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David WoodPhoto Credit: David Wood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在充滿不確定氛圍的當下,中興新村卻仍滿溢著這種氣氛。翻開當地獨立刊物《Local Word》,感受到閒逸的鄉居生活。除了是旅遊誌,這本刊物還討論在地議題,要用藝文來推動地方創生。背後的催生者,是一位加拿大人。

CSR@天下/文:顏和正
「中興新村第三市場側邊,手炒栗子的攤位煙霧繚繞,是周末市場口的特色之一。經過香甜誘人的炒糖幻霧後,有一間素食麵館,習慣地走進裡頭,叫上一碗山藥栗子麵,清香四溢的湯頭,總是舒服地喚醒身心。這是中興新村美麗的早晨,欣賞市場裡頭待人接物的專心、安份、還有生命力,漫步於此觀照中,有一種緩慢下來的靜定。」
翻開《Local Word》,這段清新的文字喚起人們對南投小鎮的記憶。光陰荏苒,這裡曾是台灣省政府所在的地方政治中心,彷彿墜入歲月塵封的角落。這本以「一份留給中興新村的美好」為宗旨的在地獨立雜誌,正是要讓人們重新發掘這個彷彿已經遺世的小鎮魅力。
(這本以「一份留給中興新村的美好」為宗旨的在地獨立雜誌,要讓人們重新發掘遺世小鎮的魅力。來源:David Wood)
(這本以「一份留給中興新村的美好」為宗旨的在地獨立雜誌,要讓人們重新發掘遺世小鎮的魅力。來源:David Wood
說是雜誌,其實只是兩張 A3 大小、總共 8 面的「小誌」。然而,講究的重磅數用紙、充滿文青味的文字、攝影、美編、霧面印刷, 卻呈現出令人驚艷的專業水準。
更意外的是,這本剛過兩歲生日刊物的創辦人,是定居當地的加拿大人伍言中(David Wood )與台灣老婆林欣蕾。兩人甚至不是記者,而是衛蕾原味攻坊(the Pot&Pan Bakery and Dining)這家餐廳/烘焙坊/咖啡館的創辦人。

農夫市集加上獨立雜誌,推動地方創生

位在中興新村安靜的道路邊上,這家被綠樹、杜鵑與九重葛環抱、滿溢著春天氣息的餐廳,在一片老房舍中,顯得份外吸睛。門外是當地小農寄賣在地食材的「前院市集」,屋內架上也販售在地生產的農作品,像是果醋、蜜餞等。溫暖昏黃的燈光,照映著皮沙發後面畫著一棵大樹的牆,另一側牆上則掛著在地藝術家的畫作,簡直就是一個隱藏版的文青打卡點。
(衛蕾原味攻坊門外,有當地小農寄賣在地食材的「前院市集」。來源:David Wood)
(衛蕾原味攻坊門外,有當地小農寄賣在地食材的「前院市集」。來源:David Wood
「自從我們開店之後,有趣的事情開始發生了。有一點像是強迫你要融入你的社區。身為一個在台灣的外國人,這是我走進社區的一條路,有了一個公眾形象,也能參與社區發展,」在 2013 年就跟老婆一起開餐廳的伍言中說。
《Local Word》是夫妻倆為了讓老舊社區重生而推動的「In the Room」計劃的一部分。他們以餐廳為核心,在裡面舉辦社區沙龍、小型音樂會,跟關心地方創生的在地居民,一同討論社區的議題。他們開了農夫市集,後來又創辦雜誌,希望讓更多人能認識並參與中興新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衛蕾原味攻坊店內。來源:David Wood)
(衛蕾原味攻坊店內。來源:David Wood
「 原始的想法是如何讓這家店成為連結社區的更多方式,餐廳是核心,但如何長出更多的枝幹?因此有了『In the Room』這個想法,包括市集與雜誌。市集的成功不是在商業層面上,而是從創造社區聯繫的層面來看。我們開門後希望人們能走進來,而他們確實也來了,這很正面也很激勵我們,」站在櫃檯後幫剛在外面挑選青菜的客人結帳的伍言中說。

