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

專欄文章

300篇)
  • 人權的轉型正義:正視慰安婦歷史,認識反戰與性暴力

    人權的轉型正義:正視慰安婦歷史,認識反戰與性暴力

    生命力新聞/文:蔡宛凌、陳富妤
    客家阿嬤盧滿妹,在 17 歲時聽聞海南島的食堂在徵服務生,工資比在台工作來得高,為了改善家計,便離開新竹至當地工作,直到抵達當地、被帶入房間,滿妹阿嬤才驚覺受騙,直呼「我不是來做那種事的!」卻已無法逃脫進入慰安所的困境。
    二戰時期遭就業誘騙至軍中工作的台籍慰安婦,承受著被汙名化和歧視的壓力,於社會歧異眼光下生存。自 1992 證實台籍慰安婦的存在後,婦女救援基金會便持續關注倖存者的身心狀態,成立「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保留史料,向日本政府爭取權益,同時推動將慰安婦歷史納入中小學正規課程。
    1992 年,日本議員證實台籍慰安婦的存在,台灣政府與婦女救援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援會)合作,以專線電話訪問及實地採訪的方式,透過社工針對慰安婦遭受性暴力的經歷進行調查整理,公佈台灣有慰安婦存在的事實。
    為了保存高達 5 千件的文物資料,婦援會開始尋找存放文物與展示的場所,直至 2016 年,婦援會才於迪化街上承租一棟百年建築,作為「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的舊館館址。
    然而,因疫情及高額租金等因素,阿嬤家舊館於 2020 年暫時休館,又於 2021 年,將人權館搬至承德路新址,成立「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的新館,並以小型博物館的方式營運。
    館內設有常設展區及特展展區,阿嬤家每半年便會更新一次該特展主題。在阿嬤家新館中,常設展區的規劃,隨著阿嬤們的生命歷程分成 4 個展區:「認識年少阿嬤」、「誘騙與脅迫」、「我們就是她們」、「面對歧視的韌性」,展出由成為慰安婦至戰爭結束後,被遺留於戰場、後回歸生活的阿嬤們。
    另外,婦援會希望能讓來參觀的民眾與慰安婦歷史產生更多共鳴,因此,特展主題將結合慰安婦議題的元素及現代性別暴力議題策劃展出。

    以就業名義誘騙 被迫成為慰安婦

    以「阿嬤家」為名的和平與女性人權博物館,寓意為給臺籍慰安婦一個溫暖的歸處。婦援會執行長杜瑛秋說,根據保留下來的史料推估,台灣應約有 1200 位至 2000 位慰安婦。隱藏在歷史事件後的受害者,或許是擔心社會投以歧異眼光,或許是受病痛纏身已然離世,敢於協助婦援會將史實公諸於眾的台籍慰安婦僅有 59 位。
    陳蓮花阿嬤,在 19 歲那年,因日軍的一句「為了軍隊而努力」被日軍召進馬尼拉的軍營當看護,然而,長途跋涉後,到了實際工作地才發現是慰安所。「我拼命哭,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去當慰安婦,無法回台灣」身處異國的蓮花阿嬤,除了被強迫為日軍提供性服務,還要躲避隨時可能炸傷自己的空襲,直至戰敗後,阿嬤才得以回到台灣,卻已然找不到親生家人、獨自面對漫長而痛苦的餘生。
    同樣遭遇誘騙至軍中的林沈中阿嬤,來自花蓮太魯閣族,身為家中唯一一位女兒,在哥哥們被徵召到南洋打仗後,被當地派出所介紹至日本軍隊中從事衣釦縫補與清潔工作。在工作了2、3 個月後,軍隊以方便上班為由,要求他們在軍中留宿。
    從那晚開始,年僅 17 歲的林沈中便被軍官帶至山洞裡強暴,在回到家中後,他委屈的哭,卻也不敢和家人坦白遭受性暴力的狀況,他說「日本軍人問過我,假設經期沒有來的時候,要吃日本軍人提供的墮胎藥。」
    「我一直問我自己為什麼會遭遇這種事情。」沈中阿嬤在紀錄片裡說。沈中阿嬤這輩子結了 4 次婚,受原住民文化中特別重視女性貞操的觀念影響,阿嬤的 4 次婚姻皆以破碎的結局收場。儘管如此,他仍願意為自己站出來,與婦援會至各地倡議、參與向日本政府提出訴訟的遊行及阿嬤家為阿嬤們創辦的工作坊。

    國際聲援 要求日本承認歷史

    「很多人認為慰安婦是自願的,但不是,在臺灣是以就業的名義誘騙去的。」對杜瑛秋來說,國際如何看待軍事性奴隸的慰安婦議題是他最關注的視角。在二戰期間,為日本軍方提供性服務的婦女來自至少 8 個國家,日占朝鮮(現南韓、北韓)、印尼、菲律賓、汶萊、中國日本佔領區(現中國)、馬來西亞及台灣等,現今仍共同對日爭取對慰安婦的補償,並以遺留下來的史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級遺產,加強對文物的保存。
    在確認台籍倖存者的資料後,婦援會派遣社工及專員,幫助阿嬤們持續與內心的自己溝通,並於他們生活需要幫助時,聯繫政府單位、供給經濟支持。
    除了阿嬤們的心理重建,婦援會希望透過倖存者對外發聲、向日本政府爭取權益、名譽補償及對臺籍慰安婦的道歉,他們協助整理阿嬤們的證詞、證據,提供給義務律師團對日方提起訴訟。另外,婦援會也帶著阿嬤們積極的倡議,不斷地至各式場合舉辦活動、喚起大眾對慰安婦議題的關注,曾參加日本和各國民間組織為追究日軍慰安婦制度特設立的「2000 年東京大審」國際模擬法庭,展現毫不退縮、呼籲公正與真理的決心。

    身體病痛圖 感受心中力量

    1940 年代受性暴力迫害的台籍慰安婦,直至 1992 年才有政府介入、開始確認史實,對受害者來說,阿嬤們埋藏長達 50 年的心理壓力及身體病痛,慰安婦的經歷讓他們恐懼夜晚、受婦科疾病困擾,甚至失去對身體界線的認知、對旁人的接觸極度敏感等狀態。為此,1996 年開始,婦援會創辦多種身心工作坊,協助阿嬤們的身心復原。
    在身心照護工作坊中,杜瑛秋表示,他們邀請精神科醫師詮釋阿嬤們遭受暴力的型態、解釋心理受創的過程,讓阿嬤們了解自己的心中是哪一塊受傷了,也邀請瑜伽老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進行藝術治療課程。
    《畫自己的身體》身體病痛圖畫作治療中,心理師引導阿嬤們感受自己的身體,畫出外在形象後,將身體感到較為疼痛、不舒服的部分用深色的畫筆標示及著色。「訴說是有力量的。」杜瑛秋說,藉由此過程,阿嬤們能結合畫作,漸漸的談論身體的傷痛,輔以心理師和在場其他阿嬤們的回饋與支持,阿嬤們能從畫作治療中逐漸萌生心中的力量,進而接納自己、感受自身存在的重要性。
    《十年後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課程中,阿嬤們創作剪貼畫、寫下對十年後與現在的自己想說的話,讓阿嬤們對未來生活種下一顆盼望的種子;《阿嬤們的心情面具》則是請阿嬤們在面具上畫出內心與呈現給外在世界的自己,嘗試讓他們揭露內心世界、減少創傷後的影響。
    除了工作坊的作品外,婦援會曾拍攝《阿嬤們的秘密》紀錄阿嬤們口述人生經歷的過程;由吳秀菁導演執導的《蘆葦之歌》則嘗試將身心工作坊的過程記錄下來。另外,他們也協助各界出版相關書籍,如《鐵盒裡的青春——台籍慰安婦的故事》。透過這些方式還原史實、阻止未來可能再發生相似的人權迫害。

