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 X 社企流良善供應鏈專欄

里仁 X 社企流良善供應鏈專欄

里仁自 1998 年成立,秉持「開店不是為了做生意」之核心,透過推廣有機來翻轉人與土地的關係。因為相信最真實的好處來自互利而非自利,最長遠的合作是彼此感恩互助而不是競爭逐利,里仁以串聯上下游的通路角色出發,多年來持續在農友、廠商和消費者之間分享溝通,促成一個相倚互信的夥伴關係。
里仁與社企流共同策劃「良善供應鏈專欄」,收錄國內外趨勢新知,盼連結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打造友善環境、互利共好的網絡,回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十二項(SDGs 12)「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

專欄文章

10篇)
  • 通路的自有商品如何圈粉?他們用「永續價值」擄獲消費者的心

    通路的自有商品如何圈粉?他們用「永續價值」擄獲消費者的心


    ​社企流/文:蘇郁晴
    近幾年,我們常能從連鎖超市、便利商店的貨架上,看到許多印有通路自家 logo 的產品,種類從零食飲料到生活用品無所不包。
    根據凱度消費者指數(Kantar Worldpanel)報告指出,近幾年台灣消費者對零售商自有品牌的態度逐漸轉變,不但購買的人數變多了,還有消費者因此成為通路自有品牌的鐵粉。
    每間通路開發自有商品的目的大不相同,但往往都希望能有更多自主發揮的空間,推出符合自己期待、或吻合自身理念與價值的產品。

    推出物超所值、客製化商品,吸引顧客眼球

    多數通路業者開發自有商品的目的,不外乎是以利益最大化為考量,打破過往由品牌供應商掌握商品成本的規則,自尋合適且成本較低的代工廠商,創立自有品牌,為消費者祭出通路限定、價格優惠的商品。
    這樣的模式不僅能省去商品從製造、運送、上架至銷售的層層成本,有利於毛利率,通路更能藉此進行差異化經營,建立品牌的獨特性並提升消費者的忠誠度。

    以解決問題出發,開發最友善的商品

    有別於以追求利潤的「價格導向」主流,亦有一些通路採「價值導向」策略,從永續、利他的組織願景出發,為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而開發自有品牌商品。
    如長期支持有機農業的蔬食通路「里仁」,為了減少傳統棉花種植大量使用農藥,對土地與棉農所造成的危害,開發出毛巾、內著與時裝等有機棉織品。為了支持有機米耕作,紓緩米盛產的狀況,攜手食品廠商將有機米加入各種鹹甜的主食與零食,開發出米麵包、米月餅等特色米食。這些里仁限定的食品,不僅吸引了一群鐵粉支持,更因為堅持減少化學添加物的配方,帶動了市場「少或無添加」的風潮。(延伸閱讀:減法飲食學——全球吹起「少或無添加」風潮,食品成分越單純、越健康
    又如關注環保生活的台灣線上通路品牌「好日子」,則以減少生活中的塑膠製品為核心,選購並開發各種友善環境的生活用品,自有商品包括以竹子及可再生尼龍取代塑膠打造的竹牙刷、耐熱防水且便於攜帶的食物袋等等,都是以友善自然環境為出發點,期盼帶給消費者便利的同時,仍能邁向永續的生活。(延伸閱讀:竹牙刷+食物袋幕後推手:當環保像刷牙吃飯一樣簡單,每天都是環保的「好日子」
    ​根據專業諮詢機構 Pricewaterhouse Coopers(PwC)《2020 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 將近一半的消費者期待企業為環境負起責任;在新冠肺炎影響期間,消費者對企業永續經營的關注程度更是大幅飆升。
    隨著大眾的環保意識高漲,近年消費者在購物時的考量,已不僅僅是由商品價格驅動,更多了對價值的考量。因此當越來越多的企業以永續價值為經營方針,不僅能對環境、社會產生正面效益,更是打動消費者、深化企業價值的關鍵。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里仁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剩食變佳餚!兩大解方延續蔬果的第二生命,解決從生產到消費的浪費問題

