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

專欄文章

296篇)
  • 從買衛生紙、換咖啡供應商開始!社創採購如何從企業日常,升級成多方共好的韌性策略?

    從買衛生紙、換咖啡供應商開始!社創採購如何從企業日常,升級成多方共好的韌性策略?

    社企流/文:廖翊雯
    首度於台灣舉行的「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ocial Enterprise World Forum, SEWF),不僅作為全球社會企業領袖的交流平台,更提供企業領袖、政策制定者、投資人洞察企業永續趨勢的最佳場域。
    在首日(10/29)「有責選購:社創採購如何推動變革」(Buying for impact:How social procurement is driving change」論壇中,邀請到 3 位分別於社會創新組織、中介機構與企業,深耕於社會企業責任的工作者——來自美國 Spectrum Designs Foundation 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Patrick Bardsley、馬來西亞 Biji-biji Initiative 執行長暨創辦夥伴 Juliana Adam ,以及美國 SAP 社會創新企業加速業務暨全球總監 Jennifer Beason——分享中小企業如何相互串連。同時,亦邀請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署長李冠志,分享其政府政策的洞察。透過 4 方利害關係人的對話,促進大眾對社會責任採購的趨勢與變革的理解。
    「實現社會責任採購需要價值鏈中的各方共同努力,」主持人暨 Social Enterprise UK 副執行長 Charlie Wigglesworth 首先拋出引言。由 Social Enterprise UK 新子公司 Telos 與世界經濟論壇(WEF)聯合發布一則報告書中指出,自 2012 年英國政府通過《公共服務(社會價值)法案》,以及「購買社會企業挑戰賽」(Buy Social Corporate Challenge)等創新立法與企業行動,皆明確指出政府、企業以及更多的中介機構的參與,將是未來推動社會責任採購的關鍵。然而,不同領域的角色如何挹注資源,並爭取社會責任採購的支持?

    政策助力,社企接棒:創造價值鏈

    李冠志首先分享台灣政府如何透過社會責任採購支持社會企業,以及如何與政府的社會創新策略相互契合。「我們非常鼓勵所有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機構上架『社會創新平台』(Social Innovation)。」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於 2018 年推出「社會企業行動方案 1.0」 並於 2019 年正式成立「社會創新平台」,致力提供交流合作的公開平台,助社創組織尋找商業夥伴。此外,為了帶動台灣企業責任生產和消費,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亦推動「Buying Power 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採購獎勵」,鼓勵上市公司及各個機構團體優先採購登錄於社會創新平台上的社會創新組織產品與服務。李冠志分享,自 2017 年推動 Buying Power 以來,已累積 780 家社創組織參與,累計採購金額突破 78 億新台幣。Buying Power 的獎勵措施,除了提高民營企業、政府機關與國營事業對責任採購的重視,更使社會創新組織能夠拓展市場商機。
    除了政策環境外,商業部門對於社會責任採購的支持與否,更直接地影響價值鏈的運作。Bardsley 分享, Spectrum Designs Foundation 為一家專注於提供高品質產品,並創造就業機會的社會企業,除了提供自營產品外更期待能與企業長期串連合作。然而與企業合作時常遭遇困境,「大企業在選擇合作夥伴時,除了看重社會責任,也重視產品品質與交付能力。」不過,有些企業進行社會責任採購時,可能僅希望「勾選一個清單」,意圖不在於與社會企業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面對市場浮動的採購風險,他認為社會企業的應對方式在於:「保持使命感,確保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皆具備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Bardsley 指出,小型與大型企業客戶皆可能成為產品採購的潛在支持者,挑戰在於:大型企業對於產品品質與產量要求皆高,社會企業需在規模生產與社會責任使命上取得平衡。

    「Buying to Win」倡議機構如何串連企業,放大社會影響力

    Adam 以永續倡議機構的角度,分享如何協助社會企業與企業串連並發揮影響力的經驗。「我們發現社會企業長期面臨網絡資源的匱乏,而這也是我們現在仍面臨的問題。」因此,他們組織一項 Buying to Win 的社會計畫,邀請 30 家來自馬來西亞的社會企業、亞洲管理學院(ASB)與社會企業發展商會(CSED)等機構與組織合作,在計畫期間舉行企業與社會企業之間的交流會議。(同場加映:什麼是社會企業?3 分鐘看新手必讀,一次搞懂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
    「我們認為企業之間仍存在一些差距,」Adam 觀察這項差距在於資源、語言與網絡資源的落差。他接著補充:許多海外的小型服務企業,難以將自身品牌故事完整的傳遞。因此,Biji-biji Initiative 亦透過教育、企業培訓、資金挹注與輔導資源等,致力於協助社會企業,將產品與服務與企業需求媒合,確保能夠真正地幫助社會企業創造機會,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SAP 運用商業影響力與數據技術,打造跨部門整合平台

