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花甲」企業踏入社會創新——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執行長羅國俊:願媒體與社企共創更好的台灣
文:李沂霖
2011 年,聯合報在 60 歲生日時許下「努力讓台灣更好」的願望,催生了「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以下簡稱願景工程)的誕生,自此願景工程便致力於透過議題報導及活動推廣,爲台灣社會促成正向的改變。
彼時,正是金融海嘯侵襲後動盪的時代,「那時我們發現,過去企業總以『追求最大獲利』作為最重要的使命,(此使命)正逐漸受到社會的重新思考及檢視,大家開始意識到,追求股東利益已不再是企業存在的唯一價值。」願景工程執行長羅國俊回憶這段變革。這是願景工程第一次注意到「社會企業」的存在,當時的台灣對這 4 個字還十分陌生。
「社會企業不僅是在做公益、做好的事情,同時也追求商業的方法,既要會做公益也要會做生意,這樣的形式特別可貴。」
看著年輕世代紛紛投身社會企業之中,羅國俊真誠地說,「我很佩服現在年輕人的勇氣。」但他也不免露出一絲擔心之情,「說實在的,當時我想,社會企業的發展是否會如我們預期一般順利還很難說,但是年輕人發自內心純善的動機,很值得給予鼓勵,因此我們便決定要好好來推廣這樣的新概念。」
羅國俊回憶,自己年輕時仍處於功利導向的時代,「做好事又能賺錢」聽起來或許像是天方夜譚,「如果是回到我們那個年代的話,我們可能不太會有勇氣去做這樣的嘗試,當時對我們而言,職涯選擇不外乎是大企業或公家單位,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趕快賺錢、儘早養家。所以我才會說,很佩服現在的年輕人。」
今年 60 歲的羅國俊,走過台灣經濟快速成長與蕭條的時期,談及近幾年才於台灣萌芽的社會企業,就像父親看著剛學會邁開步伐的孩子般,懷抱著微微矛盾的心態——既是期待,又擔心孩子在路上會摔跤。
羅國俊認為,唯有讓社會企業的概念深植於台灣社會之中,才能幫助社企更穩健地前進,而媒體便擔任新觀念推廣的重任。他表示,一個觀念的成形是經由萌芽、推廣到逐漸普及的過程,「任何新觀念,最初都難以被大眾所接受,必須具備耐心、長期經營。」
因此,願景工程以資深媒體之姿,在 2013 年以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以及網路平台,逾 10 個版面,大陣仗地推出「發現台灣社會企業」系列報導,正式向大眾介紹社會企業的趨勢與在台灣的發展現況;接著便受施振榮先生邀約,合辦「藝文社會企業發展論壇」;2014 年願景工程更將報導的觸角延伸至國際,推出「社企,讓青年圓夢」跨國系列,介紹韓國、香港、新加坡在亞洲推動社企成功的經驗,並介紹社企發源地英國及美國的發展模式與案例故事。
(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共同推出「發現台灣社會企業」系列報導。來源: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共同推出「發現台灣社會企業」系列報導。來源: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在長期推出社企報導之下,願景工程逐漸引起大眾對於社會企業的注意,羅國俊更欣然表示:「最重要的是,不少大企業也開始關注起社會企業的發展,並且願意投注資源來支持社企。」
聯合報本身便是一例,除了報導之外,也十分樂意運用自身資源爲社會企業盡一份心力。
超過 60 歲的聯合報,在 2014 年與未滿 10 歲的社企流相遇,成為社企推廣路上的忘年之交,一路走來,願景工程便在出版、調查及活動等面向,支持著社企流深耕台灣社企領域。
如 2016 年的《讓改變成真: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與 2017 年的《開路:社會企業的 10 堂課》,即是願景工程與社企流攜手合作的成果,集結了社會企業的發展趨勢、經營心法與案例故事,如今皆成為在台灣談及社企產業時不會錯過的經典。回憶當初與社企流共同出版的契機,羅國俊莞爾一笑:「書是系統化學習知識最好的工具。」