    剩食變佳餚!兩大解方延續蔬果的第二生命,解決從生產到消費的浪費問題


    社企流/文:蘇郁晴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 2019 年《糧食與農業現狀:推動減少糧損與食物不浪費》報告指出,全球有 8 億 2 千萬人仍處於飢餓狀態,相當於每 9 個人即有一人無法取得足夠糧食;在如此多人吃不飽的同時,全球每年卻有高達 1/3 的食物被浪費(近 13 億公噸),其中有 14% 的農作物在採收後就面臨被丟棄的命運。
    美國農業部(USDA)更估計,每年有數 10 億噸的蔬果還沒有被食用就浪費了。而且,在蔬果尚未進入供應配送鏈之前,就有 1/3 被遺棄在農場裡。由此可知,蔬果浪費問題並不單單僅限於消費端,生產供應端也是造成浪費的大宗。
    據「亞太糧損資料庫」(APEC-FLOWS)推估,2013 年台灣大約浪費了 340 萬噸糧食,其中,蔬菜的損失和浪費率為 53%,顯見有超過半數的農產品在種植至配送的階段即被浪費。
    為什麼有那麼多蔬果在抵達通路之前,就被浪費掉呢?
    美國商業雜誌「富比世」報導,塔克商學院教授 Lauren Grewal 曾依此作為研究,該研究指出,農夫生產的農作物有 30% 都是因為外觀不符合通路上架準則而被丟棄。這些農作物也許是有昆蟲或動物叮咬的痕跡、遭遇不良氣候而外觀受損、又或是基因突變、或生長過程中遇阻礙而造成外觀畸形等,不受供應與消費端的歡迎,只能面臨淘汰。
    ​為了改善問題,為即將被淘汰的蔬果尋求第二生命,許多組織發揮創意,以「分配共享」與「加值重生」為主軸,祭出不一樣的惜食解方。

    分配共享:收取剩食,重新配置

    「分配共享」是減少食物浪費的第一道防線——亦即收取外觀不佳、但品質完好的農產品,重新分配給有需求的人,同時改善食物浪費與人口飢餓的問題。
    以 Misfits Market 為例,他們收取外觀不佳、但品質良好的格外農產品,以 40% 的市場價格提供消費者每週訂閱購買的服務。為了確保品質,Misfits Market 在蔬果從市場進貨,到包裝進箱前,更設置了 8-10 個檢查點,避免有腐壞的蔬果送至消費者手中。Misfits Market 的消費者更紛紛表示,Misfits Market 所提供的格外農產品品質從來不讓人失望。如今,Misfits Market 的服務已遍及美國 32 州、且持續擴張中,預期可讓越來越多醜蔬果免於被浪費的命運。
    ​在台灣,也有民間團體「享食台灣」與各類型餐飲業者合作,舉凡咖啡廳、麵包店、餐廳等,享食台灣的義工會負責收取餐廳剩食提供給慈善機構。此外,享食台灣也於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高雄市、嘉義市共 23 處設置享食冰箱,讓人們可以捐出多餘的食品,而有需求者便可拿去利用。

