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一起當個「社會設計師」

下班後,一起當個「社會設計師」

秉著人人皆可創造改變、參與社會設計之精神,林紹偉創立 Social AED 組織,透過打造在職人士下班後的交流場域、以及舉辦技能養成訓練等活動,匯聚人才與資源,盼能協助眾人成為「社會設計師」,讓下班後的人生更加充滿意義。此專欄將分享 Social AED 實踐社會設計之歷程、以及成為社會設計師所需之心法與新知。

專欄文章

10篇)
  • 你認得出身邊的植物嗎?跟著緩緩農作認識「雜草食農」

    你認得出身邊的植物嗎?跟著緩緩農作認識「雜草食農」

    文:Social AED Syin
    「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到來,你能在沒水沒電的原始環境生存幾天呢?」在路邊被我們以「雜草」一言以蔽之的花花草草,其實都有自己的姓名,也許還能在緊急時刻救你一命!
    投入有機農業的超過 7 年的立俞,觀察到大眾對於食農知識可說是一無所知,決定用一次又一次的行動,改變社會認知與產業現狀。

    關注食農,才能為自己的飲食做決定

    立俞從高職開始就是農業相關科系,畢業後離開從小長大的台中,來到雲林正式踏入有機農業。在挑戰自己能力的同時,也看見了真實環境的「不公平」,例如:法規對有機農的稽核存在漏洞、不穩定的薪資、大小農之間的不平等等。
    除此之外,立俞也發現消費者的「不理解」:現在的生活過於便利,一道又一道精緻美味的外食,降低我們對於「原型食物」的了解,不清楚有哪些東西可食用、包含什麼養分、有機農到底為何重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都直接影響到農業的環境。
    因此 2016 年開始,立俞創立了自己的品牌「緩緩農作」,結合農作物本身成長周期較長的意象,期待以「慢」但「廣」的方式,與消費者展開溝通、傳遞食農知識。除了協助農場販售有機蔬菜之外,還設計了教案、辦理講座,立俞笑著說:「至少要知道自己到底吃了什麼吧!」關注食農,才能為自己的飲食做決定。

    打造農村生活食驗場,串連社區與在地學生共創更多感動

    後來立俞進入虎尾科大就職,透過「農村生活食驗場」通識課,帶著學生走進農村,有機會與在地社區進行互動。這堂通識課不僅有大學生討厭的分組,還有更令人心累的成果展,在社群媒體上一度掀起熱烈討論,讓想要「躺著過」的同學退避三舍。
    經過課程的反覆實踐後,立俞覺得最重要的是「建立感覺與連結」,讓學生放開 3C、拋下冷漠,細細觀察自己周圍的生活圈,在踏上農村的土地後,深刻感知到這種純粹的生活,從地方蓬勃的生機能量中獲得感動。
    課程展開超過 5 年,原本向心力較低的社區也漸漸卸下心防,一開始略顯冷清的活動現場,逐漸熱鬧活絡,還有忠實粉絲連續參與兩三年。緩緩前進的路上,有了社區志工的出現,有了固定的老人供餐,有了里長居民的肯定,有了彼此凝聚的活力。

    與 Social AED 火種計畫一起前進,開啟「雜草食農」新話題

    有機農社創行動的路上,立俞加入了 Social AED,並於 2023 年參與「火種行動計畫」。此計畫鼓勵對於社會設計有興趣的夥伴馬上做出行動。此時立俞的團隊正好接下了一片 200 甲的有機園區,充滿了因年久失修而長出的濃密雜草,不僅要花費大量時間清除,也很容易又全部長回來,處理起來非常麻煩。希望能找到一個新解方,以對農民來說省時省力的方法,利用這些雜草剩餘價值。
    對此,立俞設計了不同教案,以趣味活動讓民眾認識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雜草,咸豐草、倒地鈴、定經草、香附子等,它們不只外型不同,也各有不同的食療效果,有些你略有耳聞,但更多的是前所未聞。在工作坊、科教館的「終身學習節」上,吸引不少人前來體驗,也獲得各方的建議想法能繼續優化成果。
    這同時是立俞首次將雜草融入通識課當中,讓學生開拓自己的視野,在成果展發佈小組的創作,呈現無限的創意與可能。

    溫柔但堅定的力量,點燃你我心中的火種

    「參加計畫之前,不會知道自己對議題是有感覺的。」身兼參與者及籌辦者的雙重身分,立俞見證行動者從懵懂的不確定性,到切身感受議題的深度,最後創造影響力的歷程。火種行動計畫有一股「溫柔推進」的力量,還有來自專屬陪伴員的關心,引導計畫的進度及目標,簡直就是「小天使」般的存在。
    世界上充滿值得你我關心的事情,下一個行動可以從現在開始!
    本文為社企流與 Social AED 發起人林紹偉合作專欄,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核稿編輯:李沂霖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
    閱讀文章
  • 一場母子共創的社會設計行動,減輕全職家庭照顧者壓力

    一場母子共創的社會設計行動,減輕全職家庭照顧者壓力

    文:Social AED 負責人 康涵慈
    一個溫馨平凡的小家庭,因為家中長者的需要,讓新原的媽媽成為了全職的家庭照顧者。但在失去和社會連結的過程中,難免會遇上挫折、無法獲得成就感的時刻,甚至久而久之也影響到與家中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身為兒子的新原,利用了一個小小的行動,讓媽媽在照顧外婆之餘,得以在料理的興趣中與世界連結,甚至成為了轉移重心的機會。能夠在繁忙的家庭照顧過程中,有一些留給自己的時間。
    此次專欄文章,邀請大家一起來看看新原與媽媽共同創造的社會設計行動!

    當媽媽從動畫繪師變成全職家庭照顧者

    原本身為一位國際型卡通、動畫公司的繪師,新原媽媽——瑞珍在工作下班以後也時常在家張羅一家人的三餐。但是因為科技的發展,傳統繪師的工作逐漸被電子繪圖、動畫製作的技術給取代,又加上新原的外婆正邁入高齡,行動越來越不方便,瑞珍辭去了繪師的工作,選擇一邊在一些彈性安排時間的工作兼職,下班後則在家照顧外婆。
    但隨著時間推移,外婆的生體機能越來越退化,瑞珍也越來越憂慮在外兼職時,沒有人在家的情況下外婆一不小心跌倒、受傷,反而讓家人更擔心。所以最終也完全辭去了兼職的工作,進而成為了全職的家庭照顧者,將多數的注意力都放在外婆身上。因為這樣的決定,瑞珍也和社會脫離了直接連結,除了照顧外婆外,能夠對話、交流的對象也只有新原與新原的爸爸。但更多時候,還是和外婆在家相處。

