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TeresaPhoto Credit: Teresa
文:Teresa

關於旅行這件事,有一點我一直参不透,為什麼要在澳門建一個威尼斯,或是在花蓮的海邊蓋一間小希臘呢?
澳門就是澳門,花蓮就是花蓮,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魅力和特色,都出來旅行了,何不踏出想像的高牆,走入當地生活,各種小旅行、志工旅行近幾年,在島內外不勝枚舉,但在台灣,觀光旅館跟當地社區卻幾乎始終對立,本應是互利互惠的關係,卻有一座高牆擋著。
這幾年的小確幸、返鄉創業,絕對不是台灣獨有的文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全世界都有可樂、麥當勞、甚至是星巴克,但這種全球化的一致性,讓旅人反思,我幹嘛在非洲的旅館用歐舒丹呢?!
這一個反思,造成另一波的在地化的風潮,用一種更精緻的手法,轉譯在地特色,呈現在消費者的面前。也讓消費者開始思考旅行能不能不只是旅行?不只是到別的地方睡同樣的床,用同樣牌子的沐浴用品,甚至吃同樣的東西?旅行能不能有更多的意義?能不能透過旅行回饋當地?

這趟烏干達之旅另一個必去的地方,就是位在Queen Elizabeth國家公園邊緣的Kyambura咖啡合作社,這並不是什麼Lonely Planet上的旅遊景點,而是我Peace Corps的朋友長期協助他們的一個咖啡合作社,這裡透過Peace Corps的協助之下,最近新開了一間社區實習咖啡店,我朋友總是跟我說他們的Pizza多好吃,咖啡多好喝,人有多好,還能去附近的Kyambura Gorge走走,既然被描述的那麼神奇,豈有不去的道理,更何況我也很想觀察烏干達這種「小確幸」社區產業與社區的關係,以及如何經營。
到了Queen Elizabeth,我們找了一位司機請他帶我們去咖啡合作社,「你知道在哪嗎?」我擔心地問,「當然知道,而且還很熟呢!我現在會在這裡當safari嚮導,就是因為他們開的一個旅遊業課程,訓練當地人投入旅遊業和教導一些基本的動植物知識,如果沒有他們我現在應該還在村莊裡捕魚吧。」司機大哥邊騎車邊說,看來這個合作社與社區的關係不僅僅是個咖啡合作社。我坐在摩托車後面,沿路就能看到大象家族近在咫尺在路邊吃草,風吹來,我在非洲大草原上奔馳,無比自由。
一到合作社,打開門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有露天咖啡座、咖啡倉庫、還有一間實習咖啡館,「你好,我是Sean」一個穿著T-shirt的人向我們熱情的打招呼「歡迎來到Kyambura咖啡合作社,有什麼問題都可以盡量問我」,我們選了一個戶外的位子坐下來,Sean也坐下來,跟我們介紹這個咖啡合作社。
「這裡還很年輕,這個合作社的成員主要都是社區裡的女性,大約有30人左右。因為地勢較低,我們大多種植羅佈斯塔咖啡,除了種植咖啡,成員們也有Village Saving Group(類似台灣的標會),一起存錢學習理財。我們的咖啡主要賣到隔壁的Volcano Safari Lodge,他們是我們最主要的資助者,除了販售咖啡,我們也希望能吸引觀光客,一方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讓旅人更瞭解當地社區。像是現在這個實習咖啡館則是去年10月由一位Peace Corps的志工協助建造,所以你們今天的餐點都有打折(讓我在此ps一下,在烏干達旅行Peace Corps身份比台大學生證更好用,四處打折)。」


Kyambura是個峽谷,峽谷上是獅子王裡面那種的非洲草原(上面還有大象、獅子的那種),溪谷下則是一片熱帶雨林,非常壯觀漂亮,雨鄰裡甚至有野生的黑猩猩族群棲息,咖啡合作社位在峽谷的邊緣,在五六年由一位美國的靈長類學家、當地社區和附近的一個高級旅館一起創立,你們沒聽錯,高級旅館!Volcano Safari是在烏干達的一間連鎖高級渡假飯店,他們除了經營旅館之外,更將一部分的盈餘提撥為當地社區發展基金,幫助當地社區產業與弱勢居民,在Kyambura,他們除了資助這個咖啡合作社之外,更幫助另一個蜂蜜合作社和一個傳統樂團,主辦旅遊業訓練課程,訓練當地年輕人投入旅遊業、串連別的旅館提供實習機會,平常也幫忙社區居民修繕屋頂。
Kyambura咖啡合作社則提供有機、高品質的咖啡給旅館的旅客,旅館的旅客也能參加合作社的咖啡之旅,體驗當地咖啡從種植到烘焙的過程,互相互惠互利,提供在地工作機會,也能讓旅客走出高牆走進社區。其實Sean本身是當地人,也是基金會的員工,「雖然我們不如一些國際大NGO大,做的事也不如他們廣,但一年一年慢慢地,真的看得到一些改變,而且我們永遠都會在這裡,也不會有計劃結束的一天。」Sean跟我們解釋。


