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營利組織到社會企業  不能換湯不換藥:角色、環境、策略與思維,跟著變了嗎?
文:金靖恩
(圖片來源:CC Olearys
過去20多年是台灣非營利組織的快速成長期,這個在政府與企業之外的「第三勢力」,至2013年的數量已超過四萬家,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裡服務著廣大族群。
然而在過去5到10年間,社會企業也相繼興起,這股「運用商業力量解決社會問題」的新思潮不僅席捲著新興創業家,也深深影響著既存的非營利組織。許多人開始思考轉型之道,希望能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降低對捐款的依賴,用更永續的方式服務弱勢族群。
不過所謂的轉型,並不只侷限於組織型態的改變,也不只是加賣一個商品或服務而已,下面所提到的四種模式,更包含了角色、環境、策略與思維的轉變。

一、從資源使用者到「價值創造者」

首先要談的是「角色」轉換。以往的非營利組織經費來源主要依賴捐款,而被服務的族群也大多扮演「受助者」的角色,然而有愈來愈多組織開始嘗試成為「價值創造者」,透過客製化的職業訓練,將原本的受助者轉型為生產者或服務提供者,其中「喜憨兒基金會」和「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都是採用此種模式的成功案例。
談到喜憨兒基金會,大家第一個聯想到的可能是烘培坊庇護工場,但除了培訓憨兒製作糕點外,他們更開起了餐廳,透過客製化的輔具、廚房設備與服務流程設計,讓憨兒搖身成為侍者與大廚,提供消費者美味的餐點。
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更是開拓出身障者的就業天地,從20年前的打字與資料建檔業務,到目前的加油站、手工甜點、視覺設計、甚至是藝術品等級的手工琉璃事業,勝利一步步打破身障族群的隱形天花板,帶領他們開創不可思議的商業潛能。

二、從弱勢化為優勢

上述角色的轉換,有時也需要透過「環境」作為助力。一般所謂的弱勢族群,往往是以健康人為中心的社會所產生的標籤,但透過環境的轉換,原先的弱勢就有可能變成優勢,成為非營利組織寶貴的資源。
如同台灣「黑暗對話」董事長謝邦俊所言:「黑暗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其實並不陌生,但我們卻從沒想過要如何運用黑暗」;黑暗對話打造一個獨特的環境,把黑暗變成一種體驗與學習,讓社會大眾成為「被服務的對象」,而視障者則搖身變為黑暗中的「引導者」,成為這項體驗的核心價值。
前面提到的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也是善於轉換環境的佼佼者。勝利把一般雇主多有顧慮的「多元障別」作為其核心價值之一,針對各種身心障礙者的特性,創造適合他們的工作環境,並分別培養不同的技能,讓他們在團隊合作下充分發揮所長。例如勝利的手工琉璃團隊,就包含了身心智障礙、肢體障礙、精神障礙等身障員工,他們不標籤化任何一個族群,而是利用不同障別的工作屬性,讓每個人在最適合自己的環境下發揮所長,將弱勢轉變為優勢。

三、從庇護工場到卓越的品牌

如同一般企業,非營利組織在轉型過程中也需要「策略」的轉換,思考自己的價值定位,而不是一窩蜂地投入「其他人也能做」的事,卻無法發展出品牌差異,缺乏競爭力。
以勝利為例,同樣是身障服務團體常經營的打字與資料建檔業務,勝利對自己的要求是做到業界頂尖,把自己定位為兼顧「安全、精準、效率」的服務提供者,不僅成為台灣第一個取得BS7799 認證的資料鍵檔中心,在中信銀行的信用卡資料輸入上,還達到99.9997%的超高準確率。不只做和大家一樣的事,勝利更進一步開發高附加價值的視覺設計與手工琉璃等業務,為他們建立了難以模仿的高門檻。
商品與服務的開發只是轉型的第一步而已,後續的市場測試、品牌經營、商品與服務的精進等才是讓業務持續成長的關鍵,也是勝利潛能發展中心成功的原因。

四、從單一組織到混合分工

最後,我們回到了「組織型態」的轉換。無論是非營利組織還是社會企業,都有各自法規上的限制,例如非營利組織在商業行為上往往較為受限,而一般企業則無法接受大眾捐款。這時可以考慮社會企業與基金會並存的混合分工模式,讓彼此各司其職、互相幫補。
這種混合模式有多種搭配方式,第一種為讓基金會專心投入社會服務,並另立社會企業籌款,例如「耕心蓮苑基金會」與「愛一家親社會企業」。前者專注於社區辦學,讓家境不好的學生也能接受良好的課後輔導;後者則進行手工點心義賣,營收再回饋給社區辦學。
第二種則剛好相反,由社會企業來創造社會影響力,同時也成立協會接受外界捐款,以匯聚更多資源。例如「以立國際服務」即是以社會企業方式經營,但也成立協會募資,專款專用,讓更多資源得以投入社會服務。
另外,也有兩者都投入社會服務,但採取專業分工的做法,例如「瑪納有機文化生活促進會」與「光原社會企業」。前者協助原住民建立完善的農業生產機制,並提供耕作技巧與知識的培訓;後者則為原住民生產的有機蔬菜做總經銷,讓原住民安心種菜,由光原負責賣。
從非營利組織轉型為社會企業,需要上述角色、環境、策略與組織型態的同時轉換,才能避免換湯不換藥。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非營利組織都適合轉型為社會企業,還是要先分析自身的財務結構、資源的來源與流向以及組織的核心價值後,再來選擇合適的發展模式。期待台灣的非營利組織不只遍地開花,更能走得長遠、持續發光。
(本專欄由星展銀行支持專案人事費用,但完全不干預文章選題與寫作方向,確保文章獨立性)

文章標籤

  • 心事業,星力量

    心事業,星力量

    過去十年來,社會企業在亞洲雖仍在起步階段,卻已逐漸展現亮眼成果,以後大家在關注社會企業的同時,不妨進一步認識與我們人親土親的亞洲趨勢,支持在地社會企業的發展吧!(本專欄由星展銀行支持專案人事費用,但完全不干預文章選題與寫作方向,確保文章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