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施特凡Photo Credit: 施特凡
多餘的食物怎麼辦?丟掉多可惜,但要如何捐出去?在中研院做環境變遷研究的德國人施特凡,在台灣推動食物分享,不僅減少食物浪費,還能對環境永續有所貢獻。
文:顏和正
走進台大附近溫州街小巷、位在一棟老公寓一樓的半路咖啡,庭院角落放著一台老舊的小冰箱。店長楊子瑄打開來說,「今天還沒有東西進來。」
年輕店長口中的「東西」,不是咖啡廳賣的糕點,而是不知由誰捐出、也不知由誰拿走的食物,因為這個上面貼著「享食站」的公共冰箱,目的就是要讓人們捐出多餘或即將過期的食品,由需要的人拿去利用。
「就是不要浪費食物,」酷酷的楊子瑄說。
有趣的是,這個公共冰箱背後的推手,竟然是一位住在台灣的德國七年級生。今年 30 歲、目前在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助理的施特凡(Stefan Simon),是「享食台灣」(Foodsharing Taiwan)這個運動的創辦人,希望透過食物分享,減少無謂的食物浪費。
「每個人都會浪費一些食物,但是即便只是一片麵包,丟掉都很可惜。透過食物分享的概念,可以救回一些食物,份量很少也沒關係,就是不要丟掉浪費,」2016 年開始在台灣推動食物分享的施特凡說。

公共冰箱,分享多餘食物

公共冰箱就是方法之一。目前「享食台灣」網站上列舉出的公共冰箱,除了半路咖啡是由施特凡推動之外,其他則是由有同樣理念的企業或非營利組織所推出。想要分享食物的人,可以在各個冰箱專屬的臉書粉絲團上留言,告知有什麼食物、份量、賞味期、何時會放過去,需要的人則自行取用。有時是住附近的人,把家裡剩餘的食物分享出來,但有時也會有人專程送食物來,例如辦活動剩下的便當。
另一種做法是跟麵包店合作。他們跟位在台大附近的歐嬤德式烘焙坊合作,由志工負責聯絡店家,如果當天有多餘麵包,社群成員就可以在約定時間去拿。
「為何要這麼做?就是很單純認同他們的理念,不要浪費食物,」烘焙坊的員工說。

民主、權力下放的志工草根運動

食物分享運動源自於德國的垃圾桶挖寶(dumpster diving)。當地超市、有機商店等會將過期品、包裝受損、或是賣相不好的食物,放在店面外頭的垃圾桶,「挖寶人」就去「淘寶」。不過,嚴格說來這並不合法,因為被丟棄的食品仍屬於店家,店家也會擔心有人吃了生病後,他們得負起責任。
為了解決食物浪費現象,2012 年在柏林,一群挖寶人成立了食物分享網站,跟願意的店家簽約,保障店家沒有責任,加入社群的成員也必須簽約承諾遵守規定,才能去店家拿食物,而且責任自負,僅能自用,不能轉賣。食物分享的概念逐漸成形,並在德、奧、瑞與其他歐洲國家逐漸擴展開來,目前已經有超過 20 萬人加入「惜食者」(foodsavers)行列。
(施特凡加入食物分享社群 foodsavers。來源:施特凡)
(施特凡加入食物分享社群 foodsavers。來源:施特凡
這與其說是組織,不如說是運動,並沒有正式的組織架構,參與者都是志工。每家店都有相對應的志工窗口,負責協調附近的惜食者去拿食物。「這是一個全志工、很民主、權力下放的草根運動,」施特凡說,「我在德國唸大學時就加入,很多食物都是這樣而來。」
施特凡 2013 年碩士論文研究首次來台,2015 年在德國拿到環境科學碩士學位後,申請到獎學金到台大進修中文,之後又拿到中研院工作留在台灣。因為關切環境永續問題,加上看到台灣食物浪費嚴重,在沒有任何奧援的狀況下,靠著朋友的幫助,仿照德國做法,架設網站並主動去拜訪店家,開始推廣這個概念。

食物分享不是慈善捐贈

其實台灣也有組織做類似的事,例如家樂福跟食物銀行聯合會合作,把剩餘的即期品分送給弱勢族群、獨居老人等等。然而,施特凡推動的食物分享,不以慈善捐贈為主要目的,而是單純希望減少食物浪費,畢竟未必所有店家都能跟食物銀行合作,例如街頭巷尾都看得到的早餐店,賣不完的食物當天就得處理掉,但是量不大、又不耐久放,往往無法捐給食物銀行。
「每天剩下的三明治、豆漿怎麼處理呢?丟掉不是很浪費嗎?」施特凡說,「這個運動的是希望人人皆能成為惜食者,此外,惜食者大部分都住在店家附近,這也是一個讓在地社區更加緊密的連結方式。」

免費給會讓人貪小便宜?

