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大師Michael Porter:企業應追求「共享價值」
編譯:繆葶
編按:講者Michael Porter為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授,被CNN財富雜誌譽為「史上最具有影響力、最知名的企管學者」。他關注健保系統與偏遠地區開發等社會議題,其所提出的「共享價值」一詞更為當代社會帶來重大影響力,提倡企業在創造經濟成長之餘,同時也為社會帶來正面效益。本文以講者第一人稱撰寫。
 
一直以來,水資源匱乏、氣候變遷、糧食不足、失業率攀升等各式社會問題持續的發生,對於這些與自身息息相關的議題,人們其實早有意識,卻始終無法找到最好的解決之道。
從一位企管學者角度而言,我試圖幫助企業利益最大化,也企圖在這中間找尋企業於這些社會問題中該扮演的角色。不過首先,我們必須先釐清並思考所謂的社會問題與解決之道。
其實有許多人將企業視為社會問題,就某些層面而言,它的確是,許多公司採取營利的手段直接或間接地造成社會問題更加惡化。
而我們傾向依賴非營利組織、慈善團體、政府來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現今有許多非營利組織和社會團體萌芽成長,透過創新、才能以及源源不絕的熱情投注於這些問題上,期待找到最好的解答;我也成立了4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此,身為一個商學院的學者,這也是我最初為解決社會問題所找到的方法。
然而過去幾十年間,問題依舊不斷發生,我們依賴的解決之道跟不上問題發生的速度。關鍵在於我們雖致力於讓事情變好,但卻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產生全面的影響力,非營利組織缺少規模、缺少資金,政府也無力於此。
而資源與規模,正是企業所能產出的:企業經由運作產生營收、利潤,進而擁有更多資源,也足以解決資金不足的窘境;同時藉由利潤的產生,可使解決之道更為長遠、壯大,並且生生不息。
過去,往往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視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像是最常見的環保、改善勞工工作環境等,企業往往需要花更多金錢來處理這些議題。然而這些年來我漸漸體會到,企業之所以能夠創造營收,並不是來自它們製造了社會問題,而是來自於它們「解決」了社會問題。
像是減少浪費、減少汙染,能讓公司運作的更有效率,省去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而提供良善的工作環境,能夠降低意外事故,提升整體運作效率。就長遠來說,我們可以看出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並不是天秤的兩端,而是相輔相成的互助提升。
於是,Jain Irrigation全新的灌溉技術,造福了數以萬計的農民,並讓當地水資源得以永續;Fibra減少砍伐樹木,利用尤加利樹更有效率的製造出紙張;受過CiscoIT技巧訓練的人超過4百萬,不僅讓整個IT產業更加發展,也讓更多人擁有一技之長。
已有越來越多企業發現自身的社會影響力,不過我們也不能遺忘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在中間的穿針引線: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合作、建立夥伴關係,政府透過政策影響企業,帶動更長久的發展。
所謂的共享價值,在於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從資本主義中衍生而出,但同時創造經濟與社會價值,透過商業運作,擴大規模、產出利潤,讓多種層次的需求能夠被滿足。我們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觀點出發,讓企業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創造出我們尋求已久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法。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影音專區

    社企影音專區

    社企流「影片專區」為你收錄社會創新與創業的影音訊息,透過生動的影片讓你看見創意、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