    加值重生:加工剩食,再創價值

    另一個改善食物浪費的方式,則是「加值重生」——透過烹煮或加工製造,延長生鮮蔬果的壽命,提升食物的價值。
    像是位於英國的小餐館「真的垃圾食物計畫」(The real junk food project café),每天取用來自超市、餐廳和量販店的剩餘食材製成美味佳餚,不但減少食物浪費,更能將剩食再製成有價值之產物販售。此計畫引起全球效法,目前已有上百間餐廳響應、讓將近 5 千噸食材免於被浪費的命運。
    ​而為支持有機農友在耕作轉型過程中產出的醜蔬果、或解決盛產與滯銷問題,台灣有機通路「里仁」便媒合食品廠商,將盛產農產品或醜蔬果進行加工,如蔬菜鍋貼、文旦柚酥、米餅等。此外,當需要支持的蔬果數量不符合加工規模時,里仁的員工餐廳就會發揮蔬果調節的任務,將這些蔬果變為供應一週 5 天、每餐上千人的料理。
    全球各地皆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並設法改善食物浪費的問題,但仍遠遠不及龐大的剩食浪費量與人口飢餓數,因此每一個人的努力都相當重要,從珍惜食物、支持醜蔬果或格外品開始,一同達成食物零浪費的目標。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里仁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參考資料
     
    閱讀文章
  • 促進供應鏈永續缺你不可!從生產、銷售到消費端,可採取哪些行動?

    促進供應鏈永續缺你不可!從生產、銷售到消費端,可採取哪些行動?


    ​社企流/文:蘇郁晴
    10 年前,英國部分零售通路商為提供天然、真實、少或無添加的食品,自主發起「潔淨標示」(Clean Label),向製造商喊話,呼籲食品生產中,應盡量減少添加物、簡化製程以及資訊透明化等。此舉促使生產端選用更天然的原料與簡化加工方式、也帶動消費者對於食品成分、來源的關注,帶動產業朝向永續發展。
    回顧近年的新聞時事,也曾發生食品供應商使用不良原物料影響消費者健康、或是血汗代工廠員工在衣服標籤上留下求救訊息被消費者發現、影響企業商譽等事件。在在都顯示,一個企業要達到環境、社會、經濟的永續發展,並非只要顧好自己的環節即可。如何串連生產、銷售、消費一同促成供應鏈永續,是現代企業永續的關鍵課題之一。
    談及供應鏈永續,過去銷售端在考量要與哪一家廠商合作時,多以品質、交期、成本、服務來判斷,符合品質好、交期快、成本低、服務佳的生產對象就是他們最佳的合作夥伴。而今,除了上述 4 項評斷標準外,還得加入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 3 項考量。以下分別從生產、銷售、消費 3 端來探討,欲促進供應鏈永續有哪些可以採取的行動。

    秉持誠信原則,提供友善環境與人體的產品

    作為供應鏈上游的生產者,應從友善環境的精神出發、並考量消費者健康提供產品。
    例如,種植蔬果的農友,可減少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的使用,投入友善耕作的行列。(延伸閱讀:做農友的後盾!放下外觀與價格的評斷標準,選購友善土地的蔬果
    此外,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每年有 1/3 的蔬果尚未進入供應鏈前,就因其外觀不佳等原因遭到遺棄。生產者則可透過「分配共享」與「加值重生」兩種方式,為醜蔬果爭取第二生命、減少食物浪費帶來的環境衝擊,更能讓飢餓人口能有溫飽的機會。(延伸閱讀:剩食變佳餚!兩大解方延續蔬果的第二生命,解決從生產到消費的浪費問題
    而作為保健食品、保養與美妝用品、服飾等產品的加工生產端,在製造與研發產品時,還能以環境保護與動物權益等面向思考,不以動物作為實驗對象,或是取用動物的毛皮,打造「純素」商品。(延伸閱讀:友善動物從日常選擇開始——從餐桌到梳妝台的「純素生活」提案

    ​牽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手,形塑供應鏈的正向循環

    身為串連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通路,則擔任支持生產端、教育消費端的關鍵角色。
    在挑選上架的商品時,可從環境、社會面向思考,而非將利潤視為唯一準則。例如,選擇上架在地有機小農生產的蔬果、及符合少或無添加的加工食品等,給予這些愛地球、顧健康的商品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延伸閱讀:多做一點,世界更好一些!他們發起「通路革命」,讓你買得安心、對社會環境也有益
    而在建置通路環境時,亦可盡量減少垃圾生成,舉凡減少塑膠袋、使用再生塑料製成的展架、提供消費者環保袋租賃服務等行動,皆是銷售端可採取的手法。(延伸閱讀:再生塑料製展架、雷射取代蔬果標籤——看通路的 N 種減塑行動
    透過支持生產端產出優質商品、並教育消費者好產品背後的價值,如此才能促進良善的產銷消循環。(延伸閱讀:便宜貨真的買到賺到?不一樣的通路思維,重塑正向循環的消費世界