    連結現代性暴力議題 慰安婦教具箱入校園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中,除了常設展區之外,特色展區結合現代性暴力議題,期望大眾能夠學會包容、幫助現在曾遭遇性暴力的倖存者。特展主題「復援你的心-性暴力被害人創傷與復原」以作為軍事性奴隸的慰安婦,遭受性暴力的經驗為引子,揭露從古至今,性暴力倖存者面對社會歧視下,承受了何種責難、又該如何了解倖存者身心需求並重建生活;最新一期特展「人口販運被害人——終止現代奴隸悲歌」則談論如同二戰時期為了支撐家庭經濟等因素,被迫進入軍中工作、被誘騙成為慰安婦的經歷,檢視現今台灣社會下,媒體將柬埔寨打工詐騙中性剝削受害者描繪成「淘金」罪犯,令他們遭受社會歧視的困境。
    而曾與中正紀念堂合辦的「#MeToo的先行者」,則描述阿嬤們為最先說出自己受性暴力的經驗的受害者,引發其他阿嬤揭露自身受害經驗,猶如現今「#MeToo」運動的崛起,讓大眾了解性暴力的嚴重性。
    近期,婦援會推動性別暴力議題,打造慰安婦教具箱,對教師進行培訓,期望能將性別暴力議題帶入校園、社區,教具箱中,將館內展示文物縮小成 33 張策展圖卡,圖卡背後附有說明文字,供教師及學生設計慰安婦議題校園策展,嘗試規劃如何能利用教具箱圖卡,完整呈現慰安婦議題的脈絡。負責教具箱推廣的陳柏君專員表示,在教具箱種子師資研習裡,談論的有歷史及人權公約,讓培訓教師能夠結合性別議題設計課程、從議題中對話,帶學生理解史實、認識性暴力的類型,進而了解如何能提升女性自主權。
    雖然在今年,最後一位已知倖存者的阿嬤離世,婦援會仍積極對性別議題進行倡議,未來,他們希望能夠推動國家等級的婦女及性別人權博物館,提高展品保存的強度、擴大議題影響力;也期望在課綱設計,將慰安婦議題放入必修課程,而非現在的加深加廣選修課程中,並推動反戰教育,規劃以畫作融入議題設計繪本,將推廣對象年齡降至國小學童,讓學生理解戰爭對女性及孩子的傷害。在保存歷史、揭露事實、拓展人權的道路上,婦援會從未停止,且持續朝著追求正義的目標邁進。

    採訪側記

    從課本上短短的幾句話,到本次走進阿嬤們的生命故事,在認識慰安婦歷史的歷程中,我的情緒五味雜陳,採訪時,在不捨與感受到阿嬤們強烈的韌性之間,持續寫著採訪紀錄,回家一看,才發現筆記中有許多字跡歪斜,心中情感的起伏硬生生的被體現於字形中。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阿嬤家紀錄慰安婦歷史 盼納入正規課程
    閱讀文章
  • 高年級電競隊:退休後,一起相約來打 LOL

    高年級電競隊:退休後,一起相約來打 LOL

    生命力新聞/文:楊明融、黃子柔
    2022 年 12 月,弘光尚青電競隊的長輩們與 VTuber 虛擬實況主組成的戰隊展開跨世代的對決,吸引國外媒體關注報導。
    「我走中路,下路給你。」這句話或許會讓人想到一群年輕人在做電競戰術的指令,仔細一看,電腦前面操控鍵盤滑鼠的卻是一群平均年齡高達 60 歲以上的弘光尚青電競隊隊員,在旁邊給予輔助與指導則是兩位「學生」教練。此隊伍是由弘光科技大學國際電競產業中心執行長黃建基一手打造出來的,希望透過教育扭轉大眾對於電競的認知。
    起初許多隊員都是以「想要了解小孩在幹嘛」、「好奇」為由加入,而如今「弘光尚青電競隊」的存在,不僅跨越年齡的界限,而且也使這群年長者重拾「一顆年輕的心」,更重要的是為家庭三代增添更多共同話題。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暨 2007 年的「不老騎士」摩托車環島活動,於 2021 年發起「不老電競交流大賽」圓夢計畫,促成了北、中、南區域的長輩們,各自創立了電競隊,為不老電競交流賽而準備;其中位於中部的弘光尚青電競隊因此誕生,現任弘光科技大學國際電競產業中心執行長的黃建基,便是將這群銀髮長輩集結起來,並延續「不老」精神的幕後推手。(同場加映:「追求夢想時,你會忘記自己幾歲」不老棒球聯盟讓阿公阿嬤重燃野球魂
    黃建基表示:「很多大人對孩子經常打遊戲很不能理解,多元社會裡每個人都有其發展空間,我想讓長輩們來瞭解什麼叫做電競。」以此結合弘光科技大學多媒體遊戲發展與應用系的場地與資源,並由校隊選手擔任培訓教練,提供長輩們投入電競活動的機會。而長輩們大多是透過 LINE、臉書或是同儕之間的口耳相傳,基於好奇和學習的心態而加入。
    黃建基說明,電玩與電競是不同的東西,電玩可能是日常娛樂的消遣,而電競則是在公平的規則下達到競技層面的活動。之所以會選擇《英雄聯盟 LOL》這款遊戲來進行培訓,黃建基提到,MOBA(多人線上戰鬥競技場遊戲)類的遊戲難度較高,每一個角色都有其特性,需要學習如何運用該角色的背景知識,並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協同配合;在非練習時間,成員之間也能透過網路即時通話軟體作交流,在家也能自己上線練習。
    黃建基表示,電子競技遊戲不單只是休閒娛樂或者競技活動,也能成為隔代間的溝通橋樑,透過遊戲來串聯祖孫之間的互動契機或茶餘飯後的話題,從中獲得特殊的人際體驗。另外,在傳統的體育競技活動當中,像是一些球類運動,基於適合活動的年齡限制與安全性考量,很難真正發揮效果;而電子競技屬於相對靜態的活動,且需要同時動腦動手,跟打麻將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長輩在手眼協調以及腦力活動方面有很大幫助,除了能促進跨世代的交流,也能達到競技活動的效果。
    因此黃建基希望從教育層面做起,希望能提升、扭轉大眾對於電競的認知,讓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夠有機會投入電競活動,而讓電競不只是玩遊戲,也能成為未來高齡化社會中長照體系的一環,讓長輩在「被照顧」之前就能接觸,並藉由電競來認識什麼是網際網路,落實終身學習,藉此減緩老年人口被照顧、身體退化、臥病在床的時間。