    從建立 IG 帳號開始,為媽媽找回生活自信與自主

    「有人說過照顧長輩就像照顧小朋友一樣,但差別在於,照顧小朋友看到他們越來越進步的時候,你會有成就感。但是如果是照顧長輩的話,即便長輩不願意,但還是難免會面臨生理機能和理解能力的退化。」新原說道。沒有轉移重心或注意力的機會,加上照顧長輩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感、無助的時刻,心情也會多少受到影響。這都要親身體會過,才能夠完全了解與感同身受。(同場加映:看見年輕照顧者——來不及長大,就為長照交出人生
    瑞珍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除了挫折感之外,也容易有情緒。原本唸高中時,新原還能夠下課後和媽媽聊聊天、安撫媽媽的情緒;假日時也建議媽媽和爸爸出門走走,自己在家幫忙照顧外婆,讓媽媽有機會可以透透氣。但上了大學,新原因為住校的關係無法天天在家陪伴媽媽,久久回家一次的時候,發現媽媽的狀態受到更大的影響,甚至負面的情緒也更容易被挑起。新原心裡很清楚,媽媽原本不是這樣的人,更不願意成為這樣的人。
    於是,新原想要用一些小小的嘗試,來鼓勵媽媽為「自己」做些事情,而如何在「媽媽可以陪伴外婆的前提之下,也能與社會有一些接觸、連結,而且這樣的連結又可以扣合媽媽的興趣與專長」就是新原的命題。這命題在新原的多方發想之下,找到了其中一種答案——建立一個「料理與回憶」的 IG 帳號

    IG 穩定經營,「以菜會友」減輕照護壓力

    新原一開始提出想法時,瑞珍非常的抗拒,擔心使用不熟悉的社群媒體、認為自己所做的料理很家常,並沒有特別之處。但在新原的苦口婆心、窮追不捨的請求下,終於拍下了第一張料理的照片。「當時我真的花超多時間拜託媽媽!拜託他就把那天晚上煮晚餐時看起來很上相的一道料理拍下來傳給我就好,我會幫他寫文案、修圖還有上架!」新原鼓勵瑞珍的小小第一步就從「拍下一道料理」開始。
    新原和媽媽之間,因為 IG 帳號的經營有了更多的共通話題,每一道料理、照片背後,寫的都是瑞珍對於這道料理的回憶、故事。有時候和新原有關,有時和兒時回憶有關,有時候則是和外婆有關。而新原在協助媽媽完成文案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單純以文字進行討論,而是面對面地聆聽媽媽和這道料理的關係、回憶,更能感受到每一道親手做的料理的溫度。
    帳號的經營本身就不容易,從演算法、行銷策略還有方方面面的知識與技術來說,兩人都不是相關專業背景,但真誠分享的心意與溫暖,聚集了不少粉絲關注,大家不僅喜歡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照,更喜歡字裏行間描述創作者瑞珍與料理之間回憶的溫潤感。而新原在和朋友交流過程中,也會大方地分享與介紹自己和媽媽正在經營的帳號,自然而然身邊的朋友也記住了新原的行動,除了主動追蹤之外還會主動幫忙分享。
    從原本少少的個位數的粉絲數量慢慢累積,貼文讚數也逐漸增加,更有一些夥伴在貼文下方留言、肯定瑞珍做的料理。瑞珍時不時會上網看最新發布的貼文讚數有多少、有沒有人留言回應。在看到許多正向的回饋之後,瑞珍從原本懷疑、沒自信的狀態,逐漸開始有了信心,也開始認真設計菜單、甚至主動和新原討論下一道料理要做什麼?看到媽媽因為經營料理帳號而有了自信心與重心,新原也因為媽媽的轉變也受到很大的鼓舞,進而更願意投入、參與和媽媽一起經營 IG 帳號。(同場加映:藥師的社會設計行動:用「減藥」陪伴長輩找回健康人生

    粉絲持續累積,連出版社都找上門

    在經營帳號的過程中,除了不斷地正向回饋之外,也有一些小挫折和有趣的小插曲。為了穩定的產出內容,難免會有需要靈感、一時間缺乏題材的時候,新原就會提議媽媽有沒有能更順應節慶、節氣的特色料理?(例如:二十四節氣)從這方向發想一些料理,或者是季節性的時才可以怎麼做出有趣的變化。
    也因為現今帳號經營的市場,難免會出現一些假帳號、殭屍帳號出現,未來可能會有一些不必要的影響,所以新原決定花時間幫媽媽的帳號清理一下之後,發現一口氣少了2、30 個帳號,但又深怕媽媽會因此生氣,還趕緊拜託身邊朋友追蹤之外也分享出去,讓追蹤數不要掉那麼多,以保自己的小命。
    看到帳號讚數與粉絲數穩定的成長,新原一家也有共識將前陣子的五倍券全部投資給媽媽,買了一台類單眼相機,好讓媽媽能拍攝更棒的照片可以發布,而媽媽有相機後,為了找到料理照更好的角度,一道菜會拍好幾十張,新原笑著說「雖然挑照片有點苦了自己,但看到媽媽這麼用心經營,我也不自覺認真起來。」
    除了新原的協助之外,爸爸雖然比較木訥,在產出內容的過程中沒有太多表態,甚至會讓媽媽覺得他的建議沒有幫上忙。但新原說只要貼文一發布,爸爸一定是第一個按讚,其實也是默默地用行動在支持著媽媽的創作。
    新原和媽媽一起經營帳號到後來,粉絲人數也累積到了 500 多人,甚至有出版社注意到瑞珍和新原一起經營的料理手作帳號,邀請新原和媽媽寫食譜的推薦文。這樣的邀約無疑對媽媽來說是非常大的鼓勵。在經營的過程中,媽媽也認識了很多同好,雖說都是素未謀面的網友,但是瑞珍也在網路上「以菜會友」,和同樣熱愛美食的創作者們互相交流、互相給予支持。

    只要一個小小行動,即能帶來莫大價值

    新原的故事和上一篇專欄文章 Nono 的行動方式跟切入點很不同,但兩者都是因為自己親身體會、近距離接觸而產生使命感的過程,結合自己的專業或經驗,實現自己相信的價值。即便行動非常非常的小,也依舊能夠將善的信念傳散出去,進而啟發更多人,也願意對世界釋出更多的善意,使需要的人,都能因為他人不經意的舉動而有美好的一天。
    以前長輩很常說一句話:「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小而不為」。我們看到很多夥伴因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還沒有符合「影響力放大」的標準,但卻又在展開小小的行動時遇到挫折或者是外界的質疑而停止往前。Social AED 很希望能夠將這樣的火種點燃,讓更多人有一些方法或更多交流的機會,讓靈感迸發、與他人互相學習、成長,讓自己的行動計畫也能夠有勇氣與能量走進下一個階段,甚至為實踐社會設計的夢想做心臟去顫,相信自己有能力為他人創造價值,更能夠為社會上的需要付出一份心力。
    Social AED 經歷 5 年的各種嘗試之後,在 2023 催生「火種行動計畫」,希望能夠透過工作坊加上陪伴員的機制,一起為各個小小的火種添加能量,使每個人的社會設計夢想都能點燃,並且燃燒地長長久久。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火種行動故事出現,並且各個行動者也會聚焦於多元、特殊的切入點,再結合自己的專業或經驗,來實現社會影響力!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社企流與 Social AED 發起人林紹偉合作專欄,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星展永續好時光系列活動「食物零浪費一週挑戰」,邀請大家參考食物零浪費指南,用簡單步驟挑戰零剩食生活,一同減少食物浪費、節省飲食開支,還能把多重好禮帶回家!>> 參加挑戰
    閱讀文章
  • 藥師的社會設計行動:用「減藥」陪伴長輩找回健康人生

