際網絡也可能夾帶世代的恩怨情仇 ── Gaga 的連結,可謂他們決定是否接受服務、接受到什麼程度的關鍵。
當老人家與照顧者初次見面時,一定會先問「你是哪一家的孩子?」,希望透過血緣、姻親或家族關係建立彼此的信任。如果能夠成功「認親」、判斷「你不是外人」,接著才會卸下心防訴說自己的情緒與需求。
最早的五人小組便經常結伴執行任務,藉著特定部落媽媽與長者的親友關係取得信任,而如今已交接給另一群相對年輕的媽媽們,信任關係仍需努力維繫。村人熟悉的文化想像會讓家族間的歷史 ── 無論是衝突的或友好的 ── 承繼至今,進而使照顧服務的運作模式變得更為複雜。
但成功跨越 Gaga 藩籬的照護服務,卻也可能萌生出充滿泰雅氣息的新關係。例如寒溪村的老人大部份都會種菜,當協會去服務時,他們常常會分享自己種植的蔬菜,或者準備簡單的飯菜、飲料招待大家,重現部落往昔的互惠傳統。

自己的部落自己顧

既然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我們有能力就應該照顧部落。
回顧起過去這一段歷程,宋聖君笑著說,起初大家在做的當下,其實根本沒有意識到「在地照顧」對部落有多麼重要。不過套一句部落媽媽說的話:
「既然是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我們有能力就應該照顧部落。」
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力量,自己照顧自己的老人。
協會之所以試圖找出適合部落的照顧模式,除了源自對部落的情感及認同之外,還潛藏著另一層更殘酷的原因 ── 部落老人若被送到養護機構,通常不久就會不幸辭世,甚至連續好幾位老人相繼撒手人寰。
原來送養過程中,無論是搬遷過程、陌生環境、故友辭世等,任何一點都會對部落老年造成莫大的衝擊,因此若能在部落既有的環境與人力下,發展出一套永續的部落化照顧模式,方能提供他們妥善的照顧品質。
部落目前的整體資源不足,除了需要面對即將上路的「長期照顧服務法」帶來的諸多挑戰,例如一村/鄉/部落一機構的整合政治、部落生活與照護工作規範的落差等等,更要注意部落文化進入家庭私領域時的動態關係,建立起平等、多元的照護模式。
同學們從圍繞 Gaga 價值的部落照顧經驗中,希望更進一步思考,我們如何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找出真正回應在地的社會設計。
(圖片來源:Mata Taiwan

在地方「尋找」照護方案

更進一步思考,我們要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尋找出真正回應在地需求、切合居民生活方式的社會設計。
本學期,「照護、住居與社區」的修課同學們將進入南萬華以及紹興社區,透過實地的田野觀察,設計出尊重當地文化與社會關係的照護方案。同學們會先在課堂上進行扎實的理論思辨,但回到現實社會,一個「結合在地脈絡」的照顧方案究竟是什麼樣貌呢?
另一方面,置身社群既有的複雜政治網路,作為社區短暫過客的學生,又應該如何思考自身與社群的關係呢?
同學們從圍繞 Gaga 價值的部落照顧經驗中,除了能抓住一些線索作為進入社區的實作基礎,也能更進一步思考,我們要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尋找出真正回應在地需求、切合居民生活方式的社會設計。
註一:Gaga:泰雅語,俗譯「祖訓」,但其實是更為複雜的概念,是與一個群體(家族、狩獵團、祭祀團等)的連結而形成的內部守則、文化有關,成為群體間互相區別的差異。
全文轉載自Mata Taiwan
都市化發展腳步快速,城市與鄉村在醫療、教育、就業等各項資源上,逐漸產生巨大的鴻溝,社企流四週年論壇邀請非洲與台灣本土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分享他們如何用創意縮短城鄉差距! → 社企流四週年論壇:4/17 擁抱未來

文章標籤

  • 看見台灣的眼睛

    看見台灣的眼睛

    你了解,為什麼原住民朋友可享有各項社會福利嗎?你訝異,台灣的阿美族和紐西蘭的毛利人,竟然是血脈相傳的親戚!你知道,台灣很可能是全世界四億南島民族的文化起源,小小台灣竟有多達 26 族原住民族,現仍有將近 20 種語言被使用!......正如同「mata」一詞在全球,從台灣到馬來西亞,從夏威夷到復活島,都是「眼睛」的意思,《Mata‧Taiwan》期許成為世界認識台灣南島文化的眼睛,讓世界看到台灣原住民文化的美!官網:Mata‧Taiwan/粉絲團:什麼,你也愛台灣原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