身為媒體工作者,羅國俊深知報紙生命週期短暫,也有感於網路上資訊更新速度飛快,除非特意將報導留存,否則很容易消失;書本卻不同,可以詳細而完整的紀錄,
「我常說天底下沒有比買書更便宜的事情了!」羅國俊認為:「對有志於社企領域的人們來說,閱讀一本書將會是很好的捷徑,只要花 300 塊錢就可以了解別人花好幾年流淚、流汗所凝聚的經驗,對於讓大眾全面地了解社會企業非常有幫助。」
隨著書籍的出版計畫,願景工程也集結星展銀行與社企流,分別於 2015 年及 2017 年執行「社企大調查」,這是台灣首次針對社會企業現況做民意調查,清楚描繪大眾對於社企的認知程度,也爲台灣社企產業指出尚待努力的方向。(同場加映:星展、願景社企大調查:6成4民眾願意溢價購買社企產品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與星展銀行(台灣)合作,發布第二屆「社企大調查」。來源: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與星展銀行(台灣)合作,發布第二屆「社企大調查」。來源: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不只報導,還有行動」是願景工程一直以來的信念,於是他們放下筆,走進即將於今年 5 月舉行的「明日亞洲-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現場,開設一堂「如何讓媒體幫助你傳播理想」的課程,爲社會創業者傳授與媒體的相處之道。
此外,羅國俊也提到,願景工程於高峰會現場設立「記者給問嗎」攤位,讓第一線採訪記者與創業者面對面,開放創業者提出任何問題,「為什麼我的新聞都不會被媒體採用?如何吸引媒體注意?這些常是創業者的疑惑,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能見度越高越好,因此我們期待能透過『記者給問嗎』的活動,給予創業者們具體的協助。」(延伸閱讀:第一次面對媒體就上手:幾點相處指南,讓創業者掌握應對進退
無論是報導還是行動,願景工程始終秉著讓台灣更好的心意;訪談期間,羅國俊對於年輕世代的關心更不時顯露在字句之間,「只有不同世代的互助共榮,我們才能讓台灣越來越好。」
羅國俊提及,願景工程今年的年度主題為「世代共好」,若用於大企業與社會企業之間也十分貼合,傳統營利導向的大企業握有較多的資源與經驗;年輕的社會企業則用創意與熱情推出解決社會問題的商品或服務。兩方互相合作,便能結合彼此的優勢,共同促成社會的正向改變。
以聯合報與社企流為例,雙方便是透過資金與業務的合作,合力推出社會企業的民調以及兩本專書,齊心推廣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致力搭起理解之橋,推出「世代共好」三部曲系列專題報導,同步舉辦「公民沙龍」活動,邀請青、中、銀三個世代代表探討如何讓不同世代理解彼此差異所在,消弭歧見,進而攜手跨代合作,共創台灣美好的未來。來源: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致力搭起理解之橋,推出「世代共好」三部曲系列專題報導,同步舉辦「公民沙龍」活動,邀請青、中、銀三個世代代表探討如何讓不同世代理解彼此差異所在,消弭歧見,進而攜手跨代合作,共創台灣美好的未來。來源:聯合報系願景工程)
「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重視 CSR(企業社會責任),我認為這是台灣社會企業值得注意的趨勢——讓重視 CSR 的大企業能夠看見社企。」羅國俊認為,若是擁有營利企業穩健的支持,將能大幅提升社會企業的生存條件,邁向永續發展。
羅國俊更熱切地提議,應結合願景工程的媒體力與社企流的社企整合力,共同邀請握有資源的大企業,形成「新的三角關係」,比如透過最簡單的「通路合作」,讓大企業願意採購社企商品,用新台幣給予社會企業最直接的支持。羅國俊期待著,未來有越來越多企業加入支持社企的行列,共同努力讓台灣更好。
核稿編輯:金靖恩
主題演講、平行論壇、社會創業大師工作坊、社企電影欣賞以及夏日社會企業市集,5/5 & 5/6 邀請你一同為明日亞洲提出解方! 點此了解更多高峰會資訊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