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部落格

低碳生活部落格

「低碳生活部落格」是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所編輯,內容除了提供讀者生活上可行的減碳方案之外,也累積了多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第一手資料,以及整理國際最新減碳趨勢報告。盡力做到深入淺出,兼具深度及廣度,希望成為台灣的低碳環境智庫之一,為氣候變遷議題貢獻一份心力。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www.delta-foundation.org.tw/ 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blog 低碳生活部落格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eltaElectronicsFund/

專欄文章

70篇)
  • 永續巧克力,每一口都能保護亞馬遜雨林

    永續巧克力,每一口都能保護亞馬遜雨林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謝明珊
    喜歡吃巧克力,卻擔心有咖啡因或可可鹼嗎?或許可以試試巴西常見的作物大花可可(Cupuaçu,學名 Theobroma grandiflorum,或音譯作古布阿蘇)製成的 Cupulate 巧克力,不僅不含鹼性物質和咖啡因、營養價值高,還可以拯救雨林!

    無咖啡因的可可豆,亞馬遜的驕傲!

    巴西亞馬遜原產的大花可可,正逐漸改變當地的經濟模式,為全球巧克力市場帶來不一樣的選擇。大花可可是可可的親戚,和可可樹(學名:Theobroma cacao)同屬梧桐科小喬木。大花可可有著咖啡色橢圓形的果實,果實可作為食物、加進食品裡,提煉成大花可可油、製成巧克力,可以加工成至少 25 種不同的產品,用途相當廣泛。
    根據國際農業研究機構 CGIAR 及美國健康資訊機構《healthline》的資訊,原產於亞馬遜雨林的大花可可,因富含營養素聞名,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 C、胺基酸及類黃酮,對於健康有不少益處。
    近來,利用大花可可製作的 Cupulate 巧克力在市場上興起,和傳統巧克力相比,Cupulate 巧克力的優勢在於不含生物鹼、咖啡因和可可鹼,這些存在於傳統巧克力的常見成分,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此外,Cupulate 巧克力還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體內細胞免受自由基侵害。

    大花可可在雨林帶動新的經濟模式

    在巴西亞馬遜地區,以大花可可巧克力為中心的新經濟模式正逐漸成形,不僅為當地農民創造新的收入,還可以避免森林砍伐,促進永續農業發展。
    據《Mongabay》報導,在熱帶森林區,居民大多靠經營牧場,生產棕櫚油、柚木、玉米等作物維生,但這些產業需要砍伐森林以取得足夠土地。可可樹和大花可可因屬原生樹種,可以透過混林農業模式讓作物在陰影中茁壯成長,幫助退化土壤恢復,為居民創造出更環保的賺錢方式。
    作為當地備受矚目的作物,巴西農業研究公司 EMBRAPA 農業工程師卡瓦略(José Urano de Carvalho)指出,栽培大花可可樹的農民可以幾乎不使用農藥,透過更永續、對生態友善的方式種植。
    根據《Mongabay》,2014 年推出的 De Mendes Chocolates 品牌,正是主打從可可樹到餐桌,直接向傳統原住民社區採購可可豆及大花可可,並支付給原住民高達市價 6 倍的價格,如此高額的報酬,讓原住民社區不必再砍伐森林,或生產其他作物維生。
    而非營利組織 Instituto Amazônia 4.0 則是在亞馬遜社區推廣、傳授生產技能,在當地設立小型的行動生態工廠「創意實驗室(Creative Laboratories)」教居民製作高品質的 Cupulate 巧克力。每公斤可可原料原本只價值 2 美元,經過加工後頓時麻雀變鳳凰,每公斤要價 41 美元,不僅大幅提升社區收入,同時幫助減少雨林砍伐、加強保護森林。
    根據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局(IBGE)的統計數據,2022 年可可在巴西創下 35 億雷亞爾的產值(約 7.09 億美元),而大花可可則在 2017 年創下 5480 萬雷亞爾的產值(約 1110 萬美元)。

