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從台灣到烏干達Photo Credit: 從台灣到烏干達

文:Teresa
在都市住久的我們,已經忘了人與土地是如何互相依存,我們善待土地,而土地則回饋給我們最安心的食物,提供最基本的溫飽。
他們到底是貧窮還是富足
隨著跟農民越來越熟,我常常問一些有的沒的問題,閒話家常,從家裡有幾個小孩,喜歡吃什麼,平常假日都在幹嘛,到宗族(clan)的動物圖騰與傳說。有一次在村莊裡結束訓練,因為好奇心驅駛,問我的農民朋友「我問你一個問題,但請不要覺得被冒犯」「好啊,你儘管問」我朋友欣然回答。
「你們真的覺得自己很窮嗎?還是只是因為我們這些老外一天到晚洗腦你們,讓你們覺得自己很貧窮?」在烏干達,路上隨便問一個人,都會跟你說消滅貧窮(eradicate poverty),是國家發展的主要宗旨,所有合作社與組織的第一條目標,也都是消滅貧窮,旅行過不少國家,從沒任何一個地方一直把自己很窮這件事掛在嘴邊,畢竟貧窮是相對性的,一個社會中,本來就擁有有錢人與窮人並存,我很想知道他們是真心認為自己很窮,抑或受我們這些外國人的影響。(你也會喜歡:什麼是發展經濟學?
他想了半晌,說:
「在村莊裡,窮人當然很多,但很多人的窮(poor)不是物質上的缺乏,而是poor planning,不懂得妥善運用手上的資源,人們需要的不只是資源,而是運用資源的知識。在烏干達,有許多隨便給錢的外國人,自然而然地養成了當地人一看到外國人便伸手要錢要資源的習慣。」
房子的第一步-小泥屋
「那你在村莊裡,如何衡量一個人是否有錢或貧窮呢?」

遮風避雨的家是財富的象徵

居住環境是所有人第一個提到的要件,所謂的居住環境,並不是像在台灣以地點區分貧富,而是以房屋本身,最低層級的房屋是傳統的土製茅草小泥屋,就像大家在電影裡或是書上看到的那種,圓柱狀的小房子,蓋上茅草屋頂,小巧可愛,冬暖夏涼,前面上還有傳統圖騰的裝飾,但缺點是土質的房子不持久,而且屋頂容易著火,大部份的人晚上仍仰賴蠟燭,在乾季時非常危險。
如果賺了點小錢,人們就會將屋頂換成鐵皮屋頂,雖然下雨時雨落在屋頂上很吵,而且十分炎熱,但至少比茅草屋頂安全得多,再賺多點錢,便在旁邊蓋起自己的磚頭房子,在這裡,自己的房子是一個只要努力就有可能一點一滴踏實得到的東西。現在,我新到一個地區,都會先觀察房子,用房子來衡量當地收入水平,例如種植阿拉比卡咖啡的村莊很明顯的比其他村莊有錢許多。
房子的第二步-鐵皮屋頂
烏干達許多蓋到一半的房子
在烏干達,與許多開發中國家一樣,常常能在路邊看到蓋到一半的房子,但這絕對不是因為蓋到一半建商破產,相反的,這些房子是當地人的儲蓄方式,因為金融服務難以取得,把大筆現金放在家並不保險,當地人習慣存點錢,蓋一點,一點一滴建築自己與家人未來安全的家,如果建到一半急需大筆現金,也能變賣退現,一棟堅實的房子,是農民的定存、財富的象徵、也是未來的希望。
有一次去一個位在深山的村莊採訪農民,我們下車走在只容一人通過的羊腸小徑上,山坡下小溪的另一頭就是肯亞,溪邊坐著幾位在邊境巡守的軍隊在那打瞌睡,走了幾分鐘,我們終於來到他家與他的豆子田,田邊有兩三棟看似廢棄的土製房子。
「你住這裡嗎?」我指了指這房子問,半掩的門裡面空無一物,地上還有些小土堆,這樣的居住環境真的挺差,我心裡想。「不不不,我住在鎮上的房子,這裡只是我的田,這些房子都是我準備在未來給我小孩的,一人一棟。我最大的孩子現在在首都Kampala念大學了呢!再過不久後就是護士了。」
他言談中充滿身為父親驕傲,很多情緒與心情是超越文化、國界的,誰不希望在自己的家園安身立命,擁有一個安穩的家,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不用像自己一樣那麼辛苦。