    藥師的社會設計行動:用「減藥」陪伴長輩找回健康人生


    文:Social AED 負責人康涵慈、Social AED 發起人林紹偉
    只要願意踏出小小的第一步,人人都有機會展開社會設計的旅程、實踐永續的價值。在疫情的考驗中,許多人都開始省思自己要的是什麼,Social AED 也同樣經歷了這道關卡,我們回頭問自己,究竟想為誰創造什麼價值?究竟是為何而戰?而 Nono 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當「減藥藥師」遇上 Social AED

    因為社企流的緣分,我們在工作坊上與藥師胡廷岳(Nono)相遇,雖說是醫療背景,但 Nono 給人的感覺卻是零距離,真切地與人互動。我到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他為人的信念。
    也因為那場工作坊,Nono 爾後成為了我們的執行團隊幹部,在籌辦與社創經理人吃早餐的「圓桌早餐會」系列活動中,我們發現原來 Nono 因為工作是排班制的關係,只能參與前期籌備卻無法現場參加,不只是感到心疼、更是敬佩,即便無法有最大的收穫,Nono 仍然盡心盡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延伸閱讀:沒有薪酬,如何持續運轉數十人的組織?Social AED 發起人解析重要關鍵

    從猶豫不決到展開第一步

    在 Social AED 互動的日子我們比較少聽說 Nono 工作上的事情,有一天得知他要去環島,而且在每一個停留的縣市為長輩演講,分享「減藥」的重要。身為藥師卻要長輩減藥,乍聽之下相當衝突,讓我相當好奇 Nono 的起心動念。
    就讀臺北醫學大學的 Nono,常常把在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帶回家中分享給家人,而家人卻不一定能聽得進去,Nono 發現並不是自己認為重要,就能夠影響他人,這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改變的種子。後來,Nono 的家人生病,這更讓他開始省思,自己擁有的專業背景,要如何好好照顧家人、甚至照顧更多有需要的人?
    許多的改變都始於生活中的觀察,漸漸形塑出來的觀點,轉而成為行動的火種,但問題是這顆火種要如何被點燃呢?總是會有讓我們無法展開的理由,即便鼓足了勇氣,也很難保證花費的時間心力不會面對巨大的失敗,或許這時,需要的是打開心胸與他人對話。
    在 Social AED 擔任幹部的期間,Nono 與許多跨領域的夥伴交流,在一同努力的過程當中,也激盪著彼此的想法。Nono 說 Social AED「推了他一把」,一定有許多的原因促成了他的行動,很高興 Social AED 也是其中之一,在擔任幹部期間耳濡目染許多成就社會價值的行動,見到了許多人勇敢踏出第一步的故事,讓 Nono 也展開了自己的旅程。
    他相信減藥才能帶給人們更好的健康,因為通常服用藥物,只是希望能夠「控制」病情而不是改善或者消除病因,如果可以從根本上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下手改善,身體變健康了不僅能夠讓自己有更多選擇,也多少能夠減少藥物所帶給身體的負擔。不過要如何取得長輩的信任,Nono 決定站在長輩的角度出發。與許多的長輩接觸、並且深刻對話過後,他發現許多長輩們大多是透過地下電台、LINE 群組等方式,決定要購買藥品來吃,而這些資訊未必真正符合身體狀況。但為什麼醫生的建議,長輩反而不聽呢?
    Nono 假設是因為長輩們比較感受不到,自己的不舒服能被同理,雖然這也為難了工作量十分巨大的醫生,不太可能真的在每一位長輩身上都花費非常多的時間,那要怎麼做,才能夠有所改變?Nono 決定要在自己的行動中,貫徹「人情味」,這也是他獨特的觀點。

    環島與長輩對話,擴散健康生活理念

    Nono 展開了自己的行動,在參加一場展覽以後,遇到了一位貴人而有機會串連到許多自己未曾有機會直接觸及的「里民中心」,而且有許多地點都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城市。環島演講的過程中,和長輩們深刻對話,面對面、用著不是非常流利的台語,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觀點,以及面對「減藥」生活的建議,當然過程中,滿滿都是人情味。除此之外,Nono 也把自己在藥局值班與長輩互動的故事以及環島演講的故事都用文字記錄下來,希望能夠為更多他當時無法立即觸及的對象鼓勵。
    在環島演講告一個段落後,Nono 偶然接到一位朋友的電話,希望能解決自己的父親(此處化名林爸爸)遇到的用藥困擾。林爸爸一開始對於 Nono 這位藥師可以說是一點期待都沒有,只認為是另外一個來「嘮叨他的醫療人員」,但在 Nono 先和林爸爸聊了工作、生活、飲食習慣還有家庭以後,漸漸地向 Nono 敞開心胸。
    而 Nono 實際了解林爸爸之後,從以往「單純地交待醫囑」的方向轉變為「怎麼樣在不影響工作生活的前提之下,林爸爸也能夠健康工作與生活」。在某一次通話時,聽到林爸爸抱怨自己工作型態與醫師交代的「保持健康的習慣」有很大的衝突,Nono 留意到林爸爸願意開口聊自己的健康時,就順著林爸爸的話題,延續到變成「不改變任何生活作息,只改變自己飲食的條件(而且唾手可得)」的目標,一起和林爸爸找到專屬於林爸爸的「健康生活方式」。原本需要每天服用 4 顆藥物控制病情的林爸爸,在短短兩個月以後確實有了進步。
    從林爸爸的小小改變,可見Nono 的行動開始發酵、創造更多價值。從 Nono 身邊發展出來令人振奮、動容的故事不只如此。Nono 也會因應某些特定的時事、需求串連同樣在醫療領域但是不同專業的夥伴一起進行分享,從「健康飲食、作息」乃至「肢體訓練」都涵蓋在內,雖然不知道是長輩們看到年輕人和他們交流、互動很開心,還是遇到真正希望了解他們「改變習慣的成本大於承擔不健康的風險」的夥伴,而感到感動及貼心。在演講的尾聲,甚至有長輩衝回家拉著鄰居一起來問 Nono 自己的處方的問題。
    但是並不是每件事情都是那麼順利,Nono 在行動的初期也懷疑過自己非常多次,從「不確定有沒有真的讓阿公阿嬤聽進去」、「阿公阿嬤是不是聽進去了都沒有做到?」乃至自己本身展開行動就要花費許多時間、心力還有金錢,這些諸多不確定性與成本,都在和 Nono 的願景拉扯著。但是 Nono 因為相信 Social AED 能夠持續到現在的背後原因——堅持並且不斷地累積。所以每次動搖時都再推了自己一把,再多堅持一下。