    風味獨特、兼具甜酸味的Cupulate巧克力

    據《衛報》報導,巴西有機巧克力品牌AMMA在過去幾年征戰全球,贏得不少巧克力大賞。AMMA 推出的 Cupulate 巧克力以大花可可固質(Cupuaçu Solids)製成,製程與一般巧克力加工方式並無太大差別。
    說到 Cupulate 巧克力的風味,AMMA 創辦人巴達羅(Diego Badaró)讚不絕口,他認為這是水果與森林之間的結合。大花可可是一種熱帶水果,可以製造出與巧克力相似的口感,因此被視為可可脂巧克力的替代品。大花可可同時具有甜味和酸味,巴達羅形容,口感帶有些許核桃和泥土的味道。
    Gaudens Chocolate 是將 Cupulate 巧克力推向國外市場的成功案例之一。創辦人西西里(Fábio Sicília)從亞馬遜當地社區採購大花可可果、巴庫里(bacuri,學名:Platonia insignis,普拉藤黃木)、巴西莓(學名:Euterpe oleracea),製成風味獨特的巧克力,也為當地居民增加收入來源。Gaudens Chocolate 獨創的產品,巧妙結合白巧克力和大花可可,在2022 年倫敦巧克力學院榮獲銅牌。
    如今 Cupulate 巧克力不僅僅是甜點,也是文化象徵,代表對自然的尊重,以及對永續生活的追求,更是一種環保的選擇。喜愛巧克力的你,不妨試試看來自亞馬遜的新風味,這是全新的味蕾體驗,更是在支持永續環境、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讓你的每一口都能保護地球。

    參考資料

    1. 大花可可樹/古布阿蘇/Cupuacu(胖胖樹的熱帶雨林)
    全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原文標題:保護雨林的替代新星 亞馬遜巧克力Cupulate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想來一口汙水啤酒嗎?回收水大變身,放下你對汙水的芥蒂

    想來一口汙水啤酒嗎?回收水大變身,放下你對汙水的芥蒂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王怡棻
    在 NASA 太空站中,水是極端稀缺的資源,從淋浴水、漱口水、種植用水,甚至是太空人的汗水與尿液,通通會被回收再利用。換言之,太空人早上泡咖啡的熱水,很可能源自前幾天在廁所排出的汙物。
    這場景乍聽之下有些嚇人,事實上,我們居住的地球也逐漸往這極致汙水再利用的方向前進。

    廢水釀成的啤酒 業者掛保證:比傳統自來水還乾淨

    美國汙水處理公司 Epic Cleantec 與釀酒公司 Devil's Canyon 在去年 3 月合作推出的「Epic OneWater Brew 啤酒」,堪稱再生水啤酒品牌的箇中代表。
    這個被《時代》雜誌(TIME)評選為 2023 年最佳發明的科隆啤酒,有著淡淡果香,飲用起來清淡爽口,如果不是刻意說明,沒有人能察覺這款啤酒的「異常」————釀造 Epic OneWater Brew 啤酒的水,源於舊金山一座 40 層高級住宅大樓的淋浴間、水槽與洗衣房。
    自 2015 年,舊金山所有超過 9290 平方公尺(10 萬平方英呎)的新建築都必須裝設水循環回收系統,目前安裝的 10 個系統中,Epic Cleantec 負責其中 5 個。
    「汙水回收後,我們會再用三步驟加以淨化,包括用微生物分解汙染物,讓水通過比頭髮直徑千分之一還細的過濾膜,最後以紫外線及氯消毒殺菌,」Epic Cleantec 執行長塔塔柯夫斯基(Aaron Tartakovsky)自信表示,經過多階段處理後的回收水,不僅符合、甚至超越了聯邦飲用水品質標準。
    單單舊金山這座大樓,每天就能回收 7500 加侖的水,一年回收的水多達 275 萬加侖。生產一加侖的啤酒需要 7 加侖的水,這次 Epic Cleantec 用回收水製造出了 7200 罐的啤酒,受到飲用者的一致肯定。