最貧窮的人是沒有土地的人

土地與食物,這兩者在都市中看似沒什麼關聯,但在農村裡卻是息息相關,在都市中,土地是生財的投資工具,但在農村裡卻是生活的根源。
我無法跟你說,烏干達沒有糧食缺乏的問題,有的,還是有,還是有人吃不飽,還是有很多人沒錢購買最基本的食物,原因有許多,許多人是因為急需用錢,將所有的作物賣掉,沒有保留一些家用,但有更多人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地,地可能被賣了,也可能是因為上一代根本沒留下來,自己也沒能力購買、沒能力承租,沒有地,就沒法生產糧食,也沒有在農村裡最基本的生財工具,只能淪落到都市中討生活成為在開發中國家住在城市邊緣貧民窟的貧民,抑或是留在農村中在別人田裡擔任臨時工,或請較為有錢親戚救濟。
在都市住久的我們,已經忘了人與土地是如何互相依存,我們善待土地,而土地則回饋給我們最安心的食物,提供最基本的溫飽,
也難怪當地人會說,最貧窮的人是沒有土地的人,也難怪我們說「有土斯有財」,只要有土地無論如何,至少都吃得飽。

醫療與教育是對未來的寄望

沒有圍牆的學校
醫療與教育,也是衡量貧窮與否的重要標準,雖然兩者已經比過去進步不少,但仍有許多問題與無可奈何,烏干達近年來為了趕上聯合國的MDG(Millenium Development Goal),在全民義務教育上已經大有進步,但政府根本無力負擔如此龐大的教育支出,常常拖延老師已經夠低的薪水(一個月約台幣三千多),也因為聘不起更多老師,一個班上塞滿了將近一百位學生,兩三人共用一個桌子,義務教育品質低落,讓私立學校在烏乾達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烏干達人其實是很注重教育的,稍微有錢一點的家庭都將孩子從小學,甚至幼稚園,就送到都市裡的私立寄宿學校,烏干達也擁有非洲最好的大學之一——Makerere University,因為高品質的私立學校與全英文的教育,許多鄰近國家的學生都會來烏干達求學。
雖然公立學校有許多問題,但說真的,我挺喜歡烏干達的校園環境,學校往往坐落在偌大的草原上,沒有圍牆(也是因為沒錢蓋),也沒有校門,只有一望無際的山,和一大片藍天,學生三三兩兩在草地上玩耍、跳跳繩、啃著甘蔗,將天地都視為自己的學校,這是屬於他們自己的青春。
誰不希望在自己的土地上安身立命
居住、教育、醫療、飲食,這不就是聯合國人權宣言的內容嗎?這些基本的保障,是不論膚色、文化、種族,最基本的想望,就如同你我一樣,大家只是想好好的在土地上安身立命,生兒育女。
西方世界的主流媒體總是報導非洲大陸上的疾病、飢餓、貧窮,但在這裡,我看到人人都有機會做些小生意,看到人人都有機會一點一滴踏實的建築自己的家,也看到只要有土地就能確保最基本的溫飽,能在自己的家園安身立命,不至於在城市中流離。
「那你覺得你窮嗎?」我問我的農民朋友。
「一點也不,我吃得飽、睡得好、孩子們都在上學、也有一份可以養家活口的工作,該有的都有了,我覺得我一點也不貧窮。」他笑著跟我說。

想在工作中改變社會嗎?你不能不知道什麼是「力世代」! 來此讀新知、拓人脈、看職缺、找資源,讓我們一起出發,開創自己的影響力職涯。 >>>手刀前往《力世代——社會創新人才站出來》完整策展

文章標籤

  • 從台灣到烏干達

    從台灣到烏干達

     
    我是Teresa 泰瑞莎,選擇了國際發展、社會企業這條較少人走的路。目前在烏干達擔任兩年的Peace Corps農業經濟的志工,定居烏干達東部靠近肯亞的城鎮Mbale,過著只要有水有電就很快樂的生活。歡迎拜訪我的wordpress,談Peace Corps、社會企業、台灣,和我的烏干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