    當問及思愛普(SAP) 作為全球最大的企業應用軟體公司,對於社會責任的見解為何?Beason 以自身故事回應大眾對企業的普遍迷思。他指出,許多人認為大企業有時候難以如同社會企業一般有相同的理念和熱情,但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甫進入企業時,辦公室夥伴正討論著如何在社區發揮影響力,Beason 表示:「如果想要在企業社會領域中發揮責任,需要理解在商業中,有哪些方式可以用來發揮影響力。」
    幾十年來,促進人才與資源串連,是他投入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工作的關鍵使命。「我們團隊現在所做的就是運用這些方式來發揮影響力。」Beason 以 SAP 與 SEWF 社會企業世界論壇合作為例,他們整合「People and Planet First」認證體系平台,並將公共部門、私營部門與社會部門串連,讓客戶、供應商與社會企業可以在平台上交換觀點、匯集人才與資源。「作為一家企業,我們不僅可以幫助識別數據,還可以將數據化為實際行動的管道連結起來,進而能對這些組織、地區乃至國家產生有意義的影響。」(同場加映:重新定義企業競爭力!一次看懂打造永續品牌的關鍵
    平台固然能夠匯集資源,鞏固社創生態系統。然而,要如何促使來自不同領域的社會企業主動地參與並促成合作?Beason 指出,在目前的商業網絡上已經累積許多客戶,且超過 80% 的客戶皆是中小企業 ,但真正吸引加入生態圈的關鍵在於——創造意識(Creating Awareness)。他強調,SAP 致力協助社會企業找尋具有相同價值觀,及業務相符的組織,並透過挹注社會責任採購資金,協助潛在的社會企業加入平台網絡中。

    有責選購:社創採購如何推動變革

    作為一家社會企業,必須盡可能的保持價格競爭力、重視產品品質、提供良好的客戶服務,並且需按時交付產品,但如何克服採購規則中,企業往往選擇最具成本效益方案的限制?「價格確實是一個需要納入考量的因素,」Bardsley 同意,「但在這方面必須考慮企業的策略,並從整體思考,一個組織要實現的合規目標是什麼?」若能夠在有限的企業社會責任預算,且有一定比例在社會企業的投資,支持具備包容性的經濟成長、社會責任和環境永續性,抑或員工敬業度的目標,對於達成社會企業使命感來說,無疑是一項「錦上添花」的策略。針對此問題,Beason 亦主張若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保持「供應鏈韌性」為關鍵,而 SAP 即致力於建立採購生態系統,支持公共部門、社會企業乃至社區皆可參與,期待使社會責任採購生態系統日益健全。
    最後,分享者針對社會責任的實際行動與願景提出建議。Bardsley 認為企業若有需求,需適時的尋求協助,與他人合作才能創造更多機會;Adam 則指出要確認受眾對象,並據此切入點展開敘事。另一方面,Beason 再次強調社會責任採購系統性變革的重要性,並鼓勵企業加入商業網絡,「換掉咖啡供應商,換掉衛生紙,從小事做起,也可以為社會企業提高 1% 或更多的合作機會。」最後,李冠志建議企業進行社會責任採購時,研究細節相當重要:「好東西往往蘊藏在小事當中。」企業與各行各業、不同角度的創新組織合作,能使工商各界與社創組織間的供應鏈更具韌性,實踐責任消費與生產。
    核稿編輯:李沂霖
    閱讀文章
  • 當故事遇見資本——將創意注入文化,產值潛力無窮!