    放下喝汙水的芥蒂 嚴重乾旱使觀念改變

    「經過處理的汙水有時候甚至比我們用來釀造的自來水乾淨,也沒有任何異味。」Devil's Canyon 釀酒廠老闆蓋瑞特(Chris Garrett)對《巴倫周刊》(Barron's)坦言,在合作初始他有些抗拒,然而結果證明,人們的接受度遠較預期的高。
    在美國,將家庭汙水回收再利用已有多年歷史,這些回收水多用來澆灌公園花圃、沖洗馬桶、為滑雪場造雪、為溜冰場製冰,或是做為農作物的灌溉用水。然而,將處理過的汙水直接送到家家戶戶水龍頭當飲用水[1]的概念,一直遭到公眾強烈反對。當地政策也不允許企業將回收水應用在相關產品上,以至於 Epic OneWater Brew 啤酒無法販售給大眾,只能做為宣揚理念的工具。
    不過,美國各地連年嚴重的乾旱,讓水庫處於危險的低水位,禁止廢水回收再利用為飲用水的法規已然不合時宜。加上淨水科技進步,民眾逐漸對回收水改觀,政府也開始思考回收水的新應用。

    重大里程碑! 加州監管機構投票批准合法化拼圖

    去年 12 月,加州監管機構投票通過,允許水務機構回收淋浴與廁所廢水,在淨化處理後送回於家庭、學校與企業的飲用水系統中。這是回收水利用的重大里程碑,也讓擁有 3900 萬居民的加州,成為繼科羅拉多州後第二個允許此項作法的州。
    「加州正在努力尋找創新解決方案,以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挑戰,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進展,」水資源管理局委員會主席埃斯基韋爾(E. Joaquin Esquivel)對《紐約時報》表示,新法規要求對廢水所有的病原體與病毒進行處理,確保回收水不僅安全,甚至比飲用水更乾淨。
    這個結果也得到加州主要水務機關的支持,包括洛杉磯、聖地牙哥,與南加州大都會水局都已經啟動「直接飲用水再利用」計畫(DPR)。或許不久的將來,回收水啤酒、回收水可樂,甚至回收水奶茶,會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註釋 [1] 美國自來水可生飲。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原文標題:回收水變身 想來一口汙水啤酒嗎?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降低死傷、對環境更好——美國第一個無車社區能開啟永續新篇章嗎?

    降低死傷、對環境更好——美國第一個無車社區能開啟永續新篇章嗎?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梁曉昀
    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居高不下,國外媒體甚至形容為「行人地獄」,過去的城市規劃與道路設計多是以車為本,關於行人路權的討論度,終於在 2023 年被喚醒,並來到最高峰。
    9 月 22 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無車日」,身為人本交通脈絡下最受矚目的日子之一。無車日其實起源非常早,早在 1998 年,因許多城市飽受汽車帶來的空氣與噪音汙染,有法國年輕人率先主張車輛不進城,讓城市獲得一天的喘息,爾後獲得許多國家與城市響應,讓人本交通融入日常。

