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創辦人不見得是好的CEO
編譯:賴菘偉
編按:本文由Imagine Social Good的創辦人Dan Morrison所撰寫,Imagine Social Good幫助社會創業家訂定策略及計畫、建立商業模型,並開發數位行銷活動,協助社會創業家能夠透過創新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企業執行長需嚴格審視自己是否為最適合擔任此角色的人。如果你的熱情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創立社會企業很快地會成為你能順利募資的唯一選項。但這樣不單會造成社會企業的泡沫化,同時也把創業家之外的角色及才能都貶低了。運作良好、互相合作、成功的團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來推動改變世界的想法。
一開始,創辦人成為CEO是因為沒有其他人扮演這個角色。當你說服朋友、實習生、志工,幫你測試這個想法的可行性,並說服某人出錢。如果夠幸運,你會拿到第一張七位數甚至八位數台幣的支票。此時就是創辦人需要檢視自己是否適合當CEO,或者需要另請高明的時候。
對我來說,那個時刻是2009年夏天,Citizen Effect(編按:本文作者創立的組織,幫助慈善計畫募資,並給予有理想抱負的人建議及協助)收到來自於TomorrowVentures的900萬台幣,這是一家與Google董事長Eric Schmidt有關的創投組織。如果我們達到某些績效標準,還可以拿到更多錢。我剛說服了這個時代其中一位最偉大的科技領袖給我900萬台幣的支票,而且還將他的顧問請入董事會。當時我自信地認為,我才是CEO的不二人選,但,這想法真的很蠢。
結果是我們從來沒有達到績效標準,為什麼呢?因為不論我多麼想相信自己,可惜我仍然不是CEO的料。我的才能在於創造新的點子、為概念及企業建立模型、發想創意行銷活動來向世界介紹嶄新的想法。我是典型的「短跑者」,也就是從解決問題、模型化及創造中得到能量的人。這些是成為CEO的特點之一,然而CEO也必需是個「馬拉松跑者」,擁有長期願景及專注指示方向、確保企業以最大速度前進,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在終點前耗盡體力。我的強項是向CEO提供諮詢,而不是成為CEO。
其實,我無法成為CEO早已有跡可尋。募集資金的黃金準則就是資金會帶來更多資金。我從Schmidt募來的900萬台幣,應該是能讓我募到9000萬台幣的跳板,但我太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為社會福祉及公民慈善創造一個創新的群眾募資平台,卻沒有四處奔波、敲門、無止盡狂打募資電話。因此,我並沒有達到集資的目標。
當時應該怎麼做呢?我的投資者及董事會應該讓我靜下來,說:「你應該是創辦人兼創新總監,然後向新的CEO呈報,我們正在物色CEO的人選。」優秀的社會企業董事會就會如此做,因為他們知道一般創業家及社會創業家是完全不同的。對於一般創業家,你是投資在「人」身上,一個你相信為了成功什麼事都會去做的企業早期CEO。對於社會創業家,你投資的卻不是「個人」,而是一個改變世界的想法,但創辦人可能缺乏技能來執行它。
最後,我發現這不是我的董事會的錯,全是因為我無法對自己誠實。如果重來,很有可能一個真正的CEO會停止技術開發,拿著我們前導計畫的資料以及從TomorrowVentures獲得投資的信用,出發去募款,讓我們可以組成強大的團隊,然後建立一個可以改善數百萬人生活的人力及技術平台。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