自掏腰包無償投入,連蜂農都加入

他們自掏腰包辦雜誌,把小農市集的利潤,全部投入製作小誌。原先只有 3 人,林欣蕾負責撰稿,伍言中負責攝影,還有一位在地插畫家。後來吸引了更多在地人加入,一位住在南投有電腦排版專業的年輕人主動聯絡他們願意幫忙,市集中一位蜂農因為很會畫畫,也在他們邀請下開始畫插畫。雖然偶有在地廣告,但這本發行量僅約 120 至 130 份的季刊,基本上還是靠市集收入與小額捐款在支撐。
「我跟他們說做這些都是無償的,但如果經費不夠,我們會自己出,不會叫其他人出,」林欣蕾笑著說。
這本在中興新村、竹山、草屯等地共 20 多個點(包括咖啡館、書店等等)免費發贈的刊物,不只是本地方旅遊誌,也討論在地議題。
去年冬季刊的封面故事就是討論「路樹修枝」。中興新村道路寬闊,行道樹原本高大繁密,但地方政府卻採用直接連枝帶葉的「砍頭」方式來修剪,引起在地居民議論。有人認為樹木過大會影響當地低矮屋舍、道路、與行人的安全,但讓綠葉遮蔭變成一片光禿「砍頭」的景象不僅破壞美感,也可能破壞樹木健康與棲息生物的環境。因此,他們遍訪當地的里長、里民、與專業學者,忠實呈現正反不同的意見。
「我們無法給您結論或是解決方案,能做的是提供一個平台,鼓勵大家發表己見;我們傾聽且分享,倘若還有一些好運氣,也許我們能做些改變!」《Local Word》如是說。
(去年冬季刊的封面故事,討論在地議題「路樹修枝」。來源:In the room你聽見了嗎?臉書粉專)
(去年冬季刊的封面故事,討論在地議題「路樹修枝」。來源:In the room你聽見了嗎?臉書粉專

有人潮就是錢潮?用藝文把人帶進來

然而,要推動改變談何容易,除了人力有限、必須自籌經費,還得面臨其他挑戰。有一次,他們想辦詩文比賽,鼓勵當地學生投稿參與,甚至還找到當地店家願意贊助給獎金。但因為不是教育部正式行文,學校並未推廣活動,最後僅有兩位學生投稿。他們也曾想串連當地店家共同推動一些活動,只是每個人有自己的時間與考量,最後都沒有成功。
「原本『In the Room』的 room 是指整個社區,現在就是我們自己這個 room 而已。可以用什麼方法可以把年輕人帶進來?很多單位覺得有人潮就有錢潮,我們沒有能力講錢這件事,我們用藝文方式把人帶進來,」林欣蕾說。
他們的初心還是得到正面反饋。當地中興高中的老師是他們客人,去年介紹校刊來跟他們互相採訪報導,他們的發送點也擴大到中興高中圖書館,甚至有學生帶著家長來店內消費。此外,因為這裡很大一部分居民是退休老師,看到他們的努力也用捐款來表達支持。
「他們說自己年紀大了不能再做什麼,但是很支持我們,來買麵包時就順手在櫃檯的募款箱中放點小錢,」林欣蕾笑著說。