    減緩塞車,紐約從開徵塞車費開始

    美國紐約州州長霍楚(Kathy Hochul)2023 年 6 月中宣布,預計在明年第一季向進入曼哈頓中城 60 街以南的駕駛,包括曼哈頓中城(Midtown)和華爾街(Wall Street)於尖峰時段收取「塞車費」(congestion pricing),每日每台車收費落在 9 至 23 美金不等,約新台幣 270 至 690 元左右,實際金額仍待正式公布。
    該計畫其實已經延宕多年,根據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環境評估報告,該區域每日車流量約有 70 萬輛次,是美國交通堵塞最嚴重的區域。根據估計,紐約平均每人每年在交通中浪費 117 個小時,損失的生產力與隱形成本約 2000 美元。
    透過收取塞車費,專家預估可減量 10% 的車流量,塞車區內的行駛里程數可望減少 5%,預估每年達 10 億美元的塞車費收入,將用以建置更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及強化道路安全。政策一出,引來許多批評與反對聲浪,即便該政策具有許多免徵或是減徵的條件,例如計程車司機一天僅被收取一次,或是收入低於某個門檻有減徵措施,但不少仰賴交通工具維生的行業別與通勤族仍十分反對,擔心生活會因而受到影響。
    許多專家指出,參考其他大城市徵收塞車費的經驗,通常徵收第一年即有顯著效果。據《Gothamist》報導,倫敦收取塞車費第一年便使交通車流量減少 15%,塞車率下降 30%,平均時數也提高了 30%,且在空汙與碳排放上都有顯著改善。
    此外,透過經費挹注,公車數量與可及地點相對增加,整體發展正面。專家補充,紐約市執行塞車費的政策風險雖高,但一旦推行成功便會驅使各城市效仿執行,若成效不佳則可能重挫過去在交通政策上的努力。

    從少車到無車 改變大眾交通方式的「無車日」

    塞車費只是減少車輛進入城市的手段之一。許多地方開始提倡少車、無車概念,透過重新規劃都市與設計,引入人本交通,讓民眾能夠藉由大眾運輸、單車、步行等方式到達都市的每個角落。
    世界各地的都會區常在 9 月 22 日無車日當天規劃禁車區。根據統計,2022 年無車日時,比利時交通最繁忙的布魯塞爾響應活動,光是汽車排放的有毒物質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便大幅減少 90%。
    透過禁車區的規劃,讓更多民眾有機會想像未來無車城市的模樣。根據調查,歐洲已經有民眾支持未來一週至少有一天無車日,讓城市獲得喘息的機會。
    2023 年的台灣正在積極討論的「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其實最早源於 1997 年的瑞典,基本原則為「任何人在道路上因運輸過程造成的重傷或死亡,在道德上是不被接受的。」道路設計者與使用者對安全應負有完全責任,應共同承擔並協力改變。
    其中,最大的挑戰將是以車本為思考的道路交通設計,久而久之養成民眾對私人運具的依賴,形成惡性循環。勢必得從整體觀念、態度與行為模式進行調整,改為以人本交通的思維為主,才有可能逐步達成零死亡的願景。

    全美第一個無車社區如何實現?

    無車並不代表不允許任何運具於路上跑,而是以人本交通為思考與必要之運具達到一個和諧、低死傷的狀態。
    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坦佩市的 Culdesac Tempe,是全美第一個「無車」的住宅區專案,於 2019 年動工,今年將迎來第一批居民入住。該社區強調 15 分鐘城市(15-minute city),也就是居民可以在 15 分鐘內透過步行、自行車或移動設備到達所有日常所需的地方,如:公司、學校、文化場所與商店等,且社區內的所有街道多為開放空間,居民與行人可於這些被綠化過的空間放心與朋友聚會。
    當需要使用私家車時,Culdesac Tempe 社區備有電動共享汽車,可以透過預約即時取用,等於將過往居民擁有的私人停車空間,整併成更多公有設施建設,如大型狗狗公園或游泳池等。此外,居民亦可免費搭乘輕軌等接駁,或租用電動滑板及腳踏車等,透過完善且連貫的公共運輸建立生活圈。或許仍得靠社區實質營運後,才得以知道其利弊,但對於無車社區的想像,在現實生活中正在實現。
    台灣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總體排放量約 13.07%,主要排放量來自公路運輸。無論是為了降低能源依賴、環境汙染、行人零死傷又或是實現理想生活的想像,進而推動無車日或無車社區,我們都樂見一個更永續的居住環境。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原文標題:從少車到無車,全美第一個無車社區能開啟永續新篇章嗎?
    沒有心理健康,就沒有真正的健康——迎接新年,社企流舉辦讀者小聚,以心理健康為主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與我們聊療癒!>> 即刻報名
    閱讀文章
  • 全球暖化下的冬日危機,歐洲未來將有 98% 滑雪場將無雪可滑