    「因為我想了解我兒子在玩什麼」而加入

    今年 68 歲,自營書局退休後的賴麗娟說:「因為我們家男生很多,下班或放學後他們都會在家玩電動,叫他們吃飯也都不理,我就好奇這到底有什麼好玩的。」退休後的賴麗娟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當志工,剛好基金會舉辦「不老電競」的活動正在招募選手,基於想了解孩子熱愛打遊戲的原因,想親身體驗電競活動的目的而報名參加。賴麗娟提到,一開始她對電競的印象並不好,因為常聽說有人因為沉迷電玩,廢寢忘食打到家庭破裂,把錢都花光;直到自己親身接觸之後,發現其實有所節制,適度的玩其實對身心健康是有益處的。
    另一位現年 70 歲,從台中監獄退休後擔任市議員服務處副主任的劉仁傑表示,家裡的小孩常出去打電動很晚才回家,甚至還花了一筆錢儲值,因此想了解現在年輕人的休閒娛樂;心想自己如果有機會學習,也能藉此跟孩子多增加一個共同話題也不錯。於是在社區電腦班的介紹之下,來到弘光科大學習,除了參加電競隊之外,還投入烘焙、中餐料理等課程,培養多元的興趣專長。劉仁傑也提到,電腦對於他們這個世代而言是個新興產物,所以並不熟悉;而請教自己的小孩反而沒有別人的小孩來教來得有耐心,與弘光科大小教練的互動中有種特別的親切感,也更有互相學習的空間。
    其中令賴麗娟印象深刻的是,在 2021 年「不老電競交流大賽」落幕後,同為選手的她,隔天經過加油站加油時,正好穿著不老電競的外套,被加油站的工讀生一眼認出,興奮的問她說:「阿姨妳是昨天出現在網路直播上的不老電競的隊員嗎?我有看到你們打贏了!」工讀生的反應,讓當下的賴麗娟深感與有榮焉,覺得自己居然能打電競打到上直播被年輕人看見,還被年輕一輩的小朋友稱讚,感到很有成就感。

    退休長輩玩電競穩固親子情誼、激盪腦力

    今年 65 歲自營數位工作室的鄧正堂談起學習電競的過程說:「年紀大了在操作上會有一些困擾,沒辦法反應那麼及時。」起初是透過教練逐步指導,之後慢慢的懂一點,雖然在操作上,還是會因為對按鍵控制的不熟悉,而反應緩慢,但這一點也不影響鄧正堂對《英雄聯盟 LOL》的熱愛。而真正令鄧正堂印象深刻的是,來自兒子的秘密「特訓」,他提到:「兒子是北漂族,平常一有空就會叫上他的朋友邀我一起上線,他會故意跟我挑一樣的角色,然後虐殺我。」雖說會被兒子嘲諷一番,不過也能透過上線玩遊戲的機會,了解孩子的近況,遠端就能促進親子間的感情。此外,鄧正堂平常也會自己打開電腦,自己上線玩,一方面練習操控技巧;他表示:「每週北、中、南的夥伴會組織起來,一起上線打友誼賽,這也是促進大家和樂融融的社交活動。」
    原在國稅局工作,今年 63 歲的何嘉梅,因為生了場重病而被迫離開職場,在家休息了 3 個月後,覺得整個人昏昏沉沉,沒有計畫性的退休讓她覺得徬徨,所幸接觸了拉密(Rummikub)桌遊,一玩之下竟然成為專家,不僅身心狀況大為好轉,還被聘請為裁判。因病經歷過退休空窗期的何嘉梅,深感休閒活動的重要,因此培養了很多興趣,包含音樂、舞蹈、攝影等。半年前在鄧正堂的邀請下,從來沒接觸過電競的她,跳脫原先的涉略領域開始試著玩起電子遊戲,跟著電競隊到弘光科大練習,只接觸電競 3 個月的她,便在今年 7 月由 PlayOne 遊戲陪玩平台舉辦的「英雄聯盟祖孫盃」電競賽上拿下首殺,讓她很有成就感,由此愛上了電競活動。打電競讓何嘉梅覺得腦力漸開,認為電競對於身心內外的助益很大,她也鼓勵退休後的長輩們走出原先的框架和生活圈,多接觸新事物與培養興趣,讓退休生活不留白。(同場加映:光顧「歐吉桑麵包教室」:日本熟男不設限,退休後迎來烘焙初體驗

    多遊系學生擔任教練,從跨世代交流中獲得感動

    賴昱瑋和許瑞芳是弘光科技大學多媒體遊戲發展與應用系的大二學生,賴昱瑋是系上直播團隊的成員,想說兼任大哥大姐們的遊戲教練很有趣,因而加入,而許瑞芳則是英雄聯盟校隊的經理,本身熱愛《英雄聯盟 LOL》這款遊戲,基於上述理由,在學長引薦下義無反顧的加入教練團隊,她說:「如果能夠讓這些大哥大姐喜歡玩英雄聯盟,愛上這個遊戲,我會覺得很開心,所以才來擔任弘光尚青隊的教練。」
    在訓練方面,兩人提到,因為遊戲當中有很多專有名詞和術語很難讓長輩們聽懂,於是他們會用生活化的口吻或是比喻,便於長輩們在操作上能夠理解,像是在出裝備時,會強調道具的功能來代替記憶道具本身的名字,如:看到武器類的圖示通常是增加攻擊傷害、鞋子就是指提升跑速等。加上這款遊戲有很多角色,會盡量讓長輩們先專注於某一路線或角色來學習,讓長輩不至於分散注意力,降低其在學習上的難度。而對許瑞芳來說,最大的困難是,得重複說明一件事很久,她說:「我可能很認真講完某件事情後,他們到下禮拜可能還會問我同樣的問題」,這時候許瑞芳就會反思自己一開始的說話方式是不是哪邊需要修正,重新構思方便長輩理解的講法,另一方面提醒長輩們記得做筆記,下次如果忘記可以翻筆記來看。
    許瑞芳認為,與長輩相處和交流的過程當中,可以藉由遊戲創造不同的話題,他們就像是家人、朋友一樣,「我教他們打遊戲,他們教我一些人生的道理」,遊戲就像是開啟祖孫輩溝通的契機,有一個彼此共通的話題反而能減少隔代間的隔閡。賴昱瑋則認為,玩起遊戲的長輩們很可愛,看他們贏得比賽後的神情,讓人覺得蠻感動且有趣。令許瑞芳印象深刻的是,2023 年 12 月與 Vtuber 虛擬實況的比賽,這是她第一次率隊參賽,因為輸掉比賽自責而落淚,反而爺爺奶奶們跑去安慰她,許瑞芳表示:「雖然輸掉比賽,不過看到他們在過程中很開心,至少心態沒有崩,我覺得這就足夠了。」

