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大雄誌 megaoPhoto Credit: 大雄誌 megao

生命力新聞/文:歐洵甫、王勖叡
《大雄誌》由總編輯王倚祈和來自不同領域的民眾所組成,希望透過雜誌的形式,讓高雄人更了解自己的家,並且能以家為榮。創刊號以 10 個「症候群」介紹高雄獨一無二的人、事、物;第二期則以「高雄發財夢」為焦點專欄,探討相關時事,但仍有收錄其他生活化的內容。《大雄誌》團隊目前也積極發展網路媒體「雄雄」,作為即時反映高雄在地議題的媒介。
(《大雄誌》總編輯王倚祈。來源:王勖叡)
(《大雄誌》總編輯王倚祈。來源:王勖叡

大學畢製建立編輯經驗與對高雄的感情

《大雄誌》的總編輯王倚祈雖然在台北出生,但她在國小時就移居高雄,這個有著悠閒步調的美麗港都就成為了她成長過程的一部份。她大學就讀樹德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畢業製作曾和朋友發行了 6 本《打狗聚落》,紀錄了包含旗津漁村、海光四村和黃埔新村在內的 6 個高雄本地因產業而生的聚落。
這 6 個聚落,都面臨與舊產業一同沒落的危機。王倚祈說,沒人住的古厝會被拆掉,剩餘的居民可能都得搬走,時至今日,就有 3 個聚落近乎完全消失。但這些因為畢業製作所產生的感慨與感動,並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反而在她的心中轉化為對高雄這塊土地濃濃的情愫。《打狗聚落》的製作過程,也讓王倚祈親自接觸採訪、撰文和編輯,「我自己和我朋友很喜歡這件事情,和不同的人接觸,把他們的故事寫下來。」
(《打狗聚落》並非單純的畢業製作,它更點燃王倚祈對高雄在地文化的熱情。來源:王勖叡)
(《打狗聚落》並非單純的畢業製作,它更點燃王倚祈對高雄在地文化的熱情。來源:王勖叡

多元的成員組成 一樣喜愛高雄的心

2017 年,王倚祈結束在台北短暫的工作,返回高雄,接獲教育局的邀請,擔任實驗性編輯課程「編輯會議」的發起人。她說,有這樣的課程構想,是因為台灣的編輯課程資源幾乎都集中在北部,大部分又是短期的課程,「編輯是密集思考下的產物,不該只有單堂的課程。」因此,她的「編輯會議」規劃了 18 堂的課程,前 9 堂帶領學員欣賞世界各地的刊物,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後 9 堂則要實際組成編輯團隊,並產出一本刊物。
「住在高雄,就是要做高雄的東西!」雖然「編輯會議」的 25 位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年齡、性別和工作領域,甚至還包括台南人和屏東人,但他們都有相同喜愛高雄的熱忱。於是,製作出發揚高雄在地文化的《大雄誌》就成了 25 位成員們的共同目標。王倚祈說,「編輯會議」沒有規定雜誌的形式為何,以及是否要販售,但經過團隊成員間的討論後,他們認為要能夠持續發行新的期數,《大雄誌》就必須是一本有合理定價的地方刊物。

創刊號 高雄獨一無二的「症候群」

2018 年 6 月,《大雄誌》創刊號問世。本期內容提出 10 個不同的「症候群」,每個症候群則對應一個與高雄相關的主題或議題。這些「症候群」,並不全然具有負面意義,它也象徵高雄這座城市和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具有的特色。
「獵奇症候群」對應的主題是高雄在地奇特、不為人知的 5 個地點,包括有楠梓百慕達稱號的楠梓陸橋、田寮的石頭廟、鳳山的法老王雕像、前金的大立百貨空中遊樂園和有林園曼哈頓稱號的石化工業區。《大雄誌》除了介紹這些奇景,也向讀者分享它們背後的故事,如:石頭廟「是由來台參與南二高工程,卻因營造商倒閉、沒有錢回國的 500 名泰國移工,被廟方救濟,大家用結緣來的珊瑚岩和玉石,堆砌而成的。」
(24 個冷知識,反映高雄的真實日常面貌。來源:毆洵甫)
(24 個冷知識,反映高雄的真實日常面貌。來源:毆洵甫
「逃家症候群」專訪 3 位民眾移居高雄之後的感受和生活,有人說:「摩托車不禮讓路人,整體交通對行人並不友善。」;有人則覺得「高雄是個沒有圍欄的城市,雖然危險、隨時都可能掉進海裡,但是人生活在其中非常自在。」;也有人認為「除了空氣以外,高雄的一切我都很喜歡!」讓高雄的讀者透過外地人的角度來看自己的家鄉。《大雄誌》也製作了 24 個高雄的冷知識,像是高雄腔句尾會加「ㄋㄟ ˋ」或「ㄋ一ˋ」、騎圓環不能直行要繞外圍、電影票可以在路邊攤買更便宜等,用輕鬆幽默的方式,讓其他縣市的讀者看到高雄特殊又日常的一面。
「以住代護症候群」則探討眷村文化復興的議題。2013 年,高雄市政府推動黃埔新村以住代護人才培育計畫,補助民眾入住荒廢的眷村,期望達到修繕維護及活絡眷村的效果。但這個政策讓《大雄誌》編輯團隊有一些疑問:「眷村文化的保存是攸關人,或是只有歷史文物?」、「什麼又是眷村文化呢?」黃埔新村也是王倚祈從製作《打狗聚落》時就有持續拜訪和關注的眷村。於是,他們決定將這項計畫整理成時間軸和資訊圖表,並將實地調查和訪問當地新住戶生活感受的結果,做成懶人包和專訪,打破一般人對老舊眷村的想像。
(整理成資訊圖表後,黃埔新村的以住代護議題變得平易近人了。來源:毆洵甫)
(整理成資訊圖表後,黃埔新村的以住代護議題變得平易近人了。來源:毆洵甫