    全球暖化下的冬日危機,歐洲未來將有 98% 滑雪場將無雪可滑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林子毓
    漫長冬季將近,許多戶外運動愛好者每年總會安排一趟海外之旅,赴滑雪勝地體驗國外銀白雪國度的氛圍與滑雪樂趣。近年在氣候變遷下,冬季融雪速度不斷加快,導致許多滑雪場面臨積雪不足風險,只能採取延後開放或是思考度假村轉型方案,進而影響到依賴滑雪為主要觀光產業地區的經濟活動。隨著滑雪季到來,這些觀光勝地該如何因應?

    無雪的未來可能不遠了?

    最近一篇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的科學研究發現,按照目前的全球暖化速度,未來幾乎所有的歐洲滑雪場都將面臨無雪可滑的風險。這篇研究分析了氣候變遷對於歐洲滑雪場的影響。研究分析了28 個歐洲國家的 2234 個滑雪場後發現,在不考慮人造雪的情況下,當氣候變暖 2°C 與 4°C,分別有 53% 和 98% 的滑雪場將面臨雪供應不足的極高風險。
    這意味著滑雪場業者、遊客和當地經濟,甚至連許多滑雪運動員都受到嚴重衝擊,不但開始訓練的時間延後,連場地都不好找。長期以來,許多滑雪場都依賴自然降雪,但隨著全球氣溫升高,這項資源逐漸變得不穩定。由於世界上一半的滑雪勝地都在歐洲,這項研究突顯了全球滑雪產業未來可能面臨的危機。
    據《公視》報導,往年 11 月的北海道和歐洲都已經開始迎接雪白的冬季,但今年卻仍不見白雪影子,不但歐洲阿爾卑斯山的積雪不夠,連日本富士山也看不見白頭,因積雪不足,滑雪場只能選擇延後開放。

    人造雪行不行?

    為了解決積雪不足的問題,滑雪場業者開始依賴人造雪。然而,製造人造雪的過程仍會帶來不少問題,比如造雪機的運作需要大量的能源與水資源,不僅產生更多的溫室氣體,也加劇水資源不足的壓力。且並非所有滑雪場都能靠造雪撐過滑雪季。在英國和南歐的滑雪勝地,便經常因為天氣太熱而無法造雪,或是製造了雪卻很快融化。
    不過研究顯示,人造雪所增加的碳排僅占滑雪產業總排放量的 2%。飛往滑雪度假村的飛機和住宿貢獻了主要的碳排。因此,雖然製造人造雪所需的能量可能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但如果這能留住歐洲本地的滑雪者,使其不致飛到其他大陸滑雪,節省了飛行的碳排,則可能使總碳排放量減低。但隨著氣候變遷加劇,未來滑雪場可能會更加依賴人造雪,因此人造雪對環境的壓力仍然不可忽視。持續監測碳排放與用水量,並使用再生能源,開發更有效率的造雪技術與節水措施是未來的努力方向。