    我阿公來都比你強!電競可協助解決高齡化社會問題

    電競隊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神級人物,莫過於人稱「鈞玲天下」的李福鈞,今年 63 歲軍人退伍現職為計程車司機的他,曾在不老電競交流大賽上,8 秒內連續擊殺 3 名對手,兩天內累積 51 殺引起廣大迴響。與其他隊員不同的是,李福鈞一直是個遊戲愛好者,除了自己玩,身為父親的他,平時還會叫上 3 個兒女一起上線對戰。李福鈞除了是電競愛好者外,更是倡議者;由於李福鈞的遊戲手感佳,因而成為尚青電競隊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也是他建議弘道老人基金會嘗試來推動不老電競計畫,使得北、中、南 30 多位長輩,各自集中培訓,參與不老電競交流大賽;但隨著比賽落幕,有關長青電競的推動變得難以延續,他表示:「弘道老人基金會打完比賽後,後續沒有再做第二期,基哥(黃建基)覺得可惜了,剛好我也蠻希望能夠再組織大家推老人電競。」李福鈞提到,2025 年政府將推動壯年運動會,他覺得長青電競的未來可期,期盼能夠藉此獲得更多跨國交流以及曝光機會,得到政府與社會各界的重視。
    關於弘光尚青電競隊的未來目標,黃建基表示,除了讓長輩們能夠藉由電競,來拓展新的學習面向,如:多媒體、網際網路;在未來也能跟人工智慧做結合,讓電競的可能性能夠擴大,促進老人的身心活動與終身學習。而現階段,首要條件是先讓長輩們能夠穩定的凝聚在一起,腳踏實地、按部就班的練習;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地方縣市也一起投入這項運動,讓政府看到讓社會企業看到。

    採訪側記

    透過這次採訪讓我們覺得這些大哥大姊願意學習新事物的精神令人敬佩,特別是談論到自己的小孩、孫子的時候,他們的眼神都充滿愛意。另外,他們為了提高實力,還會在空閒時間組隊上線跟年輕人較競,甚至未來有機會到各國去做交流,期待未來他們能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爺爺奶奶打電競 開啟跨世代對話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自然共生的永續農業:串連北投在地小農,打造別具一格的地方饗宴

    自然共生的永續農業:串連北投在地小農,打造別具一格的地方饗宴


    生命力新聞/文:林書羽、吳翊羚
    台北市北投區同時具有都市便利生活機能與廣闊田野,是許多小農經營小型都市農業的淨土,擁有風味獨特的大屯火山咖啡、「快樂雞生的健康蛋」、「搶贏台灣獼猴的桶柑」,以及各種季節性的蔬菜與瓜果等豐富、多樣化的農產品。北投小農與當地商家參與由台灣設計研究院推行的「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將自家種植的農作物結合設計製作成甜品禮盒與特色料理,把北投的優良農產品推廣給更多民眾認識,也開創新的地方跨產業合作。
    北投的關渡平原與陽明山海拔高度差異性高且氣候溫和潮濕,能夠種植比一般地區更多元的農作物,因此有許多種植咖啡、高山蔬菜、稻米、水果等不同類型作物的小農在此經營小型精緻農業,也使台北成為少數有發展農業的首都。然而為了保留關渡平原以及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環境,當地農耕地面積零碎,果農也經常需要面對農園被野生動物破壞而造成產量不穩定的問題。加上台北人工、土地與種植成本較高,導致北投小農生產的農作物難以和中南部產量龐大且多樣的農產品做價格競爭。除此之外,北投農業人口普遍年齡層較高,且很少年輕人願意回到北投傳承農園;農民與當地商家之間除了簡單的商品買賣之外也缺乏更深度的合作,因此小農們較難單純以自己的力量突破生態環境與土地限制帶來的產業發展瓶頸。
    為了解決北投產業面臨的問題,當地小農與商家加入台灣設計研究院「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推動的「北投宴」企劃,加入設計的巧思推廣地方農業。北投在日治時期因溫泉產業發跡,因此「北投宴」以當地小農的農產品為主軸,和當地烘焙坊、食品加工產業、文物館與飯店合作,融合設計製作出富有日式風格、溫泉等北投元素的限定禮盒與傳統酒家菜宴席料理,希望找到北投在這個時代才有的獨特形象,並讓大眾看到北投溫泉產業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特質,為當地農業發展與轉型開拓更多機會。

    火山咖啡與放牧蛋 追求自然共生永續經營

    擁有 1 千棵咖啡樹的「大屯 29 莊園」是台灣唯一的大屯火山咖啡產區,小農侯奕瑋是個自北投土生土長的都市小孩,生了一場大病之後,他發覺自己對從小成長的土地完全不熟悉,為了不讓自己留下遺憾而決定接手家人在北投經營的農園,並開創自有品牌「火的意志 大屯火山咖啡 Volcano 29」。侯奕瑋從零開始學習種植咖啡遇到許多困難,因為每一塊土地都有不同的風土條件,無法複製其他地區以往的作法。在不斷的嘗試與研究下,他發現北投肥沃的酸性土壤不需多加有機或化學施肥等人工方式就能孕育出品質不錯的咖啡豆,因此開始以適地適種的永續自然農法經營咖啡莊園。
    和一般整理得乾乾淨淨的咖啡莊園大有不同,侯奕瑋認為這片土地上生長的動植物都有著各自的食物鏈,因此選擇與自然共生,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更不驅趕在咖啡樹上棲息的昆蟲或是除去自然生長的雜草,讓咖啡園保持原有的生態平衡。多年來堅持的自然農法與用心栽培使 「火的意志 大屯火山咖啡 Volcano 29」獲得有機認證與綠色保育標章,隔年更獲得北台灣精品咖啡評鑑台北市冠軍。
    距離北投捷運站徒步不到 15 分鐘就能到達的「隨野家・生活」,是由一對是由農場主人小丁與佳敏共同經營的友善放牧蛋農場。以「愛吃蛋、想吃好蛋」的單純想法為起點,加上嚮往在在自然間生活,「隨山野而居」的「隨野家」因此而誕生。一盤簡單的炒雞蛋,讓佳敏觀察到:「要生產出新鮮美味的蛋,重點在於『快樂的雞』。」於是她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座低耗能、少汙染、永續經營且善待動物的農場,保持雞舍乾爽通風,並以放牧養殖的方式讓雞隻能自由活動,顛覆了大眾對雞舍髒亂、充滿異味的印象。除了有機放牧蛋之外,「隨野家」也開辦了食農教育課程推廣快樂蛋的健康觀念並實踐農場永續經營,讓在台北生活的大人、小孩有機會了解到日常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蛋」是怎麼來的,並在吃蛋時也關注蛋雞的飼養方式。(同場加映:你聽過人道飼養雞嗎?歐洲百萬人連署廢格子籠、亞洲業者跟進