    ​選購秉持社會企業精神的商品,給予最有力的支持

    作為消費者,我們則可透過日常的生活方式、消費選擇,形塑我們想要的世界。
    以飲食選擇舉例,蔬食便是近年興起的友善環境飲食提案之一。隨著氣候變遷議題升溫,國內外調查報告皆指出,肉蛋奶供應鏈製造了巨量的溫室氣體,而根據市調公司益普索(Ipsos)的《外食市場研究報告》,在全台超過 200 萬的素食人口中,有 34% 是為了環保而選擇吃素。(延伸閱讀:蔬食的逆襲——為何越來越多人選擇坐上「永續餐桌」?
    此外,透過支持符合永續精神的商品,也是促成永續供應鏈的重要力量。舉例來說,許多生產者為了環境、健康等考量,在製作食品時,放棄添加成本低、能減緩食物腐敗速度的添加物,銷售量卻遠不及色香味俱全的加工食品,讓原本渴望提供優質商品的生產者望之卻步。此時,消費者的支持便能帶給製造商更多信心。(延伸閱讀:減法飲食學——全球吹起「少或無添加」風潮,食品成分越單純、越健康
    打造永續供應鏈,產銷消任一方都不能缺席,唯有透過彼此的支持、互助,才能讓食安、勞權、環境破壞等問題不再重演,打造一個兼顧環境、社會正向影響的健康生活。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里仁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歡迎光臨《明日戶政所》,透過讀懂議題資訊、搜尋政府資源、了解創新行動、參與投票 4 步驟,一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促進友善兼容的生育環境! >>>點此進入專題
    閱讀文章
  • 多做一點,世界更好一些!他們發起「通路革命」,讓你買得安心、對社會環境也有益

    多做一點,世界更好一些!他們發起「通路革命」,讓你買得安心、對社會環境也有益


    社企流/文:蘇郁晴
    走進美國規模最大的連鎖有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全食超市),裡頭販售的商品從蔬果、肉類,至日常生活用品應有盡有,但其實 Whole Foods Market 並不一般,有些超市普遍能看見的商品,在這裡是找不到的。
    你也許會好奇,Whole Foods Market 是美國規模最大的超市,為何會有找不到的商品?
    「我們對於商品上架的規範是很嚴謹的」——Whole Foods Market 於官網寫道,「更重要的是,我們每天都推動、並實踐更高的商品選擇標準。」Whole Foods Market 為每個種類的商品訂定上架準則,以肉品舉例,若是注射抗生素或生長素的肉品、或是產製過程並未公開可供追溯的產品,是無法在 Whole Foods Market 找到的。
    為了百分之百落實自訂規範,Whole Foods Market 甚至於每間連鎖超市設置獨立的審查機構,對所上架的商品絲毫不馬虎。
    此外,秉持社會企業理念的英國超市「HISBE」,則以關心人、動物與地球的幸福為最大宗旨挑選上架的商品。為此,HISBE 落實在地化、選擇季節性蔬果、保護自然、符合公平道德、思考動物福祉、保護魚類、終止浪費與選擇真實食物 8 大原則,凡是 HISBE 上架的商品,皆需通過他們自訂的篩選流程,沒有任何通融。
    舉例來說,HISBE 上架的蔬菜皆由在地小農生產,且大部分都是當季盛產的品項,以確保蔬菜的新鮮度和最小的運輸里程,此外,HISBE 更制定上架的蔬菜都需要 100% 有機且具可追溯性,希望提供消費者良品的同時,也能友善環境。