    當故事遇見資本——將創意注入文化,產值潛力無窮!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政府搭橋,讓創意不再單打獨鬥

    近年來對文創領域的投資案逐年增加,但資本對文創的投資仍有許多遲疑因素,如回收期長、計畫變數多等,因此,政府的角色不只是推手,更可以是領投人與共投者。同時,台北市長蔣萬安也認為應把文化內容帶入城市發展,驅動城市的創新與產業活力,並在制度、資源上給予協助,在國際上許多亮眼的案例逐漸發揮影響力,以及永續考量下商業回報衡量多元性的當下,文創產業有了更進一步的可能。(同場加映:從創意到市場,文創產業如何找到永續金鑰?
    為響應產業環境的可能性與台北市的城市未來定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啟動「文化創意永續培育計畫」,作為全台文創產值最高的城市對市場需求的精準回應,該計畫聚焦於 4 大核心──內容力、品牌力、技術應用與永續策略,不僅提供資金支持,減輕文創業者初期商業化壓力,更導入顧問輔導機制,協助入選團隊梳理商業模式、對接市場資源。透過這樣的設計,文化局讓創意不只是被「扶植」,而是被理解與投資,開創出文化產業「可被規模化的創新模式」。文化局長蔡詩萍更與文化內容策進院強強聯合,台北市文化局先補助有潛力的文化專案,再由文化內容策進院接手,針對其重點項目評估投資,一旦鏈結順利銜接,將帶給現在仍較微型的文創業者更周全的資源支持。透過這樣的機制,希望這些優良的文化業者能有更多機會持續發展,直到被更多的人看見、給予更多的支持,投資也是其中一個目標,在互利互惠的角度下,養成更強的文化實力。
    根據《2023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全台文創產業總營業額已達新台幣 1 兆 1281 億元,占 GDP 約 4.78%,創歷年新高。其中台北市的文創廠商數量與營業額皆居全台之冠,展現出內容創新的核心能量與商業轉化潛力。值得注意的是,超過 86% 的文創企業資本額低於 500 萬元,顯示產業活力來自無數小型創作者與團隊。透過 IP 開發、商業轉譯與投資機制,文化創意產業正逐步形成新的內容經濟鏈,並在全球市場中找到立足點。
    文化部近年來以「內容投資、國際鏈結、永續轉型」為主軸,透過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投融資與加速服務,強化產業體質與商業化能力;而地方政府則扮演點火者角色,深入在地特色,放大城市潛力。這股中央與地方合力推動的文化創新能量,正逐步改變臺灣的產業結構,使創意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能被市場理解、被投資的價值。

    台北,亞洲創意資本的新坐標

    2016 年,林業軒與陳心龍在台北創辦了「驚喜製造 Surprise Lab」,從一場在全黑環境中用餐的《無光晚餐》起步,結合劇場、餐飲與場景敘事,開創出台灣沉浸式體驗經濟的先河。此後,他們陸續推出《微醺大飯店》、《落日月台》、《愛情城市》等作品,參與人次累積突破數萬、營收累積億元票房,更進一步將自有 IP《微醺大飯店:1980s》開發為影集,跨足國際內容市場。他們證明了,一個來自一張桌子的創意,也能走向投資與規模化的道路。
    更早一點,2014 年底創立於台北的「臺灣吧 Taiwan Bar」則走出另一條文化創業路徑。他們以動畫轉譯知識,推出《動畫臺灣史》後迅速走紅,幾乎可以說是台灣學生一定都看過的線上教材,也催生出「啤下組織」等角色 IP,發展出週邊商品與商業授權經濟。至今,臺灣吧的內容橫跨歷史、哲學、法律、經濟等領域,累積數千萬觀看次數與百萬社群關注,成為台灣知識型影像內容的重要品牌代表。
    這些真實案例不僅展現出台北市文化創業的多樣性,更揭示了一股新興力量:當創意內容與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連結,便具備了成為資本標的與市場商品的條件。文化與投資的齒輪正在咬合,而台北市,正站在這場內容經濟浪潮的最前線。
    當創意不再獨行、資本不再遲疑,城市就會長出新的產業肌理。中央以內容投資、國際鏈結與永續轉型定錨方向,台北市文化局以「文創永續培育計畫」把資金、顧問與市場對接到位;一端連著創作者的內容力與品牌力,一端串起投資人的信任與耐心。驚喜製造、臺灣吧等案例證明:當故事具備可規模化的商業路徑,IP 能從舞台與螢幕走向更廣闊的產業鏈,累積的不只是票房與點擊,更是城市的競爭力。下一步,讓更多團隊被看見、被投資,讓公共與民間形成穩定的共創機制,讓台北成為亞洲內容經濟最可信賴的「第一站」。創意值得被投資,而我們正在把這件事變成常態。
    閱讀文章
  • IKEA 社會企業攜手社企流,加速食農社企發展