「你們想去Kyambura Gorge走走嗎?」Sean向我們提議,當然囉!於是我們、Sean和Peter,另外一位合作社的工作人員,一行人出發到峽谷走走,Peter是個熱愛鳥類、熱愛自然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隨身帶一本厚厚的鳥類圖鑒,沒走幾公尺就停下來,熱心的跟我們說那是哪種鳥,那是哪種鳥的巢、哪種鳥的叫聲,從他熱切的眼神,看得出來他真的很熱愛這一切。
「你有想說之後繼續念大學,念動物學嗎?」沿著狹谷,我邊走邊問Peter,「當然希望呀!但是沒錢,我從小就是孤兒,幾年前來這個合作社工作,他們教我一技之長,教我讓這些鳥類、動植物,我已經非常幸運了。」Peter搖搖頭,頓時我為我這種理所當然的語氣感到非常抱歉,理所當然地以為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條件,但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沒有這種機會,可能是因為經濟條件、也可能是因為文化觀念的束縛,如果Peter生活在台灣或美國,他可能進大學念生物或森林,成為一個出色的學者,浪費食物就算了,每次看到台灣人浪費追求夢想的機會才是最令人感到可惜的地方,我們是何其幸運才有這些機會、這些資源、這些能讓我們追求夢想放手一搏的條件,發揮長才、追求自己夢想的生活,對世界上大部份的人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奢求。
我們一行人邊聊天、邊認路邊的動植物,邊沿著狹谷邊緣前進,走到了一個可以走下去溪谷的狹窄斜坡,許多小朋友正提著水桶往上走,「這條河是我們方圓5公里唯一的水源,附近的村莊每天都需要來來回回走這條路提水。」Sean跟我說,順便跟路邊的孩子們招呼,那是他的親戚,他說。我們沿著斜坡下到溪谷底,與上面的乾燥草原完全不同,峽谷底樹木參天,溪流涓涓,我坐在峽谷底的石頭上,鳥在我面前飛過,孩子婦女用黃色的水桶在溪邊提水,想著,除果不是下來到這裡,如果沒有走進社區,對大多數旅人來說,非洲真的就只是獅子王裡的大草原吧!
回程時我們走過社區,這是Sean和Peter的家,「所有人我都認識」他們笑著說,就像是台灣鄉下的村莊一樣,每走幾步就跟一個人打招呼,「這是我的岳父、剛剛那個是我的叔叔、還有這是我表哥的小孩」似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親戚關係。我們經過一個足球場,一群年輕人在那踢球,「這個足球場是我們基金會捐給社區使用的」Sean說,「我們基金會跟社區的關係很好,因為我們真的是真心地在幫助社區,像是我本身也是在這裡長大的在地人,也希望這裡能變得更好。」
旅行能不能不只是旅行?我一直都很相信旅行的力量,旅行不只是旅行,更是履行,將雙腳踏在土地上,親身體驗,親身實踐,實際透過旅行與消費,改善當地人的生活,保護當地文化,雖然觀光是把雙面刃,一部好萊塢電影,讓PP島湧進大批觀光客,大肆開發、砍樹,打破原本寧靜的漁村生活,但相反的,負責任的觀光能讓當地文化更被世界所瞭解、回饋當地居民,觀光旅行不應該和當地社區對立,更不應該到一個地方重建當地不存在的想像、大舉破壞原本的文化與環境,如何踏出高牆,與在地創造雙贏,是每個旅者都應該思考的議題。
全文轉載自從台灣到烏干達

文章標籤

  • 從台灣到烏干達

    從台灣到烏干達

     
    我是Teresa 泰瑞莎,選擇了國際發展、社會企業這條較少人走的路。目前在烏干達擔任兩年的Peace Corps農業經濟的志工,定居烏干達東部靠近肯亞的城鎮Mbale,過著只要有水有電就很快樂的生活。歡迎拜訪我的wordpress,談Peace Corps、社會企業、台灣,和我的烏干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