    從通路發起的革命:從健康與環境出發的上架規範

    在台灣,也有業者反思通路對於消費者購物與生活的影響力,而逐步發展出不同的選品原則或是上架規範。
    儘管政府已為消費者訂定符合安全標準的法規,為何部分通路還要自訂商品的上架規範,甚至委託審查機構進行獨立的評鑑?
    有些通路在乎商品生產過程對土地和生態的衝擊;也有些通路特別關注食品添加物對消費者健康的可能影響。通路不畏繁瑣地訂定獨家的上架規範,應該是一份期望能為消費者、社會與環境「多做一點」的用心。聰明的消費者可能會發現,來自同一家廠商的產品,會因為特定通路的上架規範,產品的成分有所差異。
    像業界就盛傳在蔬食有機通路「里仁」上架產品極為不易。通常產品要重新調整配方,還要經過至少半年的成分確認與第三方單位的獨立評鑑。原來,里仁堅持由產品原料的源頭開始把關,更秉持比政府更嚴格的添加物規範,與廠商共同開發出上千項少或無添加的食品。以豆之家的翠果子為例。看似同樣的「翠果子」,里仁架上的翠果子因為刪除了人工色素,豌豆呈現烘乾的天然黃色;而其他通路中看到的翠果子則是青綠色。
    因為想要守護台灣這塊土地,里仁選擇推廣有機或友善耕作的農產品,並積極進行商品包裝減塑,多年來持續推動蔬食、少添加、有機和淨塑這樣的理念,因此帶動了數百家廠商一起響應嚴格的上架規範,願意為了消費者健康與土地永續,改變自家的產品開發與生產。
    而大型通路「家樂福」則採取 5 項「食際行動」,包括產地直送、友善土地等。對消費者,家樂福為生鮮食品訂定嚴格的品質規範,從農場至賣場全程控管可溯源;在社會與環境面,家樂福與 150 位在地農民合作,從產地直送農產品,不但保有蔬果的鮮美、為農民增加獲利,更減少運輸過程可能產生的二氧化碳。此外,家樂福亦率先成立「非籠飼動福雞蛋專區」,全面採行雞蛋友善生產系統,保障動物福利,兼顧社會與環境的效益。
    台灣農產品線上通路「厚生市集」則秉著公平永續的信念,其上架的每一項商品,都來自團隊成員親自拜訪,必須揭露完整的生產過程、且符合生產安全與友善環境的標準。厚生市集希望能藉由他們的悉心把關,建立土地、食物與人之間的良善循環,讓消費者能吃得安心,環境也得以永續。
    不論是主打有機的門市、知名的大型超市,又或是送貨到府的線上市集,從通路發起的良品把關革命,已號召越來越多人的加入,他們都希望能藉由一己之力,促進生產者、銷售者與消費者間的正向循環,建立人與人間的信任,也攜手守護我們生長的環境。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里仁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
    參考資料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再生塑料製展架、雷射取代蔬果標籤——看通路的 N 種減塑行動

    再生塑料製展架、雷射取代蔬果標籤——看通路的 N 種減塑行動


    ​社企流/文:蘇郁晴
    一次性塑膠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是大家都不陌生的問題,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oundation)2019 年統計,全球每年生產超過 3 億 3 千萬公噸的塑膠,有 75% 最終成為塑膠垃圾,無法回收再利用,且有 1/3 直接進入自然環境中,造成永久性的塑膠污染。
    有鑑於此,近幾年來,從民間組織、企業到政府,皆吹起減塑的號角,而大眾更將目光聚焦在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餐廳、便利商店等零售通路,期待這些企業採取永續行動。調查指出,消費者越來越傾向光顧實踐環保永續概念的店家。
    進一步檢視零售通路的減塑行動,根據綠色和平組織《2020 台灣零售通路企業減塑評比報告》指出,台灣 5 間大型通路光是自有產品的一次性塑膠提供量至少就有 22 億 6828 萬件,零售通路對於拋棄式塑膠的使用量逐年增加,相對於減塑的應對則著力太少。  