    滑雪場的永續轉型:創新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已經有一些滑雪場積極採取措施來減低碳排放,甚至試圖達成碳中和。比如使用太陽能、風力、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來運作設施。或是建造綠色建築與設施,包括更高效的加熱系統、再生材料的使用和廢物管理計劃,來減少能源消耗與資源浪費。也有一些滑雪場積極參與地區的生態保護和教育活動,以幫助保護當地環境,同時提高遊客對氣候變遷和自然保護的認識。
    比如在南法阿爾卑斯山的布里昂松塞爾騎士谷滑雪度假村(Serre Chevalier Vallee Briancon),是歐洲最大的滑雪場之一,自 2006 年以來便開始推動一系列的減碳節能進程計畫,不僅利用太陽能發電輔助驅動滑雪纜車,到根據乘客數量控制纜車速度。目前該度假村已經能供應區內近乎 30% 的綠電,其中 90% 來自水力發電,9% 來自太陽能,1% 來自風力,是世界上少數能同時擁有 3 種再生能源設施並自用自發的滑雪場。
    為了減少人造雪的使用,該雪場使用無人機事先偵測不同區域的雪深,依不同區域的需求造雪,減少在低處製造人造雪的需求。這些措施在過去 2 年為該雪場減少了 20% 人造雪的使用。
    根據《Smithsonian Magazine》報導,位於加拿大的班夫陽光滑雪場(Banff Sunshine Village Ski Resort)自 1970 年代就開始試驗並改良能夠充分利用自然雪的創新解決方案。班夫陽光滑雪場會從氣候溫暖而土地鬆軟的夏季開始,在雪場高處布設大約 24 公里的雪圍欄,當風吹來時,這些雪將會被堆積在圍欄內,為了避免雪花被風吹走,工作人員會透過滑雪板或大型車輛將雪壓平,再接著收集下一波的雪,最終形成巨大的雪庫。
    當收集到足夠的雪,就在冬季滑雪季時將雪分布在雪道上。這種方法利用了加拿大洛磯山脈天然的地形條件來儲藏自然雪,也解決雪花容易隨風飄的問題,減少了對能源和水的需求,同時降低了碳排放。然而,該滑雪場利用地利之便,透過部署雪柵欄的方式收集自己的雪庫,但並非所有滑雪場都有合適的地形與氣候條件這麼做。
    在氣候變遷的威脅下,越來越多滑雪場正積極尋求更永續的解決方案,以保護這個寶貴的冬季運動。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原文標題:望「雪」欲穿! 地球暖化下未來98%歐洲滑雪場將無雪可滑?
    閱讀文章
  • 「地球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價格這麼便宜」法國擬機票底價制,告別超低價時代

    「地球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價格這麼便宜」法國擬機票底價制,告別超低價時代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謝明珊
    對喜愛自助旅行的人來說,搶購便宜飛機票或許是一種小確幸儀式,但法國交通部長博納(Clement Beaune)卻不這麼認為,他毫不客氣直言:「地球可是付出很大的代價,才能讓大家飛得這麼便宜。」
    於是,他提出一項大膽的建議,希望歐盟能設定飛機票的「底價」,意思是飛機票的售價不可以過低。這項政策建議獲得環保人士的支持,但同時也面臨質疑與反對。

    設定機票底價真的可行嗎?

    氣候變遷是全球最需迫切面對的問題。航空業一向是碳排大戶,隨著疫情解封,全球旅遊業快速復甦,航空業的碳排放不斷增加。據《歐洲新聞台》報導,博納批評廉航飛機票賣得太便宜,並沒有反映地球付出的代價,他暗示,10 歐元機票未來恐成為歷史。
    據《路透社》報導,如果這項提議成真了,想必對廉價航空造成打擊,那些依賴航空運輸和廉價航班的旅遊地區也將受影響。例如歐洲知名的廉價航空 Ryanair,便是以專門販售超低價機票出名,極有可能受到衝擊,但 Ryanair 至今仍未做出回應。
    部分歐盟國家支持這項建議,但也有國家認為修法沒那麼簡單。例如,荷蘭和比利時便表示支持,而奧地利早就提出類似的建議,卻因為法律問題太複雜而告吹。一些行業組織則表示反對。先前歐洲航空公司(Airlines for Europe)曾致函歐盟國家,指出航空公司有自由定價的權利,設定飛機票「底價」將違反歐盟的法律。

