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社會企業的一個例子?朝社會企業發展的泰國油甘子劇團
2013年一月中,參加了由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所舉辦的「2013藝文社會企業發展論壇」,聆聽台灣現階段藝文機構朝向社會企業發展的努力,以及各種想法的對話與碰撞。身為社會企業的工作者,同時也是民眾劇場的工作者,我覺得很開心,因為任何可以讓藝文團體實踐使命同時永續經營的努力,都值得讚賞。
然而,在論壇中也有一些朋友針對是否要使用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提出不同的想法和疑慮,這也有助於我們更進一步的思考,所謂的「社會企業」究竟為何?在真正邁入經營的過程中,又會遇到什麼困難和挑戰?當價值和利潤之間產生衝突或是難以取捨時,究竟怎麼樣的做為才稱得上是「社會企業」的選擇?
社會企業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對藝文團體來說,為自己貼上社會企業的標籤,也許能帶來新的經營概念和價值,但是否同時也會為自己帶來其他的限制或是負擔,經營者需要權衡利弊得失。更進一步地反思,藝文團體一旦成為社會企業,而不只是透過市場讓自己能永續經營的企業,那麼藝文團體的使命是否應該和社會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現有的藝文團體朝著更「企業」化的經營模式發展,是否就足以稱為「社會企業」,是一個可以公開探討的議題。也許,「藝文企業」或是「文化企業」會是比較好的選擇。然而藝文團體的確有可能成為社會企業,2012年來台訪問的泰國油甘子劇團(Makhampom Theatr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泰國油甘子劇團成立起源於1981年,是一群參與學運回歸農村的青年所成立,並在三十年間結合庶民神話傳說,泰國傳流劇場和被壓迫者劇場,進行社區的培力與發展工作。劇團的中心價值是集體對話、公眾溝通、公民培育和文化傳承。隨著各種組織發展上的階段,也經歷過各種分分合合和瀕臨破產必需轉型的時期(亞洲金融風暴)。目前劇團在清邁北郊的清島建立了「油甘子生活劇場園區」,並希望朝向社會企業的方向發展。在園區中透過志工、公益旅行與服務學習的概念,運用生活勞動與劇場創作連結在地文化與國際文化,打造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生活園區。
劇團也一直持續地協助當地農民販售手工藝品,運用戲劇進行社區與青少年的培力,衝突解決培力,HIV與愛滋病防治觀念的宣導,和青少年人口販賣與雛妓等社會議題的探討。2012年,劇團以學習旅遊(Study Tour)的概念推出了十八天的工作坊,是一個學習社區劇場和體驗泰國生活風格的服務。對我來說,泰國油甘子劇團是「藝文社會企業」(或是朝向社會企業發展的劇團)的一個小例子。經濟上的自主永續固然是油甘子劇團需要面對的議題,然而更重要的是劇團的發展和使命(或是需要讓劇團永續的需求)來自於社會,而非來自於經營者自己。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社會使命和財務利潤產生衝突時,做出更好的選擇。
藝文團體成為社會企業,或是社會企業運用藝文為實踐社會使命的途徑,都是可能發展的選項。透過出版提供街友工作;透過古蹟或是文化產業的重塑來創造就業機會;透過草根的藝術形式(如陣頭)或是貼近原始心靈的擊鼓來協助青少年或受刑人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動和力量;透過文創產品或是表演藝術來協助身心障礙者尋找自信並創造價值……有太多的可能,端看我們怎麼定義自己。
重點是做了什麼而非叫做什麼,社會企業這個標籤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國藝會能成立一個社會企業(如藝集棒社會企業)來協助藝文團體經營,無論是開發新市場或是育成藝文團體的經營與市場能力等等,讓藝文團體能夠專注在提供有市場競爭力的藝文表演或是服務,相信是大眾所樂見的發展。

文章標籤

  • 社會企業是一種態度

    社會企業是一種態度

    Jester Lee(李志強),光原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暨第一任董事長。一個平凡人,喜歡學習、沈思、幻想和探索。長期於非營利組織服務,身兼訓練師、戲劇引導者、文字工作者、社會企業創業家和劇團負責人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