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卡卡的…後悔沒早點跟媽學
記者何定照╱專題報導
四方報將推廣親子共讀專刊,並計畫前進校園,長年推動新移民權益的國際家庭互助協會北部辦公室主任李丹鳳肯定其理念。「社會對新移民媽媽的態度氛圍,會影響新移民之子對媽媽的態度;母語進入學校,孩子對媽媽產生認同,也會認同自己身分。」
李丹鳳舉例,她曾幫忙照顧的一位小朋友,媽媽來自泰國,三歲時問他是哪裡人,他大方說是泰國人;但上小學後再問,他因受同儕氣氛影響,改口說是台灣人。
同儕影響表現在各個場合。李丹鳳說,每次針對新移民之子辦兒童營或母語班,都會發現本來宣稱不會講母語的,忽然都講得很流利;本來對媽媽身分支支吾吾的,都大方談外婆家。有位媽媽來自越南的學童,小學前段因學校尚未鼓勵講母語,不肯學母語;等到四、五年級碰上學校推動,才後悔「沒早點跟媽媽學」。
來自泰國的吳巧儂,從兒女對母語的態度差異,最能感受制度面推廣的重要。
讀高一的兒子小時候,學校還未正視新移民之子,以致他回外婆家時明明會講泰語,一回台連在家都不願講泰語,「我覺得會被隔開」;讀小三的女兒,則因學校已推廣母語,老師還請她教同學幾句泰語,面對血統與母語落落大方。
「四方報有兒童版後,我小孩也好愛讀;以後有親子共讀專刊,更有現成教材可以DIY學母語。」吳巧儂期待,未來各個新移民家庭,都能創造自己的共讀時光。
【2013/10/21 聯合報】原文連結

文章標籤

  •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為改變發聲、讓改變發生」是我們的使命。持續耕耘公路正義、環境永續、偏鄉教育、社會企業、弱勢關懷等過去十年卓然有成的議題。我們相信,因議題而起的行動,將涓滴成河,為台灣的正向改變不斷發生。
    官網:visionproje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