    通路減塑挑戰多

    許多零售通路的確想朝著減塑的目標前進,但牽涉到供應鏈的配合和消費者的購物習慣,讓減塑執行起來困難重重。以討論度最高的生鮮蔬果為例,並不是所有品項都適合裸賣,像細嫩的葉菜類蔬果若少了包裝,容易因水分流失而降低新鮮度,一旦賣相觀感不佳,造成滯銷便成為通路的耗損,間接形成食物的浪費。
    有些通路選擇完全去除蔬果包裝,將它們陳列在開放式的冷層櫃,並搭配噴霧設備,不時以此為蔬果降溫,維持新鮮度。這樣的做法雖然減去了包裝,但也會造成用電量增加與碳排放提升的副作用。
    除了裸賣蔬果外,也有通路嘗試以環保包材包裝商品。例如,台灣蔬食通路「里仁」選用可堆肥生質袋包裝表皮細嫩的瓜果、及容易水分流失的葉菜。但是台灣目前尚未有可堆肥生質袋的回收機制,里仁便邀請消費者回收用畢的包材,統一集中送至合作的堆肥場,製成種樹用肥料。
    不過,上述的回收流程需要建立完善的回收機制、與堆肥場合作制定對應的配套措施,也需消費者願意改變購物習慣,要徹底落實並非易事。

    ​賣好物也要愛地球——通路的減塑行動

    雖然通路減塑挑戰多,但仍有不少通路在不同層面、運用不同的方式突破減塑遇到的種種難題。

    行動一:從自身做起,盡量減少塑膠使用量

    以新北市的無包裝商店「Unpackaged.U」為例,主要販售米、豆、零食等乾糧,店內便以密封罐盛裝產品、防止食物受到汙染,並鼓勵消費者自備容器盛裝所需分量,將塑膠的使用量降至最低。
    ​而生鮮超市「安永鮮物」,則從商品展示架著手減塑,他們選用奇夢籽社計的輕型展架——不但完全由再生塑料製成,更具備輕便、易組裝、可重複使用等特性,能依照需求變更不同陳列方式,取代生命週期較短的商用展示架。

    ​行動二:轉彎思考,不用塑膠的創新提案

    在台灣,里仁提出「乾式設計」提案,將難以去除塑膠包材的洗髮精與潤髮乳,改為可使用無塑料瓶罐盛裝的洗、潤髮皂。
    在國外,瑞典連鎖超市 ICA 則與荷蘭蔬果供應商 Nature & More 攜手合作,以雷射的方式取代酪梨和地瓜上的標籤貼紙,以減少塑料生成與二氧化碳排放量。

    ​行動三:聯合消費者,向塑膠袋說 bye bye

    面對消費者,時常會遇到民眾忘記自備購物袋,而必須向通路購買塑膠袋的情形。在澳洲便有多家通路發起「出借購物袋」運動,由民間組織「Boomerang Bags」將回收布料製成購物袋,並分配到合作通路中,供忘記自備購物袋的民眾使用、當下次購物時再歸還,相當便利。如今這套服務已遍及全球超過 900 個社區,顯示出該模式之成功。
    ​當超市、超商和量販店成為主要的採購場域,通路商如何回應減塑風潮便相當重要。目前已有不少通路商開始採取行動,但在這條路上仍有許多困難待解,有賴企業持續研擬方案、展現減塑決心;消費者則從自身做起,支持並響應通路的減塑行動,才能一起邁向更永續的未來。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里仁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參考資料