    一點一滴累積的行動成為了一本故事集

    也因為這樣的堅持,Nono 收到了出版社的邀約,希望他能將自己這一路以來的旅程、所見所聞,撰寫成一本書,讓這些感動人心的文字更無遠弗屆地擴散出去。Nono 的故事被記錄了下來,啟發更多人,讓更多像我們一樣認為沒有充裕的時間、沒有足夠的資源的人們相信「我也能夠做出改變,踏出小小的第一步並不困難。」
    對 Nono 來說,這一段旅程的信念很堅定,想傳遞的核心價值就是「過上喜歡的生活,慢性病也控制得很好」,於此同時 Nono 也因為自己的堅持串連到了許多跨領域(包含法律、保險、室內設計等)的夥伴,一同為長者健康生活的美好願景推向更大的範疇。Social AED 也將 Nono 的故事拍攝成影片,這是他的故事,也是他啟程社會設計所見到的美好風景,這一路並不容易,但就是因為不容易,才更有實踐的價值。
    Nono 笑說,Social AED 就像一艘海賊船,船上每一位成員都很特別,具有自己擅長的事情。而大家都是看到了遠方偉大的航道(願景)而共同努力著。我們也很開心 Nono 也打造了自己的海賊船,召集了認同同樣願景與目標的夥伴,一起為慢性病者能夠健康的控制狀況,過上喜歡的生活。
    若你內心也有那顆社會設計火種,希望你也被 Nono 的故事所啟發、點燃了小小的火苗。找到具體的小小一步,嘗試看看,就算失敗、挫折那又如何?不過就是一次小嘗試,但你將會從中學到許多,也會更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展開。
    Nono 故事的啟發:
    • 展開行動看似困難,但可以從很小的一步開始
    • 一切都始於起心動念,留意生活的細節,就能找到實踐價值的機會
    • 卡關時不妨與人聊聊,或許就能茅塞頓開
    • 比起解決方案,更應優先挖掘真正重要的好問題
    • 找到自己的觀點,自然會型塑出堅定的信仰
    • 展開行動,一切便會自然而然地滾動起來
    • 只要真心實踐,你會驚訝地發現,很多人都願意幫忙成就這一切
    • 影響力的擴散需要起點,我們都有機會成為這個起點
    回應開頭所提到,Social AED 究竟為何而戰,我們更加堅定,像 Nono 這樣的故事值得傾注所有資源來支持,每個火種都會照亮黑暗,讓更多火種也能夠被點燃,因此,我們開啟了「火種行動計畫」,支持希望運用業餘、課餘時間,展開社會設計旅程、實踐永續價值的每一個人。若你也有這樣的渴望,非常歡迎透過粉專或任何方式聯繫我們,加入Social AED的「火種行動計畫」,讓我們一起群力造夢、築夢踏實、見證良善的價值。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社企流與 Social AED 發起人林紹偉合作專欄,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2023 年星展銀行(台灣)與社企流攜手推出「星展永續好時光」策展,邀請大家透過「零浪費生活風格」、「1.5°C 低碳生活風格」、「影響力生活風格」,認識更多不浪費、低碳排、挺人權的好點子,度過輕鬆的永續好時光! >> 立刻進站
    閱讀文章
  • 從零經驗到帶領 80 人團隊,社會設計師真心話:這是一場正投報率的投資

    從零經驗到帶領 80 人團隊,社會設計師真心話:這是一場正投報率的投資

    文:Social AED 營運總監康涵慈、Social AED 發起人林紹偉
    前一篇專欄文章分享到,不一定要很厲害才能成為社會創新人才,而是當你投入社會創新的行動,就會變得越來越厲害,漸漸地成為人人口中的「人才」。但是走在實踐社會價值的道路上,往往會遇到身邊同儕、家人甚至外界的挑戰及輿論壓力。
    好比說:擔心投入社會設計行動這件事情是否能夠有穩定的收入、是否會成功,甚至是會與他人的成就做比較,進到企業內部工作,可以穩定的有收入、過上好生活,業餘時間就好好休息,很難理解投入社會設計行動所帶來的好處。因為投入社會實踐的行動,通常都不是馬上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的。
    投入 Social AED 的一開始,我是以社計搜查隊的領導職為起點加入執行團隊,在那時候也曾聽過許多質疑的聲音,像是「這有錢賺嗎?沒有錢為什麼要做?這樣不就犧牲掉自己休息的時間了嗎?你這樣不就是在做公益?」面對這樣的壓力,該用什麼心態來克服呢?而我又是怎麼走過來,而且還是在正職工作之餘,用業餘的時間帶領團隊,一步步變成八十幾人團隊的營運總監?這篇文章我想用「投資」的角度來看待「投入社會創新行動」,讓大家了解我是如何看待外界的眼光以及壓力,踏上社會創新行動的旅途。

    以投資角度看待社會創新

    你可能會覺得「投入社會創新跟投資到底有什麼關係?」,一個是創造社會價值的行動,一個就像是在資本市場為自己的收入在這個金融遊戲世界挖一塊餅,到底為什麼會將這兩件事情相提並論?
    相信大家對於「投資」這件事情一定不陌生,不論是股市、房市,或者是現今迅速崛起的加密貨幣以及 NFT 等,初期都是透過少少的人參與,並且賦予其價值,進一步地影響越來越多人參與其中,擴大市場對於其項目的「價值共識」,等到他擴展到一定的程度(普及率提升),參與的門檻就會越來越低,甚至能讓人人都可參與其中。
    而社會創新行動何嘗不是這樣?有時候我們都會認為「我不知道如何開始」、「我沒有足夠的資金」或者是「我沒有時間」就擱置了「進場」社會創新行動的機會。但你又會在其他投資機會中聽到有人不斷和你說「越早接觸越好」,卻又因為某些原因,遲遲沒有展開行動。兩者之間,持續觀望者的態度,最大的共通點通常是:「我會不會馬上獲得好處?還是最終只是白忙一場?」