第二期 鎂光燈下的高雄時事

2018 年年底,高雄市面臨政黨輪替,新市長上任,高雄瞬間成為眾目焦點。《大雄誌》團隊就順應這樣的時事背景,在 2019 年 8 月,發行以「高雄發財夢」為封面設計和專欄主題的第二期雜誌。王倚祈說,許多人對於這樣的主題存有疑慮,但她認為:「這個時候不出這個東西,那就不是高雄的雜誌。」不過,王倚祈也說,他們在處理這個專欄時,會盡力維持雜誌中立。在「市民心聲:關於韓市長」中,他們專訪了 7 位政治立場不同的高雄市民,希望做到平衡式報導。
(如同刮刮樂一般,政黨輪替後的高雄,充滿了不確定性。來源:毆洵甫)
(如同刮刮樂一般,政黨輪替後的高雄,充滿了不確定性。來源:毆洵甫
「我欲來去臺北打拼」討論高雄青年北漂的議題,《大雄誌》團隊以問卷的形式,調查了 250 位北漂經驗者在台北生活的時長、薪資、開銷和心得感受,並整理成資訊圖表,並且訪問在高雄的臺北人和在台北的高雄人,將他們的住處畫成平面圖,透過兩地不同的生活經驗,讓讀者更了解「甚麼是北漂」、「青年為何想要北漂」。
一地在經歷政黨輪替後,政策的執行往往會面臨斷層,高雄輕軌也不例外,在新市長上任後,許多路段皆暫停施工,引發民眾正反兩方的討論。王倚祈說:「高雄人對輕軌很陌生,甚至不知道它和公車、捷運有甚麼差異。」所以在「高雄散步復興運動」中,《大雄誌》團隊整理了高雄和世界各國的輕軌發展史,並專訪兩位推動輕軌的高雄市議員,希望能夠教育民眾「什麼是輕軌」、「輕軌能帶給我們甚麼」,而不是謾罵政府的政策或某些民眾的意見。
除了嚴肅的時事議題,在第二期《大雄誌》中,仍然有許多有趣的生活化內容。「高雄便當鑑賞會」邀請高雄市民線上提名票選,並讓 4 位評審現場試吃評分,選出最能代表高雄味道的排骨便當。「三桃山遊樂園」介紹位於高雄市旗山區的三桃山遊樂園。這裡雖然是台灣第一座私人遊樂園,也曾經是上一代的約會勝地,但《大雄誌》團隊從 1,032 份問卷中發現,只有 30% 的人有聽過三桃山,還有 100 多人是 30 年前去的。
王倚祈說:「它是高雄人的回憶,但大家都已經把它遺忘了,以為它已經拆掉。」所以這個專欄將導覽地圖、豐富的遊園攻略、大量的實景照片和民眾心得串起來,找回讀者的昔日記憶。

拓展網路新媒體 持續發揚高雄文化

從創刊號到第二期,王倚祈不斷招募新成員的加入。近期加入的漫畫家透村,翻著《大雄誌》裡讓她印象深刻的內容說:「竟然有人會注意到這一塊的主題!」她因為曾經看過雜誌,並且覺得自己的「電波」和《大雄誌》的成員契合而主動應徵。王倚祈說,她希望《大雄誌》,能夠成為高雄人工作之餘實現理想生活的平台,大家加入之後成為夥伴,「一起討論出有趣的結果,想辦法完成一件事。」隨著大眾閱讀習慣的改變,《大雄誌》團隊也在 2019 年創立網路媒體「雄雄」。王倚祈說,「雄雄」可以協助品牌經營,也不像雜誌需要花費較多的印刷、出版成本和時間,可以更即時反應高雄的議題。
《大雄誌》雖然曾經面臨經費來源不足的問題,卻絲毫不影響雜誌發行後引起的廣大迴響。與《大雄誌》有合作關係的獨立書店 — 三餘書店店員盧小姐說,《大雄誌》在店裡賣的非常好,不但榮獲 2018 年銷售排行榜第二名,在 2019 年甚至成為最暢銷的獨立刊物。
遙想讀者的回饋內容,王倚祈說,曾有在台北工作的高雄人在誠品書店看到《大雄誌》後又驚又喜,原本覺得高雄很無趣,卻在看了雜誌以後,發現高雄有許多獨特的人、事、物,而願意返鄉工作或生活。
王倚祈說:「一本雜誌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讓他們對自己的家產生歸屬感,是一個很感動的地方。」
2020 年,《大雄誌》即將邁入兩周年,總編輯王倚祈和來自各行各業的團隊成員,將會持續努力「讓高雄人對於自己的家鄉更了解,並以出身在高雄為榮」。

採訪側記

總編輯王倚祈笑著說,其實一開始的 25 位團隊成員是用抽籤抽出來的,因為當「編輯會議」開放民眾報名時,現場有超過 80 人想加入,就算表明幾乎不能請假、還要做出一本雜誌的情況下,大家仍然很真誠和踴躍。這讓身為高雄人的我覺得很感動,原來在自己的家鄉也有這麼多人想為這塊土地,打造一本專屬的雜誌!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大雄誌》 一本讓高雄人自豪的雜誌

想在工作中改變社會嗎?你不能不知道什麼是「力世代」! 來此讀新知、拓人脈、看職缺、找資源,讓我們一起出發,開創自己的影響力職涯。 >>>手刀前往《力世代——社會創新人才站出來》完整策展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