    閱讀文章
  • 做農友的後盾!放下外觀與價格的評斷標準,選購友善土地的蔬果

    做農友的後盾!放下外觀與價格的評斷標準,選購友善土地的蔬果


    社企流/文:蘇郁晴
    當你前往超市購物時,會如何挑選想要的蔬果?是評估蔬果外觀的好壞?還是考量蔬果的價格是否經濟又實惠?身為一名責任消費者,我們還可以從「友善土地」的角度來選購對自己好、也對環境好的農產品。
    為什麼要挑選友善土地的蔬果呢?多數慣行農民在種植農作物時,會使用大量的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等,以維持作物的美觀與品質,但長期過度使用,對環境、生態和人體都會造成傷害。
    在環境面,農藥的噴灑會污染空氣和水源,美國農業生技網站「GMO Answers」指出,農藥殘留於土地最長可能需要 4 至 5 年才能完全分解,更會破壞土壤結構、使土地喪失耕種價值。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有 1/3 的土壤退化、每年流失 240 億公噸的土壤,將影響未來食物供給。在生態面,農藥的毒性也會殘害田間的青蛙、昆蟲、老鼠等,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平衡外,間接破壞自然界的食物鏈;對人體而言,若是長期食用農殘超標的食物,可能會影響健康。
    為了改善上述情況,在耕作的過程中,不使用傷害環境與生態的農藥、化學肥料及除草劑等,便能守護我們的土地、保障消費者的健康。

    從慣行農法到友善耕作,其實沒那麼簡單!

    然而,欲自慣行農法轉型為友善耕作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少了農藥為農作物阻擋病蟲害,農民們種植出來的蔬果時常會有害蟲叮咬的痕跡,雖然不影響蔬果本身的口感,卻使作物的產量和賣相大受影響。
    省去除草劑的使用,改採人工除草,將會耗費農民們大量的成本,年齡層偏高的農民在體力上也會難以負荷勞累的人工除草過程。
    若是轉型的過程中遇到收成不佳的困境,農民們也只能自行吸收,看似簡單的耕作轉型,對農民來說卻是無比沈重的賭注及負擔,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生計。

    生產 X 銷售 X 消費:共同守護土地的永續價值

    我們都希望所生長的土地健康,但這並不能單靠農民的努力。除了生產端需秉持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通路與消費者共同支持更是促進正向改變的關鍵。
    通路作為連結生產端與消費端的橋樑,一方面可透過契作的方式支持農民投入友善耕作,另一方面也應擔任溝通的角色,向消費者傳遞友善耕作的價值。為了支持有機農友而成立的社會企業「里仁」就是透過造訪產地和關懷農友來陪伴有機的轉型之路,也會向顧客說明友善耕作的價值,主動負起通路商的角色。除了與農民簽訂契作合約、保障他們的收入,如遇作物盛產、或是賣相不佳,更協同廠商製成水餃、果乾等加工品,或號召員工內部護持,從農作物的生產到售出一路與農民同行。又如台灣農業電商平台「直接跟農夫買」,則是以傳遞農民的故事起家,讓農友採友善耕作法的努力與價值被更多消費者看見。
    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在了解友善耕作對人體健康與環境的價值後,可起身而行,邀請身旁的親朋好友共同以消費捍衛土地,成為農民的強力後盾。
    下次選購蔬果時,我們或許可用不同的眼光,改以整體蔬果生產對土地的影響來衡量其價值。唯有透過生產、銷售、消費三方聯手,我們才能守護土地的永續發展。
    核稿編輯:李沂霖
    此文章由里仁支持、社企流獨立製作,不影響報導之真實性與準確性。
    邀請你成為電力小兵,讓社企流網站發電量更高、續航力更久! →了解更多
    參考資料

    網站贊助者限定!現在加入集資計畫,即可免費參與「2021 電力小兵感恩小聚」,一起回顧今年的社會創新大小事,並開箱社企流明年新計畫! >>>點此了解活動詳情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