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FNPhoto Credit: GFN
如果把全世界浪費的食物做妥善處理與分配,絕對可以餵飽 8.1 億糧食不足的人口。從許多現象顯示,造成飢餓通常不是食物問題,而是流通問題。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文:古碧玲
進入 2020 年,距離 1760 年興起的工業革命約 260 年,意味著食物可以透過機械化生產的時間已超過兩個半世紀,食物取得途徑相對於農業時代容易許多,但我們仍會看到許多怵目驚心的數據。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的估算,截至 2017 年全世界有 8.21 億人口處於食物不足狀態;亞洲的飢餓人口佔了全世界的 63%;近 1.51 億的 5 歲以下孩童處於發育遲緩等不良狀態,比例高達 22%。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WFP)更統計出:在非洲有 39 個國家提供學校供餐計劃,每天有 3 千萬非洲兒童在學校吃飯;然而,整個非洲大陸卻有 6100 萬的兒童是餓著肚子去上學。
(在非洲有 39 個國家提供學校供餐計劃,每天有 3 千萬非洲兒童在學校吃飯。來源:GFN)
(在非洲有 39 個國家提供學校供餐計劃,每天有 3 千萬非洲兒童在學校吃飯。來源:GFN)
另一方面,則是令人乍舌的食物浪費數據,據全球食物銀行網絡(Global Foodbanking Network,簡稱 GFN)分析:每年約 13 億公噸、佔 33% 的食物在消費前後被浪費掉,相當於一兆美金的價值,而蔬果被棄置的佔比最高,歐美每人每年平均浪費掉 95 到 115 公斤,亞非則浪費 6 到 11 公斤。
這兩端的數據全然不對稱,正是所謂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把全世界浪費的食物做妥善處理與分配,絕對可以餵飽 8.1 億糧食不足的人口。從許多現象顯示,造成飢餓通常不是食物問題,而是流通問題。
去年 5 月在農委會舉辦的「降低糧損與浪費,以因應 APEC 區域糧食安全與氣候變遷國際研討會」中,與會的越南代表特別關注農地浪費與食物銀行的運作,足證新興經濟體中約有 15 至 30% 的食物被浪費狀況之嚴重性。
(從許多現象顯示,造成飢餓通常不是食物問題,而是流通問題。來源:GFN)
(從許多現象顯示,造成飢餓通常不是食物問題,而是流通問題。來源:GFN)
如何將每年浪費逾 10 億噸的食物,與 1/4 的人營養不良做一個較妥善的分配,以縮短兩者的距離,正是這些年食物銀行在世界各國各地因應而生的緣由,也呼應了聯合國於 2015 年提出的 17 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中的在 2030 年消除世界飢餓目標,全球各個與食物分配相關的組織平台都將消除飢餓納入主要工作範圍。
食物銀行濫觴於 1967 年,一位退休商人 John van Hengel 眼見人們的暴殄天物,遂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首創此一系統。而人們在後工業化之後的飲食浪費有增無減,有識之士開始發揚光大食物銀行體系,包括全球食物銀行網絡、餵養美國組織(Feeding America)、停止飢餓基金會(Stop Hungry Foundation)、歐洲食物銀行聯合會(European Food Banks Federation)等跨國性組織紛紛成立,致力於輔導各國各地區的食物銀行如何有策略地募集多餘糧食,交付給最需要的人,並邀請社會各界包括政府、企業和民眾共同參與。
方興未艾的食物銀行,同時是個具綠色使命的行動,不僅支持永續糧食系統並且履踐了環境保護。
當碳排放陡升導致溫室效應,氣候變遷的衝擊,使得糧食生產環境日益嚴峻,富人有足夠的金錢可採購糧食,但窮國與窮人卻首當其衝,例如今年 2 月原本乾躁的東非因驟雨成為蝗蟲繁殖的溫床,導致蝗蟲遍滿東非、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印度拉賈斯坦邦財政部長即表示:「4 千億隻蝗蟲襲擊了該邦,大量農作物被毀,印度學者預測蝗災將造成印度糧食減產 30% 至 50%。」
這種因氣候異變所產生的天災,勢將導致飢荒,而食物銀行平台則可適時發揮作用,建立永續的食物儲藏與分配系統,於發揮社會公正和公平起關鍵作用。這也是近年全球食物銀行網絡(GFN)積極扶持東亞與非洲地區成立食物銀行網絡的理由。
在台灣,環保意識逐漸抬頭的今日,各種具備分配食物的地區型社福和公益組織之外,也有幾家網絡型的食物銀行平台,將募集的大批食物透過平台重新分配,包括了: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食物銀行聯合會、1919 食物銀行與安德烈食物銀行等。而唯一由國際組織全球食物銀行網絡認證的則屬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將募集的大量食品直接匹配到全民食物銀行的網絡,由服務第一線個案的社福組織依需求登記,以實現安全且快捷的食品捐贈分配。
食物浪費也耗用了地球的碳足跡,上述等跨國組織協助地區型的食物銀行平台透過從農場、製造商、經銷商、零售通路、消費者和其他來源所募集的食物,經由各種社區機構網絡提供給需要的人,一方面可進行適當的食物重新分配,避免這些食物被浪費掉;另一方面,也能減少碳足跡。這些機構包括了學校供餐計劃、各種陪伴缺乏資源者的社會福利機構、課後照顧計劃及其他為飢餓者提供食物的非營利計劃等,也及於肺結核收容所、藥物濫用診所等。
其中,全球食品銀行網絡(GFN),歐洲食品銀行聯合會(FEBA)和餵養美國(Feeding America)3 大組織攜手合作的「零飢餓:食物銀行的綠色方案」,截至 2019 年,集結了全球 57 個國家/地區 1399 個食物銀行,以「不要浪費.不必浪費(Waste Not,Want not)」行動綱領,實踐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搶救了約 268 萬噸安全可食用的食物,提供給 6250 萬人。GFN 這項報告顯示,3 大組織分布全球各地的食物銀行每年減少約當 105.4 億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減少近 220 萬輛汽車的碳排量。
(在倫敦召開的全球食物銀行網絡年會,來自全球 37 個國家的食物銀行家出席與會。攝影:古碧玲)
(在倫敦召開的全球食物銀行網絡年會,來自全球 37 個國家的食物銀行家出席與會。攝影:古碧玲)
此一綠色方案不僅積極搶救食物,更提出了各國政府對應食品安全標示問題的基本責任,並建議食品製造廠、零售商和政府應採用簡化的標籤,因為「最佳保存期限」、「最佳賞味期」、「有效日期」、和「製造日期」等都標在食品包裝上,以致於無視全球有 1/9 的人口處於挨餓狀態,高達 20% 的安全且可食用的食品被因此丟棄。而只要搶救回全球 25% 被浪費掉的食物,就可以餵飽 8.7 億人口。
至於停止飢餓基金會則直接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Food Programme)合作,間接及於各地方政府。過去 4 年的行動方案的首要重點是:加強婦女的權利與能力,因為這是戰勝飢餓的最有效方法;其次,針對氣候和人道主義災難的緊急援助;發展以技能為基礎的志願服務,以改善 60 個國家的現狀和食品安全,他們號召了 12 萬 2 千名志工,協助了 2500 萬受益人。為了持續消除飢餓,在 3 年內投資了近 400 萬美元,以發展糧食自給自足及婦女受教育,培訓和就業的機會。而為了立即幫助減少飢餓,直接的糧食援助仍然至關重要,停止飢餓基金會與創始合作夥伴索迪斯(Sodexo)集團分發出 905,290 份未售出的餐飲,約佔他們銷售出餐數的 20%。
當氣候變遷的嚴峻課題兵臨城下,各國政府必須更有策略地建立糧食安全網絡,做為維持社會安定力量的基石,而與食物銀行合作,並建立公共政策與跨部門合作的機制,鼓勵民間捐助多餘糧食,量化糧食損失和浪費,支持糧食回收和再分配;收集信息性數據,利用食物銀行進行後勤和儲存,以支持實物緊急救援,此時已迫在眉睫。