自己的社區自己救,不為錢而為了在地情感

辦雜誌推動地方創生,是伍言中的點子,他曾目睹並參與過這樣的經驗。
2020 年、37 歲的伍言中,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大學時主修英國文學,還曾發行過兩本詩集。念完書後他到英國中部大城雪菲爾(Sheffield)工作,發現當地有本免費的獨立雜誌《 Now Then Magazine》,是由在地年輕人自己發行,試圖透過討論藝術、文化、政治等跟在地有關的議題,來翻轉社區。當時這本雜誌才剛創刊,他不僅在上面發表自己的詩,也協助發送雜誌,讓他對「自己的社區自己救」這件事留下深刻印象。
「我在加拿大從沒看過這樣的事。他們似乎有無窮的精力,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動力與能量,是因為他們相信能夠改變自己的社區,讓自己的家鄉變成更好的地方。這種起心動念不會有消失的危機,因為你住在那裡,做這件事不是為了錢,而是從情感出發,」自稱從來不是屬於帶頭領導人的伍言中,在心中默默種下了種子。
在英國 2 年,他想探索世界的其他角落,到柬埔寨教英文。然而,曾備受戰火凌虐的這個國家讓他待了 1 年就想離開,剛好有朋友在南投草屯教英文,就介紹他到草屯來工作,也因此結識在地人林欣蕾。
「我發現這裡非常安全、乾淨、充滿文化氣息。道路寬闊、人們也非常好客,是個非常舒服友善的環境,」伍言中說。
兩人結婚後,定居在妻子從小長大的中興新村,並一同在當地的幼兒園教書。不過,因為不認同幼兒園以成績為導向的教學理念,他們開始萌生創業念頭。伍言中喜歡烘焙烹飪,以前曾在餐廳工作,因此 7 年前決定開麵包店。一開始只是賣給認識的人,當年底就正式開店。但為了收入考量,伍言中仍持續教書,由太太打理生意,連娘家的人都來幫忙。後來生意逐漸上軌道,擴大成一家餐廳,伍言中離開教職專心投入經營。
「我從青少年時就開始進出廚房。在廚房工作的人很真實、不做作,會遇到很多很有趣的人物。如果想要寫書,廚房是一個很好的背景。我喜歡那個很有創意充滿變化的世界。不過,我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竟然會擁有並經營一家餐廳,」伍言中說。

燒香的視覺隱喻,從幻滅到欣賞的文化震撼

在台灣, 他也遇上難以避免的文化震撼。曾在學校讀過東方哲學的他,對於這些概念如何被落實在社會中,非常有興趣,但剛到台灣時,他看到一些「概念」與「做法」的差別,不免感到有點失落。例如,燒紙錢的拜拜文化,讓他覺得未免太過功利導向。
「去廟裡拜拜是為了賺錢或是考試有好成績?燒一台賓士給先人?這對我來說是件很奇怪的事,」曾經有過的浪漫幻想,終究得跟現實衝撞。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後,他開始看到這些現象背後的美,理解到那是一種將思念傳達給另一個世界親人的儀式。一縷清煙裊裊上升,其實是將有形的物體轉換成無形的媒介,飄向一個眼睛看不到的世界。
「這是種連結另一個世界的視覺暗喻,非常聰明,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很直覺、充滿詩意的做法,」詩人纖細敏銳的特質,讓文化震撼的過程從「幻滅」逐漸走向「欣賞」。
「儀式跟迷信是不同的,迷信暗示著一種批判,但是儀式與傳統是文化中很有價值的東西,對個人與家庭來說,是延續血緣的一部分。光看表面,當然有些膚淺的層面,但當你把表面剝掉後,就會看到很有趣的東西。我們總是從批判開始,但必須要能同理。這是一段在情感上很有收穫的過程,」伍言中說。
在他們有了女兒之後,安靜閒適的鄉村生活,也讓他愈來愈自在,在長期離鄉漂泊的人生中,他總算在這個有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氣氛的小鎮,找到自己的根。
「我非常高興能在這裡撫養我的女兒長大,我很愛中興新村,這是個非常美麗的小鎮,這裡很多人都很想看到中興新村邁向另一個階段。這個小鎮的下一步會是什麼?對於這個地方的未來,我很關心,」伍言中說。
全文轉載自 CSR@天下,原文標題:發行量只有一百多本 加拿大人自掏腰包在南投辦雜誌推地方創生

文章標籤

  • CSR@天下

    CSR@天下

    1997年,《天下》率先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觀念。二十年來,CSR逐漸受到重視,成為企業成長的第二曲線。呼應趨勢,《天下》在2017年成立「CSR@天下」網站,除了持續介紹最前瞻的趨勢觀點,也搭建起CSR交流平台,期望提升台灣企業價值,打造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