    搶贏台灣獼猴的桶柑 小農與生物的共存之道

    北投陽明山上的「泉源農場」由七旬小農夫妻詹乾得與盧敏慧經營,在與醫生的聊天過程中了解到台灣許多新生兒因大環境汙染與農藥使用過度而容易生病,一句話的震撼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想要發展有機種植的種子。他們自 1997 年開始嘗試轉型有機種植,以生態平衡與養分循環為基礎且不使用化學農藥,隨著四季變化在一甲子的大農田中耕種白菜、絲瓜、豆類與桶柑等多樣化的蔬菜與水果。然而詹乾得夫婦年事已高且沒有年輕一輩接手農園,難以靠自己的力量驅趕破壞果園的台灣獼猴,因此他們與當地野生台灣獼猴有著「共存」與「競爭」的關係。
    由於他們的果園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部分範圍內,當有動物破壞農地、毀損作物時因動物保育政策的限制無法用人為方式驅趕,農人即使在非國家公園範圍內使用電網驅趕獼猴,猴群也能快速學會避開那些人為裝置,而且桶柑園面積不夠大,所以無法像大面積的農園設立部分讓動物們取食的生態友善區。除了果園之外,猴群甚至會闖進住家廚房內覓食,當桶柑成熟時,他們必須趕在台灣獼猴取食之前把鮮果採收下來才能保障一定的產量,因此人們能吃到的北投小農桶柑是很珍貴的,可說是「搶贏台灣獼猴的桶柑」!
    北投普羅旺斯烘焙坊業者陳心絨平時就經常在「桶柑核桃麵包」、「火山辣椒麵包」等自家商品中使用小農食材,對小農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因此在「北投宴」中擔任小農與飯店通路、T22 團隊的溝通橋樑。她在採訪中呼籲:「我們希望來北投的遊客不要隨意餵食獼猴和其他野生動物,因為這樣的行為會養成牠們拿人類食物或是入侵民宅跟農田的習慣,對人類跟生態都會有不好的影響。」

    小農食材擔主角 打造北投風格味蕾饗宴

    北投有許多耕地位於山坡地上,種植困難度高,農人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心力以及情感才能在嚴苛的環境下種出優良的農產品。「如果有機會跟北投人聊天的話,你會發覺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北投雖然屬於台北市,但我們會說我們是北投人,而不是台北人。」陳心絨的語氣中透露著北投人對家鄉深厚的認同與歸屬感。從火山咖啡、有機放牧蛋,到搶贏台灣獼猴的桶柑,北投各種獨具特色與故事的小農產品在「北投宴限定禮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融合「火的意志 大屯火山咖啡」的火山咖啡豆、隨野家放牧蛋、泉源農場桶柑與季節蔬果以及八仙六代園黃金稻米等食材,製作出蜂蜜桶柑軟糖、米穀蜂蜜桂圓酥、咖啡米香抹醬與爆米香桃酥等特色甜品,以「嚐盡夏秋冬的北投心意,體驗都市農業的新鮮滋味」的理念為出發點,讓人在味蕾饗宴中品嘗北投的氤氳與四季更迭。台灣設計研究院地方創新組專案經理蘇祺斌表示,北投宴企劃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想讓更多到訪的客人們吃到由北投當地新鮮食材製作的特色料理。
    除了美食之外,禮盒背後跨產業間的合作更是這項企劃重要的突破。北投宴團隊在原型農業生產者、食品加工與觀光旅宿業者中找到交點,思考什麼樣的企劃可以讓 3 個不同領域都有機會發揮並做出具有北投意象的禮盒。「貳房苑」擔任北投宴限定禮盒製作,其品牌規劃總監陳啟健表示:「這個禮盒感覺非常有趣的原因是他們彼此之間的每一項合作都產生了新的狀態與樣貌。」在來回丟問題與解答的過程中,當地業者們也嘗試著用地方架構的思維去碰撞出新的火花與可能性。
    北投小農與當地商家加入北投宴企劃後產生了新的合作機制,在以往一對一的買賣交易型態中,小農食材價格較高,商家長期入不敷出就可能中斷和小農購買農產品。北投普羅旺斯烘焙坊業者陳心絨表示,經過這次產業合作之後,當地產業就能合作發展出更多新產品或農業體驗,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更多對這項企劃有興趣的餐廳、烘焙坊等商家也可以集體和小農採購農產品、壓低成本,以當地產業間的合作解決小農農產品價格過高而滯銷的問題,也可能在未來產生新的合作方案。這樣的方式也能夠讓小農了解市場需求並集中火力栽種特定幾樣作物,達到更穩定的供應與品管,促進更多小農願意加入企劃、創造更正向的循環。

    都市農業注入新活力 開創產業正向循環

    除了限定禮盒之外,「傳統酒家菜復刻料理」也是「北投宴」推廣小農優良作物的另一個主軸。酒家菜復刻料理以小農種植的新鮮蔬菜、稻米為主要食材,並由當地飯店主廚設計重現北投酒家菜歷史的菜色,如 1923 年裕仁皇太子來台灣巡察時享用而得名的「皇太子金錢火雞」、「新式酒家菜米糕」、「麻油鮑魚雞酒飯」等,保留料理中北投小農食材的清甜與原味並製作成具有現代特色的復刻料理。
    「在以設計的方式和北投人一起整理北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過程中了解到,北投宴就像是一場包含了當地物產、自然、人文與歷史的豐富宴席。」對北投當地小農與業者來說,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持續推動農業轉型,開創新的機會並保留北投珍貴的都市農業。蘇祺斌表示,希望未來即使身為非本地居民的北投宴團隊抽離當地,當地業者、小農與通路也可以持續利用這樣的機制長期合作,做出更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型態,讓民眾來到北投會有更獨特的體驗。
    在北投宴的成果發表會上,種植黃金稻米的「八仙六代園」小農鄭亦真說:「想透過農作,保留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也保護土地的自然生態。」「北投宴」不僅僅是一場美食盛宴,更是小農、產業與設計的跨界合作,從「火的意志 大屯火山咖啡」咖啡到隨野家的放牧蛋,再到泉源農場的桶柑,每一則小農的故事都彰顯了北投都市農業的獨特性以及與大自然共生的質樸美好。透過「北投宴限定禮盒」,小農與當地商家共同合作,不僅提供了多元的美食選擇,也促成了全新的產業生態;「傳統酒家菜復刻料理」以當地小農的新鮮食材為基礎,不僅保留了北投酒家菜的風味,更展現了農業轉型的多元可能性。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火山咖啡、彌猴桶柑 北投小農與自然共生
    永續不難,開始行動就好!歡迎免費下載行動指南,還有機會把精選好禮帶回家 >>馬上下載
    閱讀文章
  • 從邊角廢料到時尚包包,袋代設計讓永續提著走