    IKEA 社會企業攜手社企流,加速食農社企發展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IKEA 社會企業(IKEA Social Entrepreneurship)與台灣最大的社會創新平台「社企流」今(28)日宣布,雙方即將啟動合作計畫,在 IKEA 台灣的支持下,協助台灣的社會企業擴大規模,並為弱勢群體創造正向影響力。
    此項合作於 10 月 28 日的「食農社創工作坊」中正式揭幕,工作坊為 2025 年在台灣舉辦的「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ocial Enterprise World Forum)的官方前導活動,匯集了超過百位國內外生態系夥伴,共同激盪想法,為建立一個兼具共融與韌性的糧食系統尋求創新解方。

    以人為本的食農創新,為弱勢群體開創共享價值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對糧食系統的持續衝擊,強化在地永續的食農模式,是支持弱勢族群提升經濟韌性、降低氣候風險的重要路徑。
    IKEA 社會企業董事總經理 Åsa Skogström Feldt 特別來到台灣,分享團隊在全球的經驗:「當我們支持深耕在地議題的創業者,並串聯 IKEA 的專業知識與人脈網絡時,我們就能一同推動實質的改變。」
    本次在台灣與社企流的合作,延續了 IKEA 社會企業在亞洲地區的耕耘。目前 IKEA 社會企業已在印尼和馬來西亞支持超過 40 家社會企業,為提升在地社群的經濟韌性做出貢獻。
    香港 DFI(牛奶國際)零售集團 IKEA 執行長凌思卓(Martin Lindström)也親臨現場,強調 IKEA 台灣與社區共好的信念:「我們期待融合 IKEA 國際經驗與台灣在地洞察,為台灣充滿潛力的食農社會企業提供支持,一同創造影響力。」

    鏈結國際經驗激盪在地解方,凝聚生態圈協作共識

    活動一大亮點為國際經驗交流座談,邀集 IKEA 社會企業在亞洲的合作夥伴——印尼社會企業投資與育成樞紐 Instellar Impact、馬來西亞循環經濟社會企業 Biji-biji Initiative 與醜蔬果與剩食咖啡館 Graze Market,分享他們在東南亞如何透過食農創新為弱勢群體開創機會,為台灣的與會者帶來深刻啟發。
    在交流討論環節,台灣食農生態系的夥伴們也分享了在地洞察與經驗。這些寶貴的觀點,將為預計於 2026 年推出的加速器計畫奠定基礎,確保規劃能切合在地需求、掌握發展契機。

    展望 2026:打造規模化社會影響力的食農社會企業加速器

    規劃於 2026 年啟動的食農社會企業加速器,期待整合社企流的在地網絡與洞察,以及 IKEA 社會企業的全球資源和商業專業,協助台灣食農領域的社會企業規模化成長,並支持社會企業將其社會影響力,轉化為對弱勢群體的實質幫助,例如:為弱勢群體創造就業機會、支持其產品納入友善供應鏈、或讓弱勢者成為服務的直接受益者,共同擴大社會共好的價值。

    IKEA 於 2025 社會企業世界論壇的社企市集設立快閃攤位,邀你親身體驗!

    除了 IKEA 社會企業董事總經理Åsa Skogström Feldt 受邀於社會企業世界論壇進行分享,IKEA也將於開放大眾免費參與的「社企市集」設立MÄVINN系列快閃攤位,歡迎大家於 10 月 29 日至 30 日(09:00-18:00)前往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免費參觀。
    MÄVINN系列快閃攤位:MÄVINN 是 IKEA 長期與全球社會企業合作的系列,結合天然材質與手作工藝,不僅展現設計美感,也為弱勢族群創造穩定就業與收入,現場還有來自瑞典的健康永續美食,IKEA希望消費者支持全球弱勢社群,從食農創新到日常生活,共同實現「為大多數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的願景。
    • 【IKEA 宜家家居】願景是「為大多數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除了生產優質居家用品,也希望為世界帶來正面改變,包括造福 IKEA 採購原物料的社區,以及以各式產品協助顧客享受永續的居家生活。
    • 【IKEA 社會企業(IKEA Social Entrepreneurship)】自 2012 年以來,IKEA 一直與社會企業創業者合作,為弱勢群體創造機會。為深化此項工作並擴大規模,IKEA 社會企業(IKEA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BV)於 2018 年正式成立;至今,全球已有超過 250 家社會企業,透過建立夥伴關係、資金支持及業務發展輔導等方式獲得支持,實現了兼具商業營運與正面社會影響的目標。
    • 【社企流】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創業推動平台,致力於推廣、連結、支持社會創新創業的精神與行動,促進永續發展。透過倡議、育成兩大服務,為公民領談永續議題、為企業溝通永續價值、為社會創新組織促進成長、也為社會創新人才發展職涯。
    閱讀文章
  • 第三屆渣打女力創業獎——助女性用創業,打開多元共好的未來