    每日投入微小行動,將能看見驚人改變

    然而,不管是投資或者是投入社會創新行動,都會是場耐力賽。
    不論是承受外界輿論的耐受程度,又或者是付出的時間心力,一開始都不一定會看到立即的回報。經典書籍《複利效應》曾提到「很多改變都是從小地方開始,每天堅持下去,可能不一定會馬上看到效果,但是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將會看到其實你所創造的改變比想像中的還要驚人。」
    但在投入任何資源(包含你的時間、人力、心思)以前,都要先好好地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先聚焦好自己的價值觀、人生目標之後,再來看自己是否能夠在所關注的情境中找到一個精準的好問題。
    如果沒有聚焦自我的定位以及願景,往往會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自我懷疑,甚至冒出放棄的念頭。這時候不妨與身邊的人、同樣關注這個領域的夥伴或者是任何跨領域、投入社會創新的人聊聊,交換彼此的想法,為自己踏上解決社會問題這條路充個電,同時回頭檢視自己的核心理念以及走過的路,振作起來重新出發。
    在加入 Social AED 以前,我的成長經驗中幾乎沒有接觸過「社會創新」、「社會設計」相關的概念,但我總有幾個特別關注的議題,卻不知如何開始我的第一步。爾後當我選擇展開第一步的時候,做出了一些小小的行動,像是蹲下來和無家者聊天、和販售大誌雜誌的夥伴攀談,幫助串連各種資源與人脈等。就遭到許多同儕的不理解與挑戰,身邊的同儕總覺得我在做的事情,為自己創造不了任何的價值。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看到路邊販售大誌雜誌的夥伴眼神閃閃發亮地向我介紹當期雜誌內容、在攙扶長輩過馬路之後接受溫暖的道謝還有微笑、協助視障朋友走過人潮擁擠的捷運轉運站。每當我用個人的行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踏出了屬於我的第一步,就會覺得心裡非常的溫暖,甚至讓我的接下來一週內都有好心情。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台北的冷漠吞噬掉了這些微小的火光,還是人們不擅長接受與面對他人感激、溫暖的眼神。又或者是可能對於做這些事情對於自己來說,無法看到對自己有什麼樣的「好處」。
    和大家分享一個我自己的故事:念大學的時候,我在某一堂課參加一項永續相關的報導競賽,我和團隊夥伴們花了足足 3 個月的時間,跑遍全台灣各個角落,採訪了很多的養蜂人家,我們專注在探討蜜蜂與現在大環境之間的關係。完成這系列的專題報導以後,我發現我所擁有的專業技能,好像能夠用某種形式創造一些影響力,而「用我的專長(專業)創造影響力」的種子就此埋在我的心中,但尚未立即被澆灌而發芽——因為我還沒有看到他立即為我創造什麼效益。
    但在約莫兩年後,Social AED 的發起人紹偉主動詢問我是否有意願參與拍攝影片紀錄各個社創團隊的行動?(也就是現在 Social AED 的「社計搜查隊」)讓我隱約地想起自己過往參與蜜蜂專題採訪的經歷,想也沒想就答應了紹偉。
    起初,我也是將自己定位在「志工」的角色,順便將這些內容變成自己的作品集,也許未來有機會繼續投身到相關產業時能派上用場,畢竟當時的同儕氛圍,很難讓身邊的朋友、家人了解Social AED是什麼,對我來說有什麼幫助。
    當時社計搜查隊其他夥伴不是工作、課業繁忙,不然就是沒有相關技能或背景,但在分工合作時,每位夥伴漸漸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擅長做的事情,我才深刻地體驗到:並不是一定要有很深厚的專業背景,才有資格投身於你有興趣的領域。而是你投入了以後此刻就成為你的起點,並且路走得越長就會學習的越多,這些投入的時間心力,終將成為使你壯大的養分。
    久而久之,我們因拍片而結識越來越多社創人脈。而又剛好和紹偉聊到「參與Social AED每位夥伴的定位」時,紹偉提到「來這邊的夥伴每一位都是和 Social AED 做資源交換」,而這些資源交換,就好比一次次的投資自己,不一定限制在用你的時間換取金錢報酬,有可能是練習的機會、發揮的舞台或者是獲得人脈資源,甚至是展開自己新的一段生命旅程的機會。
    對於社計搜查隊來說,我們因為結識了很多社創的人脈,也成為了這個圈子的一個資源庫。有次創咖啡的營運長來電告訴我,有一個大學新鮮人因為看了社計搜查隊的影片,希望能連結一個關注海洋議題的社創組織,所以希望透過創咖啡和我協助串連與對接。也因為我們的連結,那位女孩有機會可以和湛。Azure 串連,雖然不確定後續的發展,但是對於有人透過我們的影片受到啟發,展開屬於自己的社創行動感到莫大的鼓舞!
    這樣的故事不只是發生在我身上,Social AED 很多夥伴也都時時刻刻串連著「想投入社創行動,卻無門進場」的人,這樣的利他行動,無形地將 Social AED 還有每一位幹部可以帶給他人的價值被一點一滴的遞交出去,讓所有接觸 Social AED 的夥伴在參與的過程中,都有機會展開屬於自己的社創行動。
    我看到「只要你肯堅持不懈,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走在這條道路上,就會一點一滴地看到積累起來的成果,而這些成果,會為你在長久的未來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力。」何況成為一位人才,本來就不需要很厲害,而是展開屬於你的行動以後,現實的一切都會產生改變,而你也會從外界的回饋當中獲得反思,並且吸收成為越來越卓越的人才。
    實踐正投報率的投資,就從投入社會創新行動開始
    前面我們所提及,做任何事情成功的方法就是「持之以恆」,即便是每天小小的行動,只要肯堅持,這個行動所創造的影響力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在你回頭看的時候,將會發現你所到達的地方,是過去的你未曾看到的光景。
    只要願意投入並且展開小小的行動,就像是為自己的未來投資了一個願景、一份小小的影響力,持續下去將會積少成多,累積成大大的影響力!
    理財投資難免會有盈虧,有時會耳聞有人因投資失利而生活受到影響、有人因為投資而變得不像自己。但是實踐社會影響力的行為,不僅僅會為他人創造價值、造福他人,同時也能回饋到自己身上,可以說是一個正投報率的投資!唯一的訣竅沒有別的,就是需要有毅力與耐心,不管是用什麼方法,持續堅持下去一定會看到改變。
    最後,為大家簡單總結:
    • 社創就像一場投資,越早進場,機會就越多。
    • 社創投資的不僅僅是整個市場整個世界,更是投資自己。
    • 社創的投資堅持越久,最後的投報率越高也越長久。
    • 結盟同業與異業,便成為聯盟型競爭優勢!
    • 趕快展開行動,關注你身邊大大小小的社會議題吧!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從社會設計入門故事,看如何投入社會創新、成為解決問題的人才

    從社會設計入門故事,看如何投入社會創新、成為解決問題的人才

    文:Social AED 發起人林紹偉、營運總監康涵慈
    在前面兩篇專欄中,我們分享了 Social AED 的「社會設計」就是形塑出孵化社會創新行動的內外部系統,同時也聊到了,要讓執行團隊的每一位幹部長久投入其中,關鍵就是要有持續的獲得。(同場加映:一場從 7 人到 70 人的社會設計行動,如何才能永續經營?
    而在這幾年經營 Social AED 的旅程中,我們發現無論是觀望已久、或是剛踏入這個領域、甚至是已經實際參與其中的人,他們成就價值的故事背後有著相似的旅程。
    此篇文章,我們將用兩個故事來分享,該如何磨練自己,成為社會設計領域的人才。

    當行動卡關,跨領域對話將能創造意想不到的可能

    一位工程師朋友 Jimmy,就學期間常將朋友們的廢棄電腦回收、拆解,重新組裝為可用的二手電腦。隨著這些二手電腦數量越來越多,Jimmy 決定連結自己在教會的人脈,將這些電腦捐到偏鄉,期待有助於當地教學品質的提升。
    過一段時間之後,Jimmy 追蹤這些電腦的使用狀況,才發現事情與自己想的不太一樣——偏鄉的教學品質並沒有因此獲得改善,因為硬體設備的維運、軟體使用與系統升級等等,對當地的師生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當時,Jimmy 暫停了捐贈二手電腦到偏鄉的計畫,直到在 Social AED 的一場交流活動上,遇到一名具社工背景的夥伴。在那次與跨領域夥伴對話的過程中,Jimmy 才更加理解偏鄉複雜的社會脈絡及真實困境,遠遠不僅是缺少硬體設備而已。師資人力以及是否有足夠知識教授學生,也是這個解決問題行動當中,很重要的一項環節。
    於是,Jimmy 與這位社工夥伴,以及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集結成了全新的專案團隊,他們走入偏鄉,不僅提供二手的電腦,更推動電腦操作、設備維運的教學服務。
    解決方案永遠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當掌握解方技術的人與了解真實需求的人展開了對話,便走進了創新設計流程,社會設計的影響力也將開始萌芽。