    從邊角廢料到時尚包包,袋代設計讓永續提著走

    生命力新聞/文:林約慈、林俊廷
    當我們把手邊不需要的衣服投進路邊的舊衣回收箱,它們會到哪裡呢?服飾店的櫥窗隨著季節遞嬗而更換,過季的新衣又是如何利用呢?「袋代設計」將這些廢布與皮革整理後,帶入校園與企業,利用開設工作坊的機會讓大家動作做成提袋,也宣導環境永續的重要性,除了減少現成材料包以及快時尚造成的浪費外,也讓這些仍有利用價值的廢布與皮革,變成每個人手中獨一無二的提包。
    「袋代設計」是由林育君與 3 位夥伴於就讀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時,組隊參加「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而創立,當時他們看見一則關於大量舊衣在被收購後,因沒有用處而被棄置在新竹香山,造成環境污染的新聞,加上當年政府開始推行禁止商家提供免費塑膠袋的政策,以此作為發想,提出先收集舊衣後透過專業處理成原料,再量產袋子到市面上的計畫。
    然而他們發現,這樣的方式成本過高,且過去有許多團隊做過類似的事,最終都以失敗收場,決定改變計畫。後來,他們決定把它結合在一起,利用那些被棄置的材料,讓使用者自己製作獨一無二的袋子,除了有效處理廢布外,也讓袋子賦予不一樣的意義。

    邊角料遇上不同需求 獲得重生

    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內容設計完成後,袋代設計團隊開始找尋計畫的實施對象,一開始,他們主動聯繫學校老師,希望可以到校園裡面做教學。他們將成衣、舊衣回收等產業如何造成環境污染,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舊衣與皮革再製,以達到環境永續的議題設計成課程,從挑選布料、裁切、打洞到縫製,帶領學生從無到有,體驗整個廢布循環再生的過程。
    林育君想起自己的求學經驗,曾因為學校美術課皆是使用統一的勞作材料包,作品與他人高度重複沒有特色,在打完分數後隨即丟棄,他提到:「學生把材料包的作品丟掉是因為重複,工廠端這邊則是因為邊角料不重複而不能被量產成商品,兩者截然不同的需求結合在一起,問題就得以被解決。」計畫制訂完成後,袋代設計團隊實際走入校園試教,利用舊衣、網袋與紙袋等素材,教導學生縫製專屬的提袋,透過動手做的方式,同時教育學子惜物的重要性,當時剛好遇上 108 課綱的推行階段,邊角料再製成包包的議題與 SDGs(永續發展目標)不謀而合,因此用邊角料縫製提袋的課程大受師生歡迎,口碑傳開後邀約不斷,甚至在計畫經費花完後,學校與企業主動表示願意自掏腰包,邀請他們到學校或公司開設工作坊。
    隨著需求越來越大量,除了有回收商主動聯繫提供邊角料,亦有布料出口商找上他們。林育君提到,他們所利用的邊角料不一定都是廢材,有些是全新的材料,例如:製作沙發裁剪下來的皮革、打樣師製作的樣品、布料出口前留在驗布商的碼布等,這些材料對工廠來說過小而沒有利用價值,但對袋代設計來說,已經足夠成為他們重新再製成包包的材料。

    精打細算 讓社會企業可以活得更長久

    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結束後,袋代設計團隊開始思考繼續推動環保永續議題的可能性。「如果要讓袋代設計持續下去,我們有 3 條路可以選擇,一是以講師的方式,個人接案演講,其二為成立 NGO 團體,最後是開公司。開公司一定是最難的,因為是做生意,所以我們必須要做具有經濟效益的事務。雖然 NGO 比較不會有經費的煩惱,但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市場的真實狀況,如果是成立公司的話,市場給我們的反饋很真實,可以讓我們直接根據市場的接受度做修正,不僅議題的擴散效果比較快,我們的團隊也可以更快地成長。」林育君說。
    而後他們決定把計畫剩下的經費拿出來成立公司,公司營運初期利潤不高,所以全部的員工都是以兼職的方式投入袋代設計的工作,自己投入版型設計,提供學生於工作坊直接按照模板裁減與打洞,不過隨著他們的案子越接越多,如今已經擴大成有 2 位正職員工的規模,也有能力委任設計師與講師,協助更多版型的開發,以及更廣泛地開辦工作坊。
    林育君表示,為了不讓公司面臨金錢的壓力,袋代設計與其他社會企業不同,比起一開始就投入大量經費快速成長,他更希望可以細水長流,持續在校園與企業內推動邊角料再生的議題,因此在經費的運用上他們非常精打細算,秉持著有多少錢做多少事的精神,再投入經費前也都會有謹慎的規劃與討論,這樣的營運模式,讓他們成立至今仍未負債過。

    廣泛推廣 為弱勢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為了讓更多人一起投入推廣的行列,袋代設計在北中南皆有開設培訓課程,以實戰和前後輩相互扶持的方式培養更多的講師。根據林育君的觀察,有意願成為講師的人對手作都有一定的基礎與能力,但教學與手作是 2 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因此他們必須透過課程訓練他們在環保永續議題上的講課能力,還有提點他們在授課時,學生可能會在哪些地方發生問題。培訓完後,他們會讓有經驗的講師當新講師的助手,演練一次實際課堂上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或是讓新講師直接到教學現場當助手,透過在現場協助學生的方式,快速了解教學現場。
    目前袋代設計提供的課程中,有從打洞到穿繩都由學生自行完成的課程,亦有事先準備好材料包,在市集等時長比較短的體驗中使用,而製作這些材料包的幕後推手,便是台中在地的「麥子庇護工廠」。「麥子庇護工廠」本是鞋業觀光工廠內針對身心障礙者的工作訓練組織,皮革與布料的處理是他們的專業,不僅可以協助袋代設計整理邊角料,裁段、車縫等工作也由他們一手包辦。
    唯一與其他一般工廠比較不一樣的是,袋代需要根據庇護工廠員工的程度、可以負擔的工作量與技術調整他們的設計,將原本設計比較複雜的版型,改成比較容易裁切的形狀,摺疊型零錢包便是其中一個例子。除了材料包外,也有企業會委託袋代協助用他們工廠廢布再設計成公司贈品,而這些贈品的加工,也需交給「麥子庇護工廠」完成。

    積極尋找可用之材 探索更新的可能

    除了原有的邊角材料,袋代設計也持續在尋找更多可以利用的廢棄材料,近期袋代設計便發現了消防水帶堅固耐用的特性,很適合用來製作比較硬挺的零錢包與水壺袋。林育君提到:「消防水帶每個社區、辦公大樓一定會有,在 10 年到期後每 3 年都要檢測一次,當時間越久淘汰率就越高,這時大樓會考慮一次把全部換掉,但它們有 90% 以上是從出生到被丟掉都沒有使用過。」這些消防水帶因老舊造成的瑕疵而被替換,然而對袋代設計來說,這就是一種全新的材料。
    隨著袋代設計的曝光越來越多,也有人向他們提出想直接購買邊角料包包的需求。然而林育君認為,光是整理這些廢布料,想辦法將他們變成具有經濟價值的商品,是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此外,他認為販賣現成包包與他們的理念背道而馳,他說:「我們之所以有這麼多的邊角廢料,不就是因為太多人去製作這些包包嗎?邊角料就是在產生這些的過程中被丟掉,那我再用這種快時尚的觀念做包包來販售,會讓我覺得與我們公司的理念是衝突的。」不過林育君也提到,如果可以利用這些邊角料幫助設計師或藝術家,然後再協助他們透過袋代品牌曝光,會是他們比較能接受的販售方式。