    第三屆渣打女力創業獎——助女性用創業,打開多元共好的未來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渣打國際商業銀行(以下簡稱「渣打銀行」)透過集團全球公益計畫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 ,長期致力於推動青年與女性的就業及創業發展。為深化微型企業女性創業者在社會中的實踐與影響力,渣打銀行與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Impact Hub Taipei 攜手主辦「渣打女力創業獎(Women in Entrepreneurship)」,今年邁入第三屆,並於今(10/2)日舉辦公開簡報決選和頒獎典禮公布前三名得主,分別由我們的力量股份有限公司、彩紀資訊顧問有限公司、茉蕾整理有限公司獲得第一至三名,各獲頒新台幣 60 萬元、40 萬元與 30 萬元獎金,並可參與後續兩次業師諮詢,獲得創業發展所需之專業指導。其餘 7 組入選決選企業亦各獲得新台幣 10 萬元獎勵金。
    本屆渣打女力創業獎計畫自今年 3 月啟動徵件,吸引逾百組女性創業企業家報名,並從中選出 30 組進入初選,歷經 Bootcamp 共識營、主題式培力課程與一對一導師諮詢後,最終有 10 組企業脫穎而出進入決賽。「渣打女力創業獎」作為專注於支持微型企業女性創業的計畫獎項,每年依據社會趨勢與市場需求持續進化。本屆除將總獎金提升至新台幣 200 萬元擴大實質資金支持力道外,更首次新增「加速共融經濟」作為評選指標之一,鼓勵創業企業思考如何在多元化的場域推動女性與弱勢族群的就業及職涯發展,此舉亦呼應聯合國婦女署 2025 年主題 「為所有婦女和女孩爭取:權利、平等、賦權(For ALL Women and Girls : Rights. Equality. Empowerment)」,充分體現台灣新創企業對全球性別行動的在地回應。(同場加映:「女性必須從心底深處相信,她們做得到」這群創業家,開創性別友善的新經濟時代
    今年 5 位決選評審來自企業、非營利與創投領域,包括渣打銀行財務長蘇淑靜、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創業天使投資方案服務辦公室計畫主持人游維如、台北市英僑商務協會執行長吳禹萱,以及華陽創投執行長呂緗柔。評審團依據「創新性」、「永續性」、「執行力」、「社會影響力」與「共融經濟潛力」等面向進行綜合評選,激發參賽企業在科技創新、社會共融與環境永續等議題上的創業實踐力。
    渣打銀行財務長蘇淑靜分享︰「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女性創業者正逐漸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我們觀察到,女性創業者正積極參與社會責任,以永續發展為目標,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渣打銀行一直致力於支持女性創業者,我們相信多元化和包容性是企業成功的重要基石。渣打女力創業獎透過提供資金、培訓以及渣打志工導師諮詢輔導,幫助更多女性實現商業夢想。今天在場的這些女性創業者正在用自己的故事激勵他人,也讓我們看到未來無限的可能性。每一位成功的女性背後,都有著無數次挑戰與堅持,而這正是她們最珍貴的財富。我期待看到這些優秀的女性創業家繼續引領社會與經濟共融,推動更多女性加入創業行列,共同打造更具包容性且公平的商業環境。」
    今日頒獎典禮後亦舉行專題講座,由游維如擔任講者,說明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及投資案例,分享天使投資人關注的重點評估面向;介紹政府支持新創企業的相關資源,提升新創企業的永續經營與資本吸引力,並激發更多創業者的策略思維與行動靈感。

    獲獎企業 

    第一名|我們的力量股份有限公司

    企業簡介:串聯全台兩萬名會員,打造在地化支持網絡,透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沉浸式學習與互動體驗,陪伴女性探索自我、實現多重角色平衡。從個人蛻變到社會共好,實踐「賦能 × 覺醒 × 共融」,共創屬於女性的力量循環與影響力行動。
    得獎感言:想告訴大家女力不是抽象概念、不是形容詞,是一個扎扎實實的名詞,我們很努力把他落地,現場的各位女性創業家都辛苦了!