與飢餓對抗靠女性

食物銀行界的女力向來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女性佔世界一半的人口數,但所擁有的財產僅有 1%。許多研究都顯示,改善女性的處境,將能驅使社會進步,亞洲發展銀行發現,在過去 25 年中,與飢餓對抗的進程中有 55% 來自於改善婦女的社會狀況。
世界銀行更提出說,婦女如果能擁有與男人相同的資源,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產量將增加到 4%,將有 1.5 億人可以得到餵養,無論是建立良好農業規範培訓,融資以及土地、設備、市場的利用,女性都更勝男性一籌。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女性會將他們收入的 90% 用於家庭食物、保健和教育上,而男性則只有 30 至 40%。如果由母親控制掌管家庭預算,則孩子會增加 20% 的生存機會。
本文為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合作專欄,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星展永續好時光系列活動「食物零浪費一週挑戰」,邀請大家參考食物零浪費指南,用簡單步驟挑戰零剩食生活,一同減少食物浪費、節省飲食開支,還能把多重好禮帶回家!>> 參加挑戰

文章標籤

  • 食物不只是食物

    食物不只是食物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是全台灣唯一被國際承認的食物銀行,透過剩食的整合與供給,確保可食用的食物能不被浪費,且有效分配給有需要的人,希望實現「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的願景。同時,協會亦關注各種食物正義議題的實踐,推廣結合飲食與公益的思維,欲瞭解更多請見:「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官方網站。
    本專欄旨在提供公益飲食的專業觀點,報導國際剩食趨勢、弱勢者營養補給工作、原住民飲食公共行動等議題。期許以社企流為平台,呼籲更正義的食農循環與行動方案,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二項(SDG 2)「終結飢餓」、第十二項(SDG 12)「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