    採訪側記

    南下到台中採訪育君時,讓我們感受到他對於袋代設計的愛護與堅持,尤其是他為了讓品牌能夠長久生存下去而做的種種思考與規劃,都讓我深感佩服。
    另外在這次的採訪經驗中,也讓我們對台灣的布料產業有更深的認識。台灣身為機能布料的生產大國,應運而生的有打樣師、驗布商等工作,而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會造成布料的浪費,因此如果這些材料可以盡可能地被使用,便能減少非常多的環境負擔,希望透過報導讓大眾了解到邊角料新的可能性。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邊角布料重獲新生 打造拼裝風格包包
    歡迎至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官網註冊成為會員,了解更多永續職涯新可能!
    閱讀文章
  • 這裡的書只借不賣!宜蘭默默書店共享知識、力挺動物

    這裡的書只借不賣!宜蘭默默書店共享知識、力挺動物

    生命力新聞/文:顏言芳、曾筠庭
    默默書店是宜蘭第一間以動保為主題的獨立書店,主理人康仕楷致力於動物保護,嘗試過許多作為的康仕楷最終選擇以開設書店來回饋社會,希望用教育來改變大眾對動物生命的看法。除了倡議相關法案的改革以及講座,默默書店對教育尤為看重,像是讓孩子們參與的動保文學營,結合寫作以第一視角去教導孩子們感受流浪動物的遭遇。默默書店希望將尊重生命的價值觀傳達給每個駐足的人。

    轉換多次跑道從不改初衷的主理人

    在成立書店之前的康仕楷,從擔任公務人員到參選民意代表都致力在保護動物與促進動物平權。康仕楷表示,過去在擔任森林護管員的時候時常在山上遇到因為被捕獸夾夾傷而受傷甚至死亡的狗狗,本身就十分喜愛狗狗的康仕楷在動保方面不斷累積經驗與人脈,涉略廣泛且深入的他一直都明白動保議題與弱勢民眾的議題在社會的普世價值中並非主流,即使成立書店來訴諸理念也難以得到非常大的迴響,但從擔任 28 年的公務員到開設默默書店,康仕楷始終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去做最多的事。
    過程中總有人對康仕楷的追求與行為感到不解,「有些事情必須要由傻瓜來做。」這是康仕楷對所有人的解釋,他認為若所有人都以利益取向去看待每一件事,那最終像是動保議題這些非主流的價值便會逐漸消失在社會中,所以即使行路艱辛,需要靠自己擅長的寫作幫廠商攥寫文案,或是擔任客座教師、演講等來填補支出,康仕楷也從未懷疑自己選擇的路,一直到開設默默書店,希望能夠用「教育」為大眾打造動保觀念的基礎,讓價值觀得以從頭建立、深入社會。(同場加映:打開手機,加入保育動物行列——4 項你我可參與的公民科技

    只借書不賣書的獨立書店

    默默書店是一間只借不賣的書店。書店中的書籍不論書籍種類與新舊程度一律都可以外借且不限天數,康仕楷認為,以借閱的模式經營可以透過免費閱讀的方式讓每個踏進默默書店的人都可以沒有壓力且平等的閱讀書籍,不用因為金錢的考量而讓想閱讀的書籍受到侷限,期盼大眾可以盡量吸收默默書店在動保議題上的理念與知識。而借書模式也以信任為基礎,只需拍攝書籍並上傳至默默書店的通訊軟體 Line 的群組中即可,康仕楷也表示,只借書不賣書背後想表達的意義也得到過許多人的認同,甚至曾經有顧客借一本書卻在還書時無償提供書店 10 本書,想讓眾人能借閱的書有更多的選擇。
    默默書店中的書籍有明確的陳列規劃,基於動保議題與關懷弱勢的理念,二樓的其中一側牆面是陳列有關心靈與弱勢的書籍,一樓的空間留給店內的愛犬活動以及擺設與動物相關的書籍,書店中的書籍除了主理人康仕楷自己的藏書,也有許多捐贈來源,其中有來自美國華僑自行組織的私人協會,因機緣得以接觸默默書店與康仕楷,為表支持默默書店的理念,該協會從美國捐贈書店兩千本的原文書,以定期寄送與更新的方式寄到書店當中,書籍本身就是支撐一間書店最大的要素,喜愛閱讀與寫作的康仕楷除了將書籍陳列在書店當中,同時也會聯絡多個教育單位,以免費贈送書籍的方式讓這些書得以流通,發揮到最好的作用。

    尊重生命應從教育做起

    持續有在從事動物救援的康仕楷自開設書店以後便減少救援的活動,康仕楷在以往拯救的過程中明白到,永無止境的救援並無法從根本上去解決動物被虐殺或是毒害的問題,因此選擇開設一間書店,將目標著重在教育與提倡修訂法案,像是舉辦動保文學營與推動全國連署修訂動保法,希望一間書店能夠成為生命教育的基地,用書籍以及本身在動保方面的專業,從根本改變人們看待流浪動物的想法與價值觀,讓店內的書籍以及理念還有自己所做的努力,能夠去讓停駐的人得以學習與了解動保並非是單單去救援受傷的流浪動物、單純地看見流浪動物的痛苦,而是應該去學習如何做到尊重生命。(同場加映:SDG 14|史上第一場水下社運!模里西斯青年 Shaama Sandooyea:我們無法容許更多生命逝去
    同時體會到應該從源頭改善動保的康仕楷提及,還是有很多人默默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那些流浪動物,且被記錄下來,像是《奔跑吧!浪浪:從街頭到真正的家》,講述藝人楊懷民長期關注流浪動物的議題,與友人在宜蘭縣冬山鄉成立流浪動物園區,他們拯救回來的流浪狗能到得到安頓、擁有自己的家,目前園區內已經多達兩百多隻狗狗,而《奔跑吧!浪浪:從街頭到真正的家》便是收錄 22 個楊懷民與團隊在進行救援活動時每一隻流浪狗的故事。