    第二名|彩紀資訊顧問有限公司

    企業簡介:彩紀資訊顧問有限公司專注於資料庫與系統整合,擁有自主開發與雲端技術,提供客製化健保申報系統與牙醫助理課程,協助診所數位轉型,打造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智慧服務方案。
    得獎感言:謝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讓我們有能力去幫助別人的生命,感謝大家!

    第三名|茉蕾整理有限公司

    企業簡介:透過教練式整理服務與職人培育,陪伴超過千戶家庭找回生活秩序,推動整理成為可複製、可傳承的生活教育。在大量消費與物品堆積中,我們看見焦慮與秩序失衡。整理是對抗過度擁有、重拾生活主導權的方式,也是一場關於質感、心理與價值排序的空間行動。
    得獎感言:透過這次的計劃,認識許多女性創業共好的夥伴,所有課程的設計都很扎實,一開始不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因為業師的引導,如今都變得更清晰,這些都非常寶貴。
    閱讀文章
  • 環保態度高漲,但行動難實現?走進超商裡的創新回收展看見改變

    環保態度高漲,但行動難實現?走進超商裡的創新回收展看見改變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便利商店是台灣日常消費最重要的場域,也是推動全民減塑、回收教育的關鍵平台。RE-THINK 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以下簡稱 RE-THINK)、全家便利商店(以下簡稱「全家」)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連續第二年共同發布《2025 環保素養調查-便利商店篇》,共回收 5805 份有效樣本。調查顯示,雖然多數民眾高度支持便利商店的環保行動(態度平均 4.53 分,滿分 5 分),但在實際行為上卻存在落差,循環杯推廣更僅獲 1.91 分,成為最大挑戰。
    這項調查延續 2024 年 RE-THINK 與「全家」攜手發起的「全民回收新運動——全家一起學回收」3 年公益計畫,支持萬人回收素養調查、擴充「回收大百科」、設計實驗垃圾桶與校園教材,將 4400 間店舖打造成環境教育基地。邁入第二年的零錢捐公益計畫,雙方再結合創新策展-用日常生活中眾多的「這還好吧!?」案例,以實體案例帶動民眾從反思、到行為的真正改變。

    調查:環保態度高漲,行為落差仍大!「拒絕」教育成關鍵

    調查顯示,台灣民眾普遍對環保議題有高度認同感與積極度,但行為仍未完全跟上。以滿分 5 分評比,民眾自承垃圾分類(4.76 分)、發票存載具(4.80 分)已成為日常習慣,但自帶環保杯(3.91 分)與借用循環杯(1.91 分)仍推廣不易。主要障礙來自「忘記攜帶」、「不便使用」以及「衛生與信任疑慮」。
    同時,調查也指出民眾在環保知識上存在盲點,整體正確率僅 58%。僅 3 成受訪者答對「Refuse(拒絕)」才是環保 5R 原則的首要行動,多數人仍誤以為 Reuse(重複使用)或 Reduce(減少)最重要。顯示大眾雖認同減塑理念,但在源頭減量的優先順序上仍有誤解。

    消費者期待更友善選項 超商與超市為回收教育核心場域

    雖然循環杯推動困難,但調查也呈現民眾對便利商店其他減塑措施的高度期待:
    • 便當包裝:72.2% 受訪者偏好店員使用「廢紙箱製成隔熱墊」來取代一次性包材。
    • 吸管使用:逾 8 成不希望店員主動提供吸管,其中超過 4 成(41.5%)表示希望吸管不要放置櫃台,展現「主動拒用」的趨勢。僅 14.8% 希望店員主動遞吸管。
    • 垃圾分類:便利商店內的垃圾分類認知正確率已較去年提升 2%,顯示設施改善與社群教育正逐步發揮作用。
    整體而言,愈貼近日常消費流程且操作簡便的行為,愈容易被落實;而需要額外準備、改變既有習慣的行為,執行頻率則偏低。
    同時,受訪者最希望加強回收教育的前 3 大場域為:超商與超市(24%)、大眾運輸車站(22.1%)、政府單位(12%)。RE-THINK 指出,這些高人流空間若能加強分類設施與資訊透明,將對全民環保素養提升發揮顯著影響。
    全家便利商店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 吳采樺表示:「全家透過綿密店鋪網絡,將環境教育深入日常生活,發揮通路影響力。針對 Reduce 垃圾源頭減量,全家年減一次性紙杯使用量達 4 千萬個,且於今年推出全國唯一『動口不動手』循環杯借還新制,消費者僅需出示會員條碼即可完成借還,不僅大幅改善便利性,且每個杯子皆後送專業工廠經過 25 道工序清潔,每月 6 號『好咖日』再加碼回饋、優於法規的自帶杯折抵 8 元,積極促動提升自備杯循環杯之民眾使用意願」。

