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梁凱芸、金靖恩
2015年是氣候變化談判重要的一年,192位聯合國代表將出席這次盛會,目的是討論後2020時期的減碳目標與策略。會議結果將可預期未來是否會面臨更嚴重的全球暖化問題。
減碳計畫包含了改善交通、建築、家電效能標準,約束發電廠造成的汙染,以及降低甲烷排放量等措施。計畫中也說明了挑戰之處:2025年的減碳新目標,比起2020年還要再低9-11%,因此相較於原先計畫從2005年到2020年間,每年降低2.3-2.8%碳排放量,現在減碳量至少要加倍才足夠。
由於再生能源的成本降低,白宮發言人表示美國有能力因應氣候變遷的議題,不過要做到2020年的承諾,非常需要國會的支持。例如2025年甲烷排放量要降低40%-45%,這項目標非常遠大,當務之急應是整合各地區不同意見,讓大家朝同一目標前進。
那其他國家呢?佔了全球13%碳排放量的歐盟各國也不遑多讓,陸續交出減碳計畫,相較於此,碳排放量佔全世界27%的中國則承諾會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而其他重要國家如印度,則承諾在2030年減碳33-35%。
然而,各國宣示的理想只是第一步而已,關鍵在於這些機制是否真的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許多批評指出,政府往往只流於呼喊口號,卻從未思考全球碳平衡的限制;另外有科學家表示,要維持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兩度以內,實際要降低的碳排放量,遠比目前談判桌上的數字要高出許多。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