    推廣閱讀與寫作的默默書店

    2022 年 7 月,本身擅長寫作的康仕楷在默默書店中舉辦主題為生命教育的動保文學營,讓參與文學營的孩子們在聽完救援動物的分享過後用擬人化的方式進行寫作,將自己帶入流浪動物或是被救援的動物的角色中,以第一視角去感受、理解那些動物的處境,以讓孩子們去思考若自己是那些動物是否希望被遭到如此對待,藉此去達到生命教育。康仕楷認為寫作可以讓更多人看見自己,同時也能讓自己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心,文學營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們透過寫作進行探索自我,而康仕楷也會透過在外授課的方式來教授如何寫作與表達。
    「大人跟大人之間容易有主觀意識跟對立,而孩子們只要覺得是正確的事情,他們就會去做。」康仕楷傾向教育小孩,讓價值觀與觀念在慢慢成形的階段便能正確的判斷對與錯,孩子們能夠無牽絆的去做他們認為正確的事且能勇於表達。康仕楷讓生命教育落實在孩子們的身上,夠希望他們能去用自己的作為與思想默默的感化更多大人。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宜蘭默默書店 用教育打造動保觀念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
  • SDG 3|成為銀髮族的第二個家,I care 長照咖啡館為長者量身打造樂齡生活

    SDG 3|成為銀髮族的第二個家,I care 長照咖啡館為長者量身打造樂齡生活

    生命力新聞/文:黃琬婷、高譽文
    I Care 長照咖啡館是長照 2.0 的 C 級,是巷弄長照站,服務項目有提供每週共餐開設免費據點課程,包括運動、肌力訓練、繪畫及手機攝影等。這些課程內容主要是為了延緩失能為主,同時依照不同學員的興趣喜好進行調整。咖啡館在安排師資方面也相當用心,有生活化的課程插入,讓每位長輩在課程中都能有完善的體驗。 此外還會認養長輩,資助他們的生活費開銷,甚至是到身後處理費。今年 79 歲的曾健流還沒來到長照咖啡館前,原本是位內向、沈默寡言的人,透過參加活動變得活潑外向。

    長照咖啡館提供的服務

    I Care 長照咖啡館創立於 2019 年,隸屬於中華長照協會的分支,座落在新北市永和區頂溪國小附近,為長照 2.0 C 級的巷弄長照站,是社區整合型關懷據點。服務項目有提供每週共餐開設免費據點課程,包括運動、肌力訓練、繪畫及手機攝影等。這些課程內容主要是為了延緩失能為主,同時依照不同學員的興趣喜好進行調整。此外也會針對社區長輩提供各式諮詢,如健康檢測,量血壓、心跳脈博數,還有輔具租借,讓老長輩回家也能方便行動。咖啡館在安排師資方面相當用心,有生活化的課程插入,讓每位長輩在課程中都能有完善的體驗。
    店長蔡伊婷高中資訊科畢業,會接觸長照的原因為個性喜愛幫助他人,因此即使之前只有從事與餐飲業相關的工作,沒有任何長照經驗,店長蔡伊婷仍然想盡一己之力關懷有需要幫助的社區老人,並讓他們 能在咖啡館體驗在家得不到的溫暖。

    獨居老人的第二個家

    接受長照 2.0 服務的長輩平時會利用自己空閒時間前往咖啡館,長輩們可以根據自己有興趣的課程參加店內所提供的活動,也可以來咖啡館與朋友們聊天、交流,長照咖啡館會有接送服務,確保老人安全回家。
    其中來到長照咖啡館已有 3 年時間的獨居老人黃濟中,今年 69 歲,從事過的行業包括司機、房仲及按摩師。黃濟中於 2019 年被診斷出肺癌,醫生宣布只剩 2 個月的生命,來到咖啡館已經 3 年,店長於採訪時也開玩笑的說希望他可以活到超過 100 歲。
    獨居老人黃濟中大哥提及參與過畫畫、唱歌戶外教學等活動,其中最感興趣的是唱歌課程,因為平常喜歡唱上海歌,對其有涉略。黃大哥提到出遊踏青時,話音剛落,店長蔡伊婷的聲音就從一旁出現,逗趣地指著黃大哥說:「他最喜歡跟我出去玩啦」。在這裡可以明顯感受到現代年輕人與獨居長輩的互動很自然熟悉,少了年齡差帶來的語言隔閡,多了一份友情,他們就像是好友一樣幫助彼此、陪伴左右。黃濟中說在長照咖啡館感受到的溫暖是前所未有的體驗,在那裡可以有和更多人相處的機會,也感謝店內的志工及店長時常陪他們聊天及關心身體狀況。(同場加映:隱身南投埔里的照顧咖啡館「厚熊笑狗」.帶銀髮族一同上課、玩團康、互相照顧

    長照咖啡館的員工如何照料長輩

    李秋餅之前是從事按摩師,2 年前轉行來到長照咖啡館,為了幫助此處的獨居老人,李秋餅考上執照,成為中醫保健師,倡導身體生病不要依賴藥物,可以透過做運動來預防疾病纏身。
    李秋餅居服員學員透過中醫方式倡導不要依賴藥物,要用運動預防退化,來到這裡服務 2 年多了,負責照顧 96 歲的陸奶奶,教她練習喉嚨、舌頭的肌肉發力,不讓吞嚥問題影響生活,仔細地照料每一位長輩的大小事「想做這行的,要有愛心、熱忱、愛老人,才能好好地照顧老人。」
    李秋餅提及在面對年紀大的老人時要更仔細地注意他們的情緒及不能觸碰的弱點,這些都要更加小心照顧,因為人一旦年紀大了,心理狀態都會變得敏感,再加上有些病痛,會導致情緒較為不穩定,這都是居服員需要克服的。
    店長蔡伊婷的個性喜愛助人,因此來到 I care 長照咖啡館,想要在此處貢獻。像開創生活化新課程方面,加入客家語教學,讓客家身份的老長輩能夠體驗家鄉氛圍、添購機關型積木,動手也動腦、陶土手拉胚課程讓年長者們能訓練手部肌耐力同時也能加強眼睛的協調性。

    長照咖啡館的未來展望

    店長蔡伊婷:「希望大家多關懷身邊的獨居長輩,多一份關心,少一份遺憾」,台灣已經步入超高齡社會,許多獨居老人被發現時,已陳屍於家中多日,這樣的遺憾不斷地上演。I care 長照咖啡館致力於照顧這些社會上的弱勢,從 2019 年創立至今都一直陸陸續續地在認養長輩,目前總共有 9 位獨居老人,從提供生活費、醫療費到身後事費用全包,而收入來自協會補助、社會公益勸募以及政府資金。
    長照咖啡廳本身是非營利組織,有沒有賺錢對這些員工來講並不重要,他們更希望未來可以打造出溫暖且包容的愛心之家,新增更多據點課程,像「熟齡網紅培訓課」、「陶土手拉胚」等,結合年輕人的新想法,讓獨居老人們體驗到這個「家」變得更加有趣靈活,彌補一人生活時的孤獨感。

    採訪側記

    長照議題一直以來都是台灣需要持續面對的問題,因此當知道有採訪此單位時,非常開心。有別於其他長照機構,一走進咖啡館可以發現店員都很年輕,裡面的學員與我們對話時也很熱情,降低我們的緊張感,並樂意分享自身故事及經歷,使後續採訪時更順利,是一個特別的採訪經驗。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I care 長照咖啡館成為銀髮族第二個家
    即刻加入社企流網站贊助會員,擁有屬於你的永續資訊窗!
    閱讀文章