    創新策展翻玩回收議題!零錢捐支持全民教育

    面對「態度與行為落差」的挑戰,2025 年 RE-THINK 將持續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展開新一期的零錢捐計畫,讓消費者透過小額捐款參與環保教育。這筆資源將支持更多回收教育創新,包括:延續回收大百科升級、設計校園教材包,並拓展到環境教育的實體展覽。(同場加映:把海廢垃圾變教材,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回扣調查中民眾在「態度與行為」中的落差,本次策展的主題特別定為:「這還好吧!?」,以幽默的方式呈現日常生活中眾多「還好的平凡之惡」,例如:「每天買一杯咖啡但都不自備杯子/用循環杯,還好吧?」、「大家不都這樣沒回收也還好吧?」、「網購買來試穿再退掉還好吧?」等,透過幽默互動與體驗,讓民眾更能換位思考、改變態度,並進一步直觀理解「拒絕、減量、分類」的日常實踐。
    展場亮點之一就是以菸蒂為例,台灣每年銷售 362 億支香菸,25% 被隨意棄置,相當於一分鐘就有 1 萬 7100 根被隨意丟棄,RE-THINK 在展場中以大型壓克力錶框的方式呈現驚人現況,喚起民眾反思。環境部長彭啟明更到場支持:「展場中提及許多環境議題,也都呼應環境部長期致力推動的政策方向,如:亂丟菸蒂是一般廢棄物中裁罰案件數最多的,環境部積極推動全國菸蒂不落地方案,各地方政府可自行協調或鼓勵企 業商家、里鄰評估於菸蒂熱區之適當地點設置菸蒂桶,以收集菸蒂、減少亂丟菸蒂行為,維護街道乾淨。這次也看到展場中將亂丟菸蒂具象化,印象非常深刻。我們很樂見企業與 NGO 攜手,共同提升大眾環境意識、帶動行為改變。這次全家與 RE-THINK 這次的合作就是很棒的典範。」
    展區亮點之二,則是以回收數千支超商咖啡業務用牛奶瓶所打造出的巨型裝置藝術牆面,不僅源頭減少一次性展板木作使用,更呈現出「全家」自 2024 年起所建立起的規模化回收體系:4 千餘店每年牛奶瓶回收量高達 864 噸,並內循環再製為日用商品瓶器、店舖垃圾袋等,為廢棄物賦予「第三生命」與新經濟價值。此次展覽限定商品「堂堂正正的塑膠環保袋」,看似一般塑膠袋,即是 100% 由全家咖啡業務用牛奶空瓶回收再製而成,邀請民眾前往觀展時將這份永續行動一併帶回家、重複使用。(同場加映:到便利商店看展覽、借購物袋?全家化身實驗場域,讓便利永續人人+1
    RE-THINK 執行長黃之揚進一步表示:「便利商店是全民最常接觸的消費場域,每個垃圾桶、每一份包裝,都是教育的契機。我們希望透過零錢捐與策展,把調查洞察轉化為行動,縮短態度與行為的落差,讓環保真正走進生活。」全家便利商店亦承諾,超過 4400 間店舖將持續扮演推廣環保教育的據點,結合企業、民眾與校園的力量,將環保教育推向全齡層與全場域,讓「態度與行為落差」不再是阻礙,而是全民環保新運動的推進力量。

    「這還好吧!?」生活觀察環境展

    • 時間:2025/10/1(三) - 10/12(日)10:00 - 20:00(10/1 12:00 開展)
    • 地點:華山 1914 文創產業園區 中 2 館
    • 主辦單位:RE-THINK 重新思考、全家便利商店
    • 參與方式|免費入場
    • 本展覽由全家零錢捐計劃支持,即日起至 11/11,到全台全家店舖投下零錢或透過全家 FamiPort、APP 捐款支持 RE-THINK 推動 #全民回收新運動 計畫
    閱讀文章
  • 地方能成為一所學校嗎?2025 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在南投「開學」