    發現身邊問題,以最少資源做出嘗試

    另外一則故事,是來自一名創新設計流程培力課程中的學員陳融。當時,在課程結束後,他分享欲解決的問題—讓菲律賓語言學校的老師,在疫情期間能夠透過線上平台媒合,進行遠端英語教學,讓他們維持基本的薪資收入;並讓台灣學生都能夠負擔這項優質教育資源。
    不過,這項想法仍處於初期模糊的階段,還有太多的細節需考慮清楚,因此,陳融始終跨不出最困難的第一步。
    在創新設計流程中,強調「用最少的資源做最小的嘗試」,當知道有限的資源可以如何做最有效的投入,那第一步就不再困難。
    陳融深受鼓舞,於是,他建立了一組團隊,連結菲律賓語言學校的教師們,開始在台灣推出語言教學服務,並計畫將獲取的部分收入轉換成弱勢兒童的免費教育資源。雖然行動剛展開不久,前方仍然有許多關卡需要克服,但社會設計旅途已經開啟,他們也將在不斷地磨練當中,成為創造影響力的人才。
    在 Jimmy 與陳融的故事中,我們都看到類似的脈絡,那就是「啟發、對話、行動」,他們都同樣因身處的環境、看到的問題而受到啟發,在與跨領域的夥伴進行對話之後,跨越了「懷疑自己是否做得到」的那道檻,接著用全新的態度展開了社會設計行動。而他們的行動,也將能啟發更多人、開啟對話、促成更多行動,形成一個正向的善循環。只要肯相信自己,任何人都能踏上社會設計的旅途。(延伸閱讀:人人都能參與的「設計」行動——利用業餘時間,一起當個「社會設計師」

    社會創新的旅途不是一發入魂的結果,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經驗背景與專業知識,但卻有著相似的歷程,我們發現那是因為在面對困境時,踏上社會設計旅途的人們,會磨練出好幾項關鍵的能力,而這些都可以說是一種「核心素養」。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解決問題是一段結構化的旅程」,因為資源極度有限,所以我們要從最重要的話題開始,那就是「我們在為誰解決問題」以及「對他來說真正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先將預設的解決方案或是預期該掌握的技能,都先放到一旁,竭盡可能地理解問題的全貌,用不同視角看待同一個問題,並且做到真正的角色換位,避免落入「我覺得你需要的東西是什麼」的流程陷阱之中。
    在看到了重要的問題之後,與跨域的夥伴共創無數種可能性,並擁抱「任何點子都有價值」的想法,練習不批評,甚至延伸彼此的創意,讓我們能夠有效地擴展經驗框架找到創新的機會。
    進一步,盤點自身擁有的資源,用最少的成本與最快的速度,推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基本雛型,也就是所謂的「原型設計」,目的不是得到使用者的掌聲,而是希望收到嚴厲的批評指教,因為那會讓我們知道, 下一步該如何做才會更好。
    接下來將會是最關鍵的步驟,那就是「進步」的階段,我們必須能夠承受失敗帶來的痛苦,好在「原型設計」的精神讓我們保留了足夠的時間與資源,能夠針對使用者的回饋修正我們的腳步,挺進社會設計的下一步。到此為止,我們已經走上了進步的旅程,或許這只是小小的一步,也或許未來還有很長遠的道路,但我們已經扎實地邁開了步伐,揮別了懷疑自己的階段。而下一步,已經不再困難。
    Social AED 認為,創新設計流程不只是方法與工具,更是實踐「創新思維」的諸多核心素養,以及相信自己做得到的核心信念。而每一個素養面的學習,都成為了 Social AED 各個業務帶給參與者的收穫,並透過「啟發、對話、行動、再啟發」貫穿核心主幹,形塑出了我們的「社會設計孵化系統」。(延伸閱讀:沒有薪酬,如何持續運轉數十人的組織?Social AED 發起人解析重要關鍵

    展開屬於自己的社會設計,就會在最適合的位置成為人才

    那麼,回扣到開頭提到的,我們要如何培養自己成為社會設計的人才呢?Social AED 的見解是,並不是成為了人才,才能踏上社會設計的旅程,而是在展開了屬於自己的社會設計之後,就會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成為解決問題的人才。這前後因果關係定義的不同,展開旅途的心態以及順序也就完全不一樣。
    Social AED 相信「創新設計流程」能夠具體可行地開展出「社會設計」行動,但如果不實踐它,那永遠只是個方法論,唯有應用其中的工具,才能創造價值,也才能內化其中精神,成為帶著走的核心素養。換句話說,任何有心投入到關注社會上的需要的人們,在理解了創新設計流程之後,願意展開小小的第一步,在面對挫折與挑戰的過程中持續進步,那自然會成為一名社會設計的人才。(延伸閱讀:0 元改善柬埔寨廚房裡的濃煙!學會「創新設計流程」,沒資源、沒人力也能創造改變
    實踐社會設計的價值,不一定要是轟轟烈烈的專案計畫,哪怕是鼓勵家人進行友善環境的消費、登山時與夥伴力行無痕山林的精神、或加入社會企業成為其中一員,都是我們能夠選擇的「關注並努力改善社會議題」的社計行動。
    但若要在這段旅途中更有效地克服種種困難,Social AED 認為跨域共創與團隊合作顯得格外重要。實踐創新的有效方式就是「多元」,但不同的人聚在一起並不夠,而是要真正地促進跨域的溝通、以及有效的任務協作。當然有許多的生產力工具可以幫助跨域的我們進行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真正理解彼此為何而來,以及擁抱複雜的多元性,Social AED 相信,與他人甚至我們想服務的對象成為夥伴關係,擁有跨域合作的開放心態與對話技能,是在磨練自己成為社會設計人才的道路上,必定會逐漸養成的能力。(延伸閱讀:揪團發揮影響力!運用創新設計流程,不花一毛錢也能打造 50 人團隊

