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孟勳(Simon)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2年全球因瘧疾死亡的人數約為62.7萬人,90﹪以上發生在非洲,對孩童健康更是明顯的威脅。相較2002年,非洲這十年來瘧疾發生率下降31%,致死率顯著減少49%,除了藥物治療,最主要的疫病防治手段則出乎意料之外的簡單:蚊帳。
更精確一點地說,「長效型的驅蟲蚊帳(long-lasting insecticide-treated net,“LLIN”)」附有殺蟲劑且耐用數年,生產及運輸成本合計起來不到US$10/個,因此被世界衛生組織或NothingButNets等機構視為防治瘧疾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徑。
副作用
慈善捐贈顧問機構Givewell的研究指出,目前瘧疾防治成效無法與單一措施直接連結,因此無法證明LLIN就是最大功臣。此外LLIN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包括:
- 病蚊出現抗藥性
- 延遲人類對瘧疾出現免疫能力
- 殺蟲劑造成過敏反應
- 蚊帳資源分配不均
- 無法結合商業部門
最後一點指的是因為國際援助多,非洲當地居民期待這項資源是永久免費的,不願意花錢購買而使得企業無利可圖不願投入,而當地醫院也不見得有能力銷售多餘的蚊帳,因此配送通路無法開展。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說,
「免費分發蚊帳給經濟不自主的民眾,對於那些無法免費領取的公民所產生的未預期後果,最後反而限制傳染病防治的整體效果。這就是有沒有考量到「使用者所處的脈絡或社會情境對個人行為、社群的影響。」(社企力,p.245)
也就是說,在設計解決社會問題時,除了應思考為誰設計及其所處的脈絡及環境外,這樣的設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也應納入考量。LLIN的推廣除了前述的負面影響,非洲當地居民甚至懷疑它會造成不孕拒用或是拿來當足球網,使得其利用率無法推升。瘧疾問題能不能進一步改善暫不討論,但這個設計卻出現讓人有點意外的應用:捕魚。
有魚吃比較要緊
根據最近的報導,因LLIN免費且網目較一般漁網小,多個非洲國家漁民以此為工具捕魚提升效率,連孩童都下水在海邊捕撈。當地人表示他們太苦了想先填飽肚子再說,但大小魚通吃的結果就是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出現隱憂(與台灣拒吃魩仔魚的活動是一樣的顧慮)、危害海洋生態,造成魚源枯竭。為了解決醫療衛生問題反而傷害了生態,恐怕提供援助者也始料未及。
LLIN是否足以造成生態危機仍待商榷,但清楚的是人類基本需求沒有被滿足前,很難有其他誘因能與之相比。至少以這個狀況而言,生存的動機「要吃飽」比「不要被瘧蚊叮」來得重要。蚊帳如果不要被拿來捕魚,那麼就得先解決飢餓問題,而飢餓本身就是個複雜的政治社會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無法以獨立個別的型態存在,必然與許多層面牽扯糾纏。同樣地,在台灣的偏鄉教育失衡議題上,台大國企系李吉仁教授認為「多與當地經濟蕭條、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外配家庭有關,若欲提供補助教學,受助方必然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支付」(社企力,p.252)。因此也有看法認為光談教育、不談家庭或經濟問題不足以產生系統性的改變。
問題的本質與動態
我們都知道「給他魚不如給他釣竿教他釣魚」,但當受助對象說「用釣的太慢,拿蚊帳抓魚比較快,也不用你教」,該怎麼辦?
雖然Bill Gates樂觀預測十五年後瘧疾將會消失且非洲糧食可自給自足,但社會問題盤根錯節互為因果正是其複雜難解的原因,況且人文及自然環境與時推移,問題的面貌隨之更替。而社會創新所產生的影響,也更進一步改變問題的樣態或增生新的挑戰,例如微型信貸衍生的掠奪性放款爭議,或是這個案例中LLIN被拿來抓魚而使得三重基線出現失衡偏斜。因此社會創新欲達成有效的影響需要持續演化並不斷辯證,以探究問題的本質並了解其動態,才能在不斷的迭代後找到最佳答案。
發現問題不簡單,解決問題更是需要深厚的功力
改變社會不止是三小時的靈光乍現,更加是一千天的日夜磨練;
現在就報名社企流三週年論壇,
看30位社會創革者如何「修行練功」,讓改變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