    地方能成為一所學校嗎?2025 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在南投「開學」

    整理:社企流編輯室
    創生一年一度最大盛事「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將於 10 月 15 至 18 日在南投登場!2025 年第六屆來到台灣中心,為期 4 天的年會邀集全台灣的地方創生實踐者、產官學研各界,與來自馬來西亞、日本一共 6 位講者跨海來台一同探討,以《地方・開學》為理念描繪台灣地方未來想像。本次的主題見學,匯集了中央與地方單位,一同規劃了 9 條主題路線,並邀請海外講師參與,讓南投地方創生團隊的努力被世界看見,號召各界一起「開學」。

    「地方・開學」:把地方當作一所學校

    今年的年會,以「入學典禮」作為記者會設計概念,將南投比喻為一所「地方學校」。無論是中央部會、地方政府、企業代表,或在地夥伴,都是「學習者」,也是「教授者」,一同迎來這場象徵性的「開學」。
    年會籌備委員會主委何立德指出,今年的年會展現了 3 個「不一樣」:年會不一樣、團隊不一樣、地方創生不一樣。8 場「創生接力賽」串連南投各地,讓地方故事與議題逐一被看見;籌備過程落實世代傳承與年輕世代授權,讓年會與地域振興大賞更顯多元與創新;同時,在公私協力的支持下,本次更吸引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南投市公所,共同編織 9 條見學路線,開創跨域合作的新典範。副主委張立亞補充,今年特別邀請 6 位國際講師,來自日本與馬來西亞,把海外創生經驗帶進台灣,與在地團隊共同交流,「讓地方成為更值得留下的所在」。(同場加映:複製日本的經驗可行嗎,台灣地方創生路該怎麼走?

    地方創生的第六課:一場世代傳承的長期旅程

    地域振興大賞劉克襄評審團長分享:「地域振興大賞是在寫創生,創生是守護我們的家園。」今年大賞報名組數高達 91 組,創下歷屆新高。劉克襄指出,最可貴的不是勝負,而是團隊在過程中的互相學習,並能在年會現場延續交流。在定義地方創生的旅途中,我們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這次也做出不少突破,本屆記者會特別以「入學典禮」的形式,延伸「地方開學」的概念到每位與會者——無論是中央部會、地方政府、企業代表,或在地夥伴,皆是「學習者」也是「教授者」。南投將化身為一所「地方學校」,讓我們一同迎來開學,著眼下一代的培育與地方創生的多樣未來。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陳雪玉署長分享,青發署持續與地方創生年會、在青年培力上與地方同行,成為推動下一代人才培育的關鍵夥伴。
    南投縣副王瑞德縣長表示,南投為學習型城市,在學習的旅途上,創生不能缺席。這是南投長期奮鬥的方向。此外,南投縣議員沈夙崢、林儒暘接力轉學生身分驚喜亮相,分享對於地方創生年會的期待。

    從南投出發:9 條見學路線走進真實場域

    記者會現場也巧妙安排,將場地設在中興新村,充滿象徵意義,更以「入學典禮」概念設計,邀請在地「資優生」代表——入圍第五屆台灣地域振興大賞的南投團隊:台灣山水教育永續發展協會、阡陌游 Agri Dive、南投戲院、OneLife 玩生活等團隊亮相展出;規劃一系列年會南投主題「校外教學」的視覺呈現,「青出於籃」、「青縷山茶」、「戲說南投」、「竹徑漫遊」、「水沙連船騎」、「愚人魚人」、「糧知新生」、「窯想林道」、「蜓飛蝶舞」9 條特色路線,邀請年會籌備委員會與南投縣縣長及來賓還有媒體互動,讓各界看見南投,「不一樣」。
    自 2019 年國發會宣示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以來,地方創生已邁入新階段。台灣地域振興聯盟自 2020 年起,每年皆有民間自發、與地方政府協力舉辦「台灣地方創生年會」,足跡走過花蓮、桃園、嘉義等地,今年來到南投,聚焦「地方學 2.0」、「教育創生」、「公私協力」3 大議題。
    在台灣中心,2025 台灣地方創生年會將不只是盛會,更是一場學習旅途的啟動,號召社會各界一起「開學」,共同孕育下一個「創生世代」。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