    創新並非打高空,需覺察並且時刻練習

    我們在短講分享當中,通常都會詢問大家「有沒有任何你做過且印象深刻的事情?」以及「在這件事情裡你遭遇了什麼挫折?你又從中學到了什麼?」,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不妨也花一分鐘想想看。
    這兩個問題想告訴大家,其實我們早就有在挫折中學習的能力了,這是生物與生俱來的天性。我們在錯誤中成長,讓自己不斷進步,只不過現在,我們要將這樣的精神應用在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設計之上。
    我們在許多的創新創業計畫中擔任業師或評審,看到參與者大多是一年就結束了計畫,若團隊並沒有繼續走下去,那麼真正的改變通常很難發生。但其實 Social AED 的觀點不同,我們認為重要的不是計畫結束時,團隊創造了什麼樣的成果,而是在這個過程裡,大家走上了「進步」的旅程,每個人都在潛移默化之中,感受並深植了解決問題的核心素養。改變的未必是團隊想關注的社會議題,而是實踐者本身,而這樣的進步會經年累月地疊加,在未來發酵,讓他們成為社會設計的人才。
    核心素養的煉成不是一朝一夕,參與創新設計流程培力訓練就像是「特效藥」,打了一針但效力總會過去,多數人還是會因為忙於日常,而沒有心力將所學的工具應用在專案或任務中。而若進入 Social AED 的社會設計孵化系統,則有如一帖「中藥」,透過長期地服用,使解決問題的核心素養根植於心。
    我們希望讓想要踏上社會設計旅程或已經在這條路上的人們,都能夠相信創新設計流程帶給我們的價值與信心,在邁開的每一步之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當我們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了一點,那我們就已逐漸成為社會設計的人才,就將開啟屬於自己的社會設計故事。
    整篇文章分享了許多的經驗、故事還有信念,簡單地總結成 4 個重點,期待大家都能展開屬於自己的旅途,成為社會設計的人才:
    • 啟發:運用零碎的時間,察覺身旁的問題,或透過他人的故事,找到自己關注的議題,是踏上社會設計旅途的第一步
    • 對話:透過「跨領域」的對話與共創擴展經驗框架,無論是實體或線上,與他人展開交流,將能開拓視野、開創新的可能
    • 行動:審慎評估與盤點自己的生活狀態,用能夠負擔的時間心力,為在意的問題做最小的嘗試
    • 進步:社會創新追求的不是一揮棒就全壘打的效果,而是進步的「過程」。遇到挫折時不妨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過去的足跡,向失敗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社企流與 Social AED 發起人林紹偉合作專欄,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一場從 7 人到 70 人的社會設計行動,如何才能永續經營?

    一場從 7 人到 70 人的社會設計行動,如何才能永續經營?


    文:Social AED 發起人林紹偉、營運總監康涵慈
    「如何開始最困難的第一步?」是許多懷有夢想的人,遇到的第一個大哉問。
    上一篇專欄文章中,我們聊到了 Social AED 是如何從小小的行動開始,在數不盡的挫折中向市場學習,成長為現在的 70 人團隊。我們鎖定著「下班/下課後的社會設計行動」,並摸索出使用者渴望的服務,這個過程是令人興奮的,但是創造的價值該如何「永續」,卻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另一個大哉問。
    在經歷了各種嘗試之後,終於找到了最適合 Social AED 推出的服務,這些服務串連起了我們面向使用者的「外部系統」,但在走到這一步之前,我們意識到需要支撐起這些服務,就需要全面的組織功能,與嚴謹的組織架構,才能讓一切順暢地轉動起來,成為運轉整個 Social AED 的「內部系統」。
    在打造內部系統的路上,我們面臨了幾項挑戰:
    • 缺乏資源如何推動專案?
    • 從 7 人到 70 人,組織變大後如何高效合作與管理?
    • 當成員對於組織願景的想像不同,願景可以調整嗎?
    此次文章,將分享我們是如何突破挑戰、建立起一個以願景為核心驅動力的組織架構。

    草創時期沒有資源,那就和別人交換吧!

    常常有人問,在沒有投入一毛錢的前提之下,是如何一路走到今天的?
    回想當初,我們就連舉辦一場小活動,都沒有自己的場地可以使用,所以我們的做法是不斷地「交朋友」,準確來說其實是「交換資源的互惠合作」,譬如合作夥伴希望能在場地空間的閒置時段,導引更多關注社會議題的人流,營造出社會創新的對話氛圍,進一步認識場地空間所能提供的承租服務,除此之外,Social AED 更釋出公關票邀請合作夥伴的社群粉絲,作為免費使用空間的實質交換。
    這樣的資源交換有數不清的模式與型態,起初是空間、後來有了媒體、甚至是出版品,慢慢地我們發現,需要一個專門的組別,讓各個對外業務能夠擁有充足的資源,持續推出穩定品質的服務,因此「事業發展組」出現了,專注在導入各式資源,與外部夥伴互利互惠,找出共好共榮的合作模式。
    許多初創的團隊或是專案行動,都會因為資金匱乏而感到困頓。但沒有錢,也會有突破困境的做法,關鍵是盤點自身擁有的資源,並洞悉合作夥伴的需求,培養彼此合作的默契。而這也是「創新設計流程」告訴我們的——如何在各種限制之下,具體可行地踏出小小的一步,並且持續地進步。
    找到關鍵的夥伴與資源,是 Social AED 的開始,也是我們努力提供的服務之一——協助有志者在社會設計的道路上,找到夥伴與資源。(同場加映:0 元改善柬埔寨廚房裡的濃煙!學會「創新設計流程」,沒資源、沒人力也能創造改變
    隨著資源的導入與社群夥伴的結盟,我們開始可以做到更多組織初期無法展開的行動,但這也同時加重了全體幹部的工作量,我們發現組織需要開始擴大,因為每一位幹部都只投入自己能負荷的時間心力,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有許多人以及更複雜的運轉模式,才能一起成就這一切。
    但隨之而來的兩個問題出現了:如何有效地尋找適合的夥伴?龐大的組織如何高效合作與管理?