    恐加重貧富差距,重挫航空旅遊業

    法國交通部長的提議立意良善,希望藉由提升航班的成本,促使航空公司提高燃油效率,尋找其他替代能源,更重要的是,透過價格機制來鼓勵旅客選擇更環保的交通方式,例如火車。
    然而,這項提議仍遭受批評。據《每日電訊報》報導,設定最低票價可能會損害極其重要的航空業。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的數據,整體歐洲航空業的市值達到 8000 億英鎊,提供 1350 萬個工作機會。光是在英國,航空業就提供 40 萬個工作機會。
    此外,有人擔心這項拯救地球的計畫,最後只會迫使經濟較不寬裕的人停止飛行。據《歐洲新聞台》引述氣候運動組織 Possible 發表的研究,法國 2% 的人,使用了一半的航班,英國 15% 的人,使用了 70% 的航班,荷蘭 8% 的人,使用了42% 的航班。即便提高機票價格,那些有財力的人,仍會繼續選擇飛機。
    據《歐洲新聞台》報導,旅遊達人沃斯(Jon Worth)批評,這些措施都只是「棍子」,但我們缺乏「胡蘿蔔」來激勵人們改變行為。

    唯有提升火車服務,乘客才可能改搭火車

    除了提高飛機票價,提升火車的服務品質也可以鼓勵乘客多多搭火車。據《歐洲新聞台》報導,沃斯指出,只要火車提供更好的服務、更準時的時刻表、更貼心的轉乘方案、更低的價格、更多的火車班次,或更舒適的乘坐環境,人們自然會選擇搭火車。
    一些歐洲國家已經在努力了。例如 2019 年,德國決定調降火車票的增值稅,從 19% 降到 7%。同樣的,法國也開放多條地區火車路線,希望吸引更多人搭火車。此外,推出季票或免費乘坐活動也有助於吸引旅客。

    飛機票底價制,目前仍在商討階段

    據《TimeOut》報導,機票底價制仍在初步商討的階段,而且只規範從巴黎奧利機場出發,前往波爾多、里昂和南特的 3 條路線。這項提議尚未獲得歐盟其他成員國的正式回應。但博納表示,他將在未來的歐盟峰會上提議,期望獲得其他成員國的支持。
    隨著歐洲鐵路逐漸復興,飛行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例如,從巴黎到柏林的新高速和夜間列車線路,正在積極策劃中。如果歐盟真的開始限制廉價航空,鐵路可望成為未來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原文標題:10 歐超便宜機票將走入歷史? 法交通部長:難反映地球付出的代價
    閱讀文章
  • 歐美中小學生的氣候課程上什麼? 專家籲:社會情緒學習是關鍵

    歐美中小學生的氣候課程上什麼? 專家籲:社會情緒學習是關鍵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陳玫伶
    儘管未曾踏出教室,北愛爾蘭安特里姆郡(County Antrim)聖孔姆中學(St Colm's High School)氣候變遷課堂的第一批修課學生,就像是親身做了一趟環遊世界旅程。2022年,北愛爾蘭首度將氣候變遷納入中學教育,這門課的教學活動包含檢視自身的碳足跡、發覺氣候變遷如何改變生活方式等,鼓舞學生採取實際行動。
    選修這堂課的史帝文(Steven)表示:「我學到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情況,尤其是在蘇丹,因撒哈拉沙漠的風沙侵襲而摧毀了農田,迫使居民搬離家園到城市。」史帝文希望之後能投入他夢想中的工作,「我想進入運輸業,像是卡車運輸,這個行業一定會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運作方式也會被迫改變。」他說。