不過,台灣民情跟德國不同,食物分享的推動面臨不小挑戰。首先,要找到願意合作的店就不容易。一方面他們難免擔心客人貪小便宜不再買只來拿免費的,一方面也怕若有人因此生病,他們得負責,因此合作意願不高。
「我的經驗是,店員通常會說這要老闆決定,會再跟我聯絡,但是再也沒消息,」施特凡說,因此他們目前長期固定的合作對象只有歐嬤德式烘焙坊,當然也仿照德國模式,簽約確保責任歸屬等相關執行問題。
施特凡表示,其實這並不意味惜食者不會買東西,因為拿到的東西可能不是最想要的、或是當下還需要其他東西,反而會多買。「只要進到店家了,就多了消費機會,」這是他以前在德國的親身經驗。
歐嬤德式烘焙坊也有同樣的經驗。店員說一開始也曾擔心,但後來發現這種狀況並未出現。曾有附近居民看到有人來拿,以為隨便誰都可以拿,但是享食台灣的志工幫忙解釋,讓民眾更理解「免費的麵包」重點不在免費,而在減少浪費,要加入應該要遵守一定的規則。
合作店家不好找,但要讓大眾改變心態,卻是更為困難。一方面,台灣人將捐贈食物跟慈善連結,店家比較願意捐給弱勢團體。另一方面,拿的人也會覺得自己好像是「乞丐」,心裡反而有疙瘩,因此在台灣要找「惜食者」並不容易。跟德國人相比,他覺得台灣人比較害羞,不太敢主動去跟店家談合作或拿東西。

食物分享是環境永續問題,不是慈善問題

但是在施特凡眼中,食物浪費其實本質上是個嚴重的環境議題,不需要跟慈善劃上等號,惜食者也並非跟弱勢團體搶資源。
「食物分享跟慈善捐贈沒有競爭關係,而是延伸關係,」他解釋,「沒有很多人這樣去想過,但是其實食物浪費跟氣候變遷有類似的面向,也相互關聯,為了提供更多食物,人們砍伐森林來種穀物,造成溫室效應,但多餘食物被丟棄焚化,反而造成地球更大負擔。所以重點是在如何減少浪費,不是要解決貧窮弱勢問題。」
另一個挑戰是,這個運動全依賴志工,但有時店家通知有東西,負責的志工卻未公告或通知其他人,導致當天沒人去拿。或是有人把食物放在公共冰箱,卻未標明日期,都會造成困擾,有些店後來就不願再合作。
「有些人送東西過來,卻沒在粉絲團上公告,或是送來很明顯早就過期的東西,最後我們也只能丟掉,」半路咖啡店長楊子瑄說,「我們是支持這個運動,公共冰箱的電費我們付也沒關係,就是有時候會麻煩一點。」
(施特凡盼望號召本地志工推廣食物分享運動。來源:施特凡)
(施特凡盼望號召本地志工推廣食物分享運動。來源:施特凡
這樣的困境,不免讓充滿理想性的施特凡感到沮喪。一開始多半是他親自帶領志工去拜訪店家,但是他現在想要退後一步當顧問,提供做法給志工,由他們自己去跟店家洽談與組織活動。
「偶爾會有學校邀請我去演講,推廣這個概念,也有一些店家會找我,但我希望是由本地志工來做,畢竟我不會一直待在台灣,」施特凡說。

從自身做起,草根運動力量更大

來台已經幾年的他,非常喜歡友善的台灣人。但是,重視環境永續的他,覺得台灣在這方面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從綠能的發展、食物浪費、甚至到最基本的環境乾淨都是,因為去爬山都會在山林間看到很多垃圾。
「有時候我覺得台灣真是一個很棒的地方,但是要找到推動進步的靈感,比較不是那麼容易。在我的領域,如果要推動永續或是綠色運動,可能還是在歐洲比較能學到東西,」施特凡坦承。
他認為台灣應該更積極推動環境永續的做法,包括綠能在內,讓世界能更看到台灣。雖然兩岸關係、政治局勢、或經濟發展,都讓台灣社會普遍感到很悶,但既然這些難以突破,為何不先從能夠自我改善進步的地方開始做起?
「人們能透過像是食物分享這樣的方式,為環境永續做出貢獻,因為這不光只是減少食物浪費,還可以幫助解決很多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做,而不是一味怪罪政府而已,」施特凡說,「應該要讓人們知道我們面臨了什麼問題,可以有怎樣的方法來因應,動員人們來參與,我喜歡這樣的草根力量。」
全文轉載自 CSR@天下,原文標題:惜食不浪費 德國八年級生在台灣推動「淘寶」分享運動

文章標籤

  • CSR@天下

    CSR@天下

    1997年,《天下》率先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觀念。二十年來,CSR逐漸受到重視,成為企業成長的第二曲線。呼應趨勢,《天下》在2017年成立「CSR@天下」網站,除了持續介紹最前瞻的趨勢觀點,也搭建起CSR交流平台,期望提升台灣企業價值,打造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