    當組織變大之後,用標準作業流程促進內部高效運作

    Social AED 初期打拼的過程很令人懷念,當時一切都還是模糊的想法,我到處招兵買馬,逢人就說:「我有個夢想。」,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常常嚇到人吧(笑)。但也因為當時的土法煉鋼,我們有了最初的團隊,我也和每一位夥伴保持著大量的溝通與互動,在組織突破 20 人之前,大多是由我尋找夥伴與分配任務,一切的合作都非常地扁平化。
    但隨著組織持續成長,對於人才的需求劇增,我發現自己在時間心力上已經完全無法負荷,因此「生命設計組」誕生了,大多由心理諮商相關背景的夥伴組成,在招募人才以及團隊凝聚的功能上,發揮了最大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定位每一位幹部在業餘時間投入到 Social AED 的「動機」,以及在大家需要動態調整任務時,成為重要的協調角色。(同場加映:揪團發揮影響力!運用創新設計流程,不花一毛錢也能打造 50 人團隊
    生命設計組的出現,讓我開始理解到所有的服務,無論是對內或對外,都是為了讓組織更有機會永續運轉而被創造出來的。
    而當組織越來越龐大,我也不再有辦法一對一與每位幹部溝通,因此 Social AED 的組織架構與階層開始出現,有了組長、副組長、組員的分層概念,藉此促進有效的溝通與合作。我們發展出了雙週例會的溝通模式,讓領導職務的幹部能夠用最低限度的投入,持續與跨組別進行串連,各組別內部則是自行決定如何運轉,也因此發展出了不同的小組文化。
    然而,Social AED 是由成員在業餘、課餘時間投入而組成的團隊,如何不成為一盤散沙,最重要的就是「標準作業流程」,唯有建立起明確的組織運作模式,無論是組內運作或是跨組運作,才能夠持續遞交有品質、有價值的服務給使用者,也才能讓這一切持續進步、永續經營。
    我們都無法保證一輩子都待在這個組織,就連身為發起人的我也是一樣。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也是我們傳承經驗給後繼者的方式,讓一切有機會標準化,不只是讓影響力能夠延續下去,更是擴大影響力的重要基礎。
    在組織規模小的時候,我們互通有無,大家對於願景有清晰的共識,也一同打拼、共享成果。然而,在組織規模擴大後,各組別開始專注在自身業務上,大家漸漸地看不到整個組織的樣貌,因為組織的成長帶動業務成長,不只出現組內的運作問題,在跨組的通力合作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營運暨品牌組」便成為了一切的推動與把關者,確保標準作業流程的執行與同等品質的服務輸出,並發展出了全組織 70 人跨組合作、推動策略進化的「策略工作坊」,以及各組別內部運作窒礙難行時的「流程診斷工作坊」。當然,確保品牌的形象與調性,經營 Social AED 的多個通路渠道,同樣也是營運暨品牌組的關鍵任務之一。
    讓 Soial AED 能持運轉的內部業務,還包括了支援視覺產出與週邊產品的「視覺設計組」,以及讓關鍵服務進入自動化階段與確保資訊安全的「系統開發組」,每個組別的誕生都其來有自,都是在對外提供服務時,漸漸形塑出來的內部服務,也就是我們的內部系統。
    透過對外提供使用者服務的外部系統(社會設計孵化系統),與支持外部系統持續運轉的內部系統,成為了我們的組織架構,透過這樣的架構與關鍵資源、以及與社群夥伴保持互惠的關係,形塑出了 Social AED 的「永續運轉模式」。
    如今這樣的模式已經開始複製到了「桃園分會」與「高雄分會」,我們相信唯有落地行動才能夠創造價值,透過串連全台灣的資源與人才,建構起社會創新的生態網絡,傳遞「相信自己做得到」的核心信念,並讓社會設計行動能夠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組織的發起人或創辦人,應為願景把關!

    組織的樣貌是動態變化的,無法一步到位,更無法直接複製其他組織的架構與運作方式,只能在自己的領域深耕,隨著時間的推移摸索出來。但如何形塑組織,就像是如何推出解決方案,回到最重要的核心,仍然是「市場上有什麼樣的問題需要我們來解決?」,而在打造組織時,這就是「願景」的層次,也是我們「為什麼」而努力。
    Social AED 最初的核心幹部大約有 7-8 人,當時我非常珍惜每個人的投入,因此我們約了一場聚餐,詢問大家一個致命的問題:「你認為這個組織的願景是什麼?」,為什麼說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呢?因為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當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滿意時,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都不太滿意,整合起來的願景,變成了一個四不像,是折衷與妥協的結果。
    後來我們因為許多的挫折才意識到這個錯誤,並經歷了一番努力才把組織導向更適合的方向。在這次的教訓中我學習到,「願景」是由發起人或創辦人,揮舞著大旗向大家訴說的夢想,認同這個夢想的人將會加入,願景不能大幅度修正,因為那將不再是組織成立的初衷,可以改變的,是為了往這個願景邁進而制定的階段目標,以及過程中的策略與行動。
    這件事情對於 Social AED 這樣用願景驅動行動的組織來說,顯得更加重要。
    把關願景,並且讓這個信仰能夠成為我們訴說的故事、以及組織運轉的核心基礎,便是發起人、營運總監與品牌總監的使命。這就是整個 Social AED 的組織樣貌,也是奠基在「創新設計流程」之上,形塑出來的解決方案,是我們 70 多人,一起在下班下課之後打造出來的「社會設計」。
    我們希望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只要相信自己做得到,並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尋找到適合的夥伴與資源,我們都可以用最小的投入,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踏上社會設計的精彩旅途!(同場加映:人人都能參與的「設計」行動——利用業餘時間,一起當個「社會設計師」

    只要擁有堅定的信念,一切挑戰都會成為進步的動力

    Social AED 並沒有關注特定的社會議題,對我們來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的 17 項指標都很重要。我們真正關注的,是人們如何相信自己也能為這個社會帶來良善的影響力,並願意展開小小的第一步。推動這個信念,是 Social AED 堅定不移的使命。
    所有踏上社會設計旅途的人們,都渴望找到永續運轉的模式,讓起心動念能夠化為真實。Social AED 透過無數的小失敗摸索出了自己的模式,我們發現一切的重點都是「交換」,無論是內部幹部或是外部夥伴,當每個人都能透過價值的交換而有所獲得,永續運轉的模式便會自然而然地滾動起來,但這一切必定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與淬鍊。雖然不輕鬆,卻絕對值得。
    這一路走來有太多心得,總結成幾個重點和大家分享:
    • 願景必須清晰且能夠被訴說,而階段目標與策略都可以隨時修正
    • 組織架構與標準作業流程是永續經營與擴大影響力的基礎,並且需要隨著組織成長而持續優化
    • 團隊夥伴的參與動機會隨時間改變,必須常保任務之外的溝通,確保彼此有所獲得
    • 除了面向使用者的外部服務,也需要有內部服務來支持外部服務能夠標準化地推出
    • 打造組織無法一步到位,從小小的行動延展開來,並摸索出「最適合」的運轉支持系統
    • 在資源匱乏的狀況下,「交換資源的互惠合作」能夠突破現況
    • 「價值交換」是一切的基礎,無論是面向使用者的服務,內部人才的動機與成長、或是整個組織的運轉模式
    • 「創新設計流程」不只適用在產品或服務開發,更能夠植入到組織文化當中:透過跨域共創擁抱各種可能性,高速試錯找到最適合的行動,形塑出組織的「永續運轉模式」
    • 整個 Social AED 的永續運轉模式,就是我們 70 多人下班下課後的「社會設計」
    像 Social AED 這樣以願景驅動行動的團隊,除了嚴謹的標準作業流程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件事,那便是凝聚的團隊,對我們來說,多元的「人」聚集在一起,便有無限的可能性,但光有標準作業流程讓大家遵循是不夠的,還需要相信夥伴、相信組織、相信我們的信仰,才能在扣緊願景的前提之下,讓自己與團隊持續地前進、不斷地進步。而接下來我們將會透過專欄和大家聊聊,如何在社會設計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使命與成長動能,成為自己心目中的社會設計人才。
    打造一個組織並不總是充滿樂趣,必定會有辛苦或心酸的時候,但每個投入 Social AED 的幹部,都找到了自己的「為什麼」,也都在這些歷練中成長、進步。當我們回頭看看自己為何而來,以及攜手走過的歲月痕跡,便會更堅定地繼續走下去。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若渴望著踏上社會設計的旅途,歡迎參考下方簡介、加入 Social AED 的行列!
    核稿編輯:李沂霖
    本文為社企流與 Social AED 發起人林紹偉合作專欄,如欲轉載全文至其他介面,請來信洽詢社企流。

    從小吃店主打永續食材、大企業發布永續策略,到聯合國制定永續發展目標。全世界都在談永續,但它究竟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10 分鐘測測看你的永續素養等級,還能免費兌換多項好禮! >>> 前往測驗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