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Fast CompanyPhoto Credit: Fast Company
民以食為天,近年來人們對於食品添加物一方面避之唯恐不及,另一方面又照常吃下肚,卻沒有實際了解自己究竟吃了什麼。這些添加進食品中的化學物質到底代表著什麼?一起來看看科學家是如何「製造」出你所嚐到的食物。
玉米是大宗添加物的提萃來源,我們從玉米所精煉出的化合物甚至比石油更多。玉米澱粉(cornstarch),又被稱為修飾澱粉,可以延長小麥粉的保存期現;麥芽糊精(maltodextrin)可以讓食物變的黏稠;而常常聽見的玉米糖漿可以增添溼潤感及甜度。(圖片來源)  
編譯:繆葶
若你曾經研究過食品包裝上的成分表,並對糖果棒裡的聚甘油蓖麻醇酯(polyglycerol polyricinoleate)、穀物片裡的特丁基對苯二酚(tertiary-butylhydroquinone),或是更多落落長的化學字眼感到好奇,現在,將有一本書可以幫助你找到解答。
Ingredients一書已在2015年9月底上市,裡頭囊括了75種市面上常見的食品添加物的照片、來源與用途,像是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cetic acid)普遍用來防止食物氧化,肌苷酸二鈉(Disodium inosinate)能夠加乘味精的味道,而已經被大量運用在日常飲食中的鹿角菜膠(Carrageenan)則來自於海藻萃取,從沙拉醬到啤酒中都見的到它。
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強調添加物的壞處,它更像是對那些我們絲毫沒有意識到便吃下肚的物質,作簡單的探究。
「我最初的目的,是想為這些物質下個一般人能理解的注解 」,身為此書攝影師的Dwight Eschliman這麼說,「食品科學近年來的確掀起不小的風浪,然而不得不承認,食品科學也創造出了一些有趣的結果。現今人們都對食品添加物大加撻伐,而我只是單純的想要分享資訊。」
「Dwight跟我都只是出於好奇才會這麼做,」作者Steve Ettlinger這麼說,Steve除了Indegrients之外,也著有Twinkle, Deconstructed,一本同為描述食品添加物的書籍。在拍攝過程中,他們必須熟悉每項物質的特性,還曾經拍到意外成型的海洛因粉末,當下只好趕快撤離、遠離海洛因的氣味。
聚甘油蓖麻醇酯(PGPR)由蓖麻油中提煉,現金備用於巧克力製程中,以減少椰子油的運用。 (圖片來源
儘管兩位作者聲稱他們不會對添加物的營養多做解釋,然而他們自己都不太吃加工食品。「我跟Dwight一樣,還是喜歡新鮮的全食物,我覺得大家應該也都是這樣」,Steve這麼說,「我絕對不是加工食物的粉絲,但我也承認大多數的成份是安全且有效用的。」
當然在某些情形下,添加物的安全性仍然令人質疑,而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像是General MillsNestle以及標榜天然的Subway(沒錯,即便是Subway,也用了超過12種添加物在早餐的蛋裡),開始將這些人造物質屏除在食物製造之外。
「很多科學家會說『這些食品添加物已經被使用超過50年了,這當然是安全的』,然而像是酥油(crisco),這個長久以來被廣為使用在食品裡的添加物,已經被證明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延伸閱讀:FDA orders food manufacturers to stop using trans fat within three years);類似這樣的事件越來越多, 不過我也不會因此就有如驚弓之鳥,大多數被我們吃進身體的添加物都還是極小的分量。」
資料來源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