    英國將氣候變遷教育納入正式課程

    從 2022 年開始,北愛爾蘭開始於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學位資格中加入氣候與環境選修,GCSE 是英國學生於中學二年級起選修的課程,修畢後獲得成績作為學歷證明。
    其中一堂名為「由日常實踐的減碳足跡」的課程(Reducing Carbon Footprints Through Environmental Action),是由環保慈善機構 Keep Northern Ireland Beautiful 研擬發展而來,內容規劃有生物多樣性、環境倡議與快時尚。(同場加映:個人行動能助減碳 7 成!即刻開始 1.5°C 低碳生活
    學生考特尼-安(Courtney-Ann.)說:「這堂課程會讓你想更努力,我們總在家裡搞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把暖氣開著,所有的燈點亮,像洗澡洗很久這樣的愚蠢行為,若是停止和減少,會幫助(環境)很多。」
    為了精進教學內容,老師們也參加了 Keep Northern Ireland Beautiful 舉辦的一日培訓。「我學到了在大學裡讀到的東西,這些東西一直在我腦海深處。」聖孔姆中學地理教師羅伯(Chris Robb)說。
    他也觀察到學生的態度起了變化,開始想辦法減少自身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如果能讓他們做出微小的改變,並意味著我們的地球不會像現在這樣迅速升溫,那就太好了。」羅伯表示。
    選修課程的學生完成作業後,將獲得相當於 GCSE 的 B 級,無須考試。「課程非常有趣,而且帶給我更多的覺察意識,所以說,我推薦其他學生選修,這對他們會有很多幫助。」米亞(Mya)說。
    預計明年英國將有更多學校提供氣候變遷選修課程。

    歐美氣候變遷課程上什麼?

    除了北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芬蘭、希臘等國也啟動氣候變遷課程規劃。
    葡萄牙於 2017 年提出國家公民教育政策、2018 年提出永續環境教育框架、2020 年提出國家環境教育策略。芬蘭的高中教師則是開始把氣候變遷內容融合進語言研究、自然科學、哲學和倫理等課程。
    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紐澤西州和康乃狄克州是頭兩個要求氣候變遷納入課程的州。作為美國氣候教育的先發,紐澤西州自 2020 年要求從幼稚園開始在所有科目教授氣候變遷。舉例來說,幼稚園到二年級可以探索不同面向對氣候變遷的藝術表現。三年級到五年級的科學課將揭示如何從自然資源中獲得能源和燃料,以及它們對環境的影響。高中生則會在社會研究學門上,與其他國家的學生合作,為環境正義問題制定解決方案。
    政策步調緊接在後的康乃狄克州於 2022 年立法,要求公立學校從 2023 年 7 月開始,在符合新世代科學標準(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NGSS)的科學課中納入氣候變遷課程。舉例來說,高中學生在氣候研究應達到的學習目標,其中一項是使用計算標記法(a computational representation)來說明地球環境生態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關係是如何因人類活動而被改變,如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如何影響陸地生物與海洋物種。
    康州近 9 成的公立學校的課程都已包含氣候變遷內容。有了法令強制力,氣候變遷教育經費將免受預算削減,亦不會被否認氣候變遷的政黨派系所影響。(同場加映:近 1500 門課程結合 SDGs!成功大學:讓學生跨域學習,更培養永續實踐力

    氣候教育與社會情緒學習

    從教師的角度,應對氣候變遷教學也需準備更充分。史密森尼科學教育中心(Smithsonian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執行主任說,教師已認知到,自身需要更好的培訓、完整的指南和教學材料才行。
    此外,學生對於氣候變遷有許多感受和情緒,往往來自於他們對於自然的連結情感。哥倫比亞氣候學院教育部門主任伊揚格(Radhika Iyengar)表示,學生的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註一)是關鍵,「氣候教育中,需要融入照護彼此與關心地球的元素,如果情感上和環境沒有連結,就很難去落實環境保護。」而教師可以協助學生調解情緒,提供集體行動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在氣候教育中,融入社會情感學習可以促進對環境正義的理解,增益解決問題的合作方式,並且引入人們與自然的精神連結。
    註一:社會情緒學習是透過教育培養學生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決策制定與社會情感等相關認知、態度與技能的過程。
    參考資料
    全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原文標題:歐美中小學生的氣候課程上什麼? 「社會情緒學習」也不可少
    星展永續好時光系列活動「食物零浪費一週挑戰」,邀請大家參考食物零浪費指南,用簡單步驟挑戰零剩食生活,一同減少食物浪費、節省飲食開支,還能把多重好禮